APP下载

羊脑包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2023-08-03

新农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羊脑包囊染病

杨 红

(黑山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辽宁 黑山 121400)

羊脑包虫病为多头绦虫的蚴虫寄生于羊的脑部或脊髓中,也被称为羊多头蚴病。本病能够感染不同品种、不同年龄阶段的羊只,为人畜共患疾病,致病率较高。养殖人员应加强对本病的防治,通过提升诊治技术、强化预防管理,进而降低此病发生概率。

1 病原

引发羊脑包虫病的病原微生物为多头蚴,其外形呈囊泡状,内部充满透明液体,外层包裹角质膜,囊泡大小不一,虫体长40~60厘米,宽度为5毫米,繁殖能力极强,短时间可大量产卵,24小时内产卵可达30万~70万个,生命力顽强。多头蚴离开宿主后仍可存活数年,其对环境抵抗力较强,在自然条件下,可在土壤中生存3~5年;-10℃的低温环境中,可存活约5个月;在39℃的条件下可生存长达一年,但耐高温性差,70℃的环境中可消灭多头蚴。

2 流行特点

羊脑包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我国内蒙古地区、东北地区均有流行。羊脑包虫病易感动物为2岁以内的羊群,大于3岁的羊只,抗病能力较强,即使感染此病也不会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绵羊感染此病概率最大;1岁以内牦牛感染率也相对较高。多头蚴主要寄生于犬类的肠道中,狐狸、狼等动物也能感染此病,寄生虫的虫卵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牧草等周围环境。健康羊只采食污染后的牧草,虫卵进入肠道内,发育成幼虫,并透过肠黏膜进入羊的毛细血管内。幼虫经血液进入羊的脑部与脊髓,逐渐发育成多头蚴,整个发育过程2~3个月,发育完毕后引发羊只发病。

3 临床症状

病羊感染羊脑包虫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精神萎靡、四肢无力、食欲减退、易惊、共济失调等症状。染病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多头蚴囊泡体积持续增大,病羊临床表现越明显。根据羊脑包虫病病程发展情况,可分为初期症状与后期症状。

初期症状:染病初期主要症状为体表温度升高、呼吸急促、四肢无力、运动减少、易烦躁。染病初期临床表现不明显,持续时间较短,不易被发现。部分病羊5~7天因急性脑膜炎而亡,其他耐过的病羊逐渐转为慢性型。

后期症状:在染病后期,幼虫逐渐发育成囊泡状多头蚴,包囊持续挤压大脑,染病后期临床表现比较突出。病羊原地转圈、前跑或后退、卧地不起、四肢麻痹、易惊、失明,严重者食欲下降,甚至绝废,导致消瘦而死。

4 诊断与病理变化

羊脑包虫病染病初期临床表现不突出,不易做出诊断。随病程发展,可通过染病羊只的精神症状分析判断多头蚴包囊所处位置。如果羊群表现为向后仰头、前蹄蹬空、向前奔跑等现象,可判断多头蚴包囊所处病羊大脑前部。如果病羊表现为紧贴墙壁、向后倒退等情况,则判断多头蚴包囊所处病羊大脑后部。若病羊表现为视觉障碍或失明的现象,可判断多头蚴包囊位于左半球或右半球。此外,饲养人员也可用手按压病羊脑部,对包囊位置进行辨别。用双手握住病羊的犄角或耳朵,防止病羊出现乱动的现象,通过使用拇指适度按压羊犄角连接线两端,若有明显隆起或凹陷突出的地方,即可判定该部位为多头蚴包囊寄生部位。

解剖病死羊后,肠道和其他内脏无显著病变,脑部枕叶、顶叶与小脑部位出现多头蚴包囊,包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少数呈黏稠状,包囊膜上存在白色、米粒状头节,脑组织萎缩,病羊颅骨骨质疏松。

5 治疗方法

5.1 中药治疗

中兽药的优点为安全、低残留、副作用小、标本兼治,因而值得进行推广。患病初期的病羊,选择灭虫为主、补气养血、活血化瘀为辅的治疗方法,使病羊尽快恢复健康。可取黄芪、款冬花、当归、党参、陈皮、白术、柴胡、升麻、甘草,加饮用水煎煮后,去除药渣,使用250克蜂蜜作为药引,每日1次灌服给病羊,药渣可自由服用或拌料服用,连续使用3~5日即可。方剂中柴胡、升麻和甘草具备疏肝解郁、补气生阳、清热解毒的功效;补气血、补中益气功效的中草药为当归和党参;陈皮、白术的功效为燥湿化痰、调中开胃、健脾益气;款冬花的功效为补益肺脾、润肺下气、益气固表等。

染病中后期的病羊脑组织受损严重,表现为高烧、炎症表现,此时治疗以杀虫驱虫、清热解毒为主,以活血化瘀、滋补养元、补气补血为辅的中草药给予治疗,以提高病羊身体机能,有助于恢复健康。可取鸦胆子、炒白术、何首乌、炙甘草、熟地等16味中药,加水煎煮去药渣,早晚分别灌服,连用3~5日即可,药渣拌料服用效果更佳。

5.2 西药治疗

中兽药与西药配合治疗效果良好。此病常用西药为丙硫苯咪唑,剂量为30毫克/公斤,每日灌服1次,连用3日即可;阿维菌素,剂量为0.15克/公斤,灌服一周后再次灌服1次即可;吡喹酮,剂量为80毫克/公斤,连续服用2日,第二次服用为2日后。

6 预防措施

6.1 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在羊脑包虫病多发的形势下,各级疫病防治部门需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科普宣传工作,提升养殖场的防控意识。应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宣传,通过主流媒体的作用,宣讲此病的致病因素、流行特征、临床表现、防治要点等,使广大养殖企业与养殖户明确此病的严重危害,进一步明确此病防控的必要性。

6.2 坚持自繁自养

引发羊脑包虫病的主要因素为引种,为了避免此病的传播,养殖户应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如果为了改良羊群品种或扩大规模必须引种时,务必严格进行健康检疫检验工作,认真查看引种养殖场驱虫、疫苗接种档案,查验引种羊只的健康情况,保证其饮食正常、精神状况良好的情况后,方可引种。如需长距离运输,应做好防护工作,提前对羊只投喂维生素,避免产生应激反应。引种后,隔离饲养1个月,并密切关注其健康状态,确定无异常后方可混群饲养。若出现食欲减退、抽搐、高烧等情况,及时隔离治疗,对病羊的粪便等进行无害化处置,严禁丢弃到荒野中,避免污染环境。

6.3 消灭传染源

多头蚴虫为此病的病原,狗、狼等犬科动物为直接宿主。因此,养殖场严禁饲养犬类动物,并做好养殖场的防护工作,避免狼、狐狸等动物接触羊群。若养殖场内饲养牧羊犬,需定期驱虫,避免寄生虫的传播。驱虫后的粪便也应进行无害化处置,防止排泄物中的虫卵污染饮水或牧草,导致健康羊只染病。

6.4 定期驱虫

养殖场应制定详尽的驱虫方案与计划,科学选择驱虫药,阿维菌素、吡喹酮为有效的驱虫药。通常在春秋两季各驱虫1次,驱虫后的粪便应高温杀灭多头蚴虫,或焚烧处置。

7 结束语

羊脑包虫病严重威胁了羊群和人类的健康。养殖户需要明确该病的危害性,坚持自繁自养、消灭传染源、定期驱虫,以科学、有效的措施降低羊脑包虫病的发病率,助力羊养殖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羊脑包囊染病
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
海洋甲藻包囊及沿革
羊脑包虫病的诊治
中医药防治羊脑包虫病
均匀网络上SIR模型三种不同逼近方法比较
羊脑包虫病预防和治疗初探
爱 情
腹腔镜肝包囊摘除术的护理
食饵染病生态流行病系统的稳定性与最优收获
Ni 胁迫对斜纹夜蛾幼虫包囊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