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润疆的历史基础、理论遵循和实践路径*

2023-08-03申林琛

关键词:中华文化新疆民族

吴 琼,赵 桓,申林琛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文化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灵魂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2。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2]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部署,足见加强文化建设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立足新疆,2020 年9 月25 日至26 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将“文化润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逻辑体系与内涵空间,指出“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3]。文化润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疆的创造性实践,是形成新疆强有力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根本性工程,对于滋养民族团结之根、凝聚民族和睦之魂具有重要作用。2022年7月12 日至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4]。文化润疆的过程就是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其目的是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不断增强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认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从而夯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根基,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新疆力量。

当前,学术界针对“文化润疆”这一议题已展开一定的研究和讨论。主要集中在语言内涵、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现实意义等方面。“文化润疆”作为中国特色政治术语,具有政治性、概括性、时代性、和谐性的语言特点,①参见林青、刘佳《“文化润疆”的语言特点及语义内涵的多维认知解读》,《语言与翻译》,2021年第2期,第14页。有特定的价值和规范方面的内涵②参见徐黎丽、杨秦文《文化润疆必须把握四个着眼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10 期,第42页。。从理论逻辑来看,“文化润疆”是在新疆建立和通畅中华文化润泽机制,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③参见青觉、吴鹏《文化润疆:新时代新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话语与实践逻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年第1期,第1页。须从“文化”的内容诠释、“润”的方式思考、“疆”的场域阐发三个层面把握其理论要旨①参见杨昊霖、顾光海《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基本维度》,《广西民族研究》,2021 年第1 期,第17-18页。。从实践逻辑来看,其开展与实现要通过把握好文化润疆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②参见李建军、苗昕《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新疆日报》(汉文版),2021年1月7日,第7版。、制定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③参见张伟军《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文化润疆”的理论逻辑、政治机制与实践路径》,《兵团党校学报》,2021年第3期,第58页。、加强中华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交流互鉴④参见买玉华、孙晋斐《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巩固中华文化主体地位》,《新疆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第26页。、推动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⑤参见彭无情、何凯悦《文化润疆推动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中国民族报》,2021年3月23日,第7版。等路径,进而取得“润”的良好效果。从现实意义来看,推进“文化润疆”有利于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更好地内聚人心、外塑中国新疆形象,为实现文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⑥参见李建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及路径》,《新疆日报》(汉文版),2020年12月12日,第4版。夯实基础。上述关于“文化润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材料和理论借鉴。本文在梳理“文化润疆”深厚历史基础的前提下,阐释其理论遵循,从而提出相应路径思考。

一、文化润疆的历史基础

文化是团结凝聚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和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是在各民族文化深度交流交融中形成的,自古以来就呈现多元一体的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5]。各民族在历史上虽有重组、融合,但文化主体始终是明确的,即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以文化作为分界标准,华、夷的界线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各群体都在接受、丰富和继承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主体并最终成为血脉,流淌于各民族中,起着维系、凝聚和整合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中华文明始终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4],此为文化润疆深厚的历史基础。

(一)以文化之是历代中央政权治疆之策的核心

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脉,中华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和以文化之的治理思想始终是历代中央政权治疆之策的鲜明特点。随着朝代的更替,大一统观念和以文化之的治理思想不断得到完善且越来越体系化、制度化。对主体文化的认同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大国屹立东方5000年的基因密码。先秦时期,中原地区与西域展开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文化在新疆的传播最早可追溯至周穆王时期。《史记·赵世家》卷四十三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6]至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制度确立,中华大一统思想理念逐渐形成。汉朝统一西域并设立西域都护府与西域长史府,为中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奠定政治基础。汉语文成为官方主要沟通文字,用汉字写成的“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治关亭诵”石刻、尼雅遗址发现汉简《仓颉篇》⑦参见《精绝国小学课本竟然是〈仓颉篇〉》,《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日,第9版。均是有力证明。中原礼仪制度、音乐舞蹈等在新疆地区广泛传播,龟兹王绛宾“以汉仪治天下”、解忧公主长女弟史因喜爱中原音乐“至京师学鼓琴”便是生动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各政权对新疆管辖力度进一步加大,儒家经典大量传入新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广泛传播,“‘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成为主导思想”[7]。在高昌地区就有以《孝经》随葬的做法,吐鲁番阿斯塔那313 号墓出土的文书《义熙元年(510)辛卯抄本〈孝经解〉残卷》⑧参见唐长孺《吐鲁番出土文书(图录本)》第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290页。就是明证。隋唐时期,各民族交往融合进一步深化,中华文化亦呈现出繁荣开放包容的形态。中原文化在新疆地区产生愈发深刻的影响,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日趋深入。以唐代的边塞诗歌为例,通过天山、大漠、长河、羌笛等为意象和符号,新疆的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得以充分展现。岑参的诗歌“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8]卷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17。生动地描写了新疆风雪漫天的景象;“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藩王能汉语”[8]卷二《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347。形象地体现出汉人和少数民族间互学语言文化的生活景象与和睦相处的民族关系。五代宋辽金时期,新疆地区多元一体文化得到进一步巩固,各民族大一统观念与日俱增,中华文化远播中亚。喀喇汗王朝时期代表性文学巨著《福乐智慧》所蕴含的“优良的品德乃为善之本”“信义是处世为人之本”等思想,充分彰显了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元明时期,我国实现了规模空前的政治统一局面并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我国境内广泛的民族杂居局面。大批畏兀儿等少数民族迁居内地,“学于中夏,慕周公、孔子之道”[9],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到了清朝,新疆各民族文化虽然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但居于主导地位的仍是中原文化。通过创立以各类学校为载体的汉语文和儒学教育体系,中华文化在新疆各地得以进一步发展与传承。①参见祖力亚提·司马义《清朝时期中华文化在新疆发展与传承的教育路径》,《社会科学战线》,2018 年第1 期,第222页。

“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0]历代中央政权基本遵循“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1]的原则,坚持以文化之为核心的治疆之策。在此基础上,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进行长期广泛的交流交融,不仅实现了自身守正创新,更促进了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的根脉所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之基,是文化润疆之魂。

(二)近代革命文化加速政治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的整合

近代以来,由于阿古柏和沙俄入侵,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遭到严重摧残。直至1884 年,新疆建省,各民族文化得以在国家统一中重获新生。通过编纂志书、兴办教育等方式,新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得到有力推进。被誉为清代新疆“百科全书”的《新疆图志》就是新疆建省后由布政使王树枏编纂的第一部全省通志。在教育方面,通过开设新式学堂,各族儿童开始接受近代科学教育。据记载,这一时期新疆各地共创办新式学堂606所,教习764 名,学生16 063 名。②参见[清]王树枏等《新疆图志》卷三十九《学校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705-735页。中华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文化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并进一步发展,新疆各族人民的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对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进一步加深。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来到新疆,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进行文化建设,与进步人士合作,开展新疆新文化运动。一方面,通过公开出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和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在报刊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翻译介绍马列主义著作,在新疆学院开设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等方式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新疆日报》《反帝战线》《新疆青年》等刊物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重要舆论阵地。新疆学院聘请中共党员讲授中国革命史、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论、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和讲座,由学院师生主办的进步刊物《新芒》登载了大量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新疆学院被称为“抗大第二”[12]。另一方面,通过文学、音乐、话剧等文化艺术活动形式,传播五四新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抗日救国进步思想。抗战的歌声遍布于迪化全城,“维吾尔族、蒙古族,也都有各自新制的抗战歌曲”[13]。1939 年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茅盾任委员长兼艺术部部长。在他的指导下,由赵普林等创作的《新新疆进行曲》成为第一部以抗战为题材、反映新疆现实生活的话剧。自1934 年始,新疆陆续成立了包括12个民族的9个文化促进会。③参见《简明新疆地方史》编写组《简明新疆地方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总社、新疆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96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文化促进会通过宣讲、话剧、秦腔、电影放映等多种形式向基层民众进行抗战宣传,并为抗日捐献物资。仅1943 年,维吾尔族文化促进会就为抗日捐献4 架飞机,共计新币16 万元。这些都为唤起新疆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增强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下坚实基础。1942年,盛世才发动“阴谋暴动案”,大肆逮捕、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新疆文化建设至此陷入低潮。近代革命文化在新疆的广泛传播,不仅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更进一步加速了新疆各族人民政治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的整合。

(三)新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文化自觉

1949 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 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进入全新的繁荣发展时期。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治疆实践,新疆文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各民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共同繁荣兴盛,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文化自觉得以实现。2018 年11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开篇即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各民族文化现代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中,增强文化自信。”[1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审视新疆工作,在科学研判新疆稳定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新疆文化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基层文化建设稳步推进,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深入,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开展,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各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2020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3],明确将“文化润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内容体系之中,为新时代新疆文化建设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二、文化润疆的理论遵循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文化润疆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为理论遵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统领,确保党对文化发展的绝对领导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转化与发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理论体系。

(一)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统领,确保党对文化发展的绝对领导权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中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众多子系统,而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必然以社会存在为基础,并对社会存在产生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本质与作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看法,它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政治立场,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①参见田贵平、竟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再解读》,《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57页。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龙衮九章,但挈一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1]32。当代中国文化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能固本开新、永葆生机,其本质就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统领,坚持党对文化发展的领导权,发挥文化的引导功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贯彻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主旋律、最强音,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文化共识和价值认同。当前,新疆文化安全正面临空前挑战。从国际环境来看,西方反华思潮、中东伊斯兰极端主义等将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渗透主渠道,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对新疆境内的少数民族施以影响;从国内环境来看,多样化社会思潮不断加剧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容易让人产生失衡心态;从疆内环境来看,分裂势力制造文化隔阂、煽动狭隘的民族意识等深刻影响新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各种复杂因素对新疆稳定形势的影响,要么“激流猛进”,要么“浪缓水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住意识形态阵地”[5],这是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的重要方面。文化润疆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疆的创造性实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统领,确保党对文化发展的绝对领导权。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转化与发展

以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转化与发展是实现新疆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进步的必经之路。其中,厘清中华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5]。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不论是保护传承还是转化发展,都要立足于中华文化认同来进行。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关乎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传承、转化与创新的压舱石、定盘星。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贯主张,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呈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要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所在,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全体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整合思想、引领精神、增强认同、凝聚人心、规范行为等功能都决定了其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促使文化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得到有机统一。新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当前文化生态较为复杂,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相互交织,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相互激荡。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转化与发展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谋划推进,并将其作为根本判断标准潜移默化地贯穿于各方面、全过程。一方面,要鉴别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包容性;另一方面,在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动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有力抵御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渗透。

(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文化润疆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13。我们强调的文化润疆,就是用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来涵养和滋润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灵魂。从主题来看,这个“文化”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从主体来看,这个“文化”包含三个层面,崇德向善、团结互助、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人格追求是文化的公民层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文化的社会层面;心系家国、顽强拼搏、义无反顾、舍生取义的使命担当是文化的国家层面。从内容来看,这个“文化”分为三个部分。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润疆理论体系的深厚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滋养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4]。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的精品佳作如《玛纳斯》《江格尔》《福乐智慧》《真理的入门》《突厥语大词典》《十二木卡姆》等,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富矿。其二,革命文化是文化润疆理论体系的重要资源。新疆革命传统深厚,中国共产党在带领新疆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创立了新疆地区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入疆后领导新疆各族人民开展影响深远的革命活动,进行反帝、反侵略、反分裂斗争,同时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进步思想,激发了新疆各族人民投身革命的勇气,并对新疆的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深挖红色资源、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为文化润疆提供有力支撑。其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润疆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譬如男女平等、各民族平等、破除教族捆绑等内容引导新疆各族群众崇尚世俗化现代生活、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行为规范,构建新疆现代文明秩序,进而促进新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弘扬在新疆这片土地生长起来的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强大精神力量,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疆的生动体现。

三、文化润疆的实践路径

文化润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关键在“润”,即发挥文化的熏陶、感染和涵化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润”的特点就是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通过完善文化润疆的体制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对口支援在文化交流互鉴中的特殊作用等发展路径,形成制度的合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灵深处,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不断完善文化润疆的体制机制

推进文化润疆离不开体制机制的重要支撑。以史为鉴,新疆各民族文化之所以得以传承、发展,离不开历代中央政权“大一统”天下观的浸润和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因俗施治”“民族区域自治”①参见管守新《论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制度保障》,《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44页。的特殊政策。开创未来,文化润疆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的体制机制来保障有力运行、夯实发展根基。一是在体制设计上,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润疆工作的领导权,全方位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体、行业自律、社会搭台、机构研究、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二是在工作机制上,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在坚持和加强党中央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民族宗教委员会等中央相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作用、各省市对口援疆的文化交流互鉴作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推动兵地融合方面的熔炉作用。三是在构成要素上,要建立一个从战略目标、战略规划到实体机构、文化工程的有机整体,涉及执行、考核、监督和评价机制,以促进文化润疆工程的良好运行和贯彻执行。四是在具体实施上,要以系列工程或项目为抓手,以文化精品力作为重点,以常态化、制度化的活动充分体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及润物无声的特点,形成内容丰富全面、各自既成单元又相互衔接的系统性文化工程。通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让文化这一软实力在新疆社会治理中发挥“硬”作用。

(二)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特别是南疆基层文化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十三五”期间,新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已建立起覆盖区、地、县、乡、村五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②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网《2020 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网址:http://www.xinjiang.gov.cn/xinjiang/zjjh/202102/0cb280d52c8c4a95b157f1ae93231214.shtml.访问日期2021年6月15日。今后,一是要继续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的文化主阵地作用,提升现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努力提供更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指出的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平台载体,是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抓手。要明确其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职能定位,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整合内容、人才、资金,充分发挥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实施文艺精品战略,以新疆同内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新疆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客观现实为源泉,大力创作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文艺作品。同时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通过广泛开展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打通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通过“石榴籽”文化培训小分队、文艺惠民演出小分队,开展覆盖全疆的演出和培训,用文艺浸润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灵。三是要积极推进新疆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扩大“石榴云”融媒体平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发挥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聚合作用,形成讲好新疆故事的媒体合力。当前,新疆暴恐活动呈现出“境外有种子、境内有土壤、网上有市场”的特点,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最前沿。推进文化润疆要高度重视网络这一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强化互联网思维,做好互联网内容建设与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通过精准设置议题讲好新疆故事,同时积极深入开展涉疆网上舆论斗争;另一方面,要切实维护网络安全,提升互联网综合治理水平,严厉打击散布宗教极端思想、鼓吹暴力恐怖活动、宣扬民族分裂和颠覆国家政权等有害信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与网络生态。

(三)深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重要的国家资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鲜明标志,亦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协调机制。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延绵繁荣,其牢固根基在于统一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在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只有“六合同风”,才能“九州共贯”。以史为鉴,虽然历史上的西域城郭诸国和地方政权接受中央王朝的册封、服从中央王朝派驻西域军政机构的管辖,但多语种共存共用、多文化同存同在,语言文化交流主要依赖翻译,中华文化难以广泛深入浸润民间,严重影响了统一国家的共同心理和文化一体的持久认同。这也是新疆历史上一旦外部环境有变、外部势力介入,就容易产生离心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着眼当下,2020 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已达到80.72%,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2020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和语言生活状况》,网址: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3486/sfcl/202106/t20210602_534898.html.访问日期2021年10月15日。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多民族地区仍是应该重点关注的“短板”。立足新疆,必须坚持“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工作方针,深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各民族通畅的交往交流交融营造良好环境,为千秋万代的祖国统一奠定坚实的文化和心理基础。在具体要求上,一是要处理好语言文字主体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5]。深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并行不悖,不能因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而削弱国家通用语言的功能作用。二是要做好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情况的调查研究,在摸清现实状况、发现存在问题及总结成果经验的基础上精准施策。三是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培训力度。一方面,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既要夯实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更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质量评估;另一方面,丰富社会教育培训,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面向各族干部群众特别是教师、基层干部、少数民族青壮年等群体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工作,帮助其在工作、求学就业、沟通交流中消除语言交流障碍。四是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教育功能。新疆各级广播电视台可策划制作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类节目,还可依托“石榴云”APP、“最后一公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短视频、开设微课堂,不断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率。

(四)扎实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3],在新疆考察时进一步指出“要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4]。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文化润疆的基础性工程,其中青少年应是重点关注群体。截至2021年底,新疆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8.19%、95.69%、98.87%。②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网《2021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网址:http://www.xinjiang.gov.cn/xinji‐ang/xjzfgzbg/202202/454f514c7f88470c9fb9e0683194fa7b.shtml,访问日期2022年6月15日。大中小学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大中小学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推进文化润疆的一项重点工作,应扎实推进、常抓不懈。一是深挖本地资源,完善教学体系。可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本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增加教育内容的贴近性和感染力。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纳入思政课程和融入课程思政,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大中小学各学段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形成有机衔接的教学体系。二是丰富教学形式,重点在课程融入、主题活动、实践体验上下功夫。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综合运用案例式、情景式、互动式等多样化教育模式。要创新开展主题活动,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升旗仪式、主题班团队会等活动,凝聚各族师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要在力行上下功夫,开展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民族团结夏令营、寻访身边民族团结感人事迹等社会实践。三是重视教师队伍素质培养。要组织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研组,进行教学指导、集体备课和课题研究;发挥援疆省市教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融情实践,帮助当地大中小学提升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形象标识、节日仪式的育人作用。通过LED 屏、校园宣传栏、走廊文化、校园广播等校园文化宣传阵地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通过传统节日的固有仪式阐释中华文化,帮助学生强化国家意识、增进民族归属感。

(五)着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新疆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但文化产业相对起步较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文化润疆的必要路径。一是要发展新疆特色文化产业。依托新疆地域优势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马文化产业、宝玉石产业、葡萄酒文化产业、馕文化产业等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金融、信息、工业设计、健康休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助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要培育发展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截至2021 年,新疆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259 家,其中文化制造业法人单位22 家、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65 家、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172家。①参见国家统计局网《中国统计年鉴2022》,网址: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2/indexch.htm.访问日期2023 年3月3日。一方面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联合重组、上市融资,打造和培育具有新疆特色的骨干文化企业;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三是加快实施“旅游兴疆”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决策。文化资源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很多自然资源也蕴含丰富的人文要素。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是促进新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要依托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机构、博物馆、文化馆等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载体,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文旅景区,发展历史人文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开发经典线路,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创作特色演艺节目,持续提升“新疆是个好地方”文旅融合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充分发挥对口支援在文化交流互鉴中的特殊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疆工作事关大局,是全党全国的大事”[4]。推进文化润疆须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中央有关部委、对口援疆省市要与新疆协同推进。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作出重要部署,“要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推进新疆优秀地域文化和内地各民族优秀文化交流互鉴,增进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15]。把落实会议精神转化为做好文化援疆工作的生动实践则尤为重要,要加大工作力度,明确文化援疆的各项目标和重点任务,精准发力助推新疆文化建设水平提升。一是以系统工程和项目为抓手。开展和实施一批承载中华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的文化援疆项目,覆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历史文化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文化市场监管能力建设等各方面。二是以联合创作文化精品力作为重点。文化的凝聚力首先取决于内容,深入浅出的文艺作品更易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在联合创作的过程中,可将两地的文化艺术相结合,这也是文艺作品能更好地被新疆各族群众快速接受的重要方法。三是以常态化、制度化的活动充分体现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特点。积极推进新疆与援疆省市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化、常态化,组织科教文艺旅等领域开展导向正确、形式多样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全力展现新疆良好形象,增进新疆各族群众与各援疆省市群众的感情,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心灵深处。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对文化润疆从历史基础、理论遵循和实践路径三重视角进行研究阐释,有利于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和整体性特征。文化润疆是凝心聚力、培根铸魂的工程,需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从而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凝聚精神动力、增进认同支持、筑牢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新疆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们的民族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新疆多怪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