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三维构建

2023-08-03石立君郭少华

关键词:亲和力思政课教学内容

石立君,郭少华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重要渠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1]等论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的要求。 提高思政课亲和力是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路径, 是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一个现实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思政课亲和力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要素非常广泛,相互作用机制也非常复杂,但学生、教师、方法是众多要素中的三个关键要素,只有进行三维构建,使三者关系达到最大程度的协调统一, 使思政课供给方与需求方形成合力共振, 才能形成思政课的内生力量,产生使学生由远而近的向心力,最后形成思政课稳定长久的亲和力。 并以此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改革创新, 促进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促进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一、从学生维度构建思政课亲和力

学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的主体,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从学生维度构建思政课亲和力的基础。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教学循环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学只有进入这一良性循环, 才有可能构建高校思政课良好的亲和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透彻了解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把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能力,让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显著的获得感。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灵魂

以学生为本, 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教师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在教学理念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方法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内容上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 在教学手段上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思政课真正成为能打动学生、引领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课程。

以学生为本, 就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思政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教师要破除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即权威以及不问学生需求而只顾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 思政课教师要以和学生平等的角色进入课堂,讲述道理,阐述己见,平等交流,共同探讨,使学生乐于接受正确的政治观点、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把准学生的求知“困惑点”、内心“需求点”、情感“触发点”和思想“共鸣点”[2],使教学过程真正贴近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准确释疑解惑,使他们能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要唤醒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投入教学,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参与, 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透彻了解学生是形成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基础

透彻了解学生应置于高校思政课备课体系的首位,一位负责任的思政课教师,课前就应该对授课学生群体的学习态度、 学习需求和个性特征有深入的分析了解,并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分析、总结和纠正对学生的认识。应该带着问题去了解学生,例如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如何,为什么不爱上思政课, 有什么基本价值观、 行为方式特点等。教师只有摸清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取向,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更好地调节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新角度、新方法,疏解学生面临的价值观冲突,引导他们重塑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要把对学生个性特征和价值取向的研究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形成教育学生始终不脱离学生的理念。 思政课教师研究了解学生要善于综合应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直接的方法包括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个别交谈和座谈等。教师要随时随地抓住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相处的机会, 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获得其思想行为特征信息, 形成基本的了解和判断。在此基础上可通过问卷调查、个别交谈和座谈等方法进一步进行有针对的深入了解。 间接的方法可通过社会背景、数据分析以及微信、QQ、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 通过社会背景分析可以获得学生群体共性特征,例如处于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大学生, 能够广泛涉猎社会和自然的各种知识,及时关注到国内外重要信息,但是泛滥的负面信息也给他们的价值观带来了负面影响, 呈现出价值观功利化、价值取向多元化、政治意识弱化、人生目标短期化等问题, 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需要重点引导。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为此,教师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引导。在网络社交时代,大学生喜欢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想行为等, 在微信群、QQ 群、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上表露出来,这也为思政课教师间接了解学生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保持思政课亲和力的关键

学生对思政课的深层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产生上课兴趣并导向课程教学目标的内在驱动力。学生往往对感兴趣、符合自身需要、 对自己有重要价值的专业课程愿意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中也能获得较大的满足感。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不能有效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将难于组织有效的思政课教学。

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上思政课的学习动机,教师要从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方面着手。 首先要以内部动机激发为基础, 通过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方法以及课程的应用价值等,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的正确认知,激发其对思政课教学的兴趣,使其在求知欲、求成欲的驱动下,持续产生自觉学习行为,主动配合教师协作完成思政课的教学, 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也要辅之以外部动机激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 展示学生个人能力、获得鼓励、避免惩罚等刺激诱发因素,使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过程及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动机;还要加强内外动机的紧密结合,使其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只依靠内部动机,学习动机会逐步衰减,需要不断引入一些外部激励, 内部动机才能保持并且逐渐增强。 同样,只依靠外部动机,则学习的驱动力是有限的、短暂的,要保持学生对思政课的持续投入, 必须发挥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协同作用,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效果。

(四)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是思政课亲和力的归宿

思政课教学如果不能使学生获得精神陶冶和积极向上的主观体验,不能感受思政课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就不可能对思政课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思政课就不可能对学生有亲和力,也就不可能完成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因此,让学生有获得感是构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条件,实现的基本途径就是把思政理论转化为思政能力。一是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思政课教学活动落脚点放在学生身上, 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学习,再到研究型学习。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再把学生当听众,单向地、线性地灌输思政课理论知识,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把思政课的一般性知识交给学生自主学习获得,以提示、 启发和划重点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还要注重发挥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性作用,不能代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理论学习和现实应用中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要以能力构建体现思政课的价值,避免停留在知识的传输上,使学生有明显的成就感。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全面、准确地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观察社会的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文化现象等,能够正确把握伦理、道德、法律关系,辨别历史和现实、国内到国际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分析问题背后事物内在联系、规律与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从教师维度构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

教师处于思政课教学的主导地位, 教师是思政课亲和力构建的最关键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2019 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从教师维度构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 说到底就是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塑造自身的亲和力,做到有使命担当,能起主导作用,并且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一)有使命担当的教师才有亲和力

思政课教师要有使命担当是由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决定的, 也是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要求。“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教师只有自己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才能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思政课教师必须始终如一抓好马克思主义的正面教育和引导, 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内化,引导大学生朝着党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成长, 以自身的使命担当唤起学生的使命担当[4]。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负起使命担当,而且还要主动落实“两个关键”作用。一是要落实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1]思政课教师作为承担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主力军, 应该不辱使命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积极主动地为学生点亮信仰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让思政课成为学生成长中最有价值的课程。二是要落实教师在思政课中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而且还指出“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 只有发挥积极性,教师才会有热情和激情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前行;只有发挥主动性,教师才能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只有发挥创造性,教师才能大胆开展教学改革, 将提纲挈领的思政教材体系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体系, 进而转化为潜移默化的价值体系, 让思政课成为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的课程。

(二)能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才有亲和力

思政课亲和力的生成虽然是师生双向驱动和作用的结果,但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能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能否有效构建思政课亲和力。能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就体现在教师能否牢牢把握思政课的正确方向。 教师是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其主导作用在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正确的理论观点、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构建精神支柱、明确发展目标、强化社会责任、厚植爱国情怀[5],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6]。 能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还体现在思政课教师能否在教学中实现多角色变换。 思政课教师承载了比其他课程教师更丰富、复杂的角色,教师既是思政课的导演又是演员, 既要做好导演的策划工作, 精心开展教学设计,又要当好演员,在课堂上当好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激励者、指导者的角色。只有出色的策划、精湛的教学,才能得到学生的崇敬,把教师看成思政课堂上的“明星”,形成思政课的亲和力。能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还体现在能否同时实现学生在思政课中的主体作用, 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否则教师的主导就失去了对象和归宿。教师的“导”,是为学生更好地“学”,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动机、合理的方法主动学习,将“授人以渔”的理念落实到学生思政能力培养上, 使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亲和力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 教育的本质是“用一颗灵魂去唤醒另一颗灵魂”, 只有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 才能唤起和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思政课才会有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要”表达了高素质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内涵。政治要强,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正确的政治立场、崇高的政治担当。 思政课的本质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思政课教师没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将直接影响其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和政治境界的高度,影响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 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政课教师还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旗帜鲜明地讲信仰,理直气壮地讲马列,引导广大学生辨真假、明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强化政治担当, 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7]。

情怀要深。 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持家国情怀,心系国家和民族,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时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担负起培养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以自己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影响和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自觉融入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思政课教师要保持仁爱情怀,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8]。

思维要新。 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把思政课上成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课,要以开拓创新的思维开辟思政课教学新天地,将创新思维贯穿于思政课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把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规律,面对新任务、新挑战、新情况、新问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标准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使思政课焕发出新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 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 这就是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的基本体现和要求。

视野要广。 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集成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宽广而深厚的交叉学科,是一个逻辑严密、互相支撑、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必须具备宽广的视野才能完整、准确、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精神实质, 才能向学生说清楚、 讲明白。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 思政课教师如果没有辨识国际国内形势,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宽广视野,就无法解答学生的许多时代之问, 就无法引领学生在科技迅猛发展、 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的时代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自律要严。 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铭记党纪国法、坚守职业道德,“对自己要求要严格,既要遵守教学纪律,也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1];要树立底线意识,规范言行举止,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要做到表里如一,不仅在课堂上要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真信笃行,绝对不能成为“两面人”,自欺欺人、道貌岸然,必然缺乏感召力、 说服力和感染力; 要做到言行一致,“言传”和“身教”并重,“言传”主旋律、正能量,“身教”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老师‘吐辞为经、 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 ”[9](P8)

人格要正。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 ”“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4]政治人格是思政课教师实现铸魂育人目标的首要前提,思政课教师应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立场、明确的价值导向,要维护思政课政治性和价值导向性的根本属性, 引导学生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观点和方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要以政治人格、道德人格、学术人格等构建起思政课教师的整体人格,这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生动教材。 思政课教师要正人先正己,以坚定的信仰、高尚的人格、表率的言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赢得学生,实现思政课的铸魂育人功能。

三、从教学方法维度构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

教学方法是思政课教与学协调统一的桥梁和纽带,坚持从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途径。 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不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一种高超的艺术, 是“教学有方”和“教无定法”的统一。思政课教师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教学内容要求、 学生实际和传播技术条件出发,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打好“组合拳”,利用多元教学法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对学生的亲和力。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灌输和启发相统一的基本教学方法

理论性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基本特征之一,必要的灌输性教学不可或缺, 同时思政课教学又有非常明显的实践性特征,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思考和分析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方法。

重视理论性教学是思政课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 思政课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讲深讲透, 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正确分析判断历史和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坚持实践性教学,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 是贯彻学以致用的基本环节,教师要通过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贴近现实,以生动鲜活的案例和素材, 帮助学生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真谛,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作用。

灌输性教学是从思政课内容特点和教学对象特征出发而提出的。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期”,受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社会阅历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不会在青年学生头脑中自发地产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灌输”给学生,帮助其构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机械的教条,思政课教师还必须同时坚持启发性教育, 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 使学生既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尚有不足, 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贯彻理论与实践、灌输和启发相统一的教学方法。通过大班授课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 实现共性的理论认知,通过小班讨论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价值内化。 但大班授课绝对不是简单填鸭式的强灌强输,而是要注重系统性和逻辑性,强调理论性、统一性和主导性, 教师要讲清理论渊源、 理论体系,使学生在系统、准确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价值观的传导。 “小班讨论”要与“大班授课”内容相衔接、相匹配,教师要设计好小班讨论专题,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和学生思想实际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小班讨论”还要发挥教师的指导把控作用,使学生讨论不偏离方向,及时总结提升讨论内涵,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选择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使思想性、时代性、实践性极强的教学内容,能自然地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 提高思政课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 年4 月25 日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0]。 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了方式方法对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道理的重要性。思政课教学内容复杂多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诸多方面,也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紧密联系,不仅有抽象深奥的哲学原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还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新成果, 教师如果不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就很难讲深、讲透、讲活这些复杂道理。

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就是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高度统一。 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内容呈现的直观性、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使教学方法更契合理论建构与价值塑造的规律特点, 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和实际需求,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学中,既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力求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理论的主体作用, 达到入耳、入心、入行的目的,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综合应用体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等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体验教学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反对简单灌输式教学方法, 提倡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投入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在体验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 案例教学法架起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桥梁,通过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启发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探究问题,在师生协作中进行案例的讲解、分析、讨论和总结, 充分理解和接受案例背后的思政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并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问题导向教学方法即PBL 式教学法,要坚持从社会实际出发, 注重以现实性问题为切入点,注重符合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引入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密的现实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通过小组研究讨论的形式,发现问题中的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应用能力。

(三)拓展与时代同步的信息化教学方法

信息化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价值观念、行为导向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也不例外。与时俱进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新时代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11](P378)2019 年7 月,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习总书记又强调指出, 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制定改革方案的出发点。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信息化作为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 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

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实现信息化教学,跳出传统的思政教育范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平台和工具,开展更为精准、高效的师生思想交流和价值观引导, 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 虽然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或多或少都采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 但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和学生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用以提升思政课亲和力还有巨大发展潜力。例如,借助信息化教学方法,非常有利于实现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的统一,通过多媒体教育资源的支持, 让学生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 也通过多媒体环境和氛围深刻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魅力和现实指导意义。借助信息化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通过打造信息化显性教育场境, 立体化呈现学生日常生活中起潜移默化作用的隐形教育资源, 在直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通过隐形教育资源“润物无声”起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作用。 借助信息化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课内与课外教育的统一,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实时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传递教学内容信息, 在课外为学生提供无时间限制的自由访问、答题训练、查遗补缺、答疑解惑、问题探究等自主学习空间。 积极拓展信息化教学方法, 是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可回避的职责, 教师不仅要充分应用QQ、微信、微博、邮件等个人信息交流平台,还要熟练应用云课堂、微课、慕课等公共智慧教育平台开展思政课教学, 借助信息化教学方法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政课教学内容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