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塑公园建设的长久之路评《中外雕塑公园二十讲》

2023-08-02张静

中国美术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雕塑公园雕塑艺术

张静

《中外雕塑公园二十讲》一书采用了游览的方式为我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趣味盎然的雕塑公园之旅。出发之前,作者先带我们回望了严肃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传统雕塑,随后跟随罗丹的步伐、布朗库西的足迹,逐渐拉开了领略现代雕塑公园的序幕。

“二十讲”看似篇篇独立,实则是以一种“漫谈”的方式让读者穿梭于不同时空的雕塑公园之间,发现那里不仅是一个利用自然环境摆放雕塑的露天美术馆,更是营造出了丰富當地社区文化,建立人、艺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桃花源”。

这次穿越之旅是沿着两条线索展开的,在“时”与“空”的维度中交织,并给雕塑公园建设的前世今生找到了“定位”。“时”的绵延,是从现代雕塑的发展史中穿针引线,阐述了雕塑如何从室内走向户外,演绎出从传统艺术到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历史发展与风格转换。“空”的跃动,是从世界各地千姿百态的雕塑公园着眼,通过观察、归纳并总结出欧美的公园在雕塑与自然环境组合关系上出现的三种基本类型,其中既有语义学意义上的探讨,又有形态学意义上的形式分析。

当我们暂且结束了这场世界雕塑公园之旅后,在“十四讲”开始触碰祖国的大地。面对内地雕塑公园蔚然兴起的态势,作者从类型学、艺术风格学的角度入手展开研究,发现大多数雕塑公园摆放的作品基本仍是以纪念性的、写实的雕塑为主。面对这些既“接近现实”又“脱离现实”、既“沉重”又“轻松”的艺术作品,许多管理者将其“一股脑儿”地摆放在一起,便不免形成一种不和谐的拼凑之感。若雕塑与公园之间没有了内在的联系,人们在观赏时便失去了鲜活的触动点,也很难起到教化与审美提升的作用,这与始终以“雕塑欣赏”为核心的欧美雕塑公园相比,形成了巨大落差。

应对内地雕塑公园这“鱼目混珠”的状态,作者从人文关怀与责任担当的角度提出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在创作队伍的培养与作品的筛选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而雕塑公园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是要为人民服务,用美培养人、教育人。艺术家要创作出服务新时代、引领艺术潮流的精品力作就必须扎根生活、吃苦耐劳。守得住寂寞,是当下艺术工作者最应具备的精神品格。作者还提出要学习国际上通行的“定点雕塑”的创作方法,让艺术家能有更长的时间熟悉创作环境,也可以从定期举办的雕塑展览中选择租借或购买作品,精益求精,努力建立起学术化、系统化、适合不同需求且各具特色的雕塑公园收藏体系。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雕塑公园建设与运营机制上的问题。30多年来,我国的雕塑公园绝大多数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公园建设使人们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也为雕塑家提供了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但政府出资行为往往容易造成在初始阶段财力与物力的大量投入,但在日常维护与管理上却“力不从心”的尴尬局面。这不仅会让一部分公园因日后资金与管理上的脱节,以及作品质量下滑等原因逐渐沦为存放雕塑的“仓库”或市民娱乐健身的“休闲场”,而雕塑公园建设上也出现了“重建设、轻管理,重形象、轻内涵”的问题。因此,文中多次告诫我们,雕塑公园建设不仅是为了提升政绩,成为“面子工程”,更应该从长远着眼,把雕塑公园建设做得“更扎实”“更长久”。

作者提出今后雕塑公园建设的主要方向不应为政府增加负担,应该探索一条企业与社会出资建设并运营的长久道路。针对雕塑公园建设在作品遴选、资金投入,以及自身宣传等方面问题也给予了相应建议:“雕塑公园应该朝着私人投资与经营的方向发展,在管理方面也应该像现代企业制度那样,尝试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模式。”正所谓“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这一针对今后发展与建议提出的中肯之策,同时也是在呼吁更多的公益之士为此付出爱心与呵护。

雕塑公园让人民大众有了一个了解艺术的便捷途径与亲身体验的场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雕塑公园的建设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就有了从无到有的长足进步。不过,书中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的道路是崎岖的,甚至难免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盲目性风险。作者为此提出了“暂时减速”“稳步推进”的发展策略,想必是为了更好地唤醒这片乐土的价值所在。无论如何,雕塑艺术与环境艺术逐渐融合的大趋势不会改变,而且必然向一种兼具审美意蕴与“为人服务”的社会价值的目标发展。

(作者系泉州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雕塑公园雕塑艺术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主题性雕塑公园的发展探究
写实雕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生命之歌:维格兰雕塑公园札记
谈许鸿飞的东莞市附城区虎英雕塑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