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颈椎康复训练仪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3-08-02龚晓明毕文光王关杰

安徽医专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根型活动度肌力

任 凯 龚晓明 毕文光 王关杰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累及患者头、颈、上肢等区域的颈椎疾患,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心理健康[1]。大量研究表明,颈椎病的发生及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颈椎周围骨骼肌的劳损和退变、肌力和耐力的下降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1],因此颈椎周围肌肉力量的练习应成为颈椎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在颈椎病的康复治疗中,牵引治疗因作用直观、简便易行,且疗效确切,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接受。然而目前临床常用的颈椎牵引装置主要是通过力学手段拉伸颈椎,达到增宽颈椎椎体间隙、分离关节面及牵伸周围软组织的目的[2],但单纯的长期牵引因粘弹性生物材料的力学特性易造成患者肌肉张力下降、韧带松弛,反而导致颈椎稳定性进一步下降而病情加重[3]。因此在牵引的过程中加强颈椎周围力量的训练值得临床重视,本文探讨多维颈椎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过程中中止、脱落、剔除13例(5例为失访,8例为不能配合完成治疗、检查),占总数的13%,实际纳入统计的病例为87例,试验组48例,对照组39例;其中男41例,女46例;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经受试者知情同意,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n年龄(岁)性别病程(月)男女对照组3939.92±7.2018219.46±2.44试验组4840.19±6.87232510.04±2.74 t/χ20.1750.014-1.032 P 0.4310.9060.305

1.2 诊断标准 ①症状出现颈部疼痛及上肢放射性疼痛。②体征存在累及神经根支配区域感觉、运动、腱反射等功能异常。③颈椎特殊理学试验阳性,如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等。④辅助检查颈椎DR片出现椎体、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椎间孔变小。⑤颈椎CT检查出现神经根管变窄。①④为确诊标准;其余为辅助诊断标准[4]。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年龄20~50岁,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完成一般资料收集、测评指标评估。②排除标准:合并颈椎肿瘤、结核、骨髓炎、严重骨质疏松症等骨病及脊柱脊髓损伤者;5天内接受过保守治疗者;诊断为发育性椎管狭窄者[4];患严重的消化系统、心、肺、脑及血液系统疾病者;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影响治疗开展者;其他类型颈椎病;有颈椎手术史或存在颈椎畸形者;合并精神疾患不配合治疗者。

1.4 方法

1.4.1 设备研制 我们结合临床需要,自行设计发明了一种既可以进行多角度牵引治疗,同时又能进行颈椎屈曲、后伸、侧屈、旋转360°等主动抗阻训练的综合性设备(专利号:ZL20102 0120096.2,设计图见图1),其目的是提高疗效,巩固疗效,预防复发,避免肌力下降、韧带松弛等。

图1 多维颈椎康复训练仪设计图

1.4.2 干预措施

1.4.2.1 对照组 在基线评估后,纳入患者接受15天的包括颈椎牵引、经皮神经电刺激等常规康复训练。颈椎牵引采用优值牵引法[5]:开始5天采取颈椎前屈25°、牵引重量1/10体质量、时间30 min、1次/d进行牵引;接下来3天采取颈椎直立0°、牵引重量1/7体质量、时间20 min、1次/d的牵引方法;最后7天采用颈椎后伸15°、牵引重量1/10体质量、时间30 min、1次/d的方法。经皮神经电刺激采用静态定点治疗,颈部治疗区域充分暴露,选取颈部两侧痛点,电极片分别固定于痛点处,以2.5 Hz慢频率,在患者耐受范围内逐渐增加强度,每次30 min,每天一次,一共治疗15天。

1.4.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经皮神经电刺激的基础上配合多维颈椎康复训练仪训练。①每次训练前采用多维颈椎康复训练仪测定患者颈椎各个活动度上的最大肌力,根据最大肌力采用渐进抗阻训练方式进行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各个方向的肌力训练,每次运动坚持10 s,10次为一组,每天5组,组间休息30 s;训练重量设定:起始重量为最大肌力的30%,每3天增加10%。②根据病变部位采用多维颈椎康复训练仪进行定角度牵引,牵引重量为体质量1/10,时间15 min,每天一次。以上治疗总共坚持15天。

1.5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各项指标的测评。①疼痛程度:采用数字疼痛评价法(NR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0~10分为程度由无痛逐渐增加至最痛。在治疗前及治疗15天后进行NRS评定[6]。②颈椎关节活动度:采用多维颈椎康复训练仪头件对患者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各角度进行可视化测量。在治疗前及治疗15天后进行ROM(range of motion)评定。③症状评分:治疗前及治疗15天后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20分法评估患者病情改善情况,包括手功能障碍(分为-2~0三个等级)、体征(包括椎间孔挤压实验0~3分、感觉0~2分、肌力0~2分、腱反射0~1分四个部分)、工作生活能力(分为0~3四个等级)及症状(包括颈肩部、上肢、手三个部分,每部分分为0~3四个等级),分数越低表示症状越严重[7]。④神经肌电图:采用丹麦丹迪公司Cantata TM型肌电图仪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5天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患肢(累及双侧上肢者则检测症状较重的一侧)进行正中神经和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及潜伏期检测。监测环境:安静适宜,室温23 ℃~25 ℃,体表温度33 ℃~35 ℃。患者仰卧位,将刺激电极按照神经体表解剖定位放置于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腕或肘部神经干的体表投影上,记录电极通过表面电极置于大鱼际肌或小指外展肌上。刺激以重复频率1 Hz、脉宽0.2 ms的矩形脉冲电流进行,记录F波潜伏期,取最小值,测量并记录患者第七颈椎棘突至肘部电极处以及肘部电极至腕部电极的距离。按照公式计算正中神经和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

1.6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计算和分析实验数据。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5天的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比较(,分)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tP对照组396.48±0.764.85±0.54-17.539<0.001试验组486.54±0.744.08±0.74-23.876<0.001 t-0.338-5.382 P 0.737<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的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颈椎活动度评分(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左右侧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5天的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所有方向活动度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组别n前屈(°)后伸(°)左旋(°)治疗前治疗后tP治疗前治疗后tP治疗前治疗后tP对照组3930.46±4.0737.64±3.6331.757<0.00129.51±3.5236.87±5.3315.619<0.00150.18±5.5863.56±4.3939.689<0.001试验组4830.71±4.2942.46±4.0981.406<0.00130.13±4.6741.48±3.9644.483<0.00149.96±6.2075.33±5.75132.094<0.001 t-0.273-5.743-0.677-4.6230.173-10.531 P0.786<0.0010.5<0.0010.863<0.001

续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组别n右旋(°)左侧屈(°)右侧屈(°)治疗前治疗后tP治疗前治疗后tP治疗前治疗后tP对照组3950.64±6.2262.95±5.5434.9<0.00128.84±4.3935.95±5.0814.794<0.00129.38±3.6436.38±4.8216.712<0.001试验组4850.23±5.8674.85±6.57105.35<0.00129.92±5.5840.67±4.7122.857<0.00129.81±5.4041.10±4.1926.555<0.001 t0.317-9.12-0.977-4.486-0.4230.674 P0.752<0.0010.331<0.001-0.488<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评分(手功能障碍、体征、工作生活能力、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5天的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方面症状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比较(,分)

组别n手功能障碍体征工作生活能力症状治疗前治疗后tP治疗前治疗后tP治疗前治疗后tP治疗前治疗后tP对照组39-1.26±0.44-1.03±0.163.3760.00175.13±0.616.23±0.518.081<0.0011.49±0.511.87±0.343.3760.00175.15±0.726.26±0.729.135<0.001试验组48-1.23±0.42-0.73±0.455.937<0.0015.02±0.566.98±0.9113.73<0.0011.48±0.502.27±0.4513.36<0.0015.02±0.706.88±0.7014.29<0.001 t-0.292-3.9220.848-4.2060.074-4.5880.975-4.049 P0.7710.00170.399<0.0010.912<0.0010.332<0.001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正中神经、尺神经F波传导速率、F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5天的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F波传导速率均明显增加(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F波潜伏期缩短(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指标比较()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指标比较()

组别n正中神经F波传导速率(m/s)尺神经F波传导速率(m/s)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s)尺神经F波潜伏期(s)治疗前治疗后tP治疗前治疗后tP治疗前治疗后tP治疗前治疗后tP对照组3943.70±5.4948.99±6.073.2480.00245.24±5.9951.26±6.1579.87<0.00131.73±4.5724.61±5.12-36.1<0.00131.32±7.4525.61±6.44-6.65<0.001试验组4844.55±5.8058.37±6.698.66<0.00144.99±6.0557.51±7.3839.39<0.00133.22±4.5821.68±4.94-104<0.00130.45±7.0920.55±6.63-18.1<0.001 t-0.7-6.7720.192-4.226-1.5142.6990.5553.582 P0.489<0.0010.849<0.0010.1340.0080.58<0.001

3 讨 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根据Panjabi提出的脊柱平衡三亚系模型对颈椎病的发病过程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颈椎的平衡和稳定是由被动子系统、主动子系统和神经控制系统三方面共同组成,颈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囊及周围骨骼肌韧带等组织劳损退变,导致受累颈椎失去稳定性和平衡能力,而出现神经根受压[8]。可见颈椎周围骨骼肌肌力、耐力的大小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牵引治疗是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常用的手段之一。颈椎牵引不仅有助于颈椎生理弯曲的恢复,促进损伤的软组织修复,还可对颈椎周围紧张、挛缩的肌肉产生持续牵伸而达到治疗作用[9]。然而目前常用的牵引方式多为被动治疗,并不能进行骨骼肌的主动训练以提升其肌力和平衡能力,因此目前常用的牵引方式往往存在疗效难持久、症状易复发的缺点[10]。本研究中,我们所设计的多维颈椎康复训练仪在颈椎定角度牵引的同时,通过主动锻炼颈椎周围肌肉和韧带,重塑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最大程度上帮助恢复患者正常颈椎的稳定性,巩固治疗效果。我们对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分、颈椎活动度、症状评分等方面进行对比,证实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症状评分明显好转,颈椎各方向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我们认为在采用多维颈椎康复训练仪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颈椎病灶所在部位进行针对性的定角度牵引,可有效提升牵引治疗的作用区域,使治疗更具个性化,同时,通过多维颈椎康复训练仪进行的等长、等张肌力训练,可重塑颈椎的力学平衡,亦可提升肌肉的延展性,使颈椎各方向关节活动度得到改善[7]。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疗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以往的临床研究表明,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的检查对本病的诊疗过程作用有限[10]。F波潜伏期延长、出现率降低或传导速度减慢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损害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用作其严重程度、疗效评定的客观指标之一[10]。本研究采用肌电图对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和尺神经F波的传导速度及潜伏期进行比较。从结果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F波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加快,且潜伏期均缩短,说明两组干预措施均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一定的疗效。在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正中神经和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及潜伏期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P<0.05),说明多维颈椎康复训练仪治疗的疗效较普通颌枕带牵引更好。本试验中F波传导速率和潜伏期的改善可能与多维颈椎康复训练仪通过定角度牵引和多方向肌力等长、等张肌力训练有效提升了颈椎关节突关节稳定性、增大了颈椎活动范围、减轻了神经根受压有关[11]。

综上所述,我们采用自制的多维颈椎康复训练仪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开展康复训练,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由于受研究时间的限制,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其长期疗效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观察。

猜你喜欢

根型活动度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
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对TKA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