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2023-08-02王静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民需要提高素养,以适应时代要求。针地农民培育中存在农民知识水平低、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培训模式单一等问题,提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线下+线上”结合培训方式,联合打造人才培训师资队伍等建议,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互联网+”;高素质农民;培育问题

一、高素质农民定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民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同阶段对农民定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差异性,2005年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一文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2006年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2012年农业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的群体;2019年正式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指出,“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高素质农民这一概念正式被提出。

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相比,高素质农民有一些差异化的时代特征和学习诉求,能够为“三农”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内生动力[1]。高素质农民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要求,高素质农民更有文化、更懂技术、更善经营、更会管理,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有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培育高素质农民的意义

(一)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3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点指出了要加大力度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新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并且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奠定基础。高素质农民逐步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培育高素质农民,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2]。和传统的农民相比较,高素质农民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选择和转换,就业形式具有多样性,在工作选择上更偏向于服务类、管理类和营销类等方面,这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二) 保障粮食安全

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城镇人口也不断增加,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进一步使我国农产品需求处于快速增长状态。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并且最重要的是要依靠有水平有素质的高素质农民,充分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为粮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2014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构建符合新形势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进口16 453.9万吨粮食,较去年同期增长18%,表明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培育高素质农民,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发展,而且能够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人才支撑。

(三) 促进乡村振兴

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的实现需要扎实的人才体系作为支撑,这体现了高素质农民的重要性。在2019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渴望。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高素质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推动农村创新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布局和转型升级[3]。高素质农民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掌握了先进的经营方式、生产技能,无论是在乡村治理层面,还是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都能够提供一定的人才支持和保障,并且在乡村文明建设中有着一定的示范作用。在带动示范作用下,能够使一般农民积极向高素质农民学习,引领一般农民逐步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一般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与经济效益,促使农村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达到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4]。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 农民知识水平较低,综合素质差

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前提需要具有一定的互联网学科知识。目前我国农民培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缺乏一定的教育经历、文化程度较低、学习能力普遍较低是主要影响因素。在培训过程中,农民因缺乏基础知识,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低,最容易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虽互联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但农民因传统思维影响,很难接受互联网这种新事物,不愿意接受培训,对网络线上教学培训持排斥态度,严重制约农民自身素质提高。

(二) 师资力量匮乏,人才体系不完善

厚实的师资力量是开展高质量、高效率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保障。《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一文显示,农村对于实用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2015年总量达到1 300万人,2020年的需求量高达1 800万人。然而全国农村实用型人才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例仅为1.6%,表明农村网络技术型和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5]。并且农村地区也存在经济不发达、生活水平偏低、交通设施不齐全、资源也相对匮乏等困境,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现象嚴重,导致师资队伍难以迅速壮大。

(三) 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 亿, 但农村网民仅为2.93 亿, 占网民整体的27.9%,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8.8%。表明有将近一半农民不能参加网络学习,且农民上网更多是用于娱乐而不是学习相应知识[5]。此外,由于农村经济落后、教学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接受培训的农民只有少数,每年能接受系统培训的农民不到5%,1年以内能够接受3次以上培训的农民不足3%[6],表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备阻碍了培育工作的开展。

(四) 培育模式比较单一

当今,农民的培育方式大多数采用传统的线下面授方式。这种模式虽有针对性,但农民学习时间与农田农事操作时间易发生冲突,农民参与培训的时间没有保障;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参与培训学习的主动性低。这种单一的培训模式和培训机构管理不规范严重制约了培育工作的开展,也降低了培训工作的效率[7]。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对策

(一) 立足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需要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作为硬件保障。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是必需的环节,不仅能打破传统单调的线下培育方式,而且还能利用网络进行产品销售,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整体收入和生活水平。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宽带通信网络、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充分利用5G技术,促进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从而推动“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实现。

(二) 培训方式线下、线上相结合

首先,充分利用QQ、微信,针对农民的不同需求进行指导服务,如,对互联网不熟悉的农民,设置基础的网络课程学习,指导他们学会基本操作;对有一定网络基础的农民,可以采用线上教学,使所有学员都能正常学习。其次,利用微博、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培训;利用贴吧、豆薪、知乎、论坛等社交平台,开启经验交流贴,从业人员互相交流农业技能、管理经验、网络知识等;在募课等网课平台上发布高质量网课,规定每年完成的课程学习学时,符合标准后才允许参加考试,教师随时在后台查看学员的学习情况,对农民的培训学习起到一定监督作用,从而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主动性。

(三) 政府、高校和各机构联合打造人才队伍

从政府、高校以及机构中选拔出色的人员,充分利用多方面的人才资源,组建新型农民培育师资队伍,提高培训工作效率,为农民培育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8]。首先,组建一支线下教师团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标准,专门培训当地农民,开展有关新品种、新知识讲座活动及农业新信息宣传。其次,培养一批既懂互联网技术又了解农业知识的线上教师队伍。线上教师需要提供方便、高效、准确的互联网服务系统和农业信息平台,对农民进行在线互动教育和远程教育。

小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高素质农民为农村、农业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通过“互联网+”线下线上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使较多年轻人留在了家乡或返乡自主创业,且70多岁的老年人也可以做电商,为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助于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如,农村一个淘宝店,带动为这个淘宝店提供服务的物流公司、包装企业等相关一系列经营主体的产生,有助于推动全面乡村振兴,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温涛,陈一明“. 互联网+”时代的高素质农民培育[J].理论探索,2021(01):12-21.

[2]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3):25-33.

[3]郭雄伟.新型职业农民引领乡村文明振兴的作用和路径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2):155-158.

[4]李广.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5):47-49.

[5]马宽斌,黄丽丽“. 互联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路径探析[J].成人教育,2020,40(07):37-42.

[6]郑丽,陈林“. 互联网+”时代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状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2,16(12):183-185.

[7]姚文杰.鄉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建构[J].农业经济,2020(10):77-79.

[8]张波,申鹏.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研究回顾与展望:一个文献综述[J].理论月刊,2019(07):131-138.

作者简介:王静(1998-),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责任编辑曹雯梅)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