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视域下花桥村共生型民居设计策略研究
2023-08-02龚世新王春霞
龚世新 王春霞
摘 要:花桥村是全国旅游模范村,也是旅游扶贫的现实样本。通过实地走访和文献调查,探究游客与居民、人与民居、民居与旅游区之间的共生关系,梳理花桥村现有民居的食、宿、行、游、购、娱等在空间布局和功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总结出花桥村共生型民居的营造要点及设计策略,为文旅视域下乡村民居的优化改造或营建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乡村文旅;共生型民居;设计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2022年度省社科联与市(州)社科联联合项目(22ZC33)研究成果。
花桥村地处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茶马古道文化是花桥村的“三大”文化旅游资源,它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茶马古道文化艺术之乡”“甘肃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甘肃省农民回乡创业基地示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中国最美村镇”等生态奖和人文奖[1]。花桥村的成功,实践证明,乡村旅游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采用[2]。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而且对当地的文化也有一定的宣传。当今的城市发展迅速,居民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再加上交通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回归自然、拥抱自然,是人们的强烈愿望,反映出城市居民对生态文明的追求和向往。所以,将共生理念融入到该村民居的设计中,拉近游客与村民之间、游客与当地文化之间、游客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距离[3]。
一、花桥村民居现存问题
花桥村作为乡村旅游模范村,现有民居的形式未能与本村的文旅融合,在民居的形式和空间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民居组合形式主要有院落式和独立式。院落式是指在围合式院落中建有小二层或单层居住空间。小二层内部空间多为单间,一层有卧室、客厅、厨房、浴室等空间;二层有卧室、书房等空间,厢房为卧室和储藏室(如图1)。院落式单层民居正房为客厅和厨房等空间,厢房为卧室和储藏室(如图2)。独立式民居为小二层,一层是客厅、厨房等空间,二层是卧室、书房等空间(如图3)。花桥村传统民居改造的需求(如表1),现有民居空间仅能提供本村村民生活居住,室内空间功能比较单一,以居住为主,并无其他游乐体验功能,室内缺少良好的通风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现代化的管线设备等,不能满足与游客共生方面的需求。民居室内与院落之间、院落与街道之间存在高低差,下雨时易进入院落造成积水[4],形成安全隐患。这些问题给村民生活带来不便,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该村具有共生型民居发展的潜力,但现有产业与村民及游客的关联度很低[5],以至于村民和游客很难和谐共生。以下将从食、宿、行、游、娱等方面分析当地民居的问题。
(一)食
食,意指餐饮空间。在文旅产业发展的背景下,花桥村餐饮空间的主题性不够突出,缺少文化设计元素的融入。餐饮空间缺乏消防设施、卫生条件较差、水管和电线老化,存在安全隐患。整个区域缺少收纳空间或出现收纳不合理的问题,造成各个区域功能混乱,整体感觉不够整洁。村内的传统民居,由于经济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厨房等服务型的功能空间相对较小,不能同时容纳多人活动,大大降低了游客烹饪的乐趣,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厨房内部空间功能体系不完善,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做家务费时费力。
(二)宿
宿,意指居住空间。花桥村文旅产业已发展得较成熟,目前村内已出现民宿和宾馆,为本村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但文旅产业与本村民居关联度较低,在居住体验上无法满足游客真正的需求。现有的民居卧室空间消防基础薄弱且功能单一,只满足了睡眠的功能,内部空间家具的摆放比较传统。卧室功能布局和动线设计不合理,室内杂乱无章,缺乏收纳空间,空间利用率低,再加上年轻人的外移,卧室空间的空置率较高,得不到合理的使用并且没有突出区域的文化特色。卫生间是旱厕,内部缺少自来水和排污管道设施并且卫生条件较差,盥洗空间比较简易,沐浴不够私密,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
(三)行
行,意指动线。随着花桥村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游客数量会逐渐增加。共生型民居的兴起,既可以分担一部分游客,村民又有一定的经济收入。由于现有的民居空间缺乏科学合理的布局,各个空间、家具等呈树状分布,每个动线点都是分散的,点与点之间的动线都是不断重复的,交叉点较多,既费时费力,又给使用者从心理上带来疲惫感。基于民居空间区域的不同功能,每个区域会出现重叠的点比较多,无法保证每个空间的最大利用率。村民与游客在共生型民居中,动线的不合理必定导致冲突,从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度。
(四)游
游,意指游览。花桥村地处山地,由于地形限制,游客主要活动区域是村中的众多民居、果林以及梯田等。民居外观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相互联系较少。民居多为院落式,院落空间得不到充分利用且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院落内种植的蔬菜、花卉等仅满足村民自家的生活需求。自建新民居中,为了满足自我需求,将住房面积扩大化,占用院落的其余空间,原本的菜畦已被硬质铺装地面所代替,绿化面积减少,从而缺少了本村具有的乡土气息,乡村氛围逐渐被冲淡,渐渐呈现出半城市化的现象[6]。在文旅产业发展的背景下,花桥村民宿逐渐兴起,但民宿采用与酒店类似的模式,满足了住宿和餐饮等基本需求,游客体验过于单一。
(五)娱
娱,意指娱乐。花桥村供给游客室外娱乐的自然环境和设施很好,但忽视了民居院落和室内文化娱乐空间的营造,只满足了住宿和餐饮等基本功能需求,缺乏娱乐性互动,对于游客来讲,缺乏在共生型民居的文娱体验感。
二、文旅视域下花桥村共生型民居设计原则
共生型民居是居民在供给自我居住的同时,也为游客提供所需的居住服务。一方面当地的村民可以获得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游客可以品味花桥村的文化、美食,回忆乡愁等。共生型民居是在保留原有院落格局前提下,改造民居內部功能以满足游客使用需求,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7]。
(一)互惠共生
1.民居外观与周边环境共生。民居与环境的互惠共生是一种绿色生态、健康宜居的设计原则[8]。花桥村最具特色的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茶马古道文化,这些也是其他区域无法复制的。民居外观的设计要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所以在对传统民居进行修缮的同时,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9]。民居外观能展现出建筑的乡土风貌以及乡村文化特色,能够与周边事物相统一[10],成为周围环境的闪光点,实现互惠共生。
2.民居室内新与旧的共生。花桥村村民长期居住于此,必定会留下生活印迹,形成独特的生活习俗。这些印迹和习俗经过岁月的养成,成为乡村的时代特色。民居室内新与旧的共生就是具有时代感的特色风格与现代新思想、新潮流的结合,会碰撞出不可思议的火花[11]。新与旧是通过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呈现出一种令人陶醉的意境美,两者之间的共生,能营造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民居,让新旧之间和谐共处、相得益彰[12]。新旧文化在民居室内发生碰撞是最能吸引游客的亮点,所产生的魅力让游客在民居室内环境中舒适、安全、现代的情况下,体验到民居室内空间的韵律与时代的变动,这种感觉让人流连忘返。
3.民居功能多维共生。花桥村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来自于都市的游客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整洁和便利,因此,在花桥村共生型民居设计上要考虑民居空间布局、采光照明、家具和植物的陈设、色调和谐统一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运用等,要做到节能环保和健康舒适,创造良好的乡村生活体验空间[13],各个空间的功能设施也要完善,避免游客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困扰。室内功能与室外功能互相促进、彼此共融,室内外相结合能为游客带来更加具象化的乡村生活体验,与自然共鸣,彻底放松心情,享受慢节奏的生活。
(二)安全适用
乡村旅游住宿的安全问题颇受游客的关注。马斯洛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14],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处在最基本的温饱阶段。花桥村共生型民居必须满足其功能完整性、家具受众的人体尺寸及使用家具时的行为、设计对人体感官的影响和周围居住环境的安全性,心理需求的安全性也要考虑。
1.消防安全问题。提高居民消防安全意识,室内装修使用阻燃材料,可燃物远离着火点。用户门上应安装自动报警门锁,民居的家电、电线应不定期的检查。与当地消防和公安等部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配套监控报警设备等。
2.卫生安全问题。包括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厨房卫生。个人的垃圾及时清理,用完的餐具及时消毒。食品卫生方面尤为重要,选用的食材要新鲜,防止食品受到污染,还要控制细菌的繁殖。厨房内的食品储存应生与熟、成品与半成品、食品与杂物、食品与水分离。厨房产生的垃圾禁止长时间堆放,同时应配有专用的消毒柜。
3.医疗安全问题。民居中要常备应急的非处方药品,保存药品要密闭、避光、防潮等问题。
(三)舒适宜居
花桥村共生型民居要达到其舒适性,前提必须保证符合人体工程学,它是研究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最终满足人的需求。舒适宜居打造一种家的感觉。首先,配套干净私密的卫生间很重要。卫生间内部空间做干湿分离,空间较小的,洗手池外置;空间较大的,在卫浴之间以隔断分离,美观又实用。干湿分离不仅能降低内部的水汽,也能在卫生间使用的高峰期提高效率。卫生间淋浴设施的选择避免操作复杂,要选用操作便捷的淋浴设备。其次,尽量保留火炕,为了绿色环保经济适用,可用新能源代替煤炭。炕文化是乡村特有的,能带给游客不一样的体验。最后,对各个空间的功能、灯具、色彩、行走动线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必要时可适当增加适老设施,最大限度提升空间的舒适度,在整体效果上达到整洁、干净,给人以不同的视觉艺术体验[15]。
(四)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环境中与环境融为一体,并且打上地域烙印的独特文化。自古以来我们所见的设计,包括建筑、产品、艺术,甚至文学,都包含着地域特色。通过对现状的考察和资料的分析,可以归纳出花桥村的“三大”文化旅游资源: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茶马古道文化,这三大文化是花桥村的主文化,是旅游开发需要重点挖掘和依凭的文化。花桥村共生型民居室内要反应出地域特色,室内外环境彼此之间要有联系,两者之间不能脱离,避免显得突兀。在民居设计时,要突出本村文化的角度出发,多采用当地的天然材料,室内的装饰、图案、雕花也要符合本村的文化特色,做到室内外浑然一体,同时室内又能显出岁月所带来的肌理感,让人感到自然舒适。
三、共生型民居设计策略
(一)空间多元,功能适用
依据花桥村民居组合形式,可分别满足学生度假、上班白领、背包客、亲子型、中老年等不同人群的需求。所以,要优化民居的布局(如图4)。
1.院落空间
花桥村共生型民居院落空间功能多元化都是建立在满足游客服务系统的构架思考之上,民居的主体院落应该同时满足晾晒、绿化、游玩、娱乐等空间的多元化,辅助空间可以设置厨房、卫生间、储藏、宠物等(如图5)。村民习惯于在自家院落种植日常所用的果蔬,所以菜园应靠近厨房的位置,便于取用食材。厨余还可以直接运往菜园,经过无害处理,充当肥料回归土壤。在民居院落中要合理运用一些乡土植物,能起到防风固沙、美化环境、调节微气候的作用。院内可备置一些方桌条凳,以便游客傍晚时分在院中纳凉、餐饮、观夜和聊天。在民居外观设计上要采用乡土材料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特点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运用乡土材料的天然肌理、质感、色泽、性能等优势,体现其自然风貌和质朴韵味,营造花桥村院落空间深远的文化意境。在共生型民居中,利用乡村民居空间灵活多变的特点,服务游客各方面的需求,传统院落空间能得到延续的同时还能加以创新,功能格局呈现出多元化,从而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2.客厅和餐饮空间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多数游客不受拘束、自由随意。尤其是客厅,它承载了人们聚会、待客、娱乐等多种功能需求,所以在空间布局上采用客厅和餐厅相结合,旁边放置一些轻便的单人沙发、座椅或脚凳作为补充,在体验和视觉上达到舒适。客廳的家具摆放要不拘一格,坐卧更加随心,不经意间为客厅营造新的亮点。
增大客厅窗户的采光面积可以使室内外景色融为一体,园林的区间可以成为客厅的一个连接,扩展户内外的休闲空间,室外增加鱼池,村民和游客在白天赏鱼对弈,在傍晚执盏品茗。将客厅打造成一个真正符合共生型需求的空间,应该在空间设计上频出妙招。可以说,除了卧室和卫生间之外,其他空间都已经开放。近几年比较流行的空间布局,莫过于客餐厨一体化,在组合形式上也大胆地突破了以前的僵化思维。下面从村民与游客之间共做共餐、共做分餐、分做分餐三个方面说明(如图6)。
共做共餐。院落式民居,厨房分为开放式厨房和封闭式厨房。开放式厨房面积较大,用于大部分前期的准备工作,基本上都是在开放式厨房把饭菜加工完成。封闭式厨房在满足做菜时,可以用来尽情的爆炒。开放式的厨房,中间放置岛台,餐桌与岛台组合,可形成就餐区域,在满足人们多样化、烹饪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互动,让烹饪变得其乐融融。独立式民居,一层做套间,一侧是亲子房,另一侧是厨房。厨房做半开放式,用玻璃墙隔断与其他空间分割,采用多轨道推拉玻璃门,做到视觉通透及隔音效果,还能阻隔油烟向客厅扩散。厨房区域中间是餐桌与岛台组合,可在一起共餐。亲子之间还可以利用厨房增加互动,空间共享共用。
共做分餐。院落式民居,厨房空间依然保留开放式厨房和封闭式厨房。分餐是村民和游客分开就餐,利用岛台与餐桌的组合和客厅与餐饮空间共享形成两个就餐区域,这样做既卫生,又可以防止传染疾病的发生。独立式民居,半开放式厨房布局不变,旁边单独分离出一个餐饮空间,两个就餐区域中间可通过开窗的方式传达信息,可实现家庭聚餐、娱乐、亲子、聚会等各种场景化的需求。
分做分餐。院落式和独立式民居,以上两点的功能布局依然不变。院落式民居,分做可在开放式厨房和封闭式厨房分别配合操作。独立式民居并在此基础上,橱柜做U型设计,村民和游客可在两侧分别烹饪。分餐的方式保留以上的形式。
综合以上三点分析,橱柜拐角区域作为茶饮区,属于休闲一角,在这里喝茶,烹饪都惬意。其余空间放置冰箱、消毒柜等。廚房内的家具和厨具摆放也有讲究,要根据烹饪行为进行空间分布(如图7)。
3.卧室空间
旅游人群中,除了传统游客以外,还包括有学生度假、上班白领、背包客、亲子游、中老年等人群,按照民居的组合形式可进行以下分配(如表2)。考虑到亲子游便利的问题,在一层安排套间,距离厨房较近。老年人考虑到身体上行动的不便,卧室安排在民居一层,内部无障碍化设计,满足轮椅正常通过。
表2 按照民居的组合形式对旅游人群进行分配
不同人群 共生型民居组合形式
学生度假 院落式小二层、院落式单层、独立式小二层
上班白领 院落式小二层、院落式单层、独立式小二层
背包客 院落式小二层、院落式单层、独立式小二层
亲子游 独立式二层
中老年人 院落式单层、院落式小二层
卧室是休闲、宁静和温馨的空间,有利于缓解疲劳。卧室空间在功能上应具备多元化,划分为睡眠区、收纳区、化妆区、观影区、休闲区等区域。在布局上应以火炕或床为中心,其它家具以周边式沿四周墙进行布置,方便交通,可以留出中间空间位置,易于布置中心陈设,如布置一些当地有年代感的老物件或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等,能丰富卧室的文化内涵。化妆区域为化妆台和写字台两种功能区域,应靠近窗户,以充分利用自然光。室内采用通顶衣柜,和墙面实现无缝对接,融为一体,不容易形成卫生死角。在细节上,窗帘、床单、床罩、装饰物等可根据季节更换颜色,夏季采用冷色系、冬季采用暖色系,以适应人的心理特征。在休闲区陈列该村具有代表性的绿植,作为点缀,为游客打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民居一层卧室保留火炕,可将火炕改造为标准双人床的尺度[16]。这样既增加了卧室空间的使用面积,又体现了其美观性。二层为卧室和书房(如图8),卧室放床,可在适当位置放床位,区域划分、行走区域、家具尺度等一定要符合人体工程学。亲子型卧室是火炕和床相结合,以满足多人的需求。在取暖方式上,用新型清洁能源代替传统的取暖方式,如太阳能、风能、电能、生物质能等环保能源。卧室的装饰尽量以温馨舒适为主,采光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做到宽敞明亮,内部功能要齐全,布置精致,在视觉上达到舒适的效果。
4.其他空间
花桥村共生型民居其他空间还包括卫生间、储藏间等。民居设计的好坏,不仅要看卧室和客厅,卫生间也同样重要。卫生间的设计与卧室空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隔离[17]。卫生间的位置要靠近卧室,做成四分离,包括盥洗室、马桶和洗手池、更衣泡脚区和沐浴区。卫生间室内添加适老化设施和报警系统,门外安装安全锁,一旦里面有人摔倒,从外面也能打开,方便老年人和儿童。卫生间设施必须符合人体工程学,方便拿取,排除风险。
储藏间是放置日常杂物以及农具,该空间专设偏门提供单独的入户流线[18],尽可能减少农具从储藏空间往返农田时对其他空间造成的干扰,在储藏间内部分出隔间,用于村民存放下农田时的衣服和鞋子。面积不足以分出隔间的,通常在偏门左侧墙上按衣服尺寸依次摆放。木柴与农作物的堆放还需与农具分开,一般堆放于进门内走道两侧,放在同侧时,对角放置。
(二)动线流畅,分合相宜
在人们的生活中,人的一天有2/3的时间都是在室内环境中度过的[19]。共生型民居的活动主要表现为休息、起居、饮食、娱乐、家务、卫生等。人体活动的动线在空间布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共生型民居空间的动线设计一定要省时省力,减少来回重复的行动路线,动线设计关系到游客、房主人的生活习惯以及每个空间的使用程度。根据我们生活的日常轨迹,民居空间大致分为静区和动区,静区是指私密空间,如卧室等。动区是指公共区域,一般是人们活动频繁的区域,如客厅、餐饮空间、院落等。依据静区和动区,分为居住动线、家务动线和游客动线(如图9)。
居住动线,如卧室,早晨,我们出门前要有“起床—穿衣—洗漱—吃早饭—(化妆)—换鞋—出门”这样的流程。所以在动线的设计上必须减少重复的行走路径,尤其是女游客,出门要化妆,整体花费的时间比男游客多一些,因此更要注意卧室的布局是否合理。
家务动线,如厨房,厨房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烹饪。在共生型民居中,有可能出现房主人和游客一起烹饪的场景,所以在厨房的布局上L型、U型、走廊型是人们理想型的选择。厨房的设备也要根据做菜的顺序来安排,如从冰箱拿食材—到水盆处清洗—操作台处理食材—放到锅里烹饪。厨房合理布局不仅能提高使用效率,而且在多人做饭时互不干扰。
游客动线,如客厅、院落等。客厅的动线关系着家具合理的布局、大小的选用、摆放的位置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村民与游客之间的交流和娱乐活动。客厅动线的设计一定符合人们的行走规律,依据空间的大小挑选适合的家具,之后进行布局,摆放到适当的位置,保证行走动线的畅通无阻。院落是公共空间,是村民和游客聚集的地方,所以,动线规划要科学合理。
(三)安全健康,绿色低碳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也随之改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已不再满足于经济实用、安全舒适的状态,而是现代的室内空间装饰更加追求健康,更关注饮用水质量、空气质量、控温性、光照环境、安全防护等多角度科学有效地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在原有居住空间的基础上,要科学合理布局,依据游客所需,该民居应提前安置设备,包括新风循环系统、恒温恒湿系统、水资源净化及消毒系统、灯光系统等用于室内空间来优化居室生活质量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四)文脉相融,人文相宜
花桥村当地民居室内设计盲目城市化,缺少本土特色文化,产生了文化失衡的现象。共生型的民居应该让游客感受到浓郁的地域文化,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借鉴乡村民居的传统形式,提取其中的一些元素,融入民居中,用当地的传统手段形成现代民居,从而唤起人们对乡村生活的记忆;二是延续传统模式,呼应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依山的布局格局、传统的街道空间、宜人的居住尺度,是传统文化精髓在民居中的体现,应得到积极的保护和延续;三是創新和传承本土文化,给予本土文化充分的展示和交流空间。
四、结语
花桥村因其独特的地域性发展了旅游资源,带动了该村的经济、文化发展,全面提升了花桥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共生型民居的出现,让该村的村民也参与其中,对当地村民的工作和生活也要产生一定的影响,保障基本的经济收入。花桥村共生型民居延续了传统民居空间的灵活性,使用功能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布局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民居内融入一些传统的元素,挖掘内在联系,进行优化,从而与现代元素相结合,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唤醒乡村原本的生命力,让民居在留住乡愁的同时绽放出新的活力,让游客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乡村生活。共生型民居的开发,要善于运用本土材料,紧密结合花桥村民居空间特点、文化的多元性以及村民与游客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游客在共生民居中的体验,不仅是人与空间的融合,更是村民与游客共同生活的融合,通过民居空间可促进村民与游客的交流,从而提高村民发展乡村的意识,做到回归自然、崇尚自然。
参考文献:
[1]张雲,徐淑梅,肖琳,李莹.旅游扶贫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甘肃省康县花桥村为例[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8(4):27-32.
[2]赵金金,程盼盼,丁家一,胡婷婷,吴萌,邢新闻.精准扶贫视角下皖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淮北市刘桥村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9(3):17-21.
[3]胡海波,龙雄.共生理念下的新民居[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13):199-201.
[4]尹若冰,徐虹.乡村旅游背景下基于定位需求的特色民宿改建——以遵化市惠营房村传统民居改造为例[J].华中建筑,2021(7):148-153.
[5]胡省锋,汪艳荣,张欢.基于文旅产业发展的鄂南坳上村民宿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21(12):15-17.
[6]王一岚.融合共生理念下的北戴河丁庄体验空间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8.
[7]杨荣彬,车震宇,李汝恒.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白族民居空间演变研究——以大理市喜洲、双廊为例[J].华中建筑,2016(3):162-165.
[8]王艺达.当代寒地乡村民居建筑与环境共生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9]张宝庆,张淄赫.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我国传统民居改造建筑设计策[J].工业建筑,2021(2):225.
[10]侯艳伟.乡村旅游背景下民宿空间设计[J].西部旅游,2022(3):75-77.
[11]蒋鹏.基于共生理念的地方特色乡村民宿设计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1.
[12]陆艺欣.“新旧”共生理念下恩施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再利用设计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20.
[13]李陶洁.以情境体验为主导的乡村民宿空间营造[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1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第2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15]王倩颖,贺敏,李丽.基于文旅产业发展的民宿室内设计[J].建筑经济,2021(8):111-112.
[16]孙铁映.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东北民宿改造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9.
[17]郑玉.创意民宿设计助力乡村振兴[J].中国住宅设施,2018(9):60-61.
[18]杨思声,沈迪.传统民居与农业空间共生文化探析——以大京古城为例[J].古建园林技术,2016(2):49-53.
[19]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龚世新,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及理论。
王春霞,博士,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