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威廉·莫里斯到路易·沙利文
2023-08-02朱小尧
摘 要:工业革命让欧洲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同时也带来了生产与设计之间的矛盾。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及其追随者在19世纪下半叶开展的“工艺美术运动”虽然改良了当时的设计形式,但并没有真正对现代设计进行探索。而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路易·沙利文关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的论述,以及对建筑造型、装饰的探索却让我们对现代设计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工业革命;工艺美术运动;威廉·莫里斯;路易·沙利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自筹经费项目“先秦两汉首饰包装设计研究”(J11WJ54)研究成果。
一
19世纪发生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在过去两百年里的变化远比此前数千年里的变化要剧烈得多。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工业生产的主要形态是手工工场,手工制品经由工人之手生产。设计为权贵和精英服务。做工精致的手工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贵族或皇室,一些欧洲皇室设有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当时宫廷贵族使用的是奢华、精致的手工制品,而民间的大部分产品都比较粗糙。
工业革命后,传统手工业时代的设计方式无法满足新的生产要求。劳动分工和机器操作使手工艺人仅仅成为劳作的“手”,产品由机器生产,工人操作机器。工人无缘使用这些产品,也没有机会参与产品的设计。过去,设计在手工艺制作的过程中进行。而现在,设计逐渐脱离了手工艺,由完全没有受过美学和艺术教育的工厂主或工程师完成。这些人在“美”的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准备就承担起“设计”的重任,他们只知道购买的人需要大量装饰,而工业制作可以方便廉价地满足这些需求。因此,当时欧洲复古、传统的设计风格大行其道,帝政风格、希腊式、哥特式、折衷主义等风靡一时。生产与设计严重脱节,社会经济急速发展,设计却停滞不前,与生产力匹配的设计迟迟没有出现。二者的矛盾在1851年伦敦举行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又名水晶宫博览会)上得以激烈地表现。这场本意为展示国际背景下英国制造业实力的盛宴,却成为一场滑稽的汇集装饰的闹剧。在展出的15000件作品中,除美国送展的产品较朴素外,其他的产品都显示出惊人的过度装饰。它们在风格上模仿维多利亚时代繁琐的造型和装饰,庸俗不堪,毫无美感可言。
二
事实上,万国博览会上展出的造型丑陋、过分装饰、缺乏美感的机械制品,引发了关于标准化和缺少设计的讨论,许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评论家和知识分子对当时英国工业产品缺乏美感而担心。奥古斯塔斯·普京、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都加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讨论。
奥古斯塔斯·普金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确切地说是一位怀有中世纪情结的设计理论家和哥特式复兴的设计师。参观完万国博览会后,普金对英国设计水平表示失望,他认为只有中世纪艺术才能改变英国设计水平低下的状况。普金对中世纪建筑和艺术推崇备至,他和查尔斯·巴里爵士合作完成了英国建筑史最伟大的建筑之一——英国议会大厦。该建筑完美地再现了哥特式风格[1]。与同时代的许多改革者一样,约翰·拉斯金也受到了普金的影响。拉斯金继承了普金对中世纪的向往,鼓吹中世纪的艺术成就比文艺复兴时代更加卓越。他的思想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对现代工业文明深感怀疑,对机器排斥且痛恨,非常反感水晶宫博览会展出的粗制滥造、缺乏美感的产品,对中世纪的艺术推崇备至;另一方面,又提倡“真诚的艺术”,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主张设计的诚恳,希望创造一种美观又实用适合大众的艺术。出生富裕中产阶级家庭的威廉·莫里斯在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学习时,就阅读过拉斯金和普金的著作,两人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拉斯金关于艺术与社会改革的思想与普金对中世纪艺术的赞扬让莫里斯印象深刻。与拉斯金纸上谈兵不一样,威廉·莫里斯是一位动手能力极强的手工艺爱好者。1859年莫里斯与简·伯登结婚,为了满足自己的新婚需求,决定亲自动手设计和布置新居。在随后的两年里,莫里斯与自己的朋友、建筑师菲利普·韦伯共同建造了著名的“红屋”。由此,莫里斯开始了自己雄心勃勃的设计之路。1861年,莫里斯与友人开设了“莫里斯、马歇尔与福克纳公司”(Morris,Marshall,Faulkner & Co.),1875年后改名为莫里斯公司。莫里斯的实践在英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纷纷效仿,进行设计的革新,从而在1880—1910年间形成了一个设计革命的高潮,这就是“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英文字面意思为“艺术与工艺运动”。这场运动试图改变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家与手工艺人相脱离的状态,弃除工业革命所导致的设计与制作相分离的恶果,强调艺术与手工艺的结合。威廉·莫里斯是这场运动的核心人物,他继承并实践了拉斯金的思想。莫里斯坚持艺术、设计是为大众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他说:“如果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艺术,那么艺术跟我们有何相关?”他旗帜鲜明地强调手工艺,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必须身体力行地工作。他认为“艺术是一个人辛勤工作后的愉快表现,是制作者和使用者的一种喜悦”。他明确反对机械化批量生产,认为手工制品永远比机械产品更容易做到艺术化。在产品装饰上,与同时代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截然不同,莫里斯及他的追随者创造了一种质朴、古典、清新的风格。虽然其中也有基督教和哥特式风格的影子,但整体風格与英国乡村艺术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种淳朴自然的美感[2]。
三
以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为代表的英国革命家看到了工业革命以后产品存在的问题:功能和形式不能统一、设计与生产之间发生了巨大脱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工艺美术运动倡导者主张追求“真诚的艺术”,回到中世纪,复兴手工艺传统,反对机械生产,主张为多数人设计产品。
遗憾的是,拉斯金和莫里斯的思想不过是空想社会主义,他们实际上是想退回到自己设想的乌托邦中,而不是真正立足社会改造社会。莫里斯在工厂里不愿意采用任何中世纪以后的方法,绝不使用机器,因为“作为一种生活条件,机器生产完全是一种罪恶”。所以,后果可想而知。虽然拉斯金和莫里斯致力于创造出一种人人都可享用的设计,但由于拒绝使用机器,坚持手工制作,莫里斯工厂生产出的产品价格高昂,其消费者仍然是上流社会的有钱人,普通大众只能消费莫里斯所唾弃的工业产品。莫里斯公司最大众化和取得最大商业成功的产品可能是价格适中并且坚固耐用的“苏塞克斯椅”系列产品。其他绝大多数产品只能为贵族、富人的生活锦上添花,正如莫里斯自己说感叹的那样,是“富贵人家可鄙的奢侈品”。拉斯金和莫里斯打算逃离工业化时代、返回完美中世纪的梦想,最终只能以幻灭结束。拉斯金在失望中郁郁死去。莫里斯晚年无可奈何地承认机器的力量,他说,我们应该成为机器的主人,把它用作改善我们生活条件的一件工具。但他仍然坚持认为,资本主义设计机器把工人变成了奴隶,在他构想的“真正的社会”中,机器具有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的积极作用。
工艺美术运动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设计改良运动之一,是对工业革命影响消极的反抗。工业革命之前,工匠会花费一辈子的时间来完善打磨他的技能,但当大规模生产占据市场之后,制作的手艺渐渐消失,粗制滥造机器产品取代了精美的手工制品。工艺美术运动成功地提高了工匠的地位并促进了对本土材料和传统的尊重,但它未能为大众创作艺术品。由于采取手工制作,其手工制品价格昂贵,普通民众无法消费。因此,将工艺美术运动定义为现代设计的开端,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正确看法为1851年伦敦水晶宫博览会使工业革命后设计存在的问题被暴露,被莫里斯等人洞察。他们认识到设计与生产的矛盾,但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手段是逆历史潮流的。莫里斯及追随者希望通过复兴传统手工艺来完成工业时代的改造,用高品质、高美学的手工艺品来对抗品质低劣的机械制品,以实现他们所追求的信念:“一个国家的艺术是該国人们道德水准的表现。”当然,这些并不能称之为现代设计。
四
现代设计的探索,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毫无疑问,工艺美术运动和之后的新艺术运动都没有找到解决方法。二者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革命,都是对传统手工艺和装饰的复兴,与工业时代发展格格不入,它们只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工业运动之间的过渡。
与欧洲大陆毗邻的美国,这个新兴的民主共和国对现代设计的探索远比欧洲更加彻底。与欧洲相比,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没有传统历史文化的束缚,接受工业化更快。美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少,缺乏劳动力,因此,他们更需要机械化的批量生产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工业需求。所以,虽然美国不是最早发生、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但却是最快接受机械化批量生产方式的国家,率先建起了工业生产的流水线。在设计风格方面,对于绝大多数美国设计师来说,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抑或是哥特式风格或主题只是回忆过去的一种媒介,作为殖民时代的残留物,对一个新国家是不适宜的。对很多美国人来说,欧洲风格的建筑象征着美国对欧洲文化的依赖,他们更愿意探索新的造型语言。
1871年,一场大火烧毁了芝加哥城市三分之一的木构建筑,百废待兴。19世纪80-90年代,大批建筑师、工程师蜂拥而至,期盼在这个城市大展拳脚,他们称为“芝加哥学派”。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为建造高层大厦提供了物质条件。1852年,世界上第一台安全升降机在美国出现。1880年,电梯被德国人恩斯特·西门子发明。升降机和电梯的出现,使摩天大楼成为可能。建筑材料上,铸铁骨架的出现使建筑重量大大减轻,因此也允许了建筑向更高层发展。
芝加哥学派中最重要同时思想最复杂的人物是路易斯·亨利·沙利文,他对高层建筑的探索最全面,其思想反映了当时美国人对现代设计的探索。
沙利文要求建筑首先应该是朝向功能的建筑,建筑师应该“创造一种适宜于其功能的建筑”。从这种观点出发,他对折衷主义深恶痛绝,认为折衷主义会导致建筑死亡。1892年他写道:“……现在是无数折衷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风格与韵味露出了胜利的笑容,但却没有了建筑。”在他看来,建筑必须摆脱所有传统的束缚,必须从那些大行其道的历史风格中超脱出来,才可能获得自己的生命。因为,只有这样,形式才可能在建筑师手里“从各种需要中自然地生长出来”,以清新的面貌坦率地呈现自己。从而,他得出最有名的现代设计名言“形式服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3]。
对于功能,沙利文是这样定义的:功能是自然和社会的因素,能决定建筑形式,技术和结构是功能诸多构成因素的组成部分。正是基于这种复杂的“功能主义”思想,沙利文整合了前人的探索,创造了民主美国的摩天大楼。他采用钢铁骨架,根据其方格网状的架构基本上把建筑物外立面建立在一个完全相同的单元基础上,用方柱把窗户分隔开,每个窗户整齐地排列,建筑外观简洁明了。1890年,沙利文在设计圣路易斯的温莱特大厦时就开始采用这种处理方法。随后1894-1895年的布法罗信托银行大厦、1899-1904年的施莱辛格-迈耶百货大楼等建筑,他在建筑外形上都强调了垂直高耸的视觉感受。在这些外观简洁利落的摩天楼中,沙利文摒弃了所有折衷主义装饰。但这并不意味着沙利文反对装饰,恰恰相反,他热爱装饰。对沙利文而言,好的建筑必须对应于它的功能,从外观、整体和细节都要完好表达,这样建筑就变得“有机”。“有机”是沙利文建筑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关于装饰讨论的重点。装饰应该在功能与形式的有机原则上生根发芽,“就如同花是从它的植物母体的叶子中生长出来一样恰如其分”。功能有机产生形式,形式又有机产生装饰。换言之,沙利文使用装饰并不是为了点缀建筑,而是用来强调建筑的结构因素,装饰是建筑的一部分。
诚然,沙利文对装饰的重视,让我们看到了欧洲新艺术运动的联系,但是与新艺术截然不同的是,沙利文的建筑整体的几何形结构已具备了现代建筑结构的特点。沙利文反对过度装饰和折衷主义,认为恰如其分的装饰是建筑必需的,甚至支持机器制造的装饰,这使他明显不同于反对机器的威廉·莫里斯及其追随者。他对装饰和建筑整体关系的阐释,与同时代欧洲设计师相比,其理念要先进得多。沙利文重视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注重功能的表现,比如在施莱辛格-迈耶百货大楼设计中,他特意将窗户开得比一般的公共建筑更长更大,采光效果更好。这种处理窗户的方式让百货大楼的销售楼层有良好的光线,实现了“形式追随功能”。他的建筑外观极具美感,简洁利落的线条、纯净沉稳的几何外观,这些都与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崇尚造型简洁、注重功能和空间的特点不谋而合。因此,与同时代的欧洲设计师相比,沙利文的现代设计探索之路走得更快更早。虽然国内有些学者将路易·沙利文归纳为新艺术运动在美国的代表,但由于沙利文建筑理念的复杂性,单纯用新艺术运动将其概括并不妥,把他看作是现代设计革命的先行者更为恰当。
欧洲的工艺美术运动翻开了现代设计探索之路,但由于其核心人物的局限性,抗拒工业时代,反对机械化生产,因此,工艺美术运动并没有真正展开对现代设计的探索。相反,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路易·沙利文的“形式追随功能”,对造型、新材料、装饰的探索更富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瑞兹曼.现代设计史(第2版)[M].栩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9.
[2]梁梅.世界现代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8.
[3]邵宏.西方设计:一部为生活制作艺术的历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57.
作者简介:朱小尧,硕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历史与理论。
编辑:刘贵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