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评价理路
2023-08-02陈颖
【摘要】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得较为隐敝,不易被教师观察和评价。文章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尝试构建以提升幼儿学习品质为主要目标的评价体系,采用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纵横融通的学习品质观察评价方法,通过吸纳多元评价的主体,收集大量的观察信息,进行多元解读,并将多维度评价与重点关注评价相结合,探索分析解读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特点的实践路径,反思和调整教育策略,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区域活动;学习品质;观察;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1—0083—05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了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并提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等观点。然而,幼儿的学习品质是什么?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笔者整理教师的日常观察记录并对教师进行调查访谈后发现,幼儿的学习品质特征表现得较为隐敝,不易被教师观察和评估。即使教师在观察记录中提到了幼儿的一些积极学习品质样态,但观察场景、观察对象、观察目的比较随意,导致不能有效地了解幼儿学习品质的整体发展、个别差异,也难以通过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的观察策略,解读幼儿学习品质的形成过程。
笔者所在的幼儿园立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这一主要研究场景,尝试构建纵横交织的幼儿学习品质观察评价体系,通过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的观察评价策略,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整体状况,更细致地分析幼儿个体学习品质的独特性,更深入地解读幼儿学习品质的形成背景与发展路径,更深刻地反思和调整教育策略。
一、区域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评价体系分析
(一)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由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积极探索、互相交流的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1]。之所以选择区域活动进行观察评价,是因为区域活动既是游戏活动,又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在其中可以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宽松的氛围中通过自主选择材料和同伴等获得更主动的发展。教师也可以在区域活动中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地选择观察重点,采取更灵活机智的教育支持方式,对幼儿学习品质外显的一些典型行为表现进行深入观察与解读。
(二)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是指“个体在学习中形成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学习效果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或个人特征”[2]。它不是指儿童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指儿童如何获得这些知识与技能[3]。学习品质作为儿童终身发展的重要素养之一,自1990年出现在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的报告以后,持续影响着国际学前教育的政策[4]。
(三)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可以定义为根据评价目标逐层分解评价要素,确立更加具体化、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通过评定这些指标来考察评价目标、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笔者参照《指南》和美国各州早期学习标准,将“学习品质”分为四个维度七个构成要素,包括(1)情感维度:好奇心、坚持性、自主性;(2)认知维度:反思能力;(3)能力维度: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4)社会性维度:合作能力[5]。从这些维度及其构成要素出发,将其逐层分解并具体化为层级评价指标,本着多元主体参与的视角,收集幼儿学习品质方面的信息,分析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现状,探寻多种形式的学习品质评价方法,尝试构建指向幼儿积极学习品质培养的评价体系(见表1)。
二、区域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评价体系构建策略
(一)主体多元化:从单一评价主体向联合评价主体迈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6]教师不仅要立足于自己通过深入观察、专业评价幼儿的学习品质发展情况,更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家长等成为评价的主体。
1.搭建幼儿自我评价的平台。幼儿成为评价主体能够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形成好奇与兴趣、坚持与合作、反思与解释等学习品质,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笔者将幼儿个体评价、小组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在区域活动时段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和表达热情,启发幼儿的主动思考,增强幼儿的自信。给予幼儿自主选择不同表征方式评价、充分表达想法的机会,鼓励幼儿反思、审辩、创造性思考。如在“装糖果”活动中,幼儿通过“检验”环节用数字记录的形式,再审视自己数糖果的过程,提高自我评价意识。小组互评时,通过交流或表征,幼儿发现原来有好几种数糖果、装糖果、检查糖盒的方法。幼儿自我评价既发挥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能促进幼儿反思、解决问题能力等学习品质的提升。
2.提高家长科学评价的意识。为了帮助家长意识到幼儿积极学习品质提升的重要性,让家长通过观察感性地认识到幼儿的个性品质和发展规律,笔者通过幼儿口述日记、视频推荐、图书漂流、游戏分享等途径,激励家长主动参与对幼儿学习品质的观察评价。如幼儿在口述日记中画了觉得很好玩的科学区“水变色”游戏,家长通过记录幼儿的话,发现幼儿在游戏中虽然遇到困难,但依然乐此不疲。教师通过日记评价,引导家长发现孩子正在形成可贵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等学习品质。笔者还建议大班幼儿家长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之中,关注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向家长推荐了包饺子、玩扑克、拼九宫格等许多有趣的数学游戏,并建议家长和幼儿记录亲子游戏的时间、比赛结果、感想等,指向幼儿学习品质的要素。家长通过观察评价,能与幼儿园的教育趋向一致,更科学地看待幼儿的全面可持續发展。
3.多方协同构建评价共同体。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因此,笔者以幼儿发展为本,保教配合,家园共育,多方协同,形成评价共同体。比如,为了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和坚持性,教师将幼儿自主餐点活动与“生活区”活动结合,引导幼儿自己做餐前准备、自主取餐用餐、参与帮厨劳动,由幼儿自己记录进餐量、自评进餐感受、讨论自主服务方式;由保教人员共同用标记、简短文字、照片或视频记录每个幼儿自主餐点的行为表现,合作研讨,从菜夹、牛奶桶等设备材料改造以及环境创设等方面支持幼儿的自主性;由家长代表参与陪餐,了解并评价幼儿自主餐点的具体情况,并与老师一起向其他家长宣传幼儿园的自主餐点活动的目的、方式及效果,让所有家长看到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创造幼儿在家自我服务的机会,共同培养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和坚持性。
(二)内容多维度:将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交织
1.层级覆盖——理性分析全体幼儿。层级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幼儿学习品质评价系统”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典型行为表现,将自然情境中观察到的幼儿典型事例对应记录在表格相应的指标下方,教师以幼儿活动中的事例对照指标分析,可以更理性地看待幼儿发展的阶段性和可能性,用更适宜的支持和教育方式促进幼儿的学习品质发展。结合幼儿成长档案,每个幼儿的学习品质典型行为都以量化评价加文字描述的方式记录,做到“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全覆盖评价。量化与质化结合的评价方式避免了用“标签化”“标准化”的评价给幼儿“定性”,教师可以敏锐地捕捉到幼儿积极学习品质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努力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机会、提供支持。
2.面中取点——重点关注个体幼儿。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特的存在,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节奏”。因此,在全面分析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现状的同时,教师更需要捕捉每一个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独特性,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个体重点关注,更有效地支持他们形成更积极的学习品质。如,教师对一名坚持性较差的幼儿进行连续跟踪观察,分析他是因为对区域材料不熟悉,又缺乏同伴交往合作学习的意识,所以才频繁更换材料,活动持续时间短,但他对科学区活动非常感兴趣,常去玩吹气球、磁铁等游戏。因此,教师通过平行示范、启发提问、鼓励交往等方式,引导幼儿对他感兴趣的区域材料产生更多样的玩法和深度探究的意愿,继而提高了他自主活动的坚持性。
(三)形式多样化:从“质”“量”并行向“质”“量”融合发展
1.改变解读记录的方式。教师通常会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在区域活动中亲眼目睹的各种事件,力求客观完整。但记录却可能因为教师观察目的不明确而缺失了关键信息,或因教师想了解幼儿当时的所思所想而干扰幼儿的专注游戏。因此,笔者更多地用视频、照片、幼儿作品的形式如实观察记录下幼儿的活动,幼儿可以在不被教师干扰的情况下专注活动。之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视频、照片中某个区域幼儿群体或某个幼儿个体的言行,分析幼儿作品,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教师对照学习品质的构成要素,提取典型案例,以适宜的记录形式描述幼儿好奇心、坚持性、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学习品质具体表现。教师还可以将这些记录信息进行多次回看、多角度分析,从领域关键经验、学习品质等不同维度对同一活动进行解读,深入了解幼儿行为背后蕴藏的发展机会。教师的文字记录可能减少了,但有质量的观察评价能力却提高了。
2.聚焦典型的学习品质。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差异和个性特点,有重点地聚焦某些学习品质的构成要素,在区域活动中将这些要素的典型表现以关键词的形式罗列出来,更敏锐地观察发现幼儿学习品质的典型表现。如为了重点了解小班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好奇心和专注力,笔者通过量化评价的方式设计了幼儿选区行为观察记录表(见表2),区域活动时观察每名幼儿的3-4次行为,每次观察每名幼儿约20秒,以符号方式记录下幼儿东张西望、从事不相干活动、离开座位、更换材料活动或持续进行活动等不同行为。通过连续一周的分析,既可以了解幼儿对哪些活动更具好奇心,又能反映某名幼儿的专注力状态,以此作为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调整策略、重点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依据。教师不再拘泥于记录的形式,而是能更理性地选择有助于了解幼儿学习品质的观察记录方式。
四、区域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评价体系之构建思考
(一)发挥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的价值
观察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幼儿、发现幼儿、引领幼儿,因此,教师更重要的是具体观察研读幼儿现有的学习品质发展状况、个别差异、兴趣需求,因此,要根据活动场景、观察目的、幼儿活动现场选择适宜的评价方式。如观察幼儿的活动细节,可用叙事观察、个案跟踪观察等质化评价方法,细致地解读幼儿行为表现及其背后的原因,看到原因背后所体现的幼儿学习品质特点和发展可能性,在活动中能更理解和顺应幼儿的发展需求。为了立足幼儿活动现场,有目的观察了解幼儿学习品质的特性表现,可以选用学习品质核心要素观察量表、行为检核表、取样观察记录表等,用符号、等级评价更简明扼要地在区域活动中随时捕捉幼儿语言、动作、表情等所发出的信息,研判幼儿当时的行为动机、需要、意愿、困难和情绪体验等,更深入地观察到每一名幼儿的学习品质,更及时有针对性地支持幼儿的活动。
(二)结合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的方法
在学习品质的观察评价中,笔者有机地结合质化评价和量化评价这两类评价方法,灵活使用。如教师用“打星”與简单文字记录的方式,可以边观察边简明记录幼儿活动时的典型表现,一目了然地看出班级中参与率、活动时长等信息,并分析出幼儿的自主性、坚持性等学习品质。
在白描式的观察记录中,笔者也增加了典型学习品质要素量表,让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发挥不同形式评价方法的优势,建立教师有效观察和幼儿行为表现之间的链接,形成教师便捷记录与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融合,帮助教师基于学习品质的观察分析,看到每一名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引领幼儿主动、全面、可持续发展。
总之,笔者重点研究如何建构科学的观察评价体系、探索纵横融通的学习品质观察评价方式,通过对观察信息进行多元解读,将幼儿身心整体发展的行为表现与教师观察解读幼儿的能力提高相结合,有效提高教师专业观察、深度反思的能力。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对照《指南》等精神,“读懂”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评价策略,使区域活动真正促进幼儿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戈柔.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01.
[2]许卓娅.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J].学前教育,2011(04):09.
[3]鄢超云,魏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学习品质解读[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06):02.
[4](美)马丽奥.希森著.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学前儿童的学习品质及其培养[M].霍力岩,房阳洋,孙蔷蔷,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0.
[5]陈颖.聚焦幼儿学习品质提升区域活动质量——以益智区为例[J].幼儿100(教师版),2022(03):35.
[6]虞永平,张辉娟,钱雨,等.幼儿园课程评价[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24.
(本文系苏州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提升幼儿学习品质的区域活动组织实施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191002019)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