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课后服务模式探究
2023-08-02邓小霞
邓小霞
【摘要】“双减”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改变教育生态,让教育回归本真的一种“纠偏”。在“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很多小学积极迎接挑战,想尽办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时培优补差,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此,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模式、原则与实施策略进行探究,以实际工作中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后服务模式为例,为小学高年级课后服务有效开展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双减;小学高年级;课后服务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1—0060—04
“双减”政策出台后,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1]。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各地学校对课后服务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地域经济发展、学校实际情况的差异性,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后服务,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笔者在“双减”背景下对课后服务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实际工作,探究总结出“345-1”(三抓四定五精心一变化)课后服务模式,为更好地实现“减负不减质,减量不减效”提供有力支撑。
一、小学高年级课后服务现状
围绕小学高年级课后服务现状,笔者查阅大量研究资料,结合实地调研,了解学校教师、高年级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开展情况的看法。经过对相关调查情况整理、分析发现,课后服务现状主要有以下。
1.教育观念的制约。“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正确的共识,这样才能形成育人合力。就目前的调研情况来看,学校、家庭和社会还没有完全行成共识。一部分家长仍然认为课后服务就是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教师统一指导学生写作业,课后服务是把校外补课换成校内补课。部分教师对课后服务落实不到位,一些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师对课后服务缺乏理性认识,把课后服务大部分时间分配在相关课程辅导上,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后服务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而学生在校期间有较多课后作业,回家后还要继续做家庭作业,并没有完全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这样的课后服务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作业量过大的问题,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减负效果不理想。
2.课后服务制度不够完善。在课后服务探索阶段,一些学校对技能拓展、社团、兴趣小组等活动形式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每人限报一个课后服务项目,参与所报项目直到小学毕业。这样要求的原因是一些学校学生人数多,调整、细化项目比较繁琐,给学校管理增加难度。实际情况是,小学生年龄较小,许多学生还没有准确分析、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就选择了某个课后服务项目。报课后服务项目时,很多学生比较迷茫,简单思考就做出了选择。在参与课后服务项目一段时间后,他们感觉自己对该项目的参与兴趣不高,想重新选择,但学校制度不允许。还有一部分学生兴趣广泛,想多选择几个课后服务项目,但学校限报一个课后服务项目项目,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兴趣培养需求。
3.对特殊群体学生的课后服务关注不够。这几年,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数量较多,他们很多人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引导,缺乏父母关爱,存在厌学情绪,学习和生活习惯不好,自控能力差,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他们中有的人孤僻、不善交流,有的人烦躁易怒,有的人任性随意等。在课后服务项目的内容和形式设置方面,学校往往进行统一安排,并没有给予特殊群体学生特别的关爱和引导。
4.课后服務内容单一。目前,一些学校的课后服务仍然侧重于监督学生在校完成作业,而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设置得较少,有些学校在课表上列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相关课后服务课程,但在实际落实中往往流于形式,甚至没有开设。有些学校的课后服务课程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针对上述学校课后服务现状,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合力,采取改进措施,让课后服务更科学、更合理、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345-1”课后服务模式的内涵和实施原则
1.“345-1”课后服务模式的内涵。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解决家长接送学生的实际困难,杜绝课后服务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切实保证“减负不减质,减量不减效”目标的实现,笔者所在学校牵头,引导学校教师广泛参与,结合实践探究出小学高年级“345-1”课后服务模式,即“三抓四定五精心一变化”。其中,“三抓”指抓好学生课后作业辅导、抓好学生技能拓展与兴趣培养、抓好特殊群体学生心灵关注;“四定”指定人(学生人数固定、课后服务教师固定、各社团和兴趣小组教师固定)、定时(课后服务时间固定)、定点(活动地点固定)、定课(课程计划固定);“五精心”指教师要精心辅导学生作业,精心帮扶潜能生,精心拓展学优生,精心引导学生培养兴趣爱好,精心呵护学生心理健康;“一变化”指课后服务“菜单”一月一变化。该课后服务模式经历了“调查——实践——总结——完善”四个阶段,最终在高年级课后服务实践中得以应用、推广。
2.“345-1”课后服务模式的实施原则。确定“345-1”课后服务的基本模式后,为确保正常运行,还需要把握一定的实施原则。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统筹规划、分层管理,逐级落实、责任到人,把培育品行好、智力行、身心健、幸福感强的新时代公民作为育人目标[2],确保“双减”有效落地。
课后服务是学校落实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管理措施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理念。在坚持全面育人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345-1”课后服务模式坚持的三个原则分别是:五育融合原则、作业优先原则和灵活选择原则。这三个原则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促进课后服务活动高质量开展。五育融合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课后服务过程中,将“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融合渗透在课后服务的各个实践环节。作业优先原则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基本原则,通过适量的作业布置,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在这样的课后服务中,给学生提供完成作业的充足时间,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有保障,减负增效的目标能更好地达成。针对灵活选择原则,学校依据现有的办学环境和条件,搭建课后服务多样化平台,尽量满足学生的多方面学习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由选择课后服务项目,分期分阶段发展、提高自身素养。这有效避免了一些学校限定课后服务项目的弊端,有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345-1”课后服务模式的实施策略
结合小学高年级的实际情况,在“345-1”课后服务模式的实施中,按照“作业辅导+技能拓展+心灵关注”的思路展开,作业优先优质完成是前提,技能拓展训练是基础,心灵关注辅导是特色。
1.调查摸底,按需设课。在“345-1”课后服务模式实施前,学校针对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对广大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93%的家长希望“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开设兴趣特长课程”,97%的学生“期待课后服务有更多可选择的特色课程”。结合调查情况,分析学生的需求,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优势,开发技能拓展训练课程。遵循“一门课程影响部分人、多门课程影响一批人”的理念,分门别类设计,整体规划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特色课程,如体育、科技、艺术、德育、综合五大类特色课程涵盖50多个技能训练项目,通过素质拓展提升,体现了五育融合的原则。初步实施后,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支持和认可,效果较好。
2.科学安排,有序推动。在“345-1”课后服务模式实施中,课后服务时间分配遵循“5+2”原则,每周坚持5天,每天2节课后服务课程,时间跨度从下午4点30分放学后,到家长下午6点下班。其中,每天第1节课后服务内容为作业辅导,第2节课后服务内容为技能拓展和心灵关注。结合规划设计的50多个技能训练课程内容,打破班级、年级分组限制,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多样化的技能拓展课后服务活动。
3.因人而异,真情关注。笔者所在的学校组织教师通过走访,摸排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他们在亲情、教育方面的情况,为他们建立动态档案,实施精细化管理。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重点关照这类学生,尤其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定时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对重点心理疏导对象定期回访。此外,做好励志帮扶。在课后服务中举行励志主题故事会,鼓励学生积极说出自己的感受,发掘学习、生活中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对学生进行学习帮扶,尤其针对学困生学习习惯差、知识掌握情况较差的问题,教师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将学生分组,鼓励优秀学生与学困生结对帮扶,答疑解惑。
4.技能拓展,稳中求变。“345-1”课后服务模式中,坚持“保稳定,小调整”的原则,每月对素质拓展课程确有调整需求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整。由学生写申请,说明转团原因,再交给本课程教师,然后提交学校决定。这样可以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5.多措并举,强化师资。目前,农村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比较短缺,难以满足课后服务需求。为了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积极参加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实现专业化成长。在强化师资队伍方面,学校通过校本培训、网络研修、外出学习等途径,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同时,通过各类技能竞赛和教学练兵比武活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水平,使教师的综合素养得到了较大提升,确保了课后服务质量。实践证明,教师的综合素养提高后,能更好地带动一大批学生进步。比如,在组建葫芦丝社团时,学校对有音乐基础的教师进行重点培训,以赛促学,教师的相关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先后有20多位教师担任葫芦丝社团辅导教师,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这为学校“千人葫芦丝”社团发展奠定了基础。
6.科学评价,激励约束。没有制度的保障和约束,课后服务就是一盘散沙[3]。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配套的评价标准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具体實践过程中,学校制定了《课后服务考核办法》,每周对各个兴趣小组进行量化评分考核,在每学期期末进行综合考核,对考核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对课后服务中不合规的现象进行通报,扣除相关教师期末绩效积分。每学期,由学校领导层、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课后服务情况进行现场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教师的业绩考核依据。如此,考评有制度保障,能够发挥激励、约束作用,确保了“345-1”课后服务模式的高效运用。
四、“345-1”课后服务模式的实施效果
1.落实了“双减”政策,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达到了提质增效的目的。“双减”政策落实后,通过“345-1”课后服务模式的实施,学生在校完成作业,学习质量有保障,有较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学生可以在家帮父母做家务,可以弹琴、唱歌、参加体育运动、自主阅读等,学生实现了更好地全面健康成长。
2.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充分培养。通过“345-1”课后服务模式的实施,多元的课后服务课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尤其课后服务素质拓展课程中部分学生应付差事的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精神饱满、积极地参加兴趣特长培养。
3.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初见成效。在“345-1”课后服务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丰富了学校安全教育课程内涵;通过系列心理疏导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家校共育,凝聚了教育合力,取得了学生学习舒心、家长放心的育人效果。
4.教师专业能力明显提高。课后服务特色课程的有效开设,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教师通过自学和实践操作,专业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很多教师在吹葫芦丝、花样跳绳、丝网花制作、手工刺绣等方面表现出色。
总之,课后服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通过“345-1”课后服务模式的实施,可以充分调配资源,将课后服务工作做实做细,让课后服务真正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学生全面发展赋能,为学生的幸福童年添彩。
参考文献
[1]袁新军.课后服务多彩,学生幸福成长[J].湖北教育,2022(03):59-60.
[2]马兴伟,景彦峰.“双减”背景下学生作业管理的有效策略研究——以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为例[J].教书育人,2022(05):32-34.
[3]张之福.提升小学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1(24):75-76.
[4]黄明敏.“场馆式”课后托管新探索[J].中小学校长,2022(04):59-63.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双减政策下小学高年级‘345-1课后服务模式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2]GHB1142)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