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2023-08-01寇江泽

新安全 2023年2期
关键词:生态

寇江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始终保持高度警觉,防止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积聚扩散,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生态环境风险挑战的准备。”

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安全持续巩固。

着力构建生态安全体系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筑牢生态环境保护根基

江西省上饶市三清山钟灵毓秀,清幽天下,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2017年4月,张某明等3名被告人在攀爬三清山标志性景观巨蟒峰的过程中,使用电钻在岩体上钻孔,再用铁锤将岩钉打入孔内,然后在岩钉上布设绳索。

2019年12月,上饶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张某明等3人采用破坏性攀爬方式攀爬巨蟒峰,对巨蟒峰造成严重损毁,情节严重,构成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同时,在附带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判令3人连带赔偿生态环境损失600万元,以保护和修复公共生态环境。其后,二审法院维持一审判决。

“本案是全国首例故意损毁自然遗迹入刑的刑事案件,也是全国首例检察机关针对损毁自然遗迹提起的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对于引导社会公众珍惜和善待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示范作用。”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刘竹梅说。

环境有价,损害担责。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部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构建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明确规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将改革成果上升为国家基本法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不断完善,筑牢生态环境保护根基。

生态环境保护战略部署不断加强——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贯彻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等要求写入宪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从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到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从实施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到开展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从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到推行绿色生活创建……数十项改革方案接连实施,构建起生态文明体系的“四梁八柱”。

今日中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持续完善——

2023年4月26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表决通过,并将于9月1日起施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袁杰介绍,这部法律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突出特点,统筹推进青藏高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将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进入新时代,我国制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形成“1+N+4”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其中,“1”是指基础性、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法;“N”是指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专门法律,包括针对大气、水、固体废物、土壤、噪声等方面的污染防治法律,以及针对海洋、湿地、草原、森林、沙漠等方面的生态保护法律等;“4”是针对特殊地理、特定区域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所进行的立法,包括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及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立法力度之大、执法尺度之严、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

深化机构改革为保护绿水青山夯实基础——

以往一段时期,管岸上的管不了水里,管海洋的管不了陸上,管一氧化碳的管不了二氧化碳……“九龙治水”“条块分割”长期存在,严重制约生态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

2018年4月,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正式挂牌。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生态环境部整合原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等承担的多项职责。生态环境部组建后,统领、协调、监督作用得以更好发挥,“打通了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环境容量,提高生态“颜值”,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大数据中心,巨幅环形电子屏上,公园各处的情形近在眼前。“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19万多平方公里,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整体保护,是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保护的典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在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上,我国创造性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

“生态保护红线不局限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关键区域的保护,而是实施重要生态系统、重要景观、重要区域的整体保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模式、方法。与此同时,生态保护红线强调对重要生态廊道的保护,提升生态保护网络连通性。”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邹长新说。

自然资源部空间规划局局长张兵介绍,目前全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不低于315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00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30%以上。生态保护红线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生态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区域,覆盖了绝大多数草原、重要湿地、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重要生态系统,以及绝大多数未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还与各地自然地理格局相匹配,包括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地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防护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海岸侵蚀等生态极脆弱区域约85万平方公里;其他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约50万平方公里。

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林场郁郁葱葱,成片的中山杉、榉树、水杉守护着沿海湿地。

近年来,大丰区将沿海生态防护林建设作为湿地保护和修复的有力抓手,目前已建成77万亩生态防护林,沿海地区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今年,我们将继续投入90万元,选择乡土树种进行植树造林,大力推进沿海生态防护林建设,不断提升森林资源净增量。”大丰区林场生产技术科科长秦盛华说。

“林草兴则生态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一体化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深入推进沿海防护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全国累计造林10.2亿亩,森林覆盖率由十年前的21.63%,增至目前的24.02%,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

2016年以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的重点地区,支持了5批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简称“山水工程”),涉及27个省份。

作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山水工程”已保护修复超过500万公顷的国土,对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被联合国环境署誉为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态修复范例之一。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前不久,南京海关所属金陵海关驻邮局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在对一批进境国际邮件进行X光机检查时,发现其中一个包裹存在明显异常。

“可以看到包裹中有一个小型的管状容器,开箱查验发现,里面竟然是378只活动的蚂蚁。”金陵海关驻邮局办事处三级主办王少博介绍,经过鉴定,这批蚂蚁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携带、寄递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名录》中规定的禁止进境物。

外来物种入侵严重威胁我国农林业生产安全、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我国十分重视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陆续发布4批外來入侵物种名单,制定《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积极开展监测预警、防控灭除和监督管理,加强外来物种口岸防控,严防境外动植物疫情疫病和外来物种传入。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和《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相继施行,我国在外来入侵物种源头预防、监测预警、治理修复等方面构建起全链条防控体系。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越来越稳固,夯实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基础。

大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力量攻克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主楼里,悬挂着一幅特殊的日历图,浓缩了北京2013年以来每一天的PM2.5(细颗粒物)浓度情况。

继2021年首次全面达标后,2022年以来北京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

“颜色越深越红,表明空气质量越差;颜色越浅越绿,表明空气质量越好。”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说,通过这幅日历图能明显看出,北京空气质量越来越好,蓝天白云多了,“气质”持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国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力量攻克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保卫蓝天。工业结构“一钢独大”的河北,钢铁产能由峰值时的3.2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内,数百家企业退城搬迁。去年河北PM2.5年均浓度为36.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2%,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这些年空气质量越来越好,我家的空气净化器已经闲置好久了。”对蓝天幸福感的提升,石家庄市民李莉感受真切。

保卫碧水。“四川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李岳东说,四川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去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9.5%,水环境质量创20年来最高水平,“我们将以小流域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不断巩固提升治理成效。”

保卫净土。天津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监管,用近4年时间,全面完成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摸清土壤环境质量。同时,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上减少重金属排放量。“全市近年来土壤环境质量一直处于安全、良好状态。”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推进,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蓝天更多了,河湖更清了,良好生态环境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组组环境监测数据,印证着人们的切身感受:

十年来,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7%,地级及以上城市2020年至2022年连续3年PM2.5浓度值都降到世卫组织所确定的35微克/立方米第一阶段过渡值以下,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5%。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十年来,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3.8个百分点,2022年达到了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长江干流连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高17.6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十年来,我国顺利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印发实施,明确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我们要锚定攻坚目标,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主攻方向,继续打好一批标志性战役,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比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值高出约1.15摄氏度,2015年至2022年是自1850年有记录以来最热的8年。干旱、洪水和热浪影响各大洲,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正式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了强劲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赵辰昕说,中国所作的庄严承诺,将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些都将有力地推进全球降碳的进程。

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并将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系统观念贯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过程。

目前,我国已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1”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个文件共同构成;“N”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及相关支撑保障方案。同时,各省区市均已制定了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总体上已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12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000万辆……2012年来,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约34%,相当于少排放29.4亿吨二氧化碳。面对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中国正扎实推进减污降碳。

全社会广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植绿护绿、垃圾分类、节水节电、“光盘”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社会各界积极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目前,全国环境保护类志愿服务项目超过130万个,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民间河长”“生态卫士”。作为生态环境部聘请的“特邀观察员”,环保社会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我国的环境信息公开以及多方共同参与、良性互动取得了巨大进步,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实时公开等举措走在世界前列。”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好生态带来好生活。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捷文村山清水秀。“林子长得好,林下产出多,仅紫灵芝种植收入每年就有七八万元。”村民谢春荣笑容灿烂。

绿水青山越来越美,金山银山越来越大,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人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与此同时,经济也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国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去年的超121万亿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的重要论断,并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牢固樹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我们必将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大营镇生态鸡
生态之旅
润丰达 微平衡生态肥
生态保护 有你有我
“知”与“信”:《逃逸行为》的生态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