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扩大开放中增强我国大宗商品供应链安全水平

2023-08-01胡国良贾晓俊

新安全 2023年2期
关键词:储备供应链

胡国良 贾晓俊

受大国博弈、地缘冲突、疫情冲击、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等因素综合影响,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带来重大挑战。通过扩大开放来提升我国在大宗商品全产业链环节的参与和渗透能力,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价值融合程度,实现各方“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有助于增强我国大宗商品等重要资源供应链安全水平。

一、开放合作是增强我国大宗商品供应链安全水平的内在要求

当前,发达国家已经构筑起对全球大宗商品产地供给、运输通道、交易体系、金融资本的控制体系,我国大宗商品保障面临外部依存度高、国际定价话语权缺失、价格波动输入传导风险大等突出问题。一方面,我国大宗商品需求日益上升,短期内难以改变依赖外部供给的局面;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全球大宗商品最大进口国,多数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受发达国家控制,因价格上涨和波动造成的产业链冲击和利益损失巨大。特别是,随著大国博弈、地缘冲突加剧,“脱钩断链”风险显著上升,我国不仅要承受发达国家金融货币手段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与操纵,而且在极端情况下可能面临部分大宗商品外部断供风险。

究其原因,是我国与国外主体在原油、天然气、铁矿石等重要大宗商品产业链上利益捆绑不够紧密,大宗商品限供和价格剧烈波动对我国和主要发达国家造成的影响未能同频共振。目前,受国际大宗商品供求格局、产业链分工、市场开放水平等因素影响,外国投资者、贸易商、金融机构等在我国大宗商品产业链上的参与度不深,大宗商品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各方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关系。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开放合作仍然是全球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建立安全韧性的发展环境。因此,增强我国大宗商品供应链安全水平的关键在于高水平开放,通过在大宗商品储运、交易、贸易等环节引入国外主体,特别是与具有大宗商品强控制力的国家进行深度绑定,增加其断供和提价的成本。

当前,全球正处于国际经贸规则调整和国际话语权争夺的关键时期,大宗商品国际供求格局正发生演变,加之国外主体对进入我国大宗商品市场具有强烈需求,为我国重塑大宗商品产业链价值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应加快推动大宗商品领域对外开放,特别是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以价值融合为导向,与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大型跨国企业等主体在大宗商品产业链价值链上深度交融,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利益共同体,以多方深度合作与相互依赖维护共同利益与安全。

二、大宗商品领域扩大开放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宗商品领域的开放程度仍然不够,未能与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主要国家实现深度价值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市场交易主体发展受限,限制大宗商品市场的开放发展。当前国内各类市场主体进入油气等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壁垒较高,获准经营范围有限,多数企业无法参与国际资源的自由采购,导致国内大宗商品市场交易的活跃度较低,难以形成具有市场认可度的价格发现机制,也使得国内市场交易指数等系列标准无法获得国际认可。例如,我国原油进口仍实施资质配额管理模式,虽然部分企业获得了原油非国营贸易资质,但并未给予配额,无法自主开展原油进口贸易,导致企业只能依附于具有进口配额的企业开展业务,商业模式可行性不强,难以充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二是储运模式市场化程度较低,对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的支撑有限。近年来,我国建成了一批石油等大宗商品战略储备基地,国家储备体系日趋健全,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保障。但从大宗商品价格平抑角度看,能源储备基地发挥的作用有限。例如,我国大量储备石油长期处于封存状态,存在维护成本高、缺乏经济效率和可持续性的问题。特别是在2021年国际油价跌势和2022年国际油价涨势中,因石油储运的形式单一,难以通过“低买高卖”、削峰填谷来有效应对国际油价剧烈波动,导致关联产业生产经营受到大宗商品供给侧“输入型”直接影响。

三是交易监管机制有待优化,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机制。稳妥处理防风险和促发展的关系,对提升我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与其他领域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建设进程相比,大宗商品领域监管机制还有待优化,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包容度有待提升,监管规则和标准与国际通行规则差距比较明显,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有待加强。这不仅影响了我国在国际交易市场上的活跃程度,而且难以打破目前已经形成的大宗商品“定价合谋”局面。例如,国内炼化企业的实体贸易环节发生在国内,但含金量最高的交易环节大多发生在国外,且国外交易环节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商事服务机构支持。

四是大宗商品配套政策滞后,制约了产业链国际化发展。在金融方面,受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影响,外国投资者在国内进行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受到诸多限制,使得外国交易商对于把我国期货交易价格作为现货国际贸易定价基准的动力不够。在财税方面,与国际自由贸易港相比,目前针对我国大宗商品企业,尤其是油品方面的税率和税收监管等缺少国际竞争力,难以吸引国际油品企业集聚。

五是大宗商品领域的科技创新不足,未能充分适应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趋势。当前,面对日益迫切的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趋势,我国大宗商品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科技赋能水平还较低,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应用相对不足。技术创新在提升大宗商品生产、开采、加工等效率层面尚未发挥引领作用,而且缺少对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引进、保护等方面的具体政策配套,造成大宗商品购买量大但产业发展质量水平有待提升的“两层皮”问题。

三、对策建议

全球贸易格局重构背景下,大宗商品全球交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面临新的形势,我国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全球大宗商品最大买家的战略地位,深度融入国际大宗商品供应链价值链,破解我国大宗商品长期保供稳价难题,提升我国大宗商品的国际话语权。

一是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市场交易体系和监管制度体系。在做好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前提下,探索使用国际通用的交易方式进行现货交易,建设对接国际标准的现货交易平台。支持开展期现合作,推动国内期货现货交易平台合作,实现期货平台和现货平台的交易互通。对标国际交易模式,创新交易监管模式,使我国海外大宗商品贸易企业在同等条件下愿意回归,并对以我国为主要市场的大宗商品外资企业进行针对性招引,壮大我国大宗商品國际交易市场规模。同时,主动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接轨,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燃料油、原油、铁矿石等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形成群策群力、“链”上利益交织的我国大宗商品联合议价机制。

二是推进大宗商品储运模式市场化改革。在油气等重点资源领域,探索构建国家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的调剂型储备模式,充分发挥储备对市场供应的调节作用,实现用更少的成本储备更多的石油、矿石等大宗商品。积极探索民营代储、外资代储、第三方储备模式,形成多元化能源储备新格局,提升我国能源储备的“集团力量”。进一步加快推进对液化天然气、铁矿石、铜精矿、稀有金属等外采率高的品种专项储备。同时,借鉴国外经验,推动国家石油储备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储备规模常态化动用,在充分发挥保供稳价作用的同时降低储备成本。最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企业,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原料供应、价格管理、风险控制、物流运输等长期综合性供应链服务,提升我国对全球大宗商品供应全链条的影响力。

三是逐步完善大宗商品配套政策体系。及早研究,在时机成熟时完善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外汇、税收等配套政策。构建大宗商品跨境金融管理制度,以包容审慎原则逐步放开外国机构在国内大宗商品期货交易中的结汇等限制。探索构建大宗商品特色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建立资金“电子围网”,推动大宗商品贸易跨境融资自由便利。可考虑围绕大宗商品贸易开展财税改革和制度创新试点。尽快着手简化大宗商品贸易监管、许可和程序要求,提高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

四是出台大宗商品领域科技创新一揽子政策。在存储环节,支持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推进大宗商品仓储管理数字化改革,支持数字化仓单建设,降低企业信用审核成本和金融风险,提升大宗商品供应链的金融服务水平。在交易环节,支持开展对大宗商品价格周期性运动的常态化技术分析。在使用环节,推进分类改革。引导支持能源类和基础原材料类大宗商品使用企业节能低碳转型升级。鼓励农副产品类大宗商品加工企业参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和良种联合攻关,支持开展与农副产品类大宗商品出口国的农业现代化合作,实现“以资本换技术,以技术保供给”。

五是鼓励自贸区(港)等开放前沿地区开展制度创新探索。支持具备适宜条件的地区“先立后破”,进行大宗商品双循环储运贸易枢纽建设试点,大胆探索大宗商品领域制度创新,在增强产业关键环节供给和提升大宗商品议价能力两个方面双向发力,建立“利益相关、价值融合”的大宗商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猜你喜欢

储备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厚积薄发,为作文储备“正能量”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调节与储备——读书有感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