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策略

2023-08-01李里根 程世高

新教育·综合 2023年8期
关键词:历史教师教学衔接教材

李里根 程世高

【摘要】统编初高中历史教材都按通史体例叙述中外历史,内容交叉重叠在所难免,教师应熟知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情考情,做好知识整合、能力分层、情感提升,使课堂教学时间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分配,聚焦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历史教师;教材;教学衔接;策略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指的是在初高中两个学段历史教学的过渡与承接,包含历史课程在这两个学段教与学的衔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历史新课标在课程类型中指出“这样的结构,既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使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有所区别和衔接”。在课程关联部分明确提到“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和内容编排上,既注意到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衔接贯通,又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显现出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不同,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与技能,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一、做到三个熟知

课程标准是教学出发的权威依据和方向,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因此,要做好学段衔接,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历史教师都须对新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情考情了如指掌,才能更好地找寻两个学段的契合点。

1.熟知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目标和内容,明确了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让教育更具方向性、针对性。基于初高中历史衔接的教学,要求初中历史教师知晓所施教内容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就这一内容教材作何表述,要深入了解施教班级的学生情况及特点,从而明确这节课该教什么内容、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与此同时,初中历史教师还应知道这一内容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明晰在教材中应怎样表述,将两个学段的课标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并注重二者间的联系,将其共同点作为施教侧重点。高中历史教师亦应如此,同时还要注重二者的区别,将区别作为施教侧重点,将共同点作为基础,既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又兼顾进阶性。

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初中课标要求为“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高中课标要求为“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对比这两个学段的课标不难发现,就内容而言均涉及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区域开发、文化艺术成就等要点,不同在于初中还提到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事件或现象,高中则提到制度变化与创新、思想新成就等。并且初中通过政权更迭、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区域开发等事件或現象,认识到这一阶段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和对中华民族的意义;通过科技和艺术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而高中则更侧重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梳理和跨阶段的社会发展成就。由此可见,初中课标突出单一时间和现象的认知,侧重基于线的点学习;高中课标突出大时空下的基于点的线梳理。鉴于上述分析后,便可以清晰知道初高中阶段就魏晋时期的教学在侧重上的差异和联系,也就方便了初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衔接上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的设计与施教。

2.熟知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材料。教材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教学评价提供依托,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载体。因此,初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熟知教材内容,知道两个学段的教材在同一历史事件(现象)上表述的异同点,才能在教学中有所侧重、有所针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初中教材将其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该单元共包含5个课时,分别为: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同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科技与文化等方面全面阐述了该时期的社会状况。高中《中外历史纲要》将其编排在上册第二单元,即“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本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包含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三个子目,对三个子目的内容做梳理后,其内容主要涉及:三国政权介绍、西晋建立与统一、少数民族内迁与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士族统治与南朝、江南地区开发、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南北朝局势、十六国情况及前秦东晋较量、孝文帝改革、北周北齐对峙。

对比两个学段的教材不难发现,初中对三国政权的建立、西晋的建立、统一与灭亡、北方民族内迁与交融、东晋的建立、东晋与前秦的较量、江南地区的开发、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的描述更为具体和详细,高中则在初中所含知识基础上增加了士族统治、南北朝局势、北周北齐对峙这三个内容,高中更侧重这一时期政权更迭的梳理和民族交融的贯穿。因此,在实施本单元教学时,高中教师可对初中教材所涉内容简单回顾,并适当补充士族统治、南北朝局势、北周北齐对峙这三个内容,将本课的重心放在政权更迭的线索梳理和民族交融的剖析,从而做到高中教学有的放矢,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3.熟知学情考情

对学情、考情的熟知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前提,学情与考情决定了教学的高度、深度、广度。高中历史教师更应该知道现阶段施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考虑如何更好地取舍、整合、梳理教材内容,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兼顾全体。

初一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其在生活中可能碎片化地接触了一些历史故事或人物,但并未接受系统的历史学习,不具备基本知识、方法和能力。而高一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学习,已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大致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同时在其生活积累上,较初中更加丰富,对事物的理性思考已渐趋成熟,但对历史的了解还停留在感性与表象层面,不能清晰地厘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与实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根据课标要求,侧重知识讲授,给予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师则需在初中历史教学基础上,侧重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完善及知识体系的进一步构建,引导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做好四个方面的衔接

1.基础:做好知识整合

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基础是知识点的衔接,但初高中历史教材知识有太多重叠。历史教师应在课标、教材、学情、考情分析上找出重合的知识点,关注差异知识点,从而以“同”为黏合点,以“异”为发力点,将合情作为基础,将合标作为目标,将学生初中阶段所掌握的知识充分利用,对教材内容适当取舍、加工、重组,有所同有所不同,才能做到有所通。正如前文所作的比较,高中历史教材在初中历史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士族统治、南北朝局势、北周北齐对峙等三个内容,是高一学生在初中尚未接触的,高中教师就应在这些地方作详细的阐述和讲解,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政权更迭的线索梳理和民族交融的剖析做好铺垫。

2.关键:做好能力分层

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应达成的目标之一,初高中教学设计都重视能力的培养,但两个学段又有所区别和侧重。高中阶段的关键能力主要有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件、认识历史事件本质、正确解释历史事件、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件在初中阶段经常涉及,认识历史事件本质、正确解释历史事件在初中阶段有所涉及,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在初中阶段几乎不涉及。因此,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正确解释历史事件、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等五方面的能力。

3.要义:做好情感提升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其功能在于以史育人、浸润心灵,所以不管是在三维目标的达成还是核心素养的培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情感目标的达成,初中更为感性,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可。高中的情感不单单需要真情实感,还应随着阅历与见识的增长,体现出情懷、格局与远见,高中历史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视角、多元素材及最新观点,供学生内化,形成自己的认识。

如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出示如下材料:

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的。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学生应该明确“政治上政权分裂为主,出现短暂或局部的统一,经济上江南开发,南方农业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南北差距缩小,民族上南北方都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局面,推动多元一体的局面复现”,进而提升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这一高度。

4.核心:做好素养培育

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要求为: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除时空观念部分用到“学会”,家国情怀部分用到“形成”外,其他三个均为“初步”。而高中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均划分为四个水平层次。可见,初高中在核心素养方面的目标要求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所体现。

如“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这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能够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把握三国争霸和西晋建立的史实,认识国力的强弱是争霸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明确西晋的短暂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概述东晋、南朝时期王朝更替的史实,认识北方人民南下在南方开发和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结合东晋、南朝势力范围的变化,认识南朝覆亡的必然性。家国情怀:能够通过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认识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为以后国家统一和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如此,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的基础上有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三、注重三个环节

1.互学共研,让初高中衔接有迹可循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同一学科不同学段的沟通,这就需要初高中两个历史科组进行联合教研与备课,加强沟通,互通有无,对于彼此的教学情况有一定了解。

2.问题迭代,让初高中衔接有机可乘

历史教学重视问题情境,初高中教学衔接也应关注课堂问题的设计与呈现。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导向,使问题呈现螺旋式迭代,体现初高中历史教学问题的层次性、连贯性,才能使二者的课堂有所不同,才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提升。

3.研究试题,让初高中衔接有参考目标

初高中衔接是全过程的衔接,评价环节也同等重要。试题既是对上一阶段学习的考核性总结,也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指明方向,以免初高中历史教学分离成“两张皮”。历史老师要研究中高考试题、模拟题,真正了解两个学段试题的考查方向、角度、难度等,并将所得所感渗透到日常教学实践中,实现无缝衔接。

中学历史教师应积极研究并推动落实初高中不同学段历史教与学的目标、立意、知识、能力、方法、素养等全方位衔接,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助力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朱可.初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比较研究—再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2(11).

[3]曾维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2023(6).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QJY20221038)

猜你喜欢

历史教师教学衔接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当前历史教师亟待提升的五种能力
探讨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从思维发展的视角看初一数学教学衔接问题
论教育科研对历史教师成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