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在社会负面新闻引发的网络公共事件中的话语机制探究

2023-08-01梁波

关键词:身份认同协商

梁波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社会负面新闻引发的个案极易导致网民愤怒、焦虑的情绪蔓延,声讨、对抗性意见滋生,从而形成网络热点公共事件。以“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为个案,通过分析《人民日报》、财新网、澎湃新闻三大媒体的微博文本,探究主流媒体应对社会负面新闻话语生产的核心思想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主流媒体面临网络三重话语主体的挑战,基于社会身份和行动逻辑于博弈中回应鲜明立场,框定核心问题,击破质疑和谣言,对话官方与民众。其话语生产逻辑是以官方话语为基础的“正音”,以法治精神为主题的框定,以“立行”为宗旨的国家形象建构,以协商“共意”为框架的媒介治理。同时,在话语呈现中应把握发声时机的隐喻,警惕单一身份夸大的风险衍化议题,防止共情泛化,从制度、责任和文化内核中凸显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话语建构;身份认同;问题诊断;协商“共意”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3)03-0130-12

2022年6月10日,“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发生并引发民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恶性犯罪事件经社交媒体曝光、扩散,主流媒体跟进,明星、大V声援后,快速成为网络舆论的“台风眼”。随着案情加速推进,相关进展也得以公布于众,现场细节、嫌疑人背景等信息逐渐明朗,由此而衍生的法律等社会问题交织成网络舆论,并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碰撞、融合,促使网络舆情持续发酵膨胀。本文关注该热点事件传播中刺激大众共同情感的话语内容,梳理各话语主体的动机与文本特征,探究主流媒体如何在事件发生、发展、调查、结果公布等阶段有分量、有理性、有深度地建设性发声,为建构有序、平衡、共识的话语传播体系和助力公共危机治理提供参考。

一、主要概念界定与话语研究的定位

网络公共事件通常由负面的社会热点新闻激发而产生,厘清社会负面新闻与网络公共事件的概念与联系,明确话语研究在其中的内涵与重要性是研究的基础。

(一)社会负面新闻

社会负面新闻属于负面报道。负面报道早期被界定为“集中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行为,以及像犯罪、丑闻、性攻击、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类似的反常事件”[1

反常和冲突性是这类报道的主要特征。学者邓利平认为:“负面新闻是现实中产生的一种状态及价值判断。从内涵来看它是有悖于社会正向发展变动的事实,是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发生冲突、失衡的变动。外延上表现广泛:各种虚假、贪婪、霸道、荒淫、卑劣、罪恶等扰乱法律规章、违背社会道德、侵犯公众利益及灾祸等等。”[2

由上可知,社会负面新闻通常是指:牵涉广泛人群的公共利益,对民众造成较大心理冲突,由个体犯罪导致的影响社会秩序、价值观念正向发展的新闻事实。如“广州宝马车冲撞行人事件”“杭州保姆纵火案”等,都是社会负面新闻。

(二)公共事件与网络公共事件

公共事件是指因自然或社会因素导致的危及社會稳定、与公众的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网络公共事件与突发的公共事件有紧密的联系,是指“围绕现实中的某个社会事件产生,而在网络空间引起网民广泛讨论并进而形成强大网络舆论,影响党和政府决策或造成重大现实影响的公共事件”[3。学者郝其宏从话语言说、建构的角度进行阐释,认为网络公共事件“是以话语的聚合为特征,一般遵循话语出现、话语关注、话语聚焦、议程扩展、话语平息的演化规律,话语平息、网民不再有集中性的议论是事件结束的标志”[4。杜骏飞教授认为,网络公共事件的“本质是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基于不同目的,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5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是一起影响恶劣的社会犯罪案件。据新浪微博话题“唐山烧烤店内多名男子殴打女生”的数据详情显示,该事件曝光不久就形成网民阅读高峰,多家媒体发布相关信息,至今话题阅读数已达4.1亿次,讨论62万次[6。这一事件本身具有公共性。民众愤怒、呼唤正义的评论,媒体报道、反思的意见以及个体另类的言论交织在一起,呈现出鲜明的舆论对话进程,使其具备网络公共事件的典型特征。

(三)话语及其在网络公共事件研究中的定位

荷兰学者梵迪克指出:“话语不仅是文本,它还是互动的一种形式。”[7]31新闻话语研究不仅包括新闻的文本结构,还包括传播情境、社会文化语境中新闻话语的生产和接受过程。美国文化研究学者詹姆斯·保罗·吉认为,话语是人类“说事、做事和成事的典型方式”[8]55,包含思维、符号与行动的有机连接。人们用话语来表示语言、行动和交流的组合及整合方式,从而表达主体在思考、相信、评价和应用各种符号、工具和物体的方式,以促成其某种社会认可的身份8]53。也就是说,话语不仅包括具体的语言文本和结构方式,还包括为促成语言文本及含义的表达而涉及的总体构思、价值确认、行动时机、符号选择和形态方式。

话语生产机制是研究主体在话语表达过程中的具体文本实践以及促成该实践的核心的、稳定的思想、观念统领方式。媒体话语机制代表着媒介在报道过程中通过将素材、内容、形式、渠道、反馈以及互动等环节进行组合而形成的具有统一目标或意义的运行系统[9。接下来,笔者将从话语生产角度,借鉴郝其宏对网络公共事件中话语演化的规律和梵迪克的语义、语法、语用的话语分析视角,研究因社会负面新闻引发的网络公共事件中,主流媒体在微博端(事件爆料的第一媒介)的话语生产实践,试图从文本和社会语境的阐释中,梳理主流媒体话语应对的阶段策略与建设性话语机制。

二、复杂语境下的网络多元主体及话语动机

在移动互联时代,大数据搜索和“去中心化”的内容生产,让信息、技术、媒介、公众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变得复杂而微妙。过去单向度的政府公众之间的社会治理框架正在被趋向聚合文化传统、集体主义、现代精神、主流价值观等社会属性的多元共治范式所替代[10]95。在商业逻辑和政治逻辑相互影响的背景下,学者蒋明敏把网络多元主体划分为四大类型,即作为治理主体的政府、以传统媒体和技术赋权驱动的新媒体、以情感需求驱动的大众及境外势力等10]95。多种话语在网络世界共存,每个话语主体都在建立他们的身份和符合身份利益的社会产品分配制度体系[8]12

(一)曝光与声讨:情感、安全需求驱动的社会大众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最早由一位网名为“繁华落尽只留芳华”的网友在微博曝光。该网友于2022年6月10日15:32分发布第一条博文(43字符),并配以烧烤店内监控视角的视频,25分钟后又发布第二条博文(62字符),并配以烧烤店外监控视角的视频。两条信息都互动了“公安超话”“唐山超话”“揭露犯罪超话”。第一个视频发布后共获赞352万、转发44.6万、评论34.5万[11,随后该视频在朋友圈、短视频等社交平台迅速传播。该网友的博文一时激起了网络海洋的反馈热浪,其话语表达主要呈现了三个特征。

一是直观、具象的感官符号刺激了网民的代入情绪。心理学家舍勒指出,人类先天性的某种情绪状态经由特定对象的刺激引发情感活动,通过控制情感活动中的特定对象和刺激方式,使共同体成员的觉知、体验和感觉达成一致[12。两次曝光的视频全程无遮挡、声画一体,使观众以“上帝”视角观看了事件全过程,在其现场感强烈的同时,参与感和无力感体验也逐渐加深,其中形象、直观的感官冲击强烈刺激了民众的情绪神经。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言:“电视最大的长处是让具体的形象深入我们的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脑中。”[13随后,网友纷纷表达对公共场合男性殴打女性的“震怒”和对惩治嫌犯的正义呼声。

二是细节描述和性别符号的区隔提升了话题的敏感度。两条博文都用直白的语词如“随即动手”“拖打”等描述具体细节,意在强调几个男性与一个女性的符号和数量差异;在描述事实和细节的基础上,表达了发布者“心痛”的态度和对涉事男性“暴徒”的性质界定。各种细节的详述以及详述之间的关系,是体现语句命题与宏观主题纵向关系的重要方法。这些细节为定性“暴徒”、引发“震怒”、提升事件敏感度提供了决定性支撑。

三是反问修辞的运用直指事件的核心问题。两条博文的结论都运用了反问句式,通过“难道出去吃饭都这么不安全了?”“男生喝点酒都这样吗?”的提问方式表达对社会治安的焦虑和对男性酒后滋事的担忧。这也是广大网友形成情感共鸣的主要原因,网友迫切需要媒体和政府通过对此事的关注和解决,给予女性社会安全的价值认同和行为保障。网民愤怒的本质是对社会安全需求与现实个案形成的心理反差的质疑,是对女性身份价值认同的迫切反映。

(二)集成與扩散:技术赋权驱动的新媒体

技术赋权的社交媒体让用户和市场化媒体成为负面新闻曝光的第一主体。在个人用户发布信息24分钟后,“一点资讯”旗下的“沸点视频”于16点21分,将剪辑完的57秒视频进行了发布,其中核实了具体地点、采访了涉事店老板。紧接着,澎湃新闻(16:27)、央视新闻客户端(17:32)、《人民日报》(17:45)、《新京报》(17:50)、《中国青年报》(19:17)等多家权威媒体跟进,形成周末晚间巨大的舆论火山口。

1.渠道入口即话语权出口,整合与分发的平台优势助推话题引爆

“一点资讯”作为聚合型新闻客户端,自媒体用户内容投稿、编辑互动、机器算法、个性化推荐使其具有网络媒体便捷、快速、精准的生产特性,内容发现、加工、推荐、分发的线性化,信息与渠道的双重聚合,使其具备抢占传统媒体市场效应的重要优势。在技术助力下,不仅其新闻时效快于传统媒体,信息发布范围也更广泛、精准。

“谁掌握了渠道入口,谁就能获得话语权优势。”[14“沸点视频”是“一点资讯”的视频号,其微博粉丝823.7万。据统计,其短视频制作条数累计20 000+,单月最高超1 000+,全网播放量超500亿[15,与日俱增的网络影响力为话题引爆提供了足够大的数据保障。

2.盈利驱动下的竞争向主流媒体提出挑战

如果说网友的个人爆料是出于安全情感需求和伸张正义的个人行为,市场化信息媒体第一时间跟进与扩散,就是受商业逻辑支配的机构盈利竞争行为。“沸点视频”于2022年6月10日编辑播发的第一个事件视频目前播放量达1.45亿次、转发17.1万、点赞362万[16,同时也被国内外多家媒体转发,成为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版权购买和流量置换开展媒体合作,是新闻聚合平台的主要盈利模式,因为传播力越大意味着可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市场竞争中意见流动往往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有学者研究发现,从我国网络舆情的流向来看,中层大流“意见领袖”带动两极小众群体,导致主流话语逐渐失势、失语。政府为了“脱敏”和避免舆情反弹,往往采取回应滞后等方式,给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失序埋下了隐患,造成了潜在风险[10]96。“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首发信息的用户,目前粉丝8.4万,视频累计播放量1.06亿次首发信息用户其粉丝数量和身份来自新浪微博个人主页的数据。(参见https://weibo.com/u/6146082163),是超话主持人,属于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领袖”。“沸点视频”的微博主持话题多达11 000个,其中,300多个话题阅读量过千万、80多个话题阅读量过亿,话题单条阅读量最高达13亿次[17。如此大的影响力,也足以带动话题(意见)的催生与扩散。而相关部门的回应则是在2022年6月10日17:24分,时间距离该事件发生滞后了十几个小时,也因此加剧了公众的质疑和不满情绪,给后续权威媒体的报道既形成了环境压力,也提出了巨大挑战。

(三)偏见与变奏:意识形态排他性的境外媒体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在国内发酵的同时,自媒体传播的链条也延伸至国外,监控视频画面被多家国外媒体引用报道。一些国外媒体采用片面、主观的框架对事件进行了失实的解读。

1.客观陈述事实+负面评论的框架定性事件

国外媒体在报道时借助该事件视频对现场进行了客观描述,但事实之后却都统一采用带有负面意见的引语定性事件及问题。如BBC于2022年6月11日在官网以“女性”“被袭击”“引发愤怒”为关键词报道该事件,同时还引用多名网友和所谓研究中国媒体人士的评论来突出“性别暴力”,并暗示国内忽视和压制性别。此外,该媒体还引用许多网友对案件结果轻判的预测,渲染社交媒体上网民沮丧的负面情绪。6月24日,BBC又以整版篇幅关注《对中国对待女性的愤怒和质疑》。在事件未来发展走向上,该媒体援引所谓研究中国人权的专家和国内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律师工作者的话语,表达对解决此类问题并不乐观,且缺乏根本性和结构性解决方案的负面观点此为整理BBC官网6月11日至9月14日期间的报道所得,相关题目有“Brutal attack on women in restaurant soarks outrage”,“Chinese police deputy dismissed over attack on female diners”,“Tanshan and Xuzhou: FURY and questions over Chinas treatment of women ”等。。另外,《每日邮报》也采用了相同的报道框架。

2022年6月13日,美国CNN也关注了此事。CNN在客观介绍该案件发生的情况后,呈现了之前其他地区发生的类似个案,并通过网友和所谓中国女权主义者的观点,认为这一事件是由国内的“性别压迫”和提倡大男子主义的社会规范所致此为整理CNN官网6月13日报道所得。(参见Attacked sparks public outrage in china, https://edition.cnn.com/2022/06/12/asia/tangshan-video-attack-china-intl/index.html)。

2.命題替换抛出宏观偏见

BBC结合2022年初网络曝光的徐州“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以及2013年中国家庭暴力犯罪数量,转移替换当前命题,直接把突发的社会犯罪个案上升到宏观层面,即国内女性的普遍暴力倾向遭遇这一偏见性议题上,隐性实现其从个案到国家的概念转换目的。

CNN也于2022年6月14日的报道中,通过结合2021年“藏族视频博主被前夫纵火焚烧”和2022年初徐州“丰县生育八孩女子被侵害”两个案件,将唐山烧烤店打人个案问题上升至整个中国社会女性的不公平对待议题层面。这些国外媒体通过不同类别负面个案的选择和网友的意见呈现,将问题的根源归为所谓“中国系统性的性别压迫”,并妄言“中国政府长期压制女权主义运动”。至此,这些国外媒体“实现”了从个案到女权和人权的世界性议题转换。

综上,国外媒体利用网友的负面观点,对整个中国社会女性的进步现状选择性避开,得出片面和不实观点。其转移焦点的实质是对中国形象的歪曲与“黑化”,这与西方媒体一直以来对中国“傲慢与偏见”式的报道倾向不谋而合。异质信息跨圈层、跨主体、跨国界传播容易导致社会风险累积,引发焦虑、恐惧、焦躁、压抑、怨恨、空虚等负面情绪的聚集[10]96,境外基于意识形态的变奏信息渗透使舆论应对的挑战和压力进一步升级。

三、框定、正音、磋商:主流媒体应对网络公共事件的话语机制

面对网络舆论中的三大主体及其话语动机,主流媒体应快速识别、精准引导,发挥社会问题洞察家与助推器的作用。为此,一是面对民众期待,第一时间用事实回应,亮明严惩暴行、维护公平正义的立场态度;二是面对政府和国家的期待,用理性分析激浊扬清、凝聚共识,促进社会安全稳定;三是面对境外媒体的偏见与“黑化”,用关键事实击中言论要害,澄清谬误,建构真实可信的大国形象,从而建立精准鲜明、有序平衡、协商“共意”的话语体系,促使多元共识的舆论话语空间形成。

针对唐山烧烤店打人这一热点事件,笔者分别选择代表官方、专业化、市场化的人民日报微博、财新网和澎湃新闻(以下简称“三大媒体”)作为主要考查对象,探究它们新闻话语生产的核心理念与建构逻辑。三大媒体从2022年6月10日“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曝光到9月23日一审判决,共发布116篇相关报道。其中,消息95篇(占八成),评论和述评20篇(占比不到两成),详见表1所示。以上媒体主要通过报道案情最新动态和实时评论,来凸显这一事件的重要性,从而框定社会事件中暴露的关键问题。

(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1.集中报道警方回应,赋予事件进展以显著性

话语建构的首要任务是用语言来赋予某些事情显著意义或减弱它们的显著性,并表明自身如何看待它们的显著性。媒体报道新闻事件议题的数量、内容直接体现了其对这一事件的重视程度。

自“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视频曝光后,2022年6月10日至12日是这一热点逐渐升温、网民转发视频并声讨捉拿嫌犯、严惩暴行的高涨期。三大媒体在这一期间的报道数量最多,共有78条,其中澎湃新闻达57条此为笔者分三个时间段,即6月1012日、6月1321日、6月227月25日,根据人民日报微博、澎湃新闻、财新网发布的报道进行统计的结果。。

报道内容主要聚焦于这一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对警方采取行动的事实追踪,凸显这一事件侦破、缉拿嫌犯和惩治暴力的重要性,并成为回应广大网民期待和彰显国家立场的重要信号,因为新闻中“形容和描绘我方的行动,通常是新闻表达中立或正面意义的暗示”[7]73

2.于官方话语的互文中标示行动者的态度

文本中常常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涉及其他“文本”,这种不同文本之间的交叉引用即文本的“互文性”。三大媒体主要引用警方发言人、新闻发布会、河北省公安厅发布的消息。人民日报微博借用官方对案件侦办的事实动态回应网民的关切;财新网以案件所辖分局的官方消息为依据,披露涉案人员或有前科的细节信息,推动民众对案件性质的理解;澎湃新闻最早引用“沸点视频”相关画面进行报道,但补充了采访当地派出所出警的重要细节。此外,澎湃新闻还选取了新闻发布会上当地政法委书记对嫌疑人已锁定和公安部的抓捕行动后续作为重要报道内容。可见,三大媒体均采用官方具体行动的动态通告,表达政府对案件的重视及惩治暴徒的决心。

(二)“法治精神”主题下的问题框定与评论

新闻话语不是简单事实的堆砌,而是宏观主题统摄下的有序组织。文本的主题建立在世界的常识性知识和个人信仰与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宏观过程即规则和策略的作用,从命题族群策略地推导出的一个宏观命题[7]37。我国犯罪类负面新闻报道的宏观规则表现为不渲染犯罪细节、不激化社会矛盾、不作一叶知秋式的主观评判,不妨碍司法公正,而要客观报道事实动态,理性分析核心问题,促进问题妥善解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在客观呈现犯罪事实发生、警方行动、社会关注的基础上,三大媒体主要借助专家话语、媒体评论等方式来框定事件中的核心问题。

框定即框架,也被戈夫曼称为“解释基模”,是个体认识社会的思考架构,也是媒体影响公众如何看待某一社会问题的重要且决定性因素。作为“解释的图示”,媒体使用框定策略,通过赋予事件一定的意义,建构一种适当的认知框架,从而对个人和集体行动起到经验总结和指导作用[18

1.选择色彩鲜明的语词定性事件、引出问题

人民日报微博通过“人民微评”“人民锐评”等形式,揭示该事件是对法律和社会秩序的挑战,针对案件中的暴行和网民网暴无辜人员的言论,分别使用了“坚决依法严惩”以及“坚决谴责”的语词,表达鲜明立场、标明行动方向。

澎湃新聞在事件发生当天,通过“马上评”认为这一事件极其恶劣,必须严惩施暴者。6月11日,澎湃新闻引用《工人日报》、中央电视台、《法治日报》等媒体和中纪委网站刊出的5篇评论,表达对社会暴力的零容忍,呼吁扫黑除恶要持之以恒和彻彻底底。此外,它还引用正义网对该事件的评论,间接表达这一事件可能影响民众对法治中国建设信心的担忧。

财新网于6月1112日连续刊出了4篇评论。11日的“火线评论”采用“唐山女子被暴袭”的标题作为前景化信息,引出“安全感不应是稀缺品”的内容。评论中还使用了“凶残”“恶劣”“野蛮”“不寒而栗”等词语来描述施暴者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影响,把重点聚焦于惩处暴力和重塑社会安全感上。

由上可知,三大媒体在明确事件定性的基础上,引出这一事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重要影响,并以此为据,提出国家和政府的行动策略。

2.以法律为准绳,澄清案件侦破与网络热议中引发的谬误

该案件从发生到侦破告终,始终伴有网民的意见流和情绪流。网民意见中夹杂着正面、负面和谣言、揣测、恶搞等多种异质信息,其中的争议主要有三个:一是对除了嫌犯之外的现场涉事人员的指责;二是对嫌犯的定罪以及案件异地侦办的行动力和最终成效的质疑;三是网民对受害者的持续关注与后续调查信息公开不同步的疑惑。

第一,针对网友对受害人和涉事烧烤店老板及顾客的指责言论,三大媒体都予以聚焦和引导。“人民锐评”表达了“坚决谴责对无辜者网暴”的态度,进一步指出,网民只凭推测和勾连而无限放大认错主体、模糊主题等行为,并形容这样的言论是讨论失焦,是跑偏了方向。财新网之“观点网”发布专栏文章,针对网友指出的“现场竟无男子上前制止”进行解读和引导,指出网友因为身体不在场而“抡起道德大棒说教很容易”;针对网民提出的“如果出手帮忙是否被认定为‘互殴”的担忧,文章也从司法认定角度对正当防卫“必要性”认定以及现实案件中“谁闹谁有理”等对老百姓朴素正义观造成的伤害进行探讨,引导民众正确认知法律深层次问题。澎湃新闻则客观报道了烧烤店老板娘遭网暴和现场有人员报警的具体信息,并采用直播方式,连线采访现场报警人员,回应网友的批评和质疑。

第二,对嫌犯涉及的犯罪问题,澎湃新闻以中国政法大学某教授的专业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对具体情节的认定,澎湃新闻则采用律师的专业话语回应网友争议,明确“醉酒不是免责理由”,从而回应网友对嫌犯能轻易脱罪的揣测。对案件异地侦办的行动力,财新网“火线评论”强调异地侦办要敢碰真问题,依法办案赢得公信力。人民日报微博和澎湃新闻都引用案件侦办机关的通告,突出其“将严格依法办案,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态度话语,以此表明态度,同时回应境外媒体对该案不会被重判的猜测。

第三,案件中受害女性的伤情和后续情况一直是网友关注的焦点。针对重伤女子已被害的谣言,澎湃新闻特于6月11日报道事件中受伤女子目前伤情稳定,6月13日继续报道伤者仍在医院救治,对唐山市路北区妇联进行探望等信息予以回应。6月21日,三大媒体均在第一时间报道了河北省公安厅通报的四名女被害人伤情的鉴定结果。财新网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安全部于2013年联合发布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为依据,对两名伤者具体鉴定的等级和依据进行了详细解读。6月25日,财新网发布案件追问的述评,持续跟踪、询问伤者的伤情,呼吁相关部门应及时回应民众关切。

被害人的隐私权保护和信息公开尺度是这类事件报道中敏感且重要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五章第54条规定:“对涉及……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刑事诉讼法》第二编第二章第152条规定:“侦查人员对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应当保密”[19。网友提出的公布伤者最新情况,甚至露面发声等建议,不符合我国对受害人隐私与安全保护的法律规定;尤其是在案件侦查期间,细节、详情披露得越多,受害人的隐私也越容易被暴露。为此,媒体在报道中应严格依法依规保护受害人的隐私,注意掌握舆论监督的尺度。

(三)正音、立行宗旨下的形象建构

针对国外基于意识形态的变奏信息和国内网络上的谣言、负面情绪信息,主流媒体应通过报道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持续行动实践,积极建构“依法治国、平安中国”的形象,用事实和行动回击意识形态排外媒体对我国所谓“体制性压迫女性”的诬蔑以及“不能对该类社会问题彻底解决”的谎言。

1.凸显结构性“相关”议题,建构“法治中国”形象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发生后,在媒体的积极跟进下,警方和当地政府迅速启动抓捕和整治社会治安行动。媒体围绕该案件侦破的报道也呈现出两个维度:一个是案件本身侦查、审判、宣判的纵向时间线;另一个是当地派出所、公安局、市委、省委以及公安部形成的横向影响范围的延展链条。

新闻修辞的形式可以通过运用提升新闻特征的各种相关性或显著性,来实现强调具体内容的目的[7]87。话语表达的目标之一就是如何建立或断开事物之间的连接。三大媒体都对该事件中官方由下至上的各方行动予以关注,并通过报道全国司法机关、地方人民政府等各级部门的行动,建立事实与法治中国建设之间的相关性。如:6月12日,唐山开展专项行动,向社会公开专项行动举报方式;6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回应“严惩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并表示“依法追诉,从重打击”;6月21日,河北省纪检机关对案件嫌疑人和案件中涉嫌严重违法违纪的公职人员开展审查调查;7月25日,公安部回应彻查全案,依法严惩罪犯。此外,澎湃新闻还报道了唐山将有效遏制性骚扰已写入当地新一轮妇女发展规划的新闻。这些信息的组合和持续报道,强化了国家高度关注百姓社会安全的议题,也通过各级部门的实际行动彰显了国家的法治建设力量。

2.用行动正音,传递“诚信中国”形象

梵迪克认为,话语研究的最高层次是语用功能,即主体通过言语要完成的社会行为。主流媒体对负面新闻的报道不是以揭露阴暗面、激化矛盾群体、触发社会问题为主要目标,而是以预警问题苗头、疏导对抗情绪、解决社会问题为根本宗旨的。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促成社会主体的行动实践、助力事件妥善解决是主流媒体的行动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媒体的话语和行动实践是书写中国形象最有力的画笔。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从发生到一审宣判,三大媒体持续跟进其中每一重要节点,并通过话语引用和行动中的隐含之意来强化宏观主题。7月25日,人民日报微博和澎湃新闻都援引公安部的权威回应,表明要彻查全案、依法严惩犯罪的官方态度。8月29日清晨,三大媒体均于第一时间报道了嫌疑人被提起公诉的最新进展情况。人民日报微博和澎湃新闻还关注了河北省人民检察院对严肃查处该案件背后保护伞和主要嫌疑人长期违法犯罪问题的通报。9月23日,案件一审开庭并宣判,三大媒体及时报道了主犯数罪并罚、获刑24年的审判结果。至此,三大媒体用理性、公允、客观的连续报道,助力并监督该个案“依法治理”的行动实践,有力回击了境外媒体认为此案会被轻判的断言,为中国政府承诺百姓以平安中国、依法治国、诚信中国作了形象注解。

(四)协商“共意”框架下的媒介治理

1.“判断+激励话语”协商治理之道

主流媒体在现代风险社会中日益扮演着重要的信息发布者、问题沟通者、价值引导者的社会角色。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流媒体在沟通政府、民众及多元利益群体的实践中,应秉承问题诊断、意见磋商、价值共识的话语框架,积极展开报道与引导。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中,主流媒体通过判断、行动预期、态度激励的话语表达实现了与政府部门的有效沟通。诊断(判断)型框定首先对问题进行清晰界定,然后指出导致问题出现的责任者,具有框定应对重大公共事件根本方向的论断权和对错误言论的批判权;预期型框定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具体策略、手段及目标;激励型框定旨在呼吁具体的行动[20

在话语出现的初期,人民日报微博发挥诊断话语论断权(定性案件挑战法律和社会)的作用,同时表达预期话语中的解决策略(还伤者和社会公道),并以“尽快依法办理”的激励话语进行协商。财新网的评论同时使用了诊断和激励型话语,重点针对公众生活中的错误法律认识进行判断和分析。澎湃新聞评论数量最多,主要基于事件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诊断型话语层面进行评论。三大媒体不同阶段的评论内容类型与目标指向,详见表2所示。

在话语产生、发展期,人民日报微博持续跟进唐山警方对案情的通报和当地开展的社会治安整治行动,主要以客观事实报道为抓手,以激励式话语述评推动政府部门的行动,让民众感受公平正义就在身边。6月21日,人民日报微博在“你好,明天”栏目中,采用述评方式评价当地警方的情况通报,肯定了“政府部门及时、准时回应舆论关切,彻查案情,防风险、保安全,让民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行动实践,积极做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意见的桥梁。澎湃新闻以《舆论聚焦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为题,突出“严惩狂徒是人心所向”,还通过“马上评”肯定当地开展实名举报专项行动的做法,同时对举报中存在的内容真假、举报人保护、反馈渠道等问题进行了磋商。

2.严谨分析和归因中促成共识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发生的深层社会原因是媒体不能回避的,鉴于该案件调查和审判的时间问题和媒体维持司法公正的独立性原则,三大媒体应谨慎评论,等待案件审查结论公布后再严谨归因,于理性、公允的事实报道中达成社会各方对法治中国、依法治国的社会普遍共识。

财新网在话语持续期共发布4条信息,其中前3条分别聚焦嫌疑犯之间的关系圈、伤者伤情及鉴定标准;第4条是追问式述评,评论的焦点是呼吁调查施暴者的背景,并反思案件出现背后的漏洞及原因。

澎湃新闻于该阶段共发布13条信息,主要聚焦于犯罪嫌疑人的背景、当地开展社会治安整治行动、伤者情况及案件最新进展等,对嫌疑人犯罪前科、当地官员接受调查等信息都在第一时间发布。此外,澎湃新闻还发布了河北省公安厅某高官否认嫌犯是其亲属的消息,亮明彻查案件背后腐败问题的态度。

舆论传播、衍化的轨迹犹如互通互联的网,官方、媒体的每一次回应都可能生成一个新的舆论链接点。因此,报道归因应有的放矢、掷地有声,不滋生新的舆论链条,不放大社会对立情绪;要以大局观、发展观为指导,抓住事件进展中的积极意义和解决问题目标的现实驱动来设置和强化议题。另外,媒体还应遵循事件传播周期规律和把握舆论重点,同各方主体展开对话,创建系统、有序、建设性话语机制,具体策略详见图1所示。

四、话语表达的风险与规避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话语表达的文本内容内涵丰富,层次既分明又相互映射,表达形式多元、多级。但在话语呈现过程中,应把握核心话语,审慎话语表达的层次与整合形式,规避话语表达中的情绪激化风险。

(一)注意“发声”时机与隐喻指涉的尺度把控

媒介话语的独特性体现在“无论遮蔽或强化,都体现了意识形态的筛选,隐喻和权力关系、意识形态相伴而行,语言的‘权力正是‘隐喻的权力”[21。负面新闻的公共事件报道中,延迟和沉默都是一种话语隐喻,于无形中传达着媒体的立场、态度和目标指向。

2022年6月20日,河北省公安厅发布了受害者的伤情鉴定结果。在等待案件审查结果期间,网上流出了烧烤店外一被打女孩冲向后面小巷中的视频。对此,有不少网友好奇小巷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也有人发布信息称女孩在小巷中被性侵、碾压甚至被害。针对以上疑问和谣言,媒体和官方都没有作出及时回应。对于视频中女孩的伤情和案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只有财新网在6月25日进行了追问;于7月15日河北省公安厅辟谣嫌疑人为公安厅某高官之子和7月21日公安部回应严查此案时,人民日报微博和澎湃新闻两媒体才发布最新信息,但对小巷视频的相关质疑没有提及,直到8月29日才有最终答案。央视新闻播出了独家采访,用办案民警和被害女孩的回答给出网传皆为谣言的回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种信息的延迟满足,媒体彼时的不发声实际给网民的猜测提供了空间。从疑问到解答的两个月等待时间,考验着相关部门的行动力、回应力,也考验着民众等待调查结果的耐心和对国家诚信力的信心,然而这种“考验”不应以媒体不回应热点关切、不沟通信息为代价。

舆论监督的“度”在具体新闻实践中分为三部分:一是新闻事实之度,二是社会稳定和谐之度,三是法律规章之度[22。曝光视频前半段事实确凿,后半段事实引起巨大猜疑和谣言滋生,无论是从还原事实真相,还是从网络煽动情绪的平息来讲,主流媒体都应积极与官方沟通,尽快促成对谣言的治理,而不是采用删帖、关闭评论的“一刀切”式做法。作为意识形态话语,新闻话语必然表达和确认其制作者的社会和政治态度[8]2。在舆情出现、升级、衍化、消退的不同时期,主流媒体都应精准、及时出击,在客观、权威报道的准则下快速发声,表达鲜明立场。

(二)警惕单一身份与泛化共情的放大

该事件在社交媒体广泛蔓延的愤怒情绪是由“下一个可能是我”的恐惧心理与安全焦虑所致。事件中,女性、弱势群体的自然身份符号被区隔出列,对立、冲突话语极易被点燃,比如,报道中出现的《如此当众围殴女性》《多份判决书显示女性在公共场所被殴打》《唐山女子被暴袭》等吸睛标题,而“每个人都是弱勢者,都可能成为野蛮的受害者”将普通大众的自然身份认同代入其中,是较危险的触发负面情绪的话语隐患。

6月11日,澎湃新闻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以“女性”“殴打”“骚扰”为关键词检索出自2017年以来5份类似案件的判决书。媒体以这些案件为例,指出了这类案件中相似的情节是男子在酒后骚扰女性。报道引用人民法院的观点来强调:(女性)受害者没有容忍醉酒男子侵犯和侮辱的法定义务,如对外来侵犯和侮辱进行拒绝并反抗,是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正当行为,人民法院对其行为坚决予以支持。该报道事实充分,立场倾向鲜明。然而,在网友讨论中,出现了对男性保护视角的抨击,对以往案件中施暴者大多是行政处罚、最后不了了之的质疑。在报道中应彰显有助于案件审查和问题解决的重要信息,而不是通过吸睛标题来放大对抗情绪和滋生对抗意见。

现实生活中,个体往往具有多重社会类别属性,

而“网民多重社会身份的转变和内外群体的简单划分容易使同质性较强的青年聚合起来,构成特殊的内群体”[23。持怀疑和中立态度的青年可能迫于群体认同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观点,使少数微弱的理性声音被淹没于众声喧哗中。主流媒体应对的关键是既洞察敏感的民众自然身份标签差异和民生需求,又能跳脱出特定群体单一身份标签的限定,从社会宏观视角,建构跨类别化(群体化)的价值共识话语,如共同的发展愿景、共有的社会权益、共享的制度成果等,因为“跨类别化可能会稀释内群体外群体间的差异,消除类别强化作用”[24

(三)统一多方话语的精神内核,建构建设性话语

此次报道中,澎湃新闻多处引用专家话语解读案情。一篇名为《没有愤怒就没有正义》的新闻被媒体放大发布,“愤怒”一词虽然契合了当时民众针对该事件的普遍情绪,但无形中也为放大负面情绪、激化对立立场留下了隐患。公共事件报道中,官方话语、专家话语、媒体话语的差异弱化了网络舆情的引导力,需要保持内核和导向的一致性,以发挥各信息主体之间的合力[10]101

在专家话语的运用中,财新网强调专业深入的意见讨论对国家法治进程成长的积极意义。其引用评论虽不多,但通过法学博士、硕士和律师各方的观点,探讨依法治国方略下该事件暴露出的司法困境和对老百姓法律认知的影响,从完善司法解释和改变百姓错误认识倾向的视角进行解读。可见,媒体在引用专家和官方话语时,应以推进国民达成国家制度、责任和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内核为根本宗旨,建构多方磋商的建设性新闻话语[25:即以发现根本问题、解决深层问题为目标,以提出有效策略为依据,以力促社会共识和行动实践为准则,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网络负面情绪将内化为用户的共同记忆,形成记忆符号进入潜伏状态,当类似的事件发生时,会再一次被触发和唤醒[26。一个热点问题的解决不是媒体监督、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在党的领导下,践行主流媒体框定、“正音”、磋商的话语机制,助力社会秩序良好稳定地运行,完成现实与网络空间多元共识的话语建构才是根基。

参考文献:

[1] 张威.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J].国际新闻界,1999(1):49.

[2] 邓利平.论负面新闻的特征及传播功能[J].新闻界,2002(1):14.

[3] 郝继明,刘桂兰.网络公共事件:特征、分类及基本性质[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2):64.

[4] 郝其宏.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解析[J].齐鲁学刊,2013(1):98.

[5] 杜骏飞.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9(7):77.

[6] 唐山一烧烤店内多名男子殴打女生[EB/OL].[2023-05-11].https://m.s.weibo.com/vtopic/detail?click_from=searchpc&q=%23.

[7] 托伊恩·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8] 詹姆斯·保罗·吉.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M].何清顺,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

[9] 杨丽雅,宋恒蕊.共情与共意:新型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中的话语机制研究——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1(7):49.

[10]蒋明敏.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共同体的构建[J].学术界,2022(6).

[11]新浪微博[EB/OL].[2022-10-01].https://weibo.com/6146082163/Lx4PWgW0e?from=page_1005056146082163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

[12]高金萍,李思嘉.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中的情感策略应用探析——以“人民日报抖音号”重大疫情间的视频作品为例[J].教育传媒研究,2021(6):80.

[1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6.

[14]徐北春.聚合新闻客户端传播的五大变革——以“一点资讯”和“今日头条”为例[J].传媒,2017(5):48.

[15]杨丹,林进桃.融媒时代新闻短视频内容运营——以一点资讯沸点视频为例[J].新闻世界,2022(2):41-46.

[16]烧烤店主回应多名男子骚扰殴打女生:警方已介入处理[EB/OL].(2022-06-10)[2022-10-11].https://weibo.com/tv/show/1034:4778845879074888?from=old_pc_videoshow.

[17]沸點视频“C位出道”两周年记:短视频内容全网播放量超500亿[EB/OL].(2021-06-29)[2022-10-01].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LG52P60519D3BI.html.

[18]SNOW D, ROCHFORD E, WORDEN S, et al. Frame alignment processes, micromoblization, 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s,1986(4):464.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EB/OL].(2018-11-05)[2022-09-15].http://www.npc.gov.cn/npc/c12435/201811/59b0fd9941804636b9e403d17d6e3ebf.shtml.

[20]SNOW D A,BEFORD R D.Ideology,frame resonance, and participant mobilizaton[J]. 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1988(1):199-202.

[21]宋素红,陈艳明.“疾控国家化”的媒介呈现:疫情报道中战争隐喻的文本分析[J].当代传播,2022(2):35.

[22]于潜驰.主流媒体舆论监督报道的“时度效”把握策略[J].青年记者,2020(27):50-51.

[23]滕国鹏,张学敏.网络集群行为中青年舆论表达的无序与纾解[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03-104.

[24]玛丽莲·布鲁尔.我们、你们、他们——群际心理学揭秘[M].李卫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3.

[25]粟幸福.中国新闻叙事研究现状与发展进路[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82-91.

[26]田维钢,张仕成.唤醒、扩散、共振:短视频负面情绪传播机制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1(8):36.

The discourse mechanism of mainstream mediain online public events caused by negative social news

LIANG Bo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Abstract:Cases caused by negative social new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can easily lead to the spread of anger and anxiety among netizens, and the breeding of denunciations and confrontational opinions, thus forming a hot public event on the Internet. Taking the Tangshan barbecue restaurant incident as a cas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Weibo texts of the three major media of Peoples Daily, Caixin and The Paper,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scourse mechanism of mainstream media to channel netizens emotions and guide public opin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stream media faces the challenge of the triple discourse subject of the Internet, responds to a clear position in the game based on social identity and action practice, frames core issues, dispels doubts and rumors, and dialogues between the official and the public. The logic of its discourse production is based on “being right” above official discourse, the framing of the spirit of the rule of law,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image with the purpose of “standing up”, and the media governance with the framework of negotiating “common will”.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presentation of discourse, we should grasp the metaphorical reference of the timing of the voice, be vigilant against the risk of exaggerating a single identity, prevent the generalization of empathy, and highlight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rom the system, responsibility and cultural core.

Keywords:discourse construction; identity; problem diagnosis; negotiating “common will”

(編辑:李春英)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协商
双周协商座谈会:新时代政协协商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