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路径

2023-08-01郑洁邢佳振

关键词:全媒体

郑洁 邢佳振

摘 要:全媒体时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需要教育者把握全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根据教育情景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受教育者的需要和习惯,调适和改变原有的话语方式,用受教育者更愿意和更乐于接受的话语来表达和传递教育内容。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路径,一是要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队伍建设,增强话语主体的理论阐释水平、提升话语创新能力、转变话语表达方式,以此来应对全媒体时代去中心化带来的风险挑战;二是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质量、丰富话语创新形式,深入推进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融合、主流话语与网络话语的协同、叙事话语与情感话语的互补,积极探索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既有统一意志又能凸显个性的叙事风格;三是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环境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发挥全媒体“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优势,完善话语监管机制等方式,着力破解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之间的矛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化效果,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关键词: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话语内容;话语表达;话语主体;话语客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3)03-0057-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1]43-44。全媒体是指人们使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等手段,全方位呈现媒介信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网络等媒体,全要素传播媒介内容,使受众全时空感知、获取媒体动态变化的一种全新传播平台与载体,具有“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个基本特征。在全媒体时代,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亟需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适时且恰当的有效转换。“转换”的本意是改变、改换之意。在全媒体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是教育者在把握全媒体信息传播规律的前提下,根据教育情景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受教育者的需求和习惯调适和改变原有的话语方式,用受教育者更愿意和更乐于接受的话语来表达和传递教育内容,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话语主体层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能力

全媒体时代,虽然教育者的話语主体地位受到去中心化的冲击,但仍需承担起社会责任。教育者既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抓住媒介技术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又需要努力提升理论水平和网络素养,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提高队伍理论水平,加强话语阐释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涵盖的历史维度更广、学科跨度更大,主流话语与非主流话语在同一场域中激烈交锋。为此,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与能力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宣传和阐释,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向而行。

第一,学习创新理论成果,提升话语素养。“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其主要内容概括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方面成就”。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更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技术和全媒体传播矩阵,宣传好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尤其是要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提高理论自信,增强理论自觉,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筑基”“补钙”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话语素养。要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在学思践悟中把握全局联系、考虑长远发展、增强政治判断力,在话语表达中描绘一幅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图愿景;要准确把握理论成果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将理论创新成果和丰富实践有机贯通起来,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来证明创新理论的科学性。

第二,加强历史学习教育,丰富话语资源。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自觉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前行力量。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与执着坚守的精神,这既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资源。在全媒体时代,教育者需要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时代发展中讲述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制定的科学依据,在具体问题中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国际视角中回答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讲好新时代的历史故事,要结合具体的书籍、史料、采访等资料,认真钻研“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1]15,以不同的主题串联起各个时期的历史故事,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历史成就,既要原原本本地讲好党的奋斗故事,又要深度解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进一步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第三,涵养育人育心情怀,增强话语情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只是简单的故事叙述,还承载着话语主体的强烈情感。教育者只有牢记“情怀要深”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厚植教育情怀,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才能在话语表达中用心用情讲活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传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强音。一是要坚持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相统一,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在全媒体环境中广泛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引导受教育者明辨世情、通晓世理。要树立宽广的国际视野,借鉴世界文化强国在主流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有益做法和先进经验,通过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46。二是要坚持明理信道和授业解惑相统一,在话语表达中融入爱岗敬业的价值理念,用崇高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感感染学生。三是要坚持“仁爱之心”和“相互信任”相统一,既要观照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能力差异,又要注重情感交流,给予受教育者充分尊重和关爱,将仁爱之情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和诣有爱的育人共同体,营造充满信任和拥有话语温度的全媒体教育氛围[2

第四,培养青年人才,加强话语引领。“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3全媒体时代,必须坚持党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全面领导,教育者需要准确把握话语表达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一方面,教育者要摒弃不回应、不理睬的逃避态度,精准判断话语表达的走向,对敏感话题所涉及的话语表达保持高度警惕,关注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避免先入为主的主观理解和远离大众的话语倾向,避免沟通偏差。另一方面,要敢于让青年领导干部发声。90后的青年领导干部已经成为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力量,他们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为此,可以将不同领域的青年干部培养成“网络意见领袖”,进一步细分不同类型的网络话题,有针对性地纾解受教育者面临的价值困惑。

(二)提升话语创新能力,提振话语自信

随着媒介形态的多元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应用场景不断迭代更新。对教育者而言,话语形式的创新难度更大、技术要求更高,因此,教育者更需要提升话语创新能力,自觉推动话语内容的守正与创新,从而提振话语自信。

第一,推动传统话语的现代性转换。在互联网、社交网站、移动传媒等相互融合的全媒体时代,推动中华民族传统话语的现代性转换,构建科学、合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需要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脉络,拓展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坚持理论自觉与民族自信相统一,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拓展民族话语的时代内涵,多角度、多层次地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科学真理和文化底蕴,使受教育者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

第二,重视社会新兴话语的创造性应用。新兴话语产生于某个特定的语境,并被应用于现实和虚拟的双重情境之中。全媒体时代,受教育者往往会根据某些特定的元素创造出一些新颖的社会表达,这些表达容易在朋辈群体中被广泛传播和经常使用,进而不自觉地形成话语表述的流行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受教育者对现实世界发展的心理感受。教育者应当主动参与社会新兴话语的创造、转换与应用,对使用相对频繁的词语加以甄别,吸纳其中“言之有理”的社会新话语。还可以仿照其生成逻辑进行创新,以满足受教育者喜好的话语表达之需;对其中“言之无理”的词语则要自觉加以批驳,揭示其潜藏的糟粕思想和实质危害。

第三,加强网络话语的有效性转换。全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全新场域,教育者要积极融入网络话语的交流互动之中,学习最新的网络话语,但需加以甄别和选择,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有效转换。网络话语通常架构多样、形式简洁、表达幽默、意境丰富,同时也隐含着许多较为小众的圈层文化,这就要求教育者改变概念化、抽象化的叙事话风,剔除话语体系中与网络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陈旧表达。教育者要及时凝练和升华网络环境中涌现出的新概念、新理论的理论内涵,创造性地对其内在意义进行建构和解码,讲清话语内涵的核心要义和价值取向,讲明话语表达的民族特性和中国特色,讲透话语阐释的历史逻辑和学理支撑。

(三)转变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媒介素养

话语表达要适应媒介技术的变革,就需要提升教育者的媒介素养,全面把握话语表达的内在规律,聚集多元媒介的话语资源,积极主动设置受教育者感兴趣的议题。

第一,树立“全媒体+”的表达模式意识。在全媒体环境中,系统化、模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以“线下课程”的转译为主,采用的是自线下向线上逐步推广的模式。这种话语框架过于突出“规劝”的意味,在话语表达中略显呆板。树立“全媒体+”的表达模式意识,就是要破除这种话语表达方式的局限,充分发挥全媒体环境中各要素的作用,连接多个移动终端,有针对性地辐射全员,使其贯穿受教育者在线行为的全过程。在这种全新的话语模式之下,各个细分领域内的教育者将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进行话语表达时也能更加得心应手、有的放矢。

第二,提升教育者的媒介能力。全媒体时代,话语可以通过图文、视频、音频、虚拟影像等多种形式进行表达。教育者如果不能掌握技术操作能力和语汇转换技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有可能在全媒體的虚拟世界中逐渐失声。一方面,要提升教育者运用全媒体技术的能力,使其能更好地使用智能软件,参与话语传播,确保教育者在面对繁杂琐碎的信息时,能廓清话语背后的潜藏意图和价值倾向,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要提高教育者的语汇转换能力,这就需要教育者主动适应并积极融入全媒体的话语表达风格,按照全媒体新闻机构组建全媒体话语表达的专业团队,依据每个智能平台的特征,采用不同风格的媒介用语,在轻松愉悦的话语表达中引申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意蕴。

第三,提升教育者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随全媒体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话语实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全媒体时代,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所呈现出的问题各不相同,且这些问题与其现实需求密切相关。因此,教育者需要观照受教育者的现实诉求,通过立项、专题调研等方式,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逐步解决虚拟世界的各种具体矛盾,同时构建完善的考评机制,将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学生组织等领域的相关人群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在实践中避免出现“走过场”“重形式”的情况[4

二、话语内容层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表达

全媒体时代,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深入人心,就需要借助信息网络的技术优势,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进行优化,以达到更好的话语转化效果。

(一)加强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融合,提高话语解释力

全媒体时代,大众话语需要更加观照广大受教育者群体,话语表达需要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和话语特征。这就需要教育者转换学术话语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来讲好中国故事。

第一,观照受教育者实际。在全媒体环境中,受教育者拥有更加自觉的主体意识,也更加注重话语的个性化表达,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话语是一种稍显宏大的表达,这种抽象的表达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往往会被贴上“悬浮”的标签。观照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就是要将学术话语与受教育者的个体经历相结合,将理性逻辑与生活气息相统一。一是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个体的“私人供给”,话语指向个体的利益诉求和思想动态,注重解决受教育者最关切的现实问题,适度控制“千篇一律”的通用宣传。二是要合理利用即时通信工具、社交平台,关注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变化,做到话语表达因人而异、因时而变,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加贴近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观照他们的具体问题。

第二,善用修辞化表达。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始终坚持将科学理论生活化,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化的一大特点。真理是深刻的,但是真理的阐释需要结合人民的实际生活来进行。一是要善于引经据典,融入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恰当引用警世名言、传统诗文等具有文化特色的话语表达。二是要善用比喻,用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物来喻指抽象的概念,将高尚的道德情操融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话语表达中减少“行话”的使用频率。三是要多讲大白话、大实话,在话语表达中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创造性地使用俗言俚语的时代化表达,善于使用托物言志、借景明理等表达手法,让学术话语更接地气[5

第三,注重人文关怀。理论研究最终要回应现实社会的发展,学术话语最终要回归现实生活,服务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由于全媒体时代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话语表达在面对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社会阶层的受教育者时,要给予受教育者充分的尊重,保证话语交流的平等地位,切勿对其进行居高临下的指责、批判,使话语灌输逐步向话语浸润转换。同时,由于物质条件的差异和社会思潮的影响,话语表达应持更包容的态度,对于全媒体环境中的个性化表达,既要作好正向引导,消除偏见和误解,又要尊重个人的利益诉求,传播正能量。

(二)推动主流话语与网络话语的协同,强化话语吸引力

主流话语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反映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念和思维的言说及表达方式。

全媒体时代,主流话语的传播不仅要适应全媒体话语传播的范式和特征,还要在内涵上借鉴健康向上的网络话语资源,探索将严肃内容与活泼形式相结合的叙事风格。

第一,巧用图像符号,增加主流话语的“颜值”。在全媒体时代,图像符号更加凸显视听效果,通过声、光、影、色彩的立体式表达,给人以直观的话语体验。图像符号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化无形为有形,既展示文字符号的严密逻辑,又强化受教育者的认知共识和情感共鸣。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倾向于依赖图像符号来传达情感、立场和价值取向,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津津乐道之中将其内化于心。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冬奥组委会、共青团中央等主流媒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之于冰墩墩的表情包、大电影等图像语言,持续推进冬奥主题教育活动,大大激发了受教育者“上冰雪”的热情,有效缓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意义深刻但“难以言尽”的困境。

第二,解码隐喻表达,提升主流话语的“言值”。全媒体平台常常会突然出现某些隐喻符号,这种话语符号又被称为“梗”,其大多来自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直播等渠道。网络空间的隐喻符号是话语表达创新的表现,但是这种隐喻表达多以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出现,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则有待考证。主流话语的网络表达可以适当添加一些隐喻符号的表达,但需要观照现实问题,注重话语符号之意与受教育者所思、所想的内在关联,赋予其正向的话语内涵。将隐喻符号的价值指向与受教育者价值取向紧密联结,能够使受教育者从跟随价值引领转向践行自我意志,提升受教育者在全媒体时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第三,占据话语阵地,突出主流话语的价值。全媒体时代,社会思潮愈加多元,价值观念复杂多样,极易导致受教育者的话语表达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陷入思想的迷雾之中。在全媒体环境中,主流话语可发挥其在网络中的积极引导作用,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播时代主流声音,批驳网络上存在的各种错误言论。

当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时,主流话语要及时引导、阐明立场、廓清是非,积极为受教育者的权益发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6,绝不能让一些自媒体成为完全自由的“观点市场”,否则极易丧失话语的公信力。当前,要牢牢守住互聯网、全媒体等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的最前沿。

(三)重视叙事话语与情感话语的互补,增强话语渗透力

全媒体时代,情感话语可从家国情感、集体情感和个人情感等多个维度为叙事话语增添温度,叙事话语又可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充实情感话语的内容,以较为隐性的价值引领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

第一,宏观叙事激发爱国热情。全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是最强音。随着传播方式的改变和受教育者的代际变化,传统的宏观叙事既要在顶层设计的层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熔铸,又要利用多方面的爱国主义话语资源来涵养受教育者的家国情怀。为此,需要在“中国故事”的话语文本中挖掘具有时代价值的红色故事,以促进红色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在2021年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央视新闻推出百集微视频《红色记忆》,再现了建党百年来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凝聚了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还原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以更加细腻的情感展示了革命、建设中的家国情怀,给予受教育者耳目一新的感受。

第二,中观叙事加强价值引导。在中观层面,话语发挥价值引领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这个中介对话语的转化和传递。全媒体时代,教育者只有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才能在话语转换过程中把价值观念转化为稳定的话语输出。教育者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对道德与法治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情感化表达,和谐的现实生活和良好的社会道德对话语的情感化表达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教育者需要深入社会生活,体验人情冷暖,在真善美的实践活动中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从而提升思想素养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第三,微观叙事强化场景表达。微观的话语表达需要激发受教育者个体与教育者、社会的情感共鸣,最终实现价值共识。在全媒体时代,话语实践以不同的智能终端为载体,其过程有可能会脱离现实。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合理利用全媒体技术来还原真实语境,以场景化的话语表达来塑造私域空间与公共空间相交融的传播情境。要将个人情感附着于场景化的话语表达,通过“情绪”这个特殊的语言符号,引导受教育者经历“共情—共鸣—共识”的内化过程,促使受教育者理性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并将个人利益自觉融入集体利益当中。

三、话语环境层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

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如词、句、篇、章的语义等构成其言内语境,即语言语境,非语言系统的外部环境则构成其言外语境。教育者需顺应形势的变化,采取有效行动,改善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环境,既要注重挖掘言内语境的独特魅力,又要从现实和虚拟两个维度出发,营造良好的言外语境。

(一)营造良好话语氛围,增强话语价值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集政治动员和价值引领于一体,充分彰显了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时代性、价值性与审美性的相互统一。为充分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独特魅力,既要在言内语境中注重遣词造句,也要在言外语境中营造干净、清朗、积极向上的话语氛围,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引领,提升话语的价值认同度。

第一,力戒言语的夸张滥用。精确把握话题的核心要素是提升话语审美的前提。只有紧密围绕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才能及时解答受教育者的困惑和迷茫,否则,就会衍生出更多问题,模糊价值判断标准。在全媒体环境中,教育者要发挥理性表达的主导作用,在众声喧哗之中引导话语表达关注主要问题,切勿为了吸引受教育者的关注而画蛇添足,切勿采用“标题党”“网络段子”等话语风格。因为这些表达方式虽然能获得受教育者的短暂关注,但往往难以持续,相反还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公信力。

第二,把握话语的价值尺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尺度是指话语的价值指向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必须从社会对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在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以通过在线互动、实时直播等形式开展对话、组织讨论,结合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案例,让受教育者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指导进行实践,以此来激发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中的责任意识和时代使命。此外,要坚决抵制以“自我堕落”来消解个人的理想追求和自我实现的言行,也要坚决批判“反道德”“反伦理”等歪曲事实的话语表述。

第三,增强话语的情境渲染。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对话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以便将话语的内涵与具体的场景、事件联系起来。应高度重视全媒体技术对话语的赋能,激发受教育者强烈的内心情感,实现情景交流交融的有效互动[7。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价值逻辑,在合理的情绪表达中增强价值指引,逐步引导受教育者达成思想共识。在同类型的话题互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不断巩固已形成的群体共识,最终实现从情景交融到情理交融的合理转换。

(二)发挥全媒体优势,提升话语供给能力

全媒体具有开放、自由的特点,其拓宽了话语表达的视野,打破了话语表达的文化隔阂与藩篱,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舆论场不断发出响亮的声音。为此,需充分发挥全媒体“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优势,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牢牢掌握全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第一,優化话语议题设置。

话语表达蕴涵着话语主体与对象主体双方的认知交流,实现思想交流就是推动对话双方在认知上达成共识的过程。

因此,牢牢掌握全媒体舆论的话语权关键在于优化议题设置,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深度嵌入全媒体舆论引导话语之中,使受教育者的个人利益诉求朝着集体利益诉求的方向发展。随着全媒体生态布局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逐步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服务话题实现跨界交融,议题设置也需要作相应的转变,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觉的价值取向。

第二,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在全媒体场景中,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也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影响着新一代的受教育者,需对其进行有效引领。一方面,要重点关注对抗性社会思潮。社会思潮的对抗不仅表现为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而且逐渐从非意识形态领域竞争发展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着力揭示各个领域意识形态对抗的本质,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话语斗争,及时揭穿污名化我国意识形态言论所藏匿的阴谋[8。另一方面,要注重化解非对抗性社会思潮。全媒体时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时出现,这些思潮使得一些观点更容易蛊惑人心。需大力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使其融入网络文明创建活动中,使广大网民在具体活动中感悟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

第三,提升话语供给能力。当前,我国已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意气风发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国际话语权的斗争中也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但若没有完善的话语供给,就无法持续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更无法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不断在各种重要场合被提及,其内涵和价值也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在历史演变的十字路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围绕人民生命健康、社会和谐稳定、共创美好生活等开展国内宣传和国际输出,加强对中国方案的解读,丰富话语供给内容,提升话语供给能力,彰显中国话语的时代意蕴,倡导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三)创设健康话语环境,完善话语监管机制

随着受教育者网络素养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负面的非理性宣泄,冲击着受教育者的舆论认知心理。需不断完善网络舆论监管体系,健全网络法律法规,遏制错误舆论的产生和扩散;需创设健康话语环境,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切实解决受教育者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困惑。

第一,建立科學评价标准,完善话语评价机制。一是要科学制定定量指标。全媒体时代,量化指标的设置要以评论人数、点赞次数、传播人次等网络传播数据为基础。在指标的设计上,要涵盖话语主体、对象主体、沟通渠道等要素,综合考量各要素的数据权重,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效果较为准确地反映在数据中。二是要合理优化定性指标。在处理舆情事件时,主流声音为了强化其观点,有时会选择关闭评论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评价指标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或场景,根据不同需求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话语效果的阶段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以及舆情发展趋势的预测,提供较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信息图谱,为客观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效果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9

第二,完善舆论引导机制,推动技术赋能舆情管理。全媒体时代的话语传播极其迅速,这使得网络舆情的处理时间极为短暂。因此,为了防止舆论扩散,应在事前健全网络舆情的预警和监测系统,对全媒体环境内庞杂的话语表达进行分级分类监测,确保合理调配各类资源以应对舆情事件。

事中要坚持用主流价值观引导算法推荐,在使用大数据、区块链、5G等信息技术时,应优化算法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荐功能,强化全媒体话语交流中的主流价值导向[10。事后要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在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并回应相关信息,向广大受教育者传达负责任的话语态度,并持续披露相关调查进度结果,回应群众的现实关切。要让事实的真相公开透明,敢于接受监督和批评,引导受教育者正确看待舆情事件,持续做好舆情延续阶段的话语回应。

第三,加大责任追查力度,完善话语传播监管机制。全媒体时代,部分受教育者喜欢使用匿名的方式发表言论,当自己与他人利益诉求相斥时,容易滋生网络谣言、引发网络暴力。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信息监管部门需要尽快完善话语传播的追责机制,对人们在全媒体平台上发表的网络言论进行严格监管。既要及时拦截不良话语、虚假话语,对话语源头进行追责,又要对不加甄别就随意传播不良话语并造成严重影响的个人或机构追究连带责任。二是教育者自身要有法律意识和底线意识,遵守法律法规,维护法律权威,对话语暴力和网络谣言进行严厉抨击。同时,教育者也要学会利用法律规定为受教育者答疑解惑,促进法治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对接,并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全媒体环境中的话语冲突,帮助受教育者分辨话语交流中的是非曲直。

概而言之,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11,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切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要着力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队伍建设、提升话语内容质量[12、促进网上网下话语联动等方面下功夫。要整合全媒体教育资源,将精力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话语的供给上,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本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源源不断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苏玉波,潘思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怀要深”的时代内涵及培育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5):110-115.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8.

[4] 刘颖慧.论习近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言艺术[J].理论导刊,2022(8):11-15.

[5] 史宏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系统性及其范式诉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7):139-146.

[6]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45.

[7] 朱诚蕾,骆郁廷.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魅力的生成[J].思想教育研究,2020(9):31-36.

[8] 魏志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意识形态风险及其防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7):130-139.

[9] 王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数字化变革[J].思想理论教育,2021(12):62-68.

[10]罗仲尤,刘玉立.网络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探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6):111-119.

[11]张传文,侯茂林.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变”与“不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73-80.

[12]杨丽,毛德松.基于交往行为理论的网络空间言语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67-77.

Transform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discourse in the omnimedia era

ZHENG Jie1, XING Jiazhen2

(1.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2.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Electric Power College, Chongqing 400053, China)

Abstract:In the omnimedia era,promoting the discourse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ers to educators adapting and changing their original discourse method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al scenarios, as well as the needs and habits of learners, while grasping the law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rough omnimedia.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we can start from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to seize the new opportunities created by omnimedia technology. Firstly, we should focus on the team buil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such as enhancing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level of discourse subjects, improving discours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hanging discourse expression methods,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risks and challenges caused by the decentralization in the era of omnimedia. Secondly,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ntent quality and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we should constant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academic discourse and public discourse, the coordination of mainstream discourse and online discourse, and the complementarity of narrative discourse and emotional discourse. 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a serious and lively narrative style that combines the common will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The point of finally is to focus on the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by creating a good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ext, exert  the advantages of the omnimedia of “full process, holographic, full staff, and ful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ing discourse supervision mechanisms, we strive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and non-linguistic context, and handle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real environment and the virtual network environment. This can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also can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infectivity, and persuas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omni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discourse content; discourse expression; discourse subject; discourse object

(編辑:段明琰)

猜你喜欢

全媒体
浅议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全媒体传播生态下台网联动形式及价值浅析
广播二次传播和可视化路径探析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全媒体时代微电影商业元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