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古建筑群火灾智能监测技术研究
2023-07-31王茹李朴杰王亚康胡又文
王茹 ,李朴杰 †,王亚康 ,胡又文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2.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上海 200032)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印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由于时代久远,我国明清之前的建筑大多已经损毁,因此,当前我国存在较为完整的历史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明清古建筑为木或砖木结构,其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其耐火性差,一旦发生火灾,大火往往难以扑灭.因此,对于古建筑火灾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消防为辅.
对于古建筑火灾的预防,以火灾监测为主要技术手段,早在2005年,刘国柱[1]提出以空气采样报警器探测空气中烟雾浓度.然而探测器大多为有线网络,需要在建筑内走线,甚至需要开孔安装,破坏古建筑结构.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出现,刘士兴等[2]、Palma 等[3]均提出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探测器布置,可解决有线传感器破坏古建筑美观性和结构的缺点.然而对于古建筑群而言,由于建筑数量十分庞大,导致所需探测器的数量更为庞大,仅依靠无线传感技术已无法满足其对探测器管理上的需求.因此,黄娟等[4]以ZigBee 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探测数据,以Android 客户端为终端,将藏区古建筑群火灾探测器与移动终端连接,搭建了移动端的App 平台.然而移动端的App 平台,有着管理界面小、大批量管理不易的问题,仍然需要一个计算机平台进行大批量的数据管理,且对于海量数据的储存、处理,也有一定的不足.除此之外,大量的探测器势必会提高误报的频率,对于监测数据的处理,也需要进行相关优化.
针对此方面问题,本文提出一套基于xBIM 平台二次开发、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计算机火灾智能监测系统.以火灾危险源、建筑结构为因子,设置出火灾探测器的布置方案,再依据布置探测器情况建立数据库,储存和调用海量的实时监测数据,并应用迭代优化后的Man-kendall 趋势算法对其进行阈值处理,减少误报,提高准确性.在监测平台中,可以实时查看各个探测器的状态,并在触发阈值后给予及时的报警提示,提高了火灾监测的及时性、精确性,极大地方便了古建筑群火灾安全的管理.
1 火灾监测方案设计
1.1 火灾探测器的选型
选择适合的火灾探测器是进行火灾监测的第一步,对于明清古建筑而言,火灾探测器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明清古建筑为木或砖木结构,其火灾荷载密度[5-6]大,着火后火势凶猛,因此无论从古建筑的文物珍贵性考虑,抑或从安全角度考虑,明清古建筑的火灾报警最佳窗口期均应为燃烧的初期[7].
2)火灾探测器的安装方式应为无损安装,避免打孔安装方式对古建筑结构的破坏.
3)火灾探测器的体积不应过大,以免影响建筑美观.
如今科技手段下,常用的火灾探测器有感烟探测器、感温火灾探测器、火焰探测器以及图像型火灾探测器等,对其原理及优缺点进行分析汇总见表1.
表1 各类火灾探测器对比Tab.1 Comparison of various fire detectors
经过对比分析,本文采用感烟探测器对明清古建筑进行火灾监控,原因如下:
1)明清古建筑为木或砖木结构,燃烧主要依靠大量的木构件、木家具等.木材表面在受到持续的热通量时,木材表面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开始分解,产生大量的烟气,随着表面的热解持续增加,会在传递热通量的界面生成一个炭化层[8],炭化层具有一定的阻燃功能,发生的是阴燃,同时产生大量的烟气,若在此时能探知出燃烧,便能及时控制火灾,若发展到明火阶段,即使发现,也损失较重,扑灭也较为不易.因此,感烟探测器是较好的选择.
2)感烟探测器多为点型探测器[9],其体积小、质量轻、安装方便简单,对古建筑表面不造成损坏.
3)感温火灾探测器和图像型火灾探测器虽对环境适应性较好,但感温火灾探测器敏感度较低,现已较少使用,图像型火灾探测器适用于明火阶段,对古建筑的保护不利.火焰探测器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误报频率高.
因此,综合考量后,针对明清木结构古建筑的自身特点,选取感烟探测器为最佳.
1.2 火灾危险源及建筑结构对火灾的影响
对于火灾探测器的布置而言,有两大影响因素,一是火灾危险源,二是建筑结构.
1.2.1 火灾危险源的影响
火灾危险源是火灾的源头,对火灾危险源实施监测防范,能有效降低发生火灾的概率,因此,人们通过危险源管理的方式对火灾进行防控,如设置火灾危险源登记台账[10]等.1949年以来,我国发生的大大小小古建筑文物火灾上千起,损坏珍贵建筑、文物不计其数,本文通过查找相关案例文献、搜索相关新闻报道、查阅官方网站,共查阅到百余起古建筑火灾事故,其中已查明起火原因的事故97起.
对这97 起古建筑起火原因进行了汇总分析,整理出11 种不同的火灾危险源,以统计图形式将不同火灾危险源所占比例进行表征,如图1所示.
图1 火灾危险源饼状图Fig.1 Fire hazard source pie chart
由图1 中可以看出,古建筑起火主要原因为电气老化或短路,殿内烛台、焚香或烧纸,乱丢烟头,生活用火等.因此,在对火灾探测器进行布置时,以当前古建筑的环境特点为对象、主要火灾危险源为重点,做到重点位置重点部署.
1.2.2 建筑结构的影响
火灾在建筑内的燃烧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和燃烧学过程[11-13],其热气流在建筑内部的运动路径,与建筑的结构、可燃物位置、门窗位置(氧气通道)均相关,其共同构成了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因此对于建筑内部火灾探测器的布置,应根据建筑结构等实际情况进行.
对于明清古建筑而言,抬梁式与穿斗式木结构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木结构形式.这两种木结构,如图2 所示,在力学原理、木材用料上都截然不同.抬梁式木结构是梁柱支撑体系,由多层的架梁和柱子传受力,多用于北方地区;穿斗式木结构则是檩柱支撑体系,由檩柱直接将屋顶“顶起”,承受主要荷载,多用于南方地区.
图2 抬梁式与穿斗式木结构Fig.2 Lifting beam frame and Chuan-dou frame
两种木结构都以木材为主要受力构件,而抬梁式木结构在木材用量上更是穿斗式木结构的3.5倍[14].抬梁式木结构多用于大跨度、大空间组合的官式建筑,而其恰巧为火灾的燃烧创造了条件,犹如燃烧的炉子,有大量的木材,也有充足的氧气空间.而穿斗式建筑多用于民居等空间较小的建筑,两者在建筑材料、结构形式、空间大小上,均不相同,在火灾发生后的蔓延情况也不相同.
1.3 烟雾模拟及探测器布置
为将火灾危险源及建筑结构对火灾事态的综合影响可视化,本文以 BIM 技术、火灾动力学模拟为手段[15-16],对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进行模拟分析,以模拟出实际建筑环境下的最不利点,从而指导探测器的布置.PyroSim 是目前较为成熟的火灾动力学模拟分析软件,但其缺点是建立的模型较为粗糙简单,如屋顶斜面、曲面的建模均难以实现,这使得“建筑结构”这一因素的影响难以突出.因此,本文以Revit作为精细化的建模工具,Fbx 数据格式作为二者连接的桥梁进行建模分析.以某穿斗式木结构为例,该结构为三层穿枋结构,应用 Revit 建立该结构下的三维模型,并导入至 PyroSim 中,模型见图3.
图3 穿斗式木结构模型Fig.3 Chuan-dou frame model
图4 烟雾模拟结果Fig.4 Smoke simulation results
模拟环境初始温度为 20 ℃,网格单元大小为0.25 m×0.25 m×0.25 m,以殿中烛台引燃木质香案作为起火点.由于木结构建筑火灾荷载大,因此起火点设置为快速火,单位热释放速率为 611 kW/m2.对于感烟探测器的布置,重点关注模拟结果中烟雾的扩散情况.其模拟结果如图 4 所示,由于设置为快速火,产生的热烟气在T=3 s 时,便上升至起火点上方第一层穿枋,随后在T=25 s 时,在屋顶向两侧蔓延,集中于二层与三层穿枋之间.
随后,烟气沿两侧山墙顺流而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气密度逐渐增大而开始逐渐下沉并从门窗通风处开始外溢.火灾源在古建筑内的位置因建筑的不同布局而具有特殊性.当古建筑内部发生火灾时,着火点产生的热烟气流随时间流动的轨迹具有一定普遍性,即热烟气均是先由火灾源处上升,升至屋顶结构最高处时沿屋面结构横向散开,后随着浓度的增强开始下沉.在探测器布置点位受限的前提下,若将感烟探测器全部布置于最低一层层架处,则及时“捕捉”到细小上升烟气的概率较低.若将感烟探测器全部布置于顶层层架,则需至烟气上升至屋顶且向四周蔓延开时方能捕捉火情,不具备及时性.二层作为烟气穿越层,在火灾前期不及一层的及时性,在火灾后期不及顶层的普遍性.因此,既针对可预测性火灾源在一层层架处进行重点布控实现及时性监测,又在顶层层架处布置提高烟气捕捉概率,实现“及时性”与“普遍性”相结合.在本文案例中,应在香案烛台上方的第一层穿枋或斗枋上布置感烟探测器,在其余无火灾危险源的地方,在第三层穿枋或檩处设置感烟探测器,这样能够最快速地发现火情,从而最大限度保护古建筑.
2 探测器监测数据处理
2.1 固定阈值算法下的漂移问题
在完成火灾探测器的布置方案后,根据《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标准》(GB/T 50165―2020)[17]中的要求,需对监测系统设置报警阈值.报警阈值的设置是火灾探测器是否精准、及时的体现,同时也是智能监测平台智能化、精确化的体现.
传统感烟探测器的报警机制均为开关量式的[18],即“0”或“1”的区别.设置一固定阈值A,当探测到的数据超过阈值时,探测器进行报警.其报警机制见式(1):
这种传统固定阈值的算法原理固然简单,实现起来也较容易,但其简单粗暴的火灾判断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却因探测器的漂移现象[19-20]而经常发生误报.
如图5 所示,感烟探测器在正常工作时,其探测数据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在一个稳定值附近上下波动,由于探测器的应用环境中通常悬浮着大量无处不在的尘埃颗粒,它们会随着气流落入烟雾探测器的迷宫中,尘埃的积累会影响探测器的灵敏度,使其发生误报警,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电发射器和接收管的老化也会导致探测器对火灾的响应变慢,这即是探测器的漂移现象.
图5 漂移现象导致的误报Fig.5 Mispositives caused by the drift phenomenon
2.2 Mann-Kendall算法
为了解决固定阈值算法易产生漂移的问题,本文采用了Mann-kendall 算法对探测器进行阈值设定,以减少误报,提升监测系统的准确性.Mann-Kendall 算法属于趋势算法,应用于研究数据序列趋势或突变中,一般分为趋势检验及突变检验,是一种非参数检验方法[21-22].在水文、气象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径流、降水、气温等要素的时间序列进行趋势、突变分析,从而判断各要素未来的情况.
定义X(n)为感烟探测器在时间段n内的输出信号序列,其代表了在时间段n内的烟雾浓度变化情况.则有符号函数见式(2).
式中:Sign 为符号函数;j为时间序列的第j个值;i=j+1,且0 即对于n时间段内的某一时刻Xi,若烟雾浓度信号大于其前一时刻的浓度信号Xj,则输出为+1,因此,无论烟雾浓度的信号值是大是小,只要前一时刻大于后一时刻,均记为+1,相反则记为-1,相同则记为0.此种计数方式的优点则在于忽略了具体数值的大小,只强调前后值是增大还是减小,避免了某一瞬时时刻的漂移值大于固定阈值,从而引起误报. 此时,便引出Mann-kendall趋势检验的统计量S见式(3). 式中:当n≥8时,S服从正态分布,其均值为0. 对统计量S求方差为: 式中:b为分组数;ta是第a组数据的个数. 对统计量S进行标准化,得到式(5). 此时,Zc服从标准正态分布.Zc为正值时则表示当前数列趋势为递增,即火灾探测器在某一时间段n内测得的烟雾浓度是递增的.因此,设置合理的n值以及Zc的置信区间,即可在无规律的监测信号中掌握烟雾浓度的变化趋势,同时也避免了漂移产生的误报信号. 火灾探测器为实时动态的监测,一般火灾探测器每3 s生成一个数据,根据《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23]要求,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应在30 s 内做出报警,即要求对30 s 内产生的10 个数据进行判断处理.一般而言,对每30 s 产生的数据进行一次处理,即每隔30 s 处理一次数据,这样会使得报警的效率降低,对火灾曲线的判断力也会降低. 对于以上情况,本文将监测系统中的Mann-Kendall 算法进行迭代优化,如图6 所示,以10 个数据为一组,将新产生的数据认定为新一组的“第10个数据”,将前一组的第10 个数据认定为新一组的“第9个数据”,以此类推至前一组数据的第2个数据认其为新一组的“第1 个数据”,即将新数据与前一组的9 个数据组合为新的一组数据进行处理,这样就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连续性,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设定置信区间为大于85%,则认为这10 个数据的增加趋势可信,即这30 s 内烟雾浓度上升.在标准正态分布表中,85%的置信区间对应的Zc值为1.04,即Zc值大于1.04,则探测器进行报警.此部分在监测系统中,为监测平台在调取数据库数据后的数据分析中应用,以代码的形式体现,部分代码见图7. 图6 迭代优化示意图Fig.6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iterative optimization 图7 Mann-Kendall算法迭代优化后部分代码Fig.7 Partial code of the Mann-Kendall method after iterative optimization 智能火灾监测系统包括探测器系统、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状态评估、实时预警等模块,在古建筑群内数量庞大的探测器系统会实时产生海量的监测数据,通过对数据的集成化管理,提高了处理火灾隐患的准确性,方便了对火灾安全的管理. 对于错综复杂的古建筑群而言,应用BIM 技术可以对建筑群进行信息化和可视化管理,也可将探测器与古建筑群进行实时联动.本文利用已有的BIM 平台——xBIM(eXtensible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平台[24-26],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古建筑火灾实时监测平台.xBIM 是一个.NET 工具包,其可以构建从命令行应用程序到Windows 应用程序、Web服务扩展的所有内容.在平台中,以IFC 格式读取BIM 模型,全面支持几何、拓扑操作和可视化.本文以Visual Studio 为开发工具、C#为语言、.NET 为开发框架,搭建平台界面. 对于探测器产生的实时数据,应用SQL Server建立数据库[27-28].SQL Server 是Microsoft 开发设计的一个关系数据库智能管理系统,以C#和 T-SQL 进行混合编程,具备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软件集成度高等优势,方便火灾探测器海量数据的储存及调用.本文以SqlDataReader(Sqlcon)的方式读取数据库,以SqlCommand(SQLstr)执行添加、修改和删除操作. 采用SQL Server 创建结构化数据库后,将监测数据储存在网络云中,在xBIM 平台中对数据进行调用和阈值分析,这样方便了数据的管理与检索,也极大提高了监测系统的运行工作效率.对于明清古建筑群火灾监测,其数据库的基本需求为:以古建筑单体为监测对象,包括ID 编号、名称、位置以及建筑防火等级,每个监测对象上的探测器数量;对于探测器,应包括探测器的编号ID、安装位置、安装时间、预警阈值以及备注;对于探测器监测到的数据应根据时间进行记录. 对以上需求进行梳理,并将其转换成对应的数据表. 感烟探测器的相关信息储存于火灾探测器数据表中,其逻辑结构如表2所示. 表2 火灾探测器数据表Tab.2 Fire detector data 以古建筑群内的各个建筑单体为监测对象,需有明确的建筑位置,并注明建筑防火等级,其逻辑结构如表3所示. 表3 监测建筑数据表Tab.3 Monitoring building data 将监测数据置于监测数据表中,其逻辑结构如表4所示. 表4 监测数据表Tab.4 Monitoring data 以某明清古建筑群为例,在SQL Server 上使用T-SQL 语言和图形操作界面对数据表格进行创建后,如图8所示. 图8 监测数据库Fig.8 Monitoring database 以某明清古建筑群为例,进行火灾监测系统实施.如图9 所示,输入提前预设的账号和密码,即可登录监测平台主界面. 图9 火灾智能监测平台登录窗口Fig.9 Login window of the intelligent fire monitoring platform 进入主界面后,如图10 所示,可以看到监测项目名称、项目位置、古建筑数量以及火灾探测器数量等概况,在主界面还有监测古建筑群的BIM模型. 图10 火灾智能监测平台主界面Fig.10 Main interface of the intelligent fire monitoring platform 将监测方案的设计储存在数据库中后,在平台管理中,有“探测器管理”这一选项,可以对火灾探测器进行管理.如图11 所示,进入管理界面后,在右侧可以看到所有已添加的探测器信息,选定相关探测器后,可以看到此探测器的基本详细信息,并可以对其参数进行设定和修改. 图11 火灾探测器管理界面Fig.11 Fire detector management interface 对于火灾探测器的实时监测,如图12 所示,在“实时监测”这一页面中,左侧有古建筑群中每个建筑设置的探测器列表,点击任意一个探测器,即可看到每个探测器的状态,包括探测器的信息、监测实时数据以及实时动态曲线图. 图12 实时监测界面Fig.12 Real-time monitoring interface 当监测到数据触发报警机制时,便会出现弹窗警示,如图13 所示.在火灾警报窗口,会注明发生报警的探测器ID 以及当前的趋势置信区间对应的正态分布值,并记录当前火灾发生的时间. 图13 火灾报警窗口Fig.13 Fire alarm window 1)以火灾危险源、建筑结构作为火灾主要影响因素,以火灾动力学模拟作为手段,对古建筑进行火灾探测器的布置优化,可提高火灾探测器的高效性、准确性. 2)对于古建筑群内庞大的火灾探测器系统,集成化火灾智能监测平台的开发,极大地方便了对火灾安全的管理,提高了火灾报警的及时性,对古建筑群的文物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3)实时迭代优化后的Mann-Kendall 算法,可避免传统固定阈值算法下的漂移问题,减少感烟探测器的误报频率.云数据库的开发,对海量大数据的储存、调用提供了高效便利的管理工具,也为古建筑群的实时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2.3 实时监测下的迭代优化处理
3 古建筑群火灾智能监测平台搭建
3.1 开发工具及环境
3.2 监测数据库开发
3.3 平台监测实施
4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