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数学日记,培育第一学段学生量感

2023-07-31陈乐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14期
关键词:第一学段数学日记量感

陈乐

[摘要] 2022年版数学新课标首次提出“量感”这一核心素养,要求在主题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量感和应用意识。第一学段是学生感受数量、形成量感的重要时期。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创设真实情境,形成新型数学日记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形成量感,提升数学学科素养。

[关键词] 数学日记;量感;第一学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将量感作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体现在直观感知、选择和估计等几个具体方面。“数学日记”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与数学课程学习有关联的内容记录下来,并应用到生活中的教学策略。第一学段的学生识字量不多,但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强,是感受数量、形成量感的重要时期。笔者基于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测量内容,设计不同的数学日记主题,开展“钱币变形记”“时间的脚步”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数学实践中用“视频日记”的形式记录与量感有关联的内容,通过推理、辨析、反思等思维过程,从具身体验向深度学习递进跨越,有效培育量感这一核心素养。

一、钱币变形记,培养货币量感意识

“钱币变形记”实践活动,主要是根据教材内容延伸到“兑换游戏、历史人文、生活购物”的主题。新课标根据第一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提出“能体验长度的测量过程,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在主题活动中认识货币、时间单位,形成初步的量感和应用意识”。在小学第一学段,货币量感十分重要。学生首次接触货币量感的概念是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元、角、分”,但一年级学生相对缺少购物经验,对货币量感的认知、应用相对较弱,因此人民币的兑换与应用就成为本单元教学的重难点。那么,教师可以设计主题为“钱币变形记”的主题实践,按照一周的学习时间顺序,帮助学生在“认一认”“查一查”“用一用”等多样化的视频日记中获得货币量感。

1.“视觉”体验,初步感知货币

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按照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教学人民币的兑换关系。课上,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从而直观感知货币单位。按照一周的学习时间顺序,一年级学生在视频日记“认一认”中提到:“星期一,老师带着我们认识人民币。课上,我知道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进率是1元=10角,1角=10分。课后,我和同学根据进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兑换游戏。瞧!1元不仅可以兑换10角,还可以兑换2张5角、1张5角和5张1角……钱币游戏真有意思!”

2.查阅历史,理解度量意义

理解度量的意义是应用度量工具的基础。但第一学段学生大多只停留在人民币的初步认识,对货币的发展历史知之甚少,不能理解度量的深刻含义。为了使学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教师可以布置“查一查”实践任务,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货币的发展过程,并在日记中谈谈自己的体会。有学生是这样记录的:“古代的钱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统一货币呢?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开始了探究之旅。通过上网查阅,我发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先后经历了海贝→铜币→元宝→北宋交子,钱币的历史变化可真大呀。此外,我还查到,是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币制,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交流。”

3.以钱换物,定量解决问题

量感对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有着重要意义。人民币的兑换是本单元的一大难点,很多学生在兑换练习中错误率较高。教师可以布置“用一用”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积累购物经验,感受以钱换物过程,形成量感的应用意识。学生在视频日记中介绍:“周末,我和妈妈一起去买菜,买了我最喜爱的草莓,妈妈给了我10元,让我自己去付款,用老师教给我们的数量关系——付出的钱-商品的单价=找回的钱。我算了出来,一盒草莓9块钱,阿姨应该找回我1块钱,妈妈对我直竖大拇指,原来学习数学真有用啊!”

二、时间的脚步,丰富单位量的直观感知

“时间的脚步”主题实践基于数学实验,由教师设计实验主题和任务,调动学生多種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实验准备、实际观察、动手操作等过程,用“视频日记”的形式来记录实验结果,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时间单位的直观感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实验中逐步建立,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可视化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在认识单位量表象的基础上,逐步积累量感的活动经验。在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分、秒”中,学生对于“时、分、秒”的时间单位量理解存在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时间单位的量感,教师可以设计“时间的脚步”主题日记,包含立竿测影实验、日晷实验、影钟实验等,让学生用“说一说”的方式记录实验中的发现和感悟,使抽象的感知逐步成为直观体验,以此建立初步的时间量感。

1.具身体验,建立时间量感

学生在学习时间单位量中,由于缺乏时间观念,经常在选择时间单位中错误百出。教师可以设计“体验1分钟”“体验1秒”“体验1小时”等实验,组织学生用视频的形式记录自己体验不同项目的时间。同时,开展估、测、比等活动,组织学生记录测量结果,从而初步建立时、分、秒的量感。在“体验1分钟”实验中,估一估1分钟能跳绳多少下?测一测1分钟的时间,记录结果。比一比测出的结果和自己估计的结果,进行验证。实验后,学生再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体验不同的项目,初步建立1分钟的量感。在有层次的实验活动中,学生对时间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2.归纳发现,促进思维进阶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在数学实验活动中,指导学生围绕“我的收获”录制视频日记,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比较、归纳结果,收获特殊的量感体验。在日晷实验中,二年级学生自信地说:“今天,我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发现了日晷是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它主要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过观察影子的变化,我用钟表记录每个大格的时间,还发现了日晷上的12个大格,每个大格大约两个小时。我的收获是,古人的计时工具太神奇了!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数学日记”能够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是培育学生量感的一种实践途径。学生在记录数学日记的过程中,以语言为主要载体,调动多种感官经历观察、想象、估测、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积累验证过程的推理与辨析、梳理结论的反思,助推思维不断发展。同时,在学生思维提升过程中,深度理解事物的可测量属性,直观感知事物可测量属性的大小,将直观量感经验抽象成理性量感,促进量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为什么要强调量感[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1(10).

[2]陈静.儿童“量感”素养的理性审视、问题剖析及培养策略——以三、四年级学生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1(10).

[3]董林伟,石树伟.做数学:学科育人方式的实践创新[J].数学通报,2021,60(04).

陈 乐   江苏省徐州市民富园小学。

猜你喜欢

第一学段数学日记量感
兼收并蓄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生活的桥梁,自我的反思
反思性数学日记在纠正高中生数学解题错误中的作用
读题百遍 其义自见
方寸之间 独具一格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数学第一学段综合素质评价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以俗解雅 由表及里 因“迹”施教
静待“量感”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