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镜中的龙与雷(上)

2023-07-31王纲怀倪葭

中国收藏 2023年7期
关键词:三弦龙纹

王纲怀 倪葭

秦镜出土不多,纹饰华美者也少。而龙纹在秦镜中占有重要比例,且伴随龙纹多有雷纹,本文以7面精美的秦镜为切入点,以讨论秦镜中的龙雷关系。详见表一:

模仿自然

图1、图1 A为云雷地三雷三龙纹镜。此镜尺寸大,纹饰精。高拱三弦纹钮。钮座、内区、外区、镜缘均以双弦纹加以分割。外区有三龙,均为侧视状,龙头硕大,顶生独角、鼻吻如鸟喙,龙睛圆睁、鬣毛飘扬,长嘴衔住身体;四肢中,两足有爪,另两足原应该为龙爪的部分变形为云纹。由图1 A可知,龙身从右侧雷区飞出,再由左侧雷区折返,最终定格为横向“8”字形的态势。

图2 、图2 A,云雷地八连弧龙雷纹镜。细三弦紋钮。钮座、内区、镜缘以双弦纹加以分割。外区被八连弧纹宽弦分割,在分割区域内,靠近镜缘处为龙纹,靠近钮座处为雷纹。龙有俯视和侧视两种形式。俯视龙的头部双目圆睁,龙角竖立,整体呈扭颈回望状;侧视龙的身体呈C字形,卷曲的长尾穿过连弧宽弦纹。如果将两个龙纹作为一组的话,每组的上方都有一个雷纹与之相互呼应。

图1

图1A

图2

图2A

图3

图3A

图3、图3A为勾连地十一连弧龙雷合体纹镜。粗三弦纹钮。钮座、内区以双弦纹加以分割。镜缘是作为素数的十一连弧纹。勾连纹及鱼籽作地纹,最富于特色的是其龙雷合体的主纹。三龙头均为正侧面像,头部低垂,阔口细目,鼻部夸张,下唇作变形灵芝样,有耳无角,颈部修长,躯体为雷纹,自雷纹正下方伸出一爪,抓住钮座外缘,尾部自躯体弯卷而出,似尾似蔓,并有一叶自尾部中段衍生而出,尾尖又长出双尖角。《山海经》中描绘东海流波山之夔 “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另有一种观点认为,此镜表现的是龙从雷区穿越出的瞬间特写。

图4、图4 A为云雷地三雷三龙纹镜。细三弦纹钮。钮座、内区、镜缘以双弦纹加以分割。主纹为三雷与三龙。此镜的雷纹与龙纹间隔出现,雷纹呈现为开放式,由内向外旋转两圈的菱格状。龙为正侧面式,张口腾爪,身体叠压在雷纹内圈,又被雷纹外圈叠压,生动呈现出龙穿雷区的时刻。

图4

图4A

图5

图5A

图5、图5A为云雷地三雷三龙纹镜。粗三弦纹钮。钮座、内区、镜缘以双弦纹加以分割。主纹为三雷与三龙。龙取侧面,阔口大开,牙齿明显,圆眼忿张,四肢龙爪显明。穿越雷区后的巨龙,尾部演化为繁复的五朵卷云。镜中龙纹流畅的演化过渡,使笔者联想到河南永城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区柿园汉墓壁画,画中之龙,身形为W 状,体态蜿蜒好似枝蔓,一后足及尾部各生一花朵,而且龙的其余三足也踩踏在花枝之上。

图6、图6 A为涡云地四龙纹镜。粗三弦纹钮。钮座、内区、镜缘以双弦纹加以分割。外区涡云纹地,主纹为四条飞龙,口忿张,齿外露,颈部龙鬣飘摆,因呈正侧面的形象,每只龙只显露出两爪,前爪与龙鬣之间有清晰的双翅,尾部向下弯曲如钩。与尾部向呼应,从龙颈处伸出一个向上的彎钩(含义不明)。此图为秦镜的早期龙纹,最大的特点在其“有翼”。

图7、图7A 为四雷四涡云四螭龙纹镜。粗三弦纹钮。钮座、内区、镜缘以双弦纹加以分割。此镜的雷纹与龙纹间隔出现,雷纹呈现为开放式的菱格状,龙纹处理得相当简洁凝练,龙为正侧面式,龙睛圆睁,空口无牙,长舌外伸,头部无角,后颈部有涡卷状的龙鬣,躯体似蛇,尾部后翘。与前6面铜镜相比,其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以涡云纹为主纹,足见秦人对涡云纹的钟爱与重视。此镜存世少见。

上述7 面秦镜主纹元素有:龙纹、雷纹,龙雷合体纹三种;地纹元素主要为涡云纹,个别秦镜还将涡云纹作为主纹,形成了龙、雷、云三位一体的图式。纹饰多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模仿,再加以融合、提炼。

三种纹饰

龙纹

李学勤在《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一文曾分析:周朝杀飞廉,商盍(葢)之民被迫西迁至邾谪戍,这些“商盍( 葢) 之民”就是秦的先人。“ 邾”可确定在今甘肃省甘谷县西南。上世纪80年代,甘肃省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遗址曾两度考古发掘,在此发现有仰韶文化时期的鲵鱼纹彩陶瓶,瓶腹绘有黑色人面鲵身的形象,对此“人面鲵身”纹饰,有鲵纹、人首蛇身纹和龙纹三种观点。不论何种解读,此纹饰可能就是当地氏族的图腾崇拜。

“人面蛇身”式的龙纹在《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由此可见,烛龙睁眼为昼、闭眼为夜,风雨是谒,具有创世的神格。王震中在《重建中国上古史的探索》中说:“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龙之所以成为中国上古重要的崇拜对象,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它曾是太皞氏、共工氏、夏禹等部族的图腾,更主要的是它在中国农业文化中代表着春、生、雨水,是一个极富有生命力和力量、变化多端的农业之神。”

雷纹

图6

图6A

现在的人们都知道,阴与阳两种电荷在空中激烈碰撞后,会出现强烈的光芒和隆隆的声响,远古先民们则认为那是神灵的显现。《山海经·海内经》载“雷泽中有雷神,鼓其腹在吴西”。《淮南子》亦云“雷泽有神,龙身人首,鼓其腹而熙。”在这里雷神是人首龙神、鼓腹而熙的形象。

雷与龙组合的原因似乎露出端倪。古人看到如巨龙般的闪电划破天空,听着如鼓腹的隆隆雷声,雷鸣则雨,雨后就可以开始春耕了。因此秉持着具象思维的古人创出龙与雷结合的纹样,这时的龙雷纹似乎成为了“丰隆”的象征。《说文解字》云:“ 雷,阴阳薄动,雷雨生万物也……象回转形。”这使我们联想到雷纹所呈现的回字形的样貌。

云纹

在春秋秦的铜镜中,与龙纹配对组合者中,完全是以涡云纹为主,几乎不见雷纹(图6、图6A)。在春秋秦向战国秦过渡的时期,主纹中加入了“雷”元素,形成了“龙、云、雷”三位一体的主纹构图(图7)。

云雷地三雷三龙纹镜中龙的四肢中,两足有爪,另两足原应该为龙爪的部分变形为云纹。龙的身体穿越雷区时,雷纹末端也与云纹顺畅地结合了。即便是龙呈横向“8”字形的躯体上,也出现有变形的云纹。龙翱翔空中、雷在空中炸裂,云纹伴随着龙与雷,似乎表明,这是飞翔于空中,行云布雨、呼风唤雷的丰收之神。《庄子·外篇·天运》写道:“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

图7

图7A

民心所愿

考古证明,从五帝时代起,华夏先祖就致力于中原农业的开发。秦孝公时“商鞅变法”中针对农业有“耕织至粟帛多者,复其身”的措施,百姓生产的粮食和布匹多,就可以免除徭役。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农业获得发展,国力逐渐强盛。正如曹操在《置屯田令》中言:“秦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战国乱世中为什么是秦能一统天下?“秦以急农兼天下”,秦自上而下重视农业,以农业为定国之根本,强兵足食,最后才能荡平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宣和博古图》卷六著录有“商龙凤方尊”,记:“ 四棱为凤形,周以云雷,盖龙以取其升降自如,凤以取其因时隐显,雷取其奋豫,云取其需泽,饮食燕乐而节文之礼,有在其中。”龙升降翻飞之时,雷奋豫震荡,云泽而雨至。铜镜既是融入饮食燕乐平常生活鉴容的实用器,又是具有宗教节文之礼的法器,由此文似可窥见龙与云雷并存于铜镜中的深层次原因吧。

古代农业靠天吃饭,阳光、雨露是拜天所赐,“风调雨顺”是民心所愿。秦镜主纹上的“涡云纹”象征“蓄雨”,秦镜主纹上的“雷纹”表示“催雨”,秦镜主纹上的“龙纹”不仅是华夏图腾,还特别喻意着运动的主体“风调”。本文图7中云、雷、龙的三位一体,将华夏先民“ 祈雨”的强烈意识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对我们研究秦镜中的龙与雷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注:本文得到安夙女士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三弦龙纹
爷爷的三弦
瓷器上的龙纹
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
——基于黄金分割比例
品味三弦渡乡音
内蒙古蒙古族三弦大师培训班在呼举办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左手握右手
西夏装饰纹样中的龙纹及特点
西夏寿陵残碑龙纹复原研究
朝鲜音乐历史上的三弦与三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