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3-07-31梁卫玲

考试周刊 2023年27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中语文教学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包含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融入高中语文课堂,已经成为教育界所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要使高中语文德育教育能够更好地进行,就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特征,采取更为高效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文章对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意义、原则、问题等展开分析,再提出具体教学策略,以此实现高品质德育教育目标,促进高中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7-0054-05

一、 引言

在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下,德育教育在高中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教育界还呼吁各个专业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按照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挖掘出适合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重点,使之得以扩展,既注重学科素养的发展,又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二、 德育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强调要在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上,把道德修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起到积极的作用。从学生角度看,高中生正值青春期,正是生命发育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完全独立健全的思想道德认知,在这个时候进行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辨别对错,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指导。从教师角度看,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渗入是当代教育界的一大潮流,可以由单一的语文教学转向全面素质教学,从而使语文教学功能和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与此同时,在实践中,语文教师应探索德育教育途径,即通过对自身德育的反思,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从社会角度,德育教育的渗入符合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培养具有丰富知识、高尚情操、高尚品德的现代社会人才,有助于提高社会人才道德水准,进而促进社会秩序稳定,促进社会文明持续发展。

三、 德育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从“化知为德、润物无声”的德育教育渗透机理切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坚持如下三点。首先是协调原理。具体而言,要确保高中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协调发展,促进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平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教科书之间存在一种动态协调关系,从文本的角度来看,可以从文本中挖掘道德观念,这是德育教育渗透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保证师生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融洽的状态,学生会更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另外,要保证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融洽关系,也就是学生主动探索教材,延伸教材内容,学生更充分地接纳教材所包含的道德观念,使书本中的德育教育观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其次是适应性原理,具体从两个角度展开。第一个角度是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注重及时地渗透德育教育内容,教师要抓住机会,在学生注意力、积极性最为活跃的时候,展开德育教育。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培养其核心素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同德育教育价值观。第二个角度是合理、适度地渗透德育教育。由于语文学科具备人文关怀特性,其情感特征十分明显,特别适合进行德育教育,但是要注意不能过分重视道德品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应明确德育教育价值,但不能过于僵化,要给予学生充足的体验和感悟空间。最后是主体性原理。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为实践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德育是高度依靠学生自我构建的教育方式,引导、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道德价值观,以保证其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如果不这样做,高中语文德育实践就会成为单纯的道德标准输出,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并不会产生积极效果。

四、 德育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对学生学习要求有待约束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忽略学生的失误和不足,也不能由于学生未成年而疏于管理。目前,部分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表现出比较宽松的态度,造成很多学生实际学业出现困境,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学习提出严格且明确的要求。

(二)教师对自身要求有待约束

一名语文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又要对学生语文学习行为进行管理,给学生今后的学业带来直接影响。所以,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并使自己的言行得到有效的控制,树立优秀示范榜样。然而,目前部分教师的工作态度存在问题,对自身要求并不严格,若不从根本上加以有效处理,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不利影响。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要求教师充分了解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科学合理地开展德育工作,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组织方法有待优化

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许多教师缺乏恰当的教学指导,导致学生内在行为和自身全面發展受到一定限制。正确地实施课堂德育教学,采用科学的德育教学方式,是保证语文学习目的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持续优化德育教学组织方法,既能够充分体现出教师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实际应用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五、 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关注学生学习发展

学生学习发展进程与学生思维方式、认知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关注学生本位、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人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家庭背景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能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目前的发展水平,掌握学生目前的发展状况,制订有计划的教学方案,挖掘与德育教育有关的材料和要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和道德知识的人文价值,从而引导学生走向主动要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道路。

以《小二黑结婚(节选)》为例,教师要重视发掘课本内容中的德育元素,再进行针对性教学指导,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得到情感的净化,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本篇文章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男女主人公想要争取自由的婚姻,遭到父母反对,后历尽千辛万苦才结为夫妇。对学生语文学习态度、语文学习能力、语文学习方法等信息进行全面调研,根据学生语文学情将学生划分为不同能力层级,再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内包括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和进步。在此期间,可以采用分段阅读法、整篇总结法、自主探究法等多种阅读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时能更好地掌握所需要的信息。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能够接受的阅读学习方法,或者和同组同学共同配合完成阅读任务,共同分享阅读体会与感受。另外,在实施上述教学手段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例如学生在阅读完整篇故事后,教师进行提问,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索,发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让学生在探索中进行德育教育熏陶。在发现有关知识信息的基础之上,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进行问题投票的过程中,寻找到重要问题,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有些学生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教师要重视每位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让学生产生被关注、被认同的感觉,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表达个人看法,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高频互动,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努力使学生树立起正确向上的道德观念、对错观念,从而实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全方位渗透。在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中,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更加深刻。由此可见,多样化的阅读教学、互动讨论,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理解德育教育内涵,从而达到增强德育教育渗入效果的目的。

(二)挖掘文本创作背景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缩短学生与创作者之间的沟通距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创作者的情绪,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理解水平。通过对创作者人生经历、思想观点的感悟,对提高学生德育素养产生正面影响。以《赤壁赋》为例,设定德育教育目标,要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但是不要消极地面对,要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在正式开讲前,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这篇文本创作历史,《赤壁赋》是苏轼于被贬期间所作,使学生认识到苏轼的真实生活情况,从而加深对苏轼创作的了解。接着,再根据这一点,考虑自己在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状态。这种方法不仅对以后的文本阅读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以后的学业和发展都会产生正面影响。但是必须要知道,在课堂中,教师授课是非常有限的,很少能让学生全面地理解文章故事。因此,在开始上课之前,教师必须确定一个清晰的德育教育目标,讲解教材课文所对应的创作背景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学生在学习和反思的时候,就可以正确地理解文本中关键语句,促进学生对文本故事中的人、事、物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发掘其中蕴含的德育教育意义。

再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故事背景时,着重提到创作者苏轼。在德育教育的渗透下,教师可以进一步扩展文本创作背景,在对苏轼及其代表作、豪放派词人等进行讲解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扩展相关内容,引述文章创作背景。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45岁,由于“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苏轼因写诗讽刺新律例,被新派官僚诬陷而遭贬谪,内心有无限的苦闷无法诉说,便到处游玩,以舒缓心情。恰去往黄州郊外的赤壁矶时,看到赤壁美景令人感慨,也让他想起了三国时期周瑜的雄才大略,感慨时间过得很快。在上述背景下,他创作出《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在讲解文本写作背景的基础之上,延展教学内容,比如引入“乌台诗案”,收集相关图片、纪录片等资料,讲解“乌台诗案”历史,加深学生对苏轼本人经历的了解,并借由苏轼本人经历展开德育教育,体会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心境,启发学生学会正确、积极地面对人生困境。

(三)明确文本主题

明确文本主题,在文本主题中渗透进德育内容。以《师说》为例,其中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沟通。在讨论之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按照自己的想法组成小组,然后在小组中进行充分的交流,再结合主题进行问题论证,问题是:“为什么要从师?”“以什么人为师?”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之间沟通没有任何障碍,教师会在课堂中不停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从而达到高效讨论的目的。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研讨活动也是一种德育教育的渗透,使学生意识到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转变不肯学、不愿与他人交流的不良习惯,从而达到正面的德育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主题性,以主题为主线进行教学,以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全面渗透,使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体会到语文主题内容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从而不断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四)紧抓文本关键词信息

在互联网时代,大量信息充斥网络,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健康,青少年个体思想非常容易受到不同信息的影响,这对高中生的个体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同时,现阶段部分学生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也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往往会从某个侧面理解问题,而不会深入问题本质去思考。或者在面对问题时,容易出现退缩、逃避心理。对此,展开德育教育特别有必要。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著作,文学著作中描绘的角色本身所具有的品德是一种极佳的德育教育素材,创作者可以借由对角色的言语和行为进行描写,表达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經典的文学作品充满着对读者的正面教育影响,使读者在分析角色的过程中,体会到文学作品中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崇高品质,并且受到文学作品中人物精神品质的指引,这正是高中语文课堂中德育教育渗透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高中语文课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记住那些积极的、正向的词句,剖析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性格。同时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的经典名句,教师要充分运用这种高质量的教学资源,着重对学生进行剖析与授课,多指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接受文学作品熏陶,弱化网络不良言语对学生思想的影响。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其中包含“天伦叙乐”和“紫色的灵魂”这两个重要词汇,联想到“三纲五常”,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辩论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然后又描写到艾青身份和大堰河身份的不同,凸显出母子之间深厚的亲情,“紫色的灵魂”强调了艾青对保姆的赞扬与哀悼,在这部分内容中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对人要平等、要尊敬,要珍视自己所拥有的宝贵品质。

前面提到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的经典名句,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适时使用经典名句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真谛,让学生不断地用名言来激励自己,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形成高尚品德。以《离骚》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文章,在文章中划出经典句子,比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话表现出屈原内心的苦闷和忧国忧民情怀;比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句话表现出屈原对高尚道德的执着追求;比如“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话表现出屈原高风亮节、正义、清廉的人物形象;比如“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句话表现出屈原甘于奉献正道的品质。借由欣赏经典语句,加深学生对屈原崇高品格之美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屈原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坚定信念的理解,实现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教育的德育教育目标。

(五)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在高中语文的传统教育环境下,学生的注意力常常放在素材的收集、技巧的运用和常识的积累中,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价值,从而导致学生文章立意不高、思想浅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點是文章结构混乱,内容平淡,难以把握一个主题或核心,最后所写出来的文章类似于“流水账”。第二点是辞藻华丽,内容旁征博引,却极少数出于真情,致使其文字华美,但是缺乏作者本人赋予文字语言的实质内涵。新时期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学生既要学会自主表达,又要为自己所写的文章负责任,所写语言要实事求是、真实客观,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教育的渗透程度是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心灵品格等方面的全面反映。教师要正确地选取写作题目,按照写作题目,将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其中,比如设置“学不可以已”的习作题目,在写作练习时,设置任务驱动,组织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梳理写作思路,列出写作观点,并在观点后面附上相应的写作案例,用于表示观点论证。或者,为增强写作课的自主性,组织学生围绕“学不可以已”为主题,进行自由体裁创作,有的学生创作随笔散文,有的学生创作议论文,有的学生使用古代和现在的实际案例作为支撑,有的学生结合自身成长经验,发表对“学不可以已”的见解。

(六)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明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标志,凝聚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宝贵财富。要实现语文教育目标,就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明融于语文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强化语文人文教育成效的同时,强化德育教育成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和内涵的升华,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目前部分高中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的技能比较丰富,能够深入地研究某个特定领域的问题,从中总结归纳出一定深度的结论。为此,教师可以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树立起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以《故都的秋》《过节和观灯》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传统节日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考察,探究与传统节日、神话故事、节日文化有关的知识。再比如在完成《北京的四合院》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雕塑、古典建筑的实践学习,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调查报告,再进行作品展示。再比如在《故乡的婚礼》教学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国内的婚俗文化知识进行收集整理,从中寻找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在了解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展开具有一定深度的文化知识讨论活动,利用真实的史实资料,论证观点,与同学和教师互相交流、分享,深化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与体会。由此引出新的问题,比如:“该如何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认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与语文教育相互交融发展。

(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水平

在实施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以实现德育教学目标。教师于细微之处,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个体产生影响,有利于学生学习、模仿教师的言行,进而提升学生思想品德,推动德育教育措施成功实施。

六、 结论

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为一种优秀的德育教育材料,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在德育教育观念的引导下,可以把隐性的价值转换成外在的意义,对学生起到正向指导作用。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德育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的方法研究,做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反思、建构德育价值,持续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

参考文献:

[1]孙伟.语文课堂中培育德育之花——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J].作文(高中版),2022(5):19-20.

[2]马小琴.语用性初,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德育价值实现路径探究[J].作文(高中版),2022(2):47-48.

[3]李爱明.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作文(教研),2022(1):45-46.

[4]徐志康.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研究[J].高中生作文指导,2022(8):82-85.

[5]童园园.“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案例资源的开发[J].安徽教育科研,2022(29):91-92.

[6]谭岚天.教育为本,德育先行——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J].读与写(上旬),2022(4):113-114.

[7]蔡秀怨.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实践研究[J].高中生作文指导,2022(12):146-149.

课题项目: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卫玲(1985~),女,汉族,江苏南通人,通州湾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