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困境与破解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
2023-07-31王春红刘艳房
王春红,刘艳房
(1.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教学部,河北 秦皇岛 161004;2.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供给侧改革”也逐渐成为新的发展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新的困境和挑战。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所面临的新困境,不仅需要认真探究其存在的原因,更需要研究有效的对策以突破这些困境。
一、选题缘起
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大学生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课凸显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事关高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培养什么人”的大问题[1]。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问、有宽广视野、有担当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供给”“需求”二词原是经济学术语,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动态交互作用,直接决定着经济的平稳发展。在“供给”与“需求”两侧的张力与演变进程中,无论是“供给”一侧占据高位还是“需求”一侧成为主导,都是国家经济体系运转过程中各方力量博弈的结果,是国家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或者主导市场而进行的战略部署与动态调整[2]。“供给侧改革”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旨在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生产率和质量、优化产业结构等手段,从“供给”这一侧入手,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然而,一个健康的经济体系不仅需要有充足的供给,也需要有足够的需求。高校作为“供给者”,需通过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结构、调整教学模式等,满足学生对于思政课教育的“需求”。学生作为“需求者”,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思政课教育中来,主动掌握新时代背景下的知识和理念,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意识、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因此,“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需要关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来提升教师、学生素质,使思政课教育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困境
“供给侧改革”理论强调从供给端出发,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是供给端的主体,分析教师存在的问题是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础。从“师资困境”“理念困境”“内容困境”和“方法困境”四个视角,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中的现存问题,从供给端视角切入,深入挖掘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发展,增强思政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教育效果。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亟需提升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有机融合与双向互动的结构化过程中完成的,包含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教与学两大要素。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和教学活动的供给者,属于供给侧;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教学活动的需求者,属于需求侧。思政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决定着教学活动的供给质量,从现实情况来看,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还不能完全适应思政课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达成。
首先,一些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由于某些原因,一些思政课教师可能会表现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不足,或者对于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没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措辞不够准确,对相关内容的讲解不够深入,甚至可能出现对错误观点的传播。其次,还有一些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知识功底不够扎实。再次,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主动协同意识有待加强。在教学安排与教学规划上的差异,专业课的教学方向更加偏向于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更具实践性,而思政课教师则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冲突可能会导致学生在两类课程之间出现认知上的矛盾或困惑。实现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有效融合是消除冲突的根本途径,其中重要一环就是思政课教师如何增强协同意识主动和专业课教师做好沟通协作,共同达成协同育人目标。
(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理念困境”是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求活求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也是关键性问题。新时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其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变得更为现代化、多元化。历史境遇的多元性固然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认知,但也为“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想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条件。为应对这种多元化变化,思政课必须实行“靶向”教学,主动适应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变化[3],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从传统向“求活求变”转变,做到“汤”“药”俱换,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瓶颈。
一方面,教学理念跟不上新时代的步伐。思政课建设在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也是一项兼具政策性和政治性的课程。近几年,教育部等有关部门非常重视意识形态等对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适应新形势,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实施教学。然而一些教师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破解“选择困局”的教学理念上存在不足。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一种“选择困局”。思政课教师如何在文化碰撞中选择一个适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融入思政课堂,如何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为我国思想文化教育体系注入新活力,均需积极探索勇于创新[4]。这种“选择困局”极易造成人们思想上的迷茫与挣扎,尤其是对思想信念尚不成熟稳定的大学生而言,思想观念上的变化更加剧烈。
(三)思政课教师教学内容有待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政教育对于高校教育的重要性逐步凸显。然而,目前一些大学的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丰富。首先,部分教学环境中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产生变化,忽略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其次,一些思政课教师忽略了将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纳入教学内容中,不能使学生深刻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致使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最后,思政课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以及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并不能够全面落实。
(四)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更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释放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力,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都必然是一项涉及到“教师”“教材”“学生”等多维度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目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还呈现出以下不足。
一是填鸭式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不少思政课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过度地追求教学速度,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明显减弱了思政课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中缺乏较好的表达与传授方式。三是数字化教学的普及程度并不高。互联网信息技术纵深发展及多媒体教学平台逐渐完善的态势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已经出现,“数字教学”成为当前教育行业的主流趋势。但由于目前高校系统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较缓慢,致使教师往往面临着教学成绩评价、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多重压力,无暇顾及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陷入“方法困境”。
三、“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创新“思政吸引力”的对策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可和获得感是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优化和放大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法,立足于大学生的务实和现实需求。在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学生的真正需求之间形成一种全面的、动态的平衡,对于避免出现供不应求或供需错位的情况至关重要。要实现这种平衡,就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供给方面各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必须找出并分离出改革的基本机制,使思政课教学能够以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大的成果。
(一)从思政课教师内涵建设出发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首先,要增强思政队伍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的提升,一是要增强对思政课教学的认知;二是增强对思政课教师身份的认同;三是增强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特有教学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即落实基于供给侧改革所展开的教育改革,思政课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以学生为中心”落到实处,提升思政课育人整体水平和能力。其次,注重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落实。从“供给侧改革”角度进行改革,必须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立徳树人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该始终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讲解经典著作、引导学生探究社会现象和问题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想潜能,让学生从个人、集体、社会等层面产生更全面的思想认知。思政课教师还应该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特点的分析和把握。通过开展班级活动、组织集体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发展和职业规划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关爱和支持。思政课教师还应该以身作则,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出符合时代需求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二)从构建多种教学形式出发转变教学理念
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这同样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5]。
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抽象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教学内容更接地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实,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认知范畴。例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通过分析和讨论来寻找问题解决方法。通过分析和比较案例之间的异同点,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进而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
其次,运用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强化学生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讲授某个话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辩论和演讲等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教师在此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及时予以学生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激励与反馈。通过互动式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此外,互动式教学法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向行为的转化。
最后,运用场景式教学法。场景式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采用场景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从关注时政热点出发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将政治热点问题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政治热点问题包括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思政课教师应做到紧紧追踪政治热点,将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是非曲直弄明白,并就某些主题引入课堂进行讨论,避免学生在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上出现偏差,进而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增强对不良政治思潮的防御能力。
其次,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入社会问题到教学中,需要思政课教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社会视野。思政课教师应当了解社会问题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深入探讨社会问题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加强“四个自信”,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案例分析等让学生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感受到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此外,教学中更要注意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和误导学生。
最后,将网络热点引入到教学内容中。网络热点涉及面广、传播迅速、参与度高、交互性强等特征,有时还有很大的迷惑性,是网民很难分清事实真相。思政课教师应及时将一些突发的网络热点引入课堂,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从多措并举出发创新教学方法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方法已然无法适应当前日益多元化的教学需求,为了转变教学模式,有必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开展跨学科教学、借助新媒体资源、采用游戏化教学和培育合作式学习氛围等多个方面。只有在不断尝试和实践中,才能够探索出适合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第一,开展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是指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整合和交叉应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可以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考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思政课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国家治理方面的内容时,可以引入法律、政治等学科知识,破除课程学习的时间限制与空间限制。
第二,借助新媒体资源。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等新媒体资源来传递教学内容和与学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实时推送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学生案例,让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相关信息。
第三,采用游戏化教学。游戏化教学是一种将游戏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通过采用游戏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相关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第四,培育合作式学习氛围。合作式学习是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相互协作和交流来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还可适当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学习,由此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例如,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分组演讲等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总而言之,思政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对于学生个体成长而言起到了关键的“思想引领”作用,而近年来受到多元文化、经济发展带来物质诱惑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具体实践效果受到了一定影响。相信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进一步优化,思政课教学工作必将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优化,进一步释放思政课独有的吸引力,充分展现思政课教育本有的“思想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