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耕读文化”融入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2023-07-30惠鑫鑫

文教资料 2023年7期
关键词:乡村学校

惠鑫鑫

摘 要:“耕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精粹。本文研究耕读文化的“耕”从而引出劳动教育来追溯古代耕读的由来,再联系乡村,将耕读文化融入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从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出发化耕为劳、化读为育,“耕”与“读”相结合,探索耕读文化服务于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现路径,为落实劳动教育、构建乡村特色劳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乡村的文化繁荣发挥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关键词:耕读文化 乡村学校 劳动教育课程 价值与路径

随着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劳动教育在教育改革中的位置愈加突出。2022年教育部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国家课程,制定并颁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正式确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国家课程的地位,指出劳动教育重要的责任范畴和使命任务。[1]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弘扬耕读文化精华,在将耕读文化融入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中让学生体验躬耕的过程,学习劳动技能,在与土地、乡村亲密接触时改变劳动价值观[2],从而切身感受劳动的价值意义。

一、耕读文化的内涵

在历史悠久的农耕时期,古人在日常的农忙之余,也会挑灯夜读,提高道德素养,追求既耕且读的生存境界,从而慢慢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耕读文化。[3]“耕”指的是利用农具来完成田间工作,而“读”则是靠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修养,获取知识。耕读文化既是一种半耕半读的生存形式,也是一种以劳力为本、以自然为本的文化情怀和价值诉求,还是一种实践化。古代先民非常注重将耕与读的精神相融合,以勤耕为荣,耕读相济,形成了“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价值取向。[4]随着时代的发展,耕读文化所凸显的价值理念更加符合新时代的国情。它在将农事劳作与读书识字有机结合的同时承载了丰富的传统哲学精神和文化价值,展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的“耕读文化”体现在从文化传承和乡村资源出发帮助乡村学生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将耕读文化融入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促进乡村学生对乡村文化价值的正确认识以及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建立乡村文明与新时代教育思想嫁接、城市生活与乡村劳动互补共生,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耕读文化”融入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让教育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源于生活、扎根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将耕读文化融入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厚、全面的影响。将耕读文化融入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深入挖掘劳动教育课程在乡村学校的价值,可以让乡村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劳动过程中的获得的成果,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从而转变学生的劳动观念,使其更加热爱农耕文化,更加热爱劳动。结合耕读文化传播和创新来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加强脑力劳动和实践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进行劳动育人,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也能更好地让学生对劳动教育形成良好的认知,有效促进学生形成崇劳、爱劳、乐劳的劳动情怀[5],对构建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落实劳动教育实践,促进乡村学校的发展

将耕读文化融入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加强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使劳动行为融入学生的集体观念中,在文化、观念、价值上形成连贯性的认同,并且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劳动思想扎根于学生内心,从而为落实劳动教育实践奠定基础。在耕读文化资源深厚的农村,在落实劳动实践的同时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建立学生劳动教育基地,通过引导学生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好习惯。在实际情况允许下,学校可以通过考察周围环境,整合当地耕读文化资源,引导师生进行走访行动,建设将耕读书籍、耕读故事与学校劳动教育课堂有机融合的校本课程,向教师渗透乡土情怀,培养具有实践性和奉献性的教师,为乡村学校注入新鲜的血液,提升教师教学的幸福感,促进乡村学校不断发展。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怀,促进乡村振兴

新时代耕读文化的精神体系与劳动教育培养目标有着很高的重合度,因此,将耕读文化内涵融入乡村学校劳动课程培养方案中,渗透到劳动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中。学生将在课堂上学习的劳动教育知识与课后劳动实践相结合,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体验劳动获得的快乐,升华对“劳动”的深厚感情,改变对劳动的认知,从而将热爱劳动的精神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在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弘扬耕读文化的同时,将耕读文化与劳动课程的学习融为一体,根据地域文化的不同,以贴近本地生活的项目为载体建构劳动教育课程,使以学习为主业的学生在学习之余参与农事劳作,在勞动中体悟道理、哲理,促进学生正确认知劳动教育课程[6],进而影响到周围的人,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劳动课程教育过程,从而促进乡村发展与振兴。

三、“ 耕读文化”融入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现实困境

(一)脱离课程目标,耕读价值被误读

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农耕生产完美结合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伴随着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乡村学校劳动课程的落实尤为必要,但是随着科技机械化在农村的发展,有些人认为,耕读文化的传承只是远古时代的家训,耕作劳动会影响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的脚步,应不断摒弃和忽视农业劳动。这些想法间接使学生们对劳动人民有所误解,对农耕劳动的价值产生误读。学校的实践劳动课程背离课程目标,主要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与此同时,在观念上也产生了城市是美好生活的追求方向,摆脱劳动就是幸福,依靠科技、网络、机器创造财富,摆脱农村乡土气息的思想观念,严重误读耕读文化的价值。这些都导致乡村学校教学脱离劳动课程的目标,形成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分离的不良风气。[7]

(二)劳动课程内容不足,乡村本土劳动资源被忽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耕器具逐渐被工业化机器所代替,作为耕读文化发源地的乡村虽占据独特的劳动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但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农村文化资源闲置,耕作劳力减少,忽视本土劳动资源,造成了耕读文化传承主体缺位,内涵丢失,乡村学校劳动实践课程无法进行拓展,从而更加淡化了农耕文化对教育的促进意义,影响了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度,导致课程内容不足,缺乏创新。这不仅背离了国家的政策方向,也严重影响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教学方法单一,劳动育人观念被误解

随着乡村振兴的进程,各地乡村学校也在推进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乡村学校的在校学生,普遍受耕读文化的影响较深,时时刻刻都能体验到劳动,在劳动方面理应比城市孩子有更深的认知,但事实并非如此。乡村学校为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致使劳动课程被其他课程占据,导致劳动教育弱化。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引导方式不当,学生误认为劳动就是对错误的惩罚,劳动是不光荣的事,从而影响劳动在学生内心的价值。这些都不利于劳动教育课程的推进。

(四)家庭教育观念陈旧,缺乏正确的劳动实践与评价

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而只重视文化课程,认为从事劳动实践会分散孩子的精力,影响学生的成绩。这些片面的教育观念,导致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被忽视。这些对耕读文化传统的片面理解以及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片面评价造成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缺乏乡土情怀,缺乏对劳动的正确认知,在劳动观念上发生偏差。这对未来乡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造成消极影响,阻碍了乡村的振兴。

四、“耕读文化”融入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围绕学段目标,化耕为劳,将耕读文化融入劳动课程建设中

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目标》,我们以兴趣引导和现实需要为基础,将乡村学生作为主力军,从生产实践劳动出发,尊重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充分挖掘农耕文化课程资源。

首先,将耕读文化实践理论融入正常的劳动教育模式中,抓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不同的兴趣点选择劳动课程内容,围绕学生生活,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实践,着重推动学生感受生活、亲近自然,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在合适的劳动模式锤炼中提高对劳动的热情,进而增进学生对劳动人民的亲切感。[8]其次,从生活中选择合适的题材,贴合学生的认知和需要,开发耕读文化系列教材,引领学生了解农耕历史、认识农具、识别五谷杂粮,学习一些种植技术。例如围绕农耕文化主题开展劳动教育教学,让学生参与探究、体验农耕文化,感受田园自然的美好和农耕文化的乐趣。最后,教师要正确理解耕读文化的意义,正视劳动的育人价值,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偏好,在实际劳动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促进 学生与乡村人民对耕读文化的交流,使学生认真领悟劳动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将耕读文化融入劳动活动课程、劳动实践课程中,开辟劳动实践教育的新天地,为学生培养高尚的劳动品质、坚定劳动思想观念打好基础。

(二)以耕读文化为资源载体,挖掘乡村本土文化内涵,构建劳动课程内容

劳动教育主要落实在使学生通过“劳动”得到锻炼,在“劳动”中受到教育。所以我们要以耕读文化为资源载体,从乡村生活出发,抓住劳动本真,有规划地整合乡村劳动实践资源,挖掘乡村本土文化内涵,创新劳动课程模式,打造“以耕养读、以读馈耕”的实践教育模式,实现劳动实践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整合,从而建立课堂和乡村田野的密切关系。

首先,学校要基于乡村地理位置,结合乡村田野资源和特色乡土文化,借助耕读文化发挥好地域优势,从乡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出发,构建具有学校特质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耕读实践基地,开展真正贴近农耕生活的劳动实践课,再现农耕劳动场景,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真正参与农耕劳动,密切关注自己参与的劳动过程,在体验中增强劳动感受,从而产生积极的劳动情感和劳动观念。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乡村耕读文化资源,在不断深入推进耕读文化过程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感受劳动带来的收获,感受家乡大自然的气息,体会文化植根本土、劳动教育落实于乡村实践的新面貌。[9]最后,要注重高低段学生的兴趣不同点,如低段注重劳动习惯,重在观察和长见识;高段重在体验,学技能,所以要利用好乡村独特的劳动资源对学生劳动课程进行多元化安排,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制定科学的量表,合理挖掘乡村本土劳动文化的内涵,依据独特的乡村文化,准确构建劳动课程内容,得出可信、有效的劳动数据,在提高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以多元教学为方法要领,借助耕读文化,内化劳动课程,实现劳动育人

耕读文化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使耕读文化具体化、多样化地呈现在劳动课程教学之中,更好地实现劳动育人。

首先,学校可以根据劳动实践需要形成多个研究课题,通过整合和利用乡村实际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采用跨学科教学方法,彻底地把劳动教育贯彻到每一个理论点,将劳动教育进行系统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管理,借助耕读文化内化劳动课程,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10]其次,学校以学生身边的农业劳动为主线,采用情境体验法、“做中学”和“学中做”等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去田野,从众多劳动情景中选取某一劳动,带领学生演示情景,从提出问题、研究如何实践操作再到具体进行劳动的探究,最后完成这一劳动等过程,让学生体验并反思劳动过程以及获得劳动成果的经历,化耕为劳、化读为育,在传承耕读文化精神的同时促进乡村劳动更加开放且具有灵性,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劳动,爱上乡土,进而提升个人价值素养,茁壮成长。最后,将耕读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劳动内容相结合,并结合教学目标、学生年龄特点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爱劳动的观念深扎于内心,提升劳动素养,在愉快的劳动课程学习中实现劳动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合劳动实践,基于耕读文化,实现多方位、全面性的劳动课程评价

任何一项课程的实施必须有一定的评价才能更好地执行。因此,基于耕读文化,结合具体劳动课程实践,我们需要建立多方位、全面性的评价体系。

首先,实践劳动课程时应围绕劳动过程将校内外、定性定量、连续性与阶段性评价结合起来。学生掌握一整套的劳动体验,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主动参与劳动,从中加深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情怀。其次,学校可以结合耕读文化资源设置智慧型评价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各项信息数据以及实践现场的照片、资料等进行收集,以观察、分析学生劳动观念以及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通过大数据信息可以將学生的劳动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及时掌握自己在劳动方面的进步,同时也能发现学校劳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的问题,进而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优化与改进,提升乡村学生的劳动素养。最后,在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劳动课程的同时,要注意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农耕劳作不能简单理解为“出力干活”,它不仅包括实践性的体力劳作,也包括大量的农业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技能的习得,需要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故而在劳动课程评价中,我们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和身体承受状况,合理地安排劳动课程的内容,调节课程的比例,正确引导学生上好劳动教育课,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进而助力乡村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永杰. 论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中的耕读文化传承[J]. 生活教育,2022(25):113-118.

[2] 吕树强.耕读文化融入农业高职院校思政课探析[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8):52-54.

[3] 邹方源,徐晨博,姜勇. 耕读文化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内容组构与践行路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11):108-111.

[4] 陈芳,隆正前. 新时代下耕读文化育人的思考[J].文化产业,2022(11):59-61.

[5] 袁同凯,冯朝亮. 从耕读教育变迁看乡村教育的“位育”之道[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2(3):123-134,156.

[6] 田舒舒. 乡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与优化研究——以菏泽市开发区S小学为例[D].聊城:聊城大学,2021.

[7] 刘文静.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发展现状与改革路径探析[J]. 福建轻纺,2022(6):62-64,68.

[8] 陈芳,隆正前. 新时代下耕读文化育人的思考[J].文化产业,2022(11):59-61.

[9] 龙翠闪. 整合乡土资源,开发与实施劳动教育课程[J]. 基础教育论坛,2021(31):75-76.

[10] 于庆澎. 耕读文化对当下劳动教育的价值启发[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2):61-63.

猜你喜欢

乡村学校
乡村学校设非小学化幼小衔接班的必要性探讨
乡村学校安全教育解析
校本教研路在何方
乡土文化退隐对乡村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应对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