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的特点
2023-07-30刘怡帆
刘怡帆
摘 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推进过程中呈现出连贯性、协调性和权威性三方面的特点。连贯性以“链”的思维为支点,注重一体化的衔接力、咬合力和延展度;协调性以“界”的辩证为核心,把握有界、无界和全界三者的关系;权威性以“师”的力量为依托,关注师资力量、教学目标及作业布置、教材设置。在“大思政”的补充视角下,这三方面的特点更为明显和生动,凸显了思政课的守正与创新。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 一体化 “大思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简称“思政课一体化”) 建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坚持不懈用这一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思政课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探索智慧,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是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思想的重要平台。推动和改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不仅是教育改革的过程,也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过程。
所谓一体化,就是指几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根据共同的目標、一定的原则、特定的规律,逐步在同一体系下彼此包容,相互合作。思政课一体化,是指大中小学的思政课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形成具有顺序性、衔接性、连贯性的有机整体的过程。要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就要对思政课一体化本身进行深入了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又是思政教育基于自身特点必须完成的一项系统性工程。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题发表了多次重要论述,为我们加强和改进这一重要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思路,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自相关文件出台以来,不少学者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展开了研究讨论。本文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定位新的学术方向,把当前研究与过去研究衔接起来,致力于探索思政课一体化的特点,并以“大思政”的实践要求作为补充,意在抓住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最本质的特征,凸显思政课的守正与创新,呈现思政课一体化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链”的思维:注重一体化的连贯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链”的思维则刚好响应了这一号召,满足了这一需求。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就像散落的珍珠一样,分布在不同的教学体系、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层次之中。长期以来,我国各个学段的思政课过于注重单独发展,学段与学段之间不够连贯,缺乏“链”的思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我们要利用“链”的思维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整合,即把散落的颗颗珍珠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只有这样,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才能融为一体,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一)衔接力:连贯性的前提
类比于“链”的外形特征,一个完整的“链条”必须要环环相扣,因此,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整个过程需要一脉相承,努力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目前存在的各扫门前雪、相互脱节的问题。
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各个学段的课程并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彼此融会贯通,进而形成一股环环相扣的衔接力。为发挥思政课最大的功效,教育部门为课程的整体设计进行了明确的规划,既考虑了链条上每一环节的分工和配合,又注重学生在每个学段的差异,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各学段的思政课程是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低层次学段为高层次学段奠定知识基础,高层次学段是低层次学段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各学段彼此独立又各有侧重,上下保证了衔接,前后实现了贯通,充分保障了链条的运行效率。
(二)咬合力:连贯性的保障
“链条”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咬合力,体现在思政课一体化这条链中,就是在保证各个学段相互配合、环环相扣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思政课的授课效果。
纵向上逐渐形成了关于思政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整体的、贯通的评价标准,这是检验思政课一体化推进质量的重要参考,更是发现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更正的指向标。横向上拓展为学校对老师的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以及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三方面的反馈渠道:学校对思政老师的评价方式不过于死板单一,在思政课授课方式日益灵活的发展状态下确保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在提高学生对思政课重视程度的基础上,确保学生对思政教师评价的积极性和客观性;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不局限于标准化的闭卷考试,创设辩论、情景模拟等形式,增强考试方式的灵活性,并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片面地强调考试分数。横纵两个维度的建设路径,为防止链条的断裂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延展度:连贯性的完善
单一“链条”的巩固固然值得我们下功夫,但思政课一体化的推进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过程,“链条”的延展度更值得重视,链条应从哪些方面延展、延展的边界在哪里等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2021年3月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实质上就是对“链条”进行拓展,“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3];青年学生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4]。链条的延展性就是将思政课程与德育工作、社会实践、社会资源有效结合起来,打开校门、走出课堂、根植实践、走近生活,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会贯通,挖掘和利用好社会生活和实践中蕴含的宝贵的教育资源,聚焦时代热点和社会现实,紧扣学生成长发展规律,让思政课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界”的辩证:展现一体化的协调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5]而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建设中,基本前提就是要把握好唯物主义辩证法,体现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过程中,就是把握好有界、无界和全界之间的辩证与协调。[6]
(一)有界:协调中蕴含差异
有界本质上是指有限制,是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一方面,同一课程在不同阶段的内容设置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和反复斟酌,如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感;初中阶段重点打好思想基础;高中阶段注重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大学阶段的学生发展较为成熟,重点主要放在坚定理想信念和增强使命担当上。这样的设置立足整体情况,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同一阶段不同学生的对待方法也各不相同。学生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不同个体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思政课的目的不是培养“标准化”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学生,而是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二)无界:协调中体现多样
无界是指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一方面,勇于打破“教条主义”“一元化”的枷锁,大胆创新,思政课的课程覆盖内容广、综合性高、知识體系更新快,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代表着“刚性”和“死板”,并不能对课程内容实现全面整合;另一方面,思政课紧跟时代,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此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青年作为社会中最具生机、最为积极、最活跃的力量,需要与时俱进、因势而新、担当责任、有所作为,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理性、辩证、深刻地认识和分析国际国内现实问题,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升素质、完善能力,早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体化积极支持教学方式的探索和思想的创新,面向社会紧跟时代发展,为思想政治课带来丰富多彩的内容,实质上也是对“大思政”的一种响应和回归。
(三)全界:协调中凸显全面
全界是指在高校和小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完整性和活力,不能陷入“一次性育人”或“以部分的要素育人”的错误思路。不“一次性育人”要求思政课注重教育的动态性和持久性,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暂时的、短期的,而是注重人的发展,是与学生的成长相伴随的;不“以部分的要素育人”要求思政课的完备性,不论在哪个阶段,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够的,更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品格的培养和意志的磨炼。
三、“师”的力量:保障一体化的权威性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用切实的措施和实践活动证明一体化推进的合理性与权威性。此处的“师”是泛化的概念,主要从师资力量、教学目标及作业布置、教材设置三个方面来探究。
(一)师资力量的专业性、跨越性和共享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对思政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尽可能专业化、专职化,重点推进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综合培训,选拔知名高校教师在党校和行政学校进行系统培训,并在各学校科室选拔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为对口单位提供支持、示范和指导,让每一位教师都清楚地了解课程目标的要求,结合各自的教学专长和教学经验参与课程规划,让学生们逐渐接触到真正的、专业的思政教育。
其次,在跨越性上下功夫,对思政课教师展开围绕“教育”“学习”和“帮助”三条主线的培训,让教师不仅专注于本学段教学,而且能主动了解其他学段的课标与教材教学内容,培养思政课教师的跨学段教学能力;同时“大思政”视角下教师的概念得到拓展,“大先生”随之产生,“大先生”即有德行的人、富有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的人,他们既有自己的特长,也有专属的成就;他们既可以是学校的思政老师,也可以是社会各行各业的榜样和模范,还可以是一个又一个平凡而朴实的劳动者。这样的拓展使师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丰富。
再次,重视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师共同体,形成“协同育人”的格局,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参与专业培训、教学论坛等活动的开展,把资源共享这一特点体现在教学成果中。
最后,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大思政”观,提升教学内容整合意识和能力,以学科为支撑,以项目为依托,以协同育人为指导,努力突破学科“孤岛”困境,打破学段“壁垒”,传好思政课教学的“接力棒”,建构“大思政”格局。
(二)教学目标及作业布置的整体性、差异性和衔接性
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妥善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过程一方面体现了整体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国家政策方针,发自内心地爱国、爱党、爱人民。如高校思想政治课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组成,这些课程的内容各有不同的特色,尽管内容各有侧重,但每门课程都有共同的教学目标以及服务、关心和培养有理想、有能力和有责任感的新人的任务, 这便是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另一方面体现了差异性和衔接性,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做好细化和衔接。差异性是指针对每个阶段的学生有合适恰当的教学目标,同时,对同一阶段不同学生的作业布置也尽可能尊重差异。衔接性是指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设置没有出现断层,而是具有连续性,确保目标的有序递进和层层深入,最终实现总目标和分目标的统一。
(三)教材设置的连续性和特色性
思政课教材是思政课内容的重要载体,因此教材内容的设置也非常关键。
教材的连续性是指教材的设置注重各个学段之间的联系,既避免内容的简单重复甚至顺序倒置,又避免脱节和跳跃,逐级放量、螺旋上升。例如,初高中的教材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因此编写初高中教材应更贴近生活,更注重教材的宽度;大学教科书的编写更注重原则的解释,提高教科书的理论深度,而不仅仅是对初高中知识的简单重复。这样的设计一步步加深了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
教材的特色性是指每个学段的学生的认知、需求等都不同,那么对教材的设置就要体现学段的特色。比如,小学教材语言一般更生动幽默,插图相对多一点,整体排版风格没那么严肃,教材是彩色的等等,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
同时,基于“大思政”视角,教材的设置也应更加体现“大”的内涵,即基于经验背景重新建构“教材”,将思政课教学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配合起来,提高思政教材的丰富性,讲好思政课。
四、结语
铸魂育人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向将来,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提升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完善和强化思政课建设的重大意义;我们要坚定信心、明确立场,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让思政开放的“课堂”遍布于祖国大地之上;我们要多一份实践性的付出,多一份尝试性的勇气,努力传播理想信念、傳承优秀传统、涵育时代新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办好思政课、推进一体化,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44.
[3]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N].人民日报,2021-03-07.
[4]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 传承红色基因 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6] 张彦,韩伟.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3):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