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河谷惠远城风景营建研究
2023-07-30黎美祎
摘要:惠远城是清代新疆军政中心,伊犁将军府所在地,在清代西北边城营建中具有突出的军事地位和人文价值。随着军事对抗转入防御屯垦的历史语境,惠远城的清朝贵族和谪戍文人创设了空前的流人文化,诞生了作为文化的风景意识。文章以中国地景文化理论作为营建伊犁河谷惠远城风景的整体思路,通过对伊犁河谷城邑选址与营建的系统性整理,提取伊犁地区古人集体意识、公共活动,探讨惠远城风景营建生成逻辑;通过分析惠远城平面布局和风景营建手法,提炼惠远城风景营建的典型风景和人文空间塑造,最终得到惠远城风景营建呈现出的典型特征和风景秩序。其典型特征有:基于中原因山而成的风景意识与清伊犁将军镇守、林则徐开渠、清军四营屯田、乾嘉学派考证之风的背景,戍边文化和流人文化促进清伊犁河谷风景观念的形成,诞生惠远城风景营建,其与天山声势互倚、因地耦合、因山而成,是中国地景文化于西北边疆延续的实证。其风景秩序确立的过程为:第一,因山而成的自然认知、风景意识、风景营建表达;第二,山城互守的平面布局和核心建筑营建,诞生山川祭祀、风景游赏等人文活动;第三,因山成景的果子沟、伊犁将军府、望河楼典型风景营建与戍边人文化育空间形成。
关键词:风景园林;中国地景文化;伊犁河谷;惠远城;风景营建
中图分类号:TU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5-0-04
0 引言
《清史稿》载:“(乾隆)二十九年,调绿营兵千,在伊犁河岸筑惠远城。”[1]惠远城由此成为新疆军政中心,左宗棠曾谓之“西路第一重镇”。长期以来,学界将惠远城看成一座典型的清代驻防城,关注其军事与边防功能。随着区域性系统调查和考古勘探的深入[2-3],惠远城选址与布局的相关研究引起学界讨论[4-5]。王树声[6]、赖洪波[7]等学者对惠远城风景建构筑物望河楼的研究,引起了学界对惠远城人文环境的关注;刘滨谊、梁竟等学者从风景旷奥度切入,探讨伊犁河谷风景空间旷奥之形、风景偏爱与欣赏的美学之意[8],使惠远城及伊犁河谷的风景讨论进入学界视野。本文以认知、观念、表达[9]的分析逻辑,探讨伊犁河谷古人自然认知、风景意识,总结惠远城平面布局和风景营建手法,提炼惠远城风景营建的典型风景和人文空间塑造。
1 伊犁河谷古人自然认知、集体意识
伊犁河谷被西天山三面围合,形成“三山夹两谷,山盆相间”的地形地势,与源出北界山呈梳状分布的河流特征。伊犁河谷三面环山,地势险要,土地肥沃,成为人居营建的首选之地。再加上清代中期乾嘉学派的考证之风盛行,随着伊犁河谷贬谪文人和戍边现象的出现,伊犁河谷的疆域、山水地形、庙谈衙署得到了系统性的实地考证、考察。《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伊犁总统事略》《钦定新疆识略》等著作记录了伊犁河谷“群山界画,万川输委”[10]96的地形地貌,“水泉之腴壤,山川之隩区[10]94”的山川峪口,“风光谷雨尤奇丽,宛与江南气候同”[11]130-131的气候物候;析出了山川形胜之险的国土安全观、山川共守之美的民族爱国情、山川异域之隔的思乡感等因山而成的集体意识,并定义了塔勒奇山果子沟天险、伊犁河、赛里木湖等处的风景内涵。
2 惠远城平面布局与人文活动
2.1 平面布局
如图1所示,惠远城与中原地区城邑有较大差别,为保证清政府军事活动顺利开展,城内平面布局有严格的形制要求,以彰显军事指挥、权力控制的边城建制,同时继承了明乃至汉唐营城特征。惠远城外廓城墙继承汉唐军城正方形态,平面布局、内部建筑及功能继承明卫所城特征。城门外设瓮城,城墙设马面,四角设角楼,四个城门联通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十字街心设钟鼓楼,城北侧修建关帝庙,这些都是继承明代卫所城军事性质的集中体现。“自南至北,东西大小巷三十九道,俱设有木栅,每对面栅栏二道,设堆房一所,支更坐守,以司启闭。自东至西南北栅栏二十四道,其所设堆房一如之。”[12]535
惠远城功能分区,商、政两大城市功能分置南北与东西大街。东西大街是惠远城乃至整个新疆的行政中心,新疆总军政长官伊犁将军府位于东大街,《伊江汇览·衙署》记载:“署东为锡伯营领队大臣衙署,西则为印房、粮饷、驼马、营务、满营档房五处之公所也。西街察哈尔营领队大臣衙署,并屯镇行馆、参赞大臣衙署、索伦营领队大臣衙署、厄鲁特领队大臣衙署、回务领队大臣衙署及惠宁城领队大臣行馆,凡六所。”[12]535南北大街则开展经济贸易活动,“南北大街两旁,则皆市廛,辐辕鳞齿,相次直接,北关悉儇赝之区矣[12]535”。
2.2 人文活动
惠远城人文活动场所多达20处,如果说军事功能主导下的营建具有严格的形制、功能、布局安排,那么风景意识主导的营建则具有空间艺术感染力,伴随风景游赏活动、祭祀活动,表现出对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第一,以山川祭祀为代表的一系列祭祀活动(见图2)。《伊江汇览·坛庙》记载:“伊犁每岁春秋二、八月初旬,择于惠远城东郊设坛,以太牢香帛致祭山河,凡七坛。厄楞海毕尔汉山、格登山、伊犁河三处各一坛……”[12]524设七坛祭山川,这不单是山川祭祀的记载,也是清代古人对伊犁地景空间结构的记载。除山川祭祀外,还有神庙祭祀、驻防祭祀、宗教祭祀场所和拜谒、祈福活动。
第二,风景游赏活动。《西域水道记》记载:“临河有高楼,红栏碧瓦,俯瞰洪涛,粮艘帆樯,出没其下。南山雨霁,沙市云開,酒榼茶枪,赋诗遣闷,苍茫独立,兴往悲来。”[13]惠远城所在的伊犁河谷是典型的山间河谷绿洲,大山大川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且地势平坦、视线开阔,具有壮观和远阔的自然地理空间景象,是开展风景营建和风景游赏活动的绝佳之地。登望河楼观景、吟诗成为一时风尚,“南山”是代表景象。
3 惠远城典型风景与戍边人文空间化育
3.1 观景点和典型风景
惠远城典型风景经历了以下阶段。首先,古人对人工营建和地景空间格局内部的风景和最佳观景点进行更为细致的、结构性的审视,并选择了关键区域进行推敲、经营、诗文点染。其次,物质空间并不是风景营建的全部,文人往往通过诗句、绘画点染,赋予风景人文底蕴,升华内涵。最后,生成“八景”,作为一种典型的传统风景模式,让全社会葆有“风景意识”和“风景责任”[14],并行成一方特色。此外,惠远城风景营建因尺度大,典型风景具有区域、城市、建筑这三个尺度。
3.1.1 区域尺度:果子沟自然胜景和戍边文化
诗文点染下,形成了以戍边文化为典型象征、以果子沟为观景点的“果子沟天险”典型风景。果子沟(见图3),或称塔勒奇沟,长28千米,两侧山峰高耸,松桦林立、花果飘香,戍边将士赶赴惠远城必过此沟。清朝贵族舒敏赴惠远城,记载《过果子沟》,“四面山召山尧插碧空,逶迤曲径小桥通”[15]297-305,史地学家祁韵士更是以胜景称赞果子沟,《塔勒奇沟纪胜·其二》云:“不分山尾与山头,石笋森森万木稠。仿佛龙鳞烟雾里,翠涛声卷一天秋。”[15]343-350
3.1.2 城市尺度:清朝军城街景、府衙园景和伊犁将军文化
以伊犁将军府为代表的宴请、赏花、饮酒、品茶等园林游赏活动和城市街道、私家园林营建空间(见图4),在诗文点染下,形成以伊犁将军文化为典型象征,以东西大街为观景点的清朝军城街景、府衙园景。谢彬于《新疆游记》记载惠远新城东西大街,“树木整齐参天,过于陕甘官柳,文酒风流,盛极一时,有‘小北京之目。而会芳园、天福居两酒楼,遂相继而起,规模宏敞,几胜吾湘曲园、大吉祥,泰豫诸处”[16]。格琫额于《伊江汇览·衙署》记载伊犁将军府园景,“署中箭道堂皇,厅事悉备嶛坦之中,树木耸翳”[12]535。
3.1.3 建筑尺度:望河楼城外南山伊水名胜和贬谪流人文化
伊犁河是伊犁河谷的骄傲和象征,也是诗人们赞美的对象。在伊犁河北岸,有望河楼以眺望伊犁河(见图5),贬谪流人多登楼宴饮、吟诗抒怀,以诗文重构眼中、心中的地理景象,传递感情,同时自然风景、楼阁营建因题记成为名胜,故形成了以贬谪流人文化为典型象征、以望河楼为观景点的伊犁河、南山典型风景。例如,庄肇奎的《薄暮登鉴远楼感赋》云:“日落横江群马渡,风尘曲渚列樯开。”[15]273-278洪亮吉的《伊犁纪事诗四十三首·其十五》云:“趁得南山风日好,望河楼下踏春归。”[11]131
3.2 人文空间化育
中国人居环境营建注重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统一,强调以环境化育人,追求文化意义与空间布局的统一。惠远城风景秩序不单是审美,更是实现人文教化、延续礼乐制度、培养地方意识(家国、戍边、忠、勇)、达成地域文化共识、共建精神家园以及巩固稳定社会秩序的关键。
其一,惠远城整体空间结构体现了对礼教秩序的追求。城邑主轴线,东西、南北街道功能布局,伊犁将军衙署、关帝庙、钟鼓楼等核心建筑选址布局、环境营造,都完整地体现了整个社会对礼教秩序的追求。
其二,惠远城文庙、书院、名人私宅是具有专门教化功能的建筑空间。例如,文昌宫位于老城东门内,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实现了以耕读传家为传统的中原哲思的传递。
其三,惠远城多元信仰祭祀场所营建,体现了以戍边安邦为核心的多民族融合人文化育。例如,关帝庙、刘猛将军庙、昭忠祠堂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标志,更是建国立业、戍边安国、民族团结的精神表达;山岳河川祭坛展现了对自然的崇拜与感恩;神庙、宗教场所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灵的慰藉与精神的寄托,体现了对人伦秩序的维护。
其四,惠远城空间要素也具有教化的意义,其匾额、对联、建材、样式都有化育民众、文治教化之意。例如,“惠远”二字乃乾隆赐名,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远方之意,东门曰景仁,西门曰说泽,南门曰宣闿,北门曰来安,均展现了收复故土的决心,潜移默化地强调了华夏民族的主体意识。再如,伊犁将军府遵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按照一品职官的规制建造,各单体建筑采用大木结构、清式建筑风格。
4 结语
惠远城风景营建经历了以下过程,确立了风景秩序。第一,因山而成的自然认知、风景意识、风景营建表达。第二,山城互守的平面布局和核心建筑营建,诞生山川祭祀、风景游赏等人文活动。第三,因山成景的果子沟、伊犁将军府、望河楼典型风景建立与戍边人文化育空间形成。此外,惠远城风景营建强化风景意识、人文观点,诞生典型风景和人文空间化育,为风景秩序提供了人文精神构架,将伊犁流人文化之生命、爱国、思念之情融入自然,使西域少数民族文化欠缺地带实现了深厚文人凝思和山川形胜美景的结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第四,伊犁河谷惠远城风景营建研究,对当前丝路城邑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可为尊重山水秩序的当代城市景观营建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84—卷130[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2647.
[2] 郝园林.清代新疆“伊犁九城”建置始末:兼论满城形制的渊源[J].清史研究,2020,119(3):42-53.
[3] 郝园林,魏堅,任冠.新疆伊犁九城的调查及初步研究[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1(1):6-20.
[4] 牛贯杰.新发现地图所见两惠远城述论[J].西域研究,2021(2):119-133.
[5] 郝园林.“式样图”所见“伊犁九城”形态与布局[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7):84-95.
[6] 王树声.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卷[M].郑州:龙门书局,2015:347-351.
[7] 赖洪波.清代惠远城望河楼及其文化镜像剖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1):25-29.
[8] 刘滨谊,梁竞.原野旷奥感应健康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园林,2020,36(7):6-13.
[9] 刘晖,佟裕哲,王力.中国地景文化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之探索[J].中国园林,2014(6):12-16.
[10] 傅恒,《新疆文库》编委会.西域图志校注:卷一·图考一[M].钟兴麒,王豪,韩慧,等校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96,94.
[11] 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130-131.
[12] 格琫额.伊江汇览[M]//中国地方志集成·新疆府县志辑:第9册.南京:凤凰出版集团,2012:535,524.
[13] 徐松.西域水道记:卷四[M].朱玉麒,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5:242.
[14] 王树声.重拾中国城市规划的风景营造传统[J].中国园林,2018,34(1):28-34.
[15] 星汉.清代西域诗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97-305,343-350,273-278.
[16] 新疆游记[M].谢晓钟,薛长年,宋廷华,点校.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143.
作者简介:黎美祎(1996—),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