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园林的理水艺术探究
2023-07-30蒋永宁
摘要:受不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审美趣味等的影响,不同园林的理水艺术在表现上各不相同。伊斯兰园林中的理水艺术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文章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梳理伊斯兰文化与伊斯兰地理条件对园林建造的影响,列举伊斯兰园林理水的形式,深入探究伊斯兰园林理水艺术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在伊斯兰文化中,水不仅是赋予、维持、净化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水的流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代表着无限的可能和无尽的变化,这种精神内涵也体现在伊斯兰园林的人工理水中。具体来说,伊斯兰园林的理水形式多样,包括水渠、水池、水钵、喷泉、跌水等。理水是造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些理水形式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表现手法,是伊斯兰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此外,人工理水的形式可以帮助园林形成更宜人的居住环境,园林居住者的生产生活也离不开水,最重要的是,人工理水与园林建筑能共同营造安静、典雅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更是对人的尊重。
关键词:伊斯兰园林;理水形式;伊斯兰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5-0-03
0 引言
随着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伊斯兰园林在亚非欧大陆上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从最西部的西班牙到东方的印度,与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使伊斯兰园林的样式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但又具有艺术形式、美学设计等的统一。伊斯兰园林艺术是以伊斯兰文化为起源,吸收不同地区原始文化发展而来。它们相似又略有差异,在不同中碰撞共生。伊斯兰理水艺术在不同形式的伊斯兰园林中带有统一的特性。
1 伊斯兰园林理水方式的形成原因
1.1 文化成因
伊斯兰园林伴随着伊斯兰文化的形成而发展,是“伊斯兰”式生活的一种具象化体现。
1.1.1 “顺从”思想
“伊斯兰”一词是阿拉伯语,其词根为“承认,顺从,投降”。因此,伊斯兰文化也被称为“顺从”的文化。伊斯兰园林向心式的中心式布局正是基于此,将园林所有要素集中布置于园林的中心。在规模较小的庭院中,布局中心的主要形式有喷泉、水池,水在伊斯兰园林中象征精神之泉。
1.1.2 尊重自然
《古兰经》认为,人和大自然均源于真主的创造。人类作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应当自我约束,尊重和善待一切生命,保护和维持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1]。对自然的崇拜首先表现在伊斯兰园林的选址上,园林多顺乎自然条件,选择水资源充沛、地势较平坦的地方,尽量保留自然原貌,不过度干预。然后在于园林要素方面,理水主要选取尽可能较少干预水系并将其引入园中的方式,为园林提供水源,满足水景需求与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需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原有文化环境,如在西班牙伊斯兰园林中保留了喷泉(受罗马文化影响且与地形相适应)这一理水方式,没有一味模仿波斯花园式的十字形水渠。处于不同伊斯兰地区的人们将伊斯兰园林建造与当地资源环境相适应,这也有利于伊斯兰文化在当地的适应与传播。
1.1.3 “中正”思想
中正之道即中道。中道思想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思想,類似中华文化中的“中庸”。它要求人们在道德修养、社会生活、人际关系上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因为《古兰经》教导他们:“我这样使你们成为一个中正的民族,以便你们成为世人的作证者,而使者成为你们的作证者。”[2]中道思想贯穿于《古兰经》始终,具有丰富的内涵。伊斯兰园林的整体布局正是延续了这一思想,以规则式布局为主,追求均衡、对称的美学。几乎在所有较为经典、著名的伊斯兰园林中,园林的布局都是由十字形水渠划分的,纵横垂直交叉地将园林划分成四个部分,并配以规整的阵列式植物布局、平直的网格状园路等要素,使整个庭院展现出中正之道。
1.1.4 “天国”理想
《古兰经》将天国描述成水声潺潺、硕果累累的花园,复活的善者在此处享受世俗欢乐。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人们为了追寻信仰中的天国,将自己的园子建成天国模样,即有围墙包围,有常绿树篱,有代表水乳酒蜜四条河流的水道,有果树环绕、芳香花卉的庭院。波斯花园中十字交叉的水渠巧合地与传说天国中水乳酒蜜四条河流相对应,因此原本为了灌溉便捷的水渠被赋予新的含义,并在后续的造园中长久留存下来,成为最常见、典型的理水方式。
1.1.5 “惜水如金”的习惯
伊斯兰地区的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水资源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当地人养成了惜水的好习惯,园林的塑造也紧紧围绕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采用细小的喷泉或者窄长的水池来控制较大的环境,用少量的水形成尽可能大的空间效果。花圃采用下沉式,可以减少水分蒸发,节省十分珍贵的泉水。采用小型的水盘营造涌泉,使水缓慢地滴落在不大的水池中[3]。同时,园内的水不能仅仅用于观赏,这是对水资源的浪费。因此,还强调水的灌溉作用。水渠中设有闸门控制水的流向,通过暗渠完成对水的输送,灌溉园圃以保证作物生产。
1.2 地理条件
地理环境也是影响伊斯兰园林及其理水形式的重要因素,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阿拉伯帝国先后征服并融合了古波斯、埃及、西班牙、印度等多个文化体,使不同地区原始文化与伊斯兰园林交融,将伊斯兰园林主要分为波斯—伊斯兰园林、西班牙—伊斯兰园林、印度—伊斯兰园林三大类。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或多或少对伊斯兰园林的发展产生细微的影响。
1.2.1 波斯—伊斯兰园林
古波斯地跨亚非两大洲,横跨东地中海到印度河流域,是现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中亚的一部分,充分吸收了埃及文化和两河流域文化的优秀成果。其地理形态多样,从广阔的沙漠到肥沃的山谷,从崎岖的山脉到平坦的海边,地势起伏明显,建筑形态多模仿流行于两河流域的高起月台与阶梯式的建筑风格。古波斯的气候炎热干燥、干旱少雨,因此水资源非常珍贵,种植需要水,改善局部小气候需要水,园林造园也需要水。因此,如何利用尽可能少的水充分满足这三个方面的需求显得极为重要。波斯人引用雪山上的水,通过地下渠道引入园中,形成特殊的引水灌溉系统,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同时作为各式水体景观供人观赏。波斯园林规模较小,水在当地又十分珍贵,因此园中鲜少看见大型水池等理水形式。阿拉伯人的入侵给波斯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那些顺从伊斯兰文化的波兰人将波斯几何对称的审美观念与伊斯兰文化结合,建造清真寺、宫殿与花园,营造出模仿《古兰经》中天国水乳酒蜜四条河流的十字交叉水渠,这种理水形式为后来伊斯兰园林的基本理水方式奠定了基础。
1.2.2 西班牙—伊斯兰园林
西班牙位于欧洲西部的伊比利亚半岛上,地形以高原为主,占据西班牙大部分面积,北部还有坎塔布里亚山脉和比利牛斯山脉,因此西班牙的平原极其狭小,造园手法多选用台地式,即在山坡上开辟出一层层狭长的台地并以高墙围合。如格内拉里弗园,它充分利用了山地地势,在原有的山坡上开辟出七层台地,用不同的主题构成形形色色的庭院空间。西班牙相较于其他同属伊斯兰园林的国家而言,水源比较充足,中部高原是大陆性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北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因此,多数理水方式是利用罗马的引水系统将水源引入园子里,建造喷泉和水道。作为罗马曾经的行省,罗马文化影响了西班牙建筑技术与建筑形式,注重建筑与花园的有机结合以及庭院中轴线的设计模式。受气候条件影响,树木的遮阴效果也受到重视,庭院边缘、水渠两侧都种有高大乔木,水渠两侧的庭荫树还能减缓水分的蒸发,起到节约水资源的作用。
1.2.3 印度—伊斯兰园林
印度平原面积广阔,地理格局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北部山区、中部平原、南部高原及东西海岸的沿海平原。印度—伊斯兰园林常常考虑到地形起伏,利用地势变化创建多层次的景观。山脉和高原地区通常可以利用自然的斜坡来引导水流,形成瀑布和溪流等水景特点。而平原地区则更适合修建平静的水池和人工水渠,以营造宁静的氛围。印度拥有广泛的水源网络,包括恒河、雅鲁藏布江等重要河流。此外,季风气候的周期性降水使水资源更加充沛稳定,有利于园林中的植物生长。但是,印度的地理环境也对园林的水利系统发出了挑战。由于印度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所以雨水会在短时间内集中降落,由此引发洪涝。因此,在印度—伊斯兰园林中还需考虑如何合理规划排水系统,确保水的流动和分配能避免水患和浸润。印度—伊斯兰园林通常倾向于采用水池、喷泉和人工水渠等水景元素,水具有调节温度和湿度、沐浴、装饰、灌溉等多种功能。
水源的可利用性使伊斯兰园林可以在干旱季节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并创造出令人愉悦的水景。地形的多样性则为园林的布局和景观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其更富有变化和吸引力。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伊斯兰园林的发展和繁荣。
2 伊斯兰园林的理水形式与特征
2.1 丰富多样的人工理水
伊斯兰园林的理水形式深受古波斯园林的影响。与中国园林模仿自然不同,其采用人工建造的几何样式,形状规则对称且精美,具有明显的人工痕迹,主要形式有水渠、水池、水钵、喷泉、跌水。
伊斯兰园林理水多以中央水池或中央喷泉为主体,流水从中间的水池或喷泉出发沿四方水渠奔淌,形成了十字形结构。或是将建筑放在中心,在建筑左右设置水渠,前后设置水池,水池与水渠里的水交叉流淌,同样形成了十字形结构。在这两种基本样式的基础上进行“十字”与“十字”的叠加,同时可以沿着园子轴线方向增设喷泉、小水池、小水钵,在落差大的地方设置跌水。
2.2 伊斯兰园林理水特征
整个伊斯兰园林的水系连在一起。在波斯,利用坎儿井引出地下水,满足灌溉需求的同时在地上流淌,美化园子,降低温度;在西班牙,用罗马时期的技术建造一个大型水利系统,这个水利系统可以储水,供农民灌溉,在园林中开辟水道流进园子;在印度,大多建在河湖旁,从河湖中引水,流过园子再汇回河湖之中。伊斯兰园林水系连通且流动最主要是受先知穆罕默德的影响,穆罕默德早早就规定了水必须是流动的。其原因可能是流动的水比死水更清洁,并且流动的水相较于死水更能带走热量,给园子一个清凉的环境(与伊斯兰文化崇拜的“天国”相契合)。
3 伊斯兰园林的理水艺术
3.1 水是伊斯兰文化的一部分
水在伊斯兰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伊斯兰文化在干旱的阿拉伯半岛出现,水对阿拉伯人来说极为珍贵。在阿拉伯语言里,水象征着纯净清凉。在《古兰经》对天国的描绘中,“他们(敬畏安拉的人)在乐园中,有各种水果,可以享受;还有从他们的主发出的赦宥。永居乐园者,难道与那些永居火狱,常饮沸水,肠寸寸断的人是一样的吗。”作为奖励的“天国”是一个有绿荫,有四条河,有瓜果的清凉之地,作为惩罚的“火狱”是一个遍地是火,恶人要忍受高温的地方。由此联想到阿拉伯人生活在干旱高温的沙漠中,生存环境大多高温恶劣,遇到清凉、水源充足、有果树的绿洲不免心生向往,因此不难理解产生于阿拉伯地区的宗教将“天国”与绿洲相关联,同时将“火狱”与高温恶劣的沙漠相关联。
3.2 理水方式能帮助伊斯兰园林形成宜居的区域小气候
水能够有效调节干燥高温气候。水可以带走空气中的热量,提高空气湿度,形成宜人的环境。伊斯兰园林中设置大面积的水池,能够较好地调节沙漠气候环境。园子里有高高的围墙阻隔风沙,有成荫的绿树,再加上大面积的水体,能够创造一个宜人宜居的区域小气候。在调节气候方面,水流速度更快的跌水与喷泉的调节作用相较于水池更胜一筹。
3.3 园林中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
伊斯兰园林中的水可以饮用,也可以灌溉园中的植物。伊斯兰园林的水是活水、是清洁的水,住在园中的主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水,同时使用这些水来灌溉他们栽植的果树、花卉。
3.4 伊斯兰园林的理水与建筑的美学
伊斯兰园林常在建筑周围设置大面积的水池,建筑会反射到水面上形成倒影。伊斯兰园林的建造形式受波斯园林建造观念的影响最多,波斯园林中主水池倒映着主建筑,完美呈现出“水中莲花”或“水中灵光”的美学意蕴,营造了一种典雅明净、庄严静谧的气氛,实现了寄托文化情感、表达君权神授与怡情养性的完美融合。波斯人相信,水中建筑物的倒影可以让他们的国王受到圣光的庇护,让他们的国家永远繁荣昌盛。这种理水与建筑之间的完美契合,给整个空间带来安静、庄重、典雅的感觉,在后续的伊斯兰园林建造中一直被沿用。
4 结语
伊斯蘭园林是伊斯兰文化的载体,承载了穆斯林的信仰。随着伊斯兰园林的发展,各地穆斯林结合原始文化发展出各具特色但又和谐统一的园林形式。伊斯兰园林在发展中广泛吸收了波斯文化、罗马文化等,成就了西班牙花园等多类优秀园林。
其中,伊斯兰园林的理水艺术集文化、氛围营造、生产生活、怡情养性等于一体,实用性、设计美学、文化思想共存,不仅有物质空间上的成就,更能在精神空间中让人体会到文化的魅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文.伊斯兰教的环保理念:以《古兰经》为视角[J].中国穆斯林,2019(5):28-32.
[2] 穆卫宾.伊斯兰教中道思想探究[J].中国穆斯林,2020(6):16-19.
[3] 王立峰,常俊丽.伊斯兰园林造园艺术解析[J].山西建筑,2022,48(5):143-146,180.
作者简介:蒋永宁(2002—),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园林发展史、园艺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