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朋克美学在宫崎骏电影中的空间研究
2023-07-30胡耀文
摘要:蒸汽朋克具有维多利亚时代的视觉风格、社会阶层和文化信仰的多种特征。蒸汽朋克风格在小说、动漫、电子游戏、时尚和电影中越来越受欢迎。蒸汽朋克正成为世界各地的流行文化,并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理解、喜爱和追随。宫崎骏的蒸汽朋克美学最明显的特征是飞行器的设计和新维多利亚时代蒸汽动力设计。日本动画导演宫崎骏幻想中的蒸汽飞艇对现代蒸汽朋克小说中的飞艇影响深远。他的电影不仅展现了反叛与变革的思想,而且在技术和哲学上都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敬与尊重,以及对淳朴生活的向往。宫崎骏没有明显地描绘“朋克”思想,而是以一种平易近人、合情合理的方式描绘“朋克”。他让观众了解了是什么让蒸汽朋克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力量和美学力量。宫崎骏的电影拒绝维多利亚时代的性别歧视、阶级主义和帝国主义观念,电影主人公几乎全都是强壮的女性。他的故事几乎跨越了各个阶层,而唯一一贯的反派角色就是战争本身。在提到《天空之城》时,宫崎骏表示这是一部“写在19世纪末的科幻小说”。宫崎骏也在其他电影中描绘了19世纪欧洲特有的环境、人物、服装和背景建筑。他所设计的蒸汽飞艇与飞艇上嗡嗡作响的齿轮,加上反叛社会变革的故事,使其更具备蒸汽朋克的特质。文章通过动画研究蒸汽朋克的视觉表达以及宫崎骏的视觉风格,以展现宫崎骏导演的蒸汽朋克空间美学。
关键词:宫崎骏;蒸汽朋克;动画电影;复古未来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5-0-03
0 引言
“蒸汽朋克”(Steampunk)是一种以19世纪蒸汽时代为背景的艺术美学。19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一次大爆炸。科技的进步使人类摆脱了宗教神权的束缚,获得了改变自然的力量。蒸煤炭取代靠天吃饭的柴薪,成为人类社会新的能源基石。蒸汽机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澎湃动力。轰鸣的火车和轮船,将昔日割裂的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维多利亚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高度繁荣,为全世界注入了空前的活力。人类的科学技术进入高速爆发期,差分机、机械臂等黑科技层出不穷。那个时代充满了大工业的浪漫,那时的人类对科技改变未来充满了乐观。
“蒸汽朋克”一词由科幻作家凯文·韦恩·基特于1987年提出。随后,科幻大家威廉·吉布森与同为赛博朋克文化推动者的布鲁斯·斯特林合著的划时代小说《差分机》,成为蒸汽朋克文化初步确立后的第一部以完整“蒸汽朋克”元素创作的小说,因此被公认为历史上首部真正意义上的“蒸汽朋克”作品,对蒸汽朋克文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1]。
1 蒸汽朋克的精神内涵
蒸汽朋克的主要象征是反叛与幻想。“Steam”和“Punk”的结合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乌托邦场景。1987年,科幻作家杰特尔首先提出了蒸汽朋克的概念,以定义19世纪以来出现的长篇科幻类型文学小说[2]。它们通常代表着与真实历史平行的高水平世界观,在19世纪被广泛使用的机械部件,如蒸汽机、电器等,与新能源、新材料、新工具等新假设技术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充满反叛、怀旧和机械美学的异质世界。这类科幻作品往往包含许多有争议的元素,如过去与未来、现实与虚构、技术与魔法等。在作品中可以看到乘坐蒸汽飞船的绅士、马、魔法师和操纵机器人的发明家。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作品往往具有奇妙的效果。对文学和影视作品进行深入理解和比较,可以确定它们内在的精神内涵比外在的形式更深刻、更迷人。简而言之,蒸汽朋克旨在反映历史、反映未来,并在一定程度上批评世界的不确定性。其主题包括对乌托邦的愿景和一些反乌托邦精神,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2 蒸汽朋克风格的美学元素
2.1 机械之美
机械因素是蒸汽朋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巨大的机器以其庞大而复杂的形式提供强大的机械力来影响观者的视觉和心理方面。宫崎骏的《哈尔的移动城堡》是巨大机械的典型代表作,而蒸汽朋克作品则突出了机械设备的精良细节,与整体狭长的视野形成强烈对比。蒸汽朋克物体经常以暴露的机械的状态出现,直观地展示了其设备的精确功能以及复杂大型机械结构的各种细节中能量的动态传输。这种复杂而有规律的表达方式自然符合人们的审美欲望。除了这些视觉内容以外,机械美和蒸汽释放也反映在其音效中。移动设备、变形弹簧、碰撞的钢铁让冰冷的机械似乎有了生命的韵律。所谓的机械美,无论是大型机械的冲击,还是规整的机械细节,实际上都植根于科技创造的理性。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是有限的,超越人类力量的东西被归类为神力。
2.2 拼接之美
“拼贴”是一个从方法论角度看待后现代主义而产生的后现代主义概念。后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最纯粹、最深刻阶段的文化表达,这是所谓“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行为模式,一般来说,拼贴元素展现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元素的组合[3]。艺术作品不是一个因素主导另一个因素,而是利用一个因素的价值和强调来比较優势和不平等。拼接之美在蒸汽朋克中体现在许多方面。在服装方面,充斥着纺织品、缎面和金属装饰的结合。这种切割设计一方面带来了新的感觉,另一方面又不同于现代工艺产品,带来了视觉和心理上的愉悦。蒸汽朋克本身就是历史和现代的拼接,一个存在于现实和想象之间的想象世界。在这个平行的世界里,正面和背面共存。一些蒸汽朋克作品也描绘了魔法与科学的拼接,为现代幻想带来了复古元素,包含不同时代和风格的元素。蒸汽朋克的拼接呈现出强烈的不和谐感,具有极其震撼的巨大张力与丰富的审美体验,这是蒸汽朋克拼接的独特之处。
2.3 复古之美
蒸汽朋克作品最初专门指在维多利亚时代背景下的作品,但今天的蒸汽朋克作品似乎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维多利亚时期是指1837年至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这是英国工业革命和英国繁荣的起点。以维多利亚时代的创作为背景,这实际上是充满了许多怀旧元素的直观内容。最著名的是服装风格和城市建筑。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喜欢古典风格。女装都具有宫廷风格,强调女性的力量和魅力。对男性来说,大多是绅士风格,衣服都是晚礼服、夹克等其他风格[4]。此外,军服经常被使用在各种场景,飞行服使用的频率更为频繁。因此,当谈到蒸汽朋克时,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护目镜与夹克。城市建筑主要基于古典、哥特式风格,完美地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繁荣。但在一种独立的艺术风格中,纯粹的时代表达不足以使其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因此,蒸汽朋克作品的表现主要基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怀旧和复古之美,结合现代艺术家的审美观念,重组和颠覆创造力。在这一方面,蒸汽朋克和朋克精神有一些相似之处,表现出反叛精神,追求先进美学。这种怀旧与现代的融合为观众提供了独特而多样的审美体验。
3 宫崎骏的蒸汽朋克美学
3.1 废土蒸汽朋克空间——《风之谷》
《风之谷》作为宫崎骏的第一部漫画作品,是他对蒸汽朋克世界的第一次描绘。蒸汽朋克风格中充满想象力的交通工具的元素在宫崎骏的动画中极为常见。这些交通工具造型古朴,遵循实用简洁的设计原理,与现代交通工具相比,天差地别,但其所承载的人类对科技发展的幻想和憧憬恰恰传达出蒸汽朋克所蕴含的意义。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飞行女孩的故事。这部电影展示了宫崎骏对飞行画面的优秀表现,这是他的蒸汽朋克美学的关键元素之一。宫崎骏对飞行的痴迷与他父亲在航空业的工作有关,飞行和飞行机器几乎出现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主角娜乌西卡戴的护目镜、防毒面具也成为蒸汽朋克文化的特别象征,很多蒸汽朋克角色形象配备了设计巧妙的护目镜。由于角色使用的飞行机器是最容易识别的蒸汽朋克元素,因此娜乌西卡便奠定了他的视觉美学的开端[5]。
在电影中,宫崎骏暗示,一个全新的世界可以通过彻底的毁灭来实现。虽然这似乎是科幻反乌托邦的典型表现,但是宫崎骏进一步暗示,在后世界末日中,人类生存的剩余部分可能选择与自己和平相处,与自然界生存的一切和平相处。这样一来,宫崎骏的蒸汽朋克美学倾向于将破坏作为一种净化力量,一种完全相对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力量。尽管有蒸汽朋克的飞艇和机械,但人类仍然必须承认和尊重大自然的力量。
3.2 科技蒸汽朋克空间——《天空之城》
在宫崎骏的作品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对飞行器的迷恋,在《天空之城》中尤为明显,无论是天空之城的世界观设定,还是飞行器的设计以及拉普达城的整体规划,都带有鲜明的蒸汽朋克影子。这部动画电影的大半剧情发生在一架蒸汽朋克风的飞艇上,里面有各种奇幻的飞行器械,最后甚至出现了一座飞行的城市。宫崎骏的拉普达是一个蒸汽朋克的奇迹,一个由发条机器人和呼呼作响的螺旋桨运行的机器之城。无论是平民、军事人员、冒险家,还是空中海盗,电影中的每个人都乘坐飞艇和飞机。在此电影中,蒸汽朋克将持续飞行技术理想化得以体现。
不同于只讲述文明发展的蒸汽朋克作品,《天空之城》还讲述了文明的衰败。故事的舞台搭建在一个科技先膨胀后崩溃的世界。《天空之城》反映了“朋克”情感的几种观点。主角们都在逃离政府,这表明有叛乱的成分。地面与飞行、自然与人类、法律与海盗,如果没有几个相互冲突的因素的推动,这个故事就很难讲下去。正是在这个相互冲突的框架上,宫崎骏创造了蒸汽朋克的“朋克”元素。《天空之城》既有蒸汽朋克欣欣向荣的梦想,也有“后启示录”痛定思痛的反思,以及赛博朋克式的失望。《天空之城》在希望与失望这两个强大而矛盾的主题的夹击下,迸发出梦与狂想的火花。
3.3 飞行蒸汽朋克空间——《红猪》
蒸汽朋克美学建立在历史主义的科技幻想上,宫崎骏通过对飞机、飞艇和其他飞行机器的描绘,在视觉上验证了这一点。《红猪》是宫崎骏对蒸汽朋克的航空飞行的终极致敬,它的一切都是对飞机、飞行和飞行员的致敬。在一段倒叙中,可以看到主角波鲁克与意大利空军一起飞行。波鲁克和战友们奉命去亚得里亚海参战,他们在中途遭遇了大批敌军的伏击,战友们都坠落了,只剩波鲁克一个人,他被三个敌人追击,几乎就要失去意识,就在此刻,他好像看到了一条白色的河流,那是一片奇妙的云海,像一条溪流涓涓流淌,他的战友和他的敌人连同他们的飞机全都不自觉地朝那条白色河流飞近,原来所谓的云海是数不清的飞机尸骸,在这里他们不分敌我、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他们从同一个世界来,相聚在同一片天空下。这种对死亡的超现实描述突出了宫崎骏在《红猪》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随后也成为蒸汽朋克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巨物蒸汽朋克空间——《哈尔的移动城堡》
《哈尔的移動城堡》中的蒸汽朋克元素在宫崎骏的所有作品中达到高潮,古朴的小镇与现代兵器共存,移动城堡的造型富有机械美,存在皇帝、女巫和霍尔这样的魔法师。名义上的移动城堡是关键场景,这是一个巨大的行走结构,本质上由轮子、齿轮、金属和木材固定在一起。虽然城堡不是一台飞行机器,但它是宫崎骏蒸汽朋克理想的产物。移动城堡的设计,像另一座蒸汽城,钢铁、烟囱、滑轮等复杂的机械设定充满了蒸汽朋克风格的美感。
《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巨型城堡的核心动力源是与魔法师霍尔签订契约的火焰恶魔。虽然宫崎骏的作品中没有表现出大部分同类作品中工业化与人性间的矛盾,但加入的文明对比元素能引发对人类发展与自然间冲突的思考。虽然不像很多蒸汽朋克题材的影片那样有些许反乌托邦意味的沉重主题,但是宫崎骏以自己的方式,在保持吉卜力纯真风格的同时,含蓄委婉地向人们传达了类似的信息。电影主角哈尔本人坚决反对战争,但似乎无法摆脱战争。哈尔象征了战争中士兵的遭遇,他战斗只是为了保护他人,尤其是他所爱的人,但战争把他变成了一个怪物[6]。宫崎骏把战争塑造成一个反派,再次展示了他的蒸汽朋克美学所固有的和平主义。
4 结语
在宫崎骏的蒸汽朋克空间,主人公经历万水千山的苦难才洞察酿成环境污染的危险来自蒸汽机械的盲目误用,环境危机使主人公顿开思想伦理上的觉悟,最终找到人与自然和谐交往方式。蒸汽朋克借用冰冷的钢铁和轰鸣的机器创造出了古典和未来合并的虚幻场景,以精湛绝技创造奇迹的时代。今天,人们看到的大多数蒸汽朋克作品是宫崎骏的作品,宫崎骏无疑是蒸汽朋克视觉美学的创造者。宫崎骏强调从“对立”到“统一”的动态过程,容忍人类历史上的错误和蔑视,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统治”转变为“共生”,这便是宫崎骏独一无二的蒸汽朋克空间叙事。
参考文献:
[1] 吴秋雅,杜桦.超越不可超越的蒸汽时代:蒸汽朋克电影的世界观[J].当代电影,2019(9):127-128.
[2] 关琴.想像昨天的明天:蒸汽朋克风格电影的视觉表现[J].当代电影,2019(1):129-130.
[3] 刘德洋.宫崎骏动画电影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5
[4] 任毅.风起风落:影视人类学视域下宫崎骏动画电影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5.
[5] 刘璨.《蒸汽男孩》的蒸汽朋克电影风格[J].电影文学,2016(11):50-52.
[6] 于露,朱琳.“蒸汽朋克”的源流[J].公共艺术,2013(2):49-54.
作者简介:胡耀文(1998—),男,河南许昌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