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没骨画与西方水彩画的异同探究

2023-07-30范宇彤

艺术科技 2023年15期
关键词:异同水彩画

摘要:中国没骨画与西方水彩画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思想文化、环境等不同,二者又存在差异,从二者的起源与历史发展演变可以看出,两种艺术形式整体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又独特的风格,与其他绘画技法与形式区别开来。但二者的不同在于,没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绘画技法,是为追求气韵与情感能更好地抒发而形成的,而水彩画是在时间发展与历史推演中分离发展出的一种区别于当时时代背景下,如蛋彩画、油画、铜版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新的独立画种。我国绘画艺术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须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内涵,吸收融合西方一些优秀的绘画技术与思想,积极学习其优点,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形式有机融合,提升我国优秀传统艺术的创新性与时代性。文章从中国没骨画与西方水彩画的历史起源及历史推演角度分析,对两种绘画形式在创作过程中的题材选择、创作背后蕴藏的哲学思想与理念思考、创作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绘画材料工具及创作媒介、绘画时的观察方式、创作的流程、绘画技法、用笔技巧进行差异性与相似性的分析,旨在通过对中国没骨画与西方水彩画的异同研究,更好地掌握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绘画形式,同时不断地吸收外来的先进艺术创作方法,继承与创新中西方优秀的传统绘画文化。

关键词:没骨画;水彩画;异同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5-0-03

中国画讲究气与韵的结合,注重画面的写意传神,高度重视画面的意境。“没骨”是中国画的一种绘画技法,讲究以“色”造“形”。“骨”指墨线,没骨画不需要用笔勾勒出墨色的线条轮廓,而是依靠墨色在纸上的渲染形成轮廓,将“骨”隐于“色”中,讲究运笔的手法。画者在作畫时,要顺势而行笔,将自己的手和笔同墨与水融为一体,落笔时一气呵成。没骨画是中国传统水墨画一种形式的表达,不同于工笔画与写意画,含有工笔画的细致,但又不像工笔画那样显得过于严谨刻板,还有着写意的恣意放松,却又不会过于奔放夸张。

水彩画源于欧洲,是西方绘画的一种独特形式,从欧洲中世纪开始流行。顾名思义,“水彩”就是将水与颜料调和在一起作画。水彩作为一种绘画工具,相较于同样源于欧洲的油画,更为小巧便利,便于画家们外出创作携带,因此很多画家在外出写生时喜欢携带它进行创作。水彩画画面效果比较轻薄,往往会形成透明轻盈的视觉效果,画面讲究色彩与水色交融。

中国没骨画与西方水彩画从画面呈现的视觉效果上看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均以“水”为作画的媒介,都是用笔蘸取色来作画,水色交融形成的变化与在纸上渗化后形成奇特的视觉效果。两种绘画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分析两者的异同之处,旨在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中西方绘画文化。

1 中国没骨画与西方水彩画的起源及发展

1.1 中国没骨画的溯源及历史演变

南北朝时期,画家张僧繇在吸收和借鉴了印度绘画技法之后,将中国传统画法与其融合,用“凹凸花”技法绘制寺院的壁画,画面利用色彩的浓淡烘托阴影,所塑造的物象,远观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因此该寺又被称为“凹凸寺”。

五代时期,花鸟画的代表人物徐熙与黄筌被后世称为“徐黄异体”,形成两种鲜明的流派。西蜀画院的宫廷画家黄筌,绘画选材多为宫廷的奇珍异兽。从他的名作《写生珍禽图》中可以看出,他的作品线条勾勒细腻,赋色艳丽,塑造的鸟类不仅注重形似,还注意形态刻画,刻画的鸟类骨肉形象都丰满生动,注重“写生”。南唐的徐熙常以汀花野竹、水鸟渊鱼等具有自然野趣的事物作为创作题材,创造出“落墨”的绘画方式,用粗笔浓墨塑造植物的凹凸变化,随后将其略赋淡彩,使其色不掩墨,人称“落墨花”,这也体现出徐熙在笔墨运用上的大胆革新。二人形成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鲜明风格。

北宋初年,徐熙的孙子徐崇嗣将“徐黄”两派进行融合创新,舍弃之前“黄派”创作中的线条细致勾勒与祖父重墨设色的作画技法,直接用色彩对画面进行晕染,创造出了“没骨”技法。

元代,画面开始注重“以书入画”,文人们开始追求书法趣味,没骨花鸟画变得注重画面的写意性,由宋代追求精致妍丽的画风转变为开始追求平淡宁静,“没骨”技法的应用在后期逐渐增多,对后来明清“没骨”绘画技法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元代画家王冕,自号“梅花屋主”,擅画梅花,常喜用墨色勾描加淡彩设色的方式画梅花,创作出《南枝春早图》《幽谷先春图》《月下梅花图》等传世佳作。除勾描画法之外,王冕还创造了水墨梅花画法,以淡墨点染梅花,简洁传神,这种“没骨”画法在《墨梅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明代,没骨画的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出现了与徐渭并称为“青藤白阳”的明代著名花鸟画家陈淳,他在明代中后期是独步一时的,成就甚至超过了沈周和文征明,他的水墨花鸟,喜用淡墨晕染花卉,再辅以线条勾勒求骨,骨肉停匀,疏爽淋漓[1]。他以“没骨”技法创作出《牡丹绣球图》《洛阳春色图》等作品。

清代,“没骨”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运用。清初画坛六大家之一的恽寿平当属清代没骨画成就最高者,海派画家吴昌硕、任伯年都临摹过他的书画作品。恽寿平可谓创立了全新的花鸟没骨画形式,是常州画派的开山鼻祖,他在理解与发展徐崇嗣“没骨”技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色对没骨画进行融合,将写意结合起来,创造新的秀逸淡雅的画风,创立了全新定义的花鸟没骨画。从近代绘画史来看,恽寿平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1.2 西方水彩画的起源及发展

水彩画最早起源于欧洲,早在中古时期,欧洲人便仿照古埃及时期以水为媒介将颜料调和在草纸上作画的方式来绘制祭祀时手抄经文中的插图。但在文艺复兴前期,画家们更追求以油彩绘制的造型宏大的场景壁画,因此油画在绘画中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水彩画由于技法与颜色都有些单调,无法满足宏大场景作品绘制的需求,因此在当时的地位并不高。

14世纪,欧洲的许多画家开始使用简单的水墨进行壁画的起稿绘制。15世纪,一些欧洲画家将水、胶调和成颜料在羊皮纸上进行创作。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初期,水彩画逐渐脱颖而出,引起很多画家的关注,使水彩画逐渐走上发展的道路。1502年,德国画家丢勒创作出世界上第一幅水彩画作品《野兔》,后又创作出了《一大块草皮》《阿尔卑斯山》等水彩作品,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位用水彩作画的画家。

17世纪中叶,由于尼德兰航海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因此一些家庭有了购买艺术作品的能力,艺术不再受到教会与贵族的束缚。与此同时,一些画家创作的水彩画作品在市场上盛行起来。

随后,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使水彩画在英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适应英国资本主义殖民不断扩张与开拓市场的需求,地质学与测绘等领域随之发展,画工们将水彩画融入专业制图当中,利用水彩加素描的形式绘制出大量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欣赏价值的作品。18世纪中叶,英国的水彩画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

19世纪,英国水彩画的题材选择不局限于风景画,而是拓展到了风俗画、肖像画以及一些画面人物众多、场面恢宏的历史画。“水彩画之父”保尔·桑德比、现代水彩画创始人托马斯·吉尔丁以及英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风景画家透纳等众多画家开始乐于使用水彩作为绘画的工具。到19世纪后半叶,众多欧洲画家如印象派的梵高、塞尚等陆续开始使用水彩,创作出许多精妙的作品。整个19世纪,英国水彩画在世界画坛上堪称达到了超群绝伦的水平。

20世纪开始,各种绘画流派应时而生,世界各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水彩画家,水彩画也不局限于传统的写实,还出现了具有装饰性风格的水彩作品。美国出现了众多著名的水彩画家,如安德鲁·怀斯、安迪·埃文森、史蒂夫·汉克斯等,他们在水彩画创作中融入自己的个人风格,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水彩的绘画技法。

2 中国没骨画与西方水彩画蕴藏的哲学思想

经过历史的发展,形成两种文化体系,即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孕育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存在差异性[2]。

2.1 西方画的理性

西方水彩画遵循“模仿论”的思想基础,更加注重客观真实,画者在创作过程中更为理性,将自己与被创作物象当作两个对立面,注重“以人为本”,注重自身对自然物象的征服。对于画面的把控,常常带着科学性的眼光,将透视、解剖等科学技法应用在画面中,强调对物象真实的还原,注重画面的真实性与秩序性。

2.2 中国画的感性

没骨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绘画技法,在创作中所遵循的思想如中国画的创作理念一样,注重以形写意,画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与创作对象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画面不是为了照抄照搬物体原有的轮廓外形,而是想通过展现出画的意境之美、通过物象的特性来向外传递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3 中国没骨画与西方水彩画创作中的异同

3.1 创作工具与创作媒介

创作没骨画时往往会使用毛笔蘸取彩色的颜料和墨汁,加入一定量的水进行调和,最终在宣纸或绢上创作;而水彩画创作中往往需要用到水彩笔、水彩颜料和水彩纸,有时可能还会用到海盐、树胶等媒介剂。可以看出,二者虽然在使用的材料工具上有一些差异,但从整体角度来看,二者其实具有相当大的共性,无论是中国没骨画还是西方水彩画,都是利用笔蘸取颜料或墨汁在纸上作画,而水是两者创作时所需的必要媒介。

3.2 创作流程

在创作没骨画的过程中,画者首先要仔细观察所表现的物象,将自己所要表达、抒发的感情或意趣融入其中,在脑海中对物象整体的形态特征进行总结概括和主观处理,要考虑好从何处下笔、物象形态的起承转合以及画面的留白,做到心中有数。在一切都达到“胸中之竹”之后,再将自己的手与笔想象成一个整体,控制好水的分量与颜色之间的关系[1]。

而水彩画的创作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构图、起稿和上色。在考虑好画面的构图后,可以用铅笔起稿,以客观的眼光对描绘的物象进行真实的还原与呈现。在上色阶段,对物象的形体进行适当的归纳和选取,更加注重物象的体积与素描关系。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水彩画的创作过程相较于没骨画更为简单,每一个步骤都更加程序化。

3.3 绘画技法及作画技巧

在水彩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家们经过持续实践和探索,最终总结和创造出了多种不同的绘画技法,其中常见的有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法三种。

干画法实际上是以多层覆盖的方式创作,为使画面呈现丰富的视觉效果,在绘画过程中将颜色层层叠加,画面并不追求色彩之间的相互渗透交融,在之前已经干了的底色上层层设色。但在使用干画法创作的过程中,也不能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干”上,盲目疊加颜色,在纸上覆盖过多色彩会使画面显得厚、闷、重,甚至使画面出现颜色脏的问题,这样便会失去水彩画原应具备的通透特性。

湿画法可以充分展现出水彩画通透与轻盈的特性。将画纸浸湿或部分浸湿,趁其未完全干透时着色或叠加颜色,在着色时要控制好水分,控制好时间,找准时机着色,把握好用色浓度,不同颜色间的渗化融合可使画面展现出十分自然、协调、柔和的视觉效果。湿画法相较于干画法来说难度大,不易掌握。它的不足之处是难以对画面细节进行深入刻画。

干湿结合法则是将干画法与湿画法结合应用,在创作中以湿画法为主,画面局部细节之处采用干画法,二者结合使画面更有层次,浓淡枯润集于一体,画面更具完整性。

与此同时,在水彩画创作过程中,画家为了使水彩能呈现更特殊的画面视觉效果,通过不断探索与尝试,依靠除水之外的特殊媒介,研究出许多独特的绘画技法,如刀刮法、蜡笔法、吸洗法、撒盐法、对印法、油渍法等。

中国传统绘画重视笔法,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到的“六法”中的“骨法用笔”就强调画者在创作中对客观物象描绘的用笔技巧。五代的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到“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这正是对我国古代没骨画的一种说服,强调画者情感和用笔的统一[3]。古代文人在创作中注重书法笔墨的情趣,重视笔墨所具有的独立美学意义。没骨画最基本的特点是“直以彩色图之”,“没骨”不需要墨线勾勒画面物象的轮廓,但并非意味着一味平涂,在创作时要注重“骨法用笔”,将“骨”藏在画面的用笔之中,以“线”造“形”,将线条藏于色中。

4 结语

中国没骨画与西方水彩画虽然在起源、历史发展、创作媒介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在哲学观念、观察方式、创作流程、材料工具、绘画技法、用笔技巧等方面存在差异,二者的异同彰显了东西方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只有了解、掌握二者的异同之处,才能在未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并且将其与西方艺术进行融合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簃轩.花卉豪一世:陈淳的小写意书画[N].美术报,2020-05-02(00021).

[2] 张欣.中国工笔没骨画与西方水彩画表现性差异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

[3] 曹庆云.浅析水彩画与没骨画的差异[J].美术大观,2011(8):58.

作者简介:范宇彤(2000—),女,辽宁营口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国画。

猜你喜欢

异同水彩画
我的水彩画
说说我的水彩画
说说我的水彩画
漂亮的水彩画
说说我的水彩画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