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以美术学科为主体的“课程综合”解读
2023-07-30张伟建
张伟建
【摘 要】“课程综合”是艺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如何利用“课程综合”提高美术学科的教学实效是新课标实施后的探究热点。本文将围绕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综合”的含义、实施“课程综合”的原因、学习任务对“课程综合”理念落地的有效保障及“课程综合”策略需要解决的问题四大板块对新课标进行解读。
【关键词】新课标 课程综合 解读
一、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综合”的含义
什么是课程?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和小学课程等;狭义的课程指单独的某一门学科,像美术课程、音乐课程等。杜威的“活动课程论”提出,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对教学课程进行补充的社团课程,如美术学科中常见的剪纸、扎染等各种社团活动,也称为“剪纸课程”“扎染课程”;再如学校少先队、德育部门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也称为“德育课程”;还有走出校园、到校外开展的“实践课程”“研学课程”等,现在都称为“课程”。
(一)“课程综合”使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综合”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合科教学,是针对学科课程只向学生传授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脱离实际生活,忽视人的情感等心灵世界的种种缺陷提出的一种课程类型,指将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内容以一定的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的课程。“课程综合”主张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围绕某一学习主题开展综合学习。
例如,2021年底,笔者和一位音乐教师上了一节“美术+音乐”的跨学科课程《京韵芬芳》,就是以“京韵芬芳”为学习主题开展的“课程综合”学习。虽然讲的都是京剧这个大的主题,但是,音乐教师从音乐的唱法着手演绎京剧,而笔者从美术的脸谱来讲京剧,具体从脸谱的文化、画法、制作等方面让学生逐步了解京剧。这样,这节课就克服了分科课程彼此封闭的缺陷,通过寻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整合起来,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当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后,教师也可以彼此配合,避免对知识的重复教学。
(二)以美术学科为主体的“课程综合”打破了固有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第3条中特别提出要突出“课程综合”。以美术学科为例,这段话就是指:
(1)以美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如美术与音乐、美术与舞蹈、美术与戏剧、美术与影视等的融合。
(2)以美術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美术与语文、美术与数学、美术与英语等学科的融合。
(3)以美术学科为主体,与生活、信息、科技融合。
例如,上述《京韵芬芳》就是美术与相关艺术的综合。再如,笔者与语文特级教师上的“语文+美术”的跨学科课程“《孔望山文化》+《题西林壁》”。笔者主要讲授孔望山的摩崖石刻,这就是美术与语文的结合。这样做是为了打破“美术就是美术”的固有理念、固有认知,打破“美术只是美术”的学科壁垒。美术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的融合,能够充分发挥学科间的协同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实施“课程综合”的原因
(一)美术(艺术)课程的性质需要“课程综合”
艺术课程有其自身独特且包容的特性,对学生宽泛素养的培养,就决定了美术学科是需要实施“课程综合”的。也就是说,对学生情操的培养不是美术一门学科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综合其他学科共同完成的。例如,笔者在讲《京韵芬芳》这节综合课程时,就是通过音乐学科和美术学科的综合,让学生掌握更为综合性的知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想象力、创新思维等素养有更为综合的培养。所以,从艺术课程的角度来说,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美术课程的性质决定我们需要“课程综合”。
(二)培养核心素养需要“课程综合”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这不是一个学科可以实现的,需要实施“课程综合”。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中专门指出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要上好一节综合课程,教师就要掌握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艺术课程的4个核心素养不是独立的,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贯穿艺术学习的全过程。其中,审美感知是艺术学习的基础,艺术表现是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必备能力,创意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文化理解则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艺术素养的关系决定了艺术课程是需要“课程综合”的。
三、学习任务对“课程综合”理念落地的有效保障
谈到课程内容,就不得不谈到新课标的最大亮点:学习任务的设置。每一学段均设置5项学习任务,将美术语言(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贯穿其中。5项学习任务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每一学段均以注重发展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素养的“欣赏·评述”为起点,到以强调发展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再到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联系的“综合·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共设置20项学习任务。我们常规的美术教学内容的设置都是“1课1课”的,而新课标所设置的学习内容是嵌入在学习任务之中的,通过完成任务完成美术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任务学习不是传统的“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讲,而是围绕某一个主题的任务型学习。它是把相关的内容做模块化的学习,尤其每个学段的第5个学习任务,都与“课程综合”有关。
四、“课程综合”策略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我们现在还处在“课程综合”的探索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之一。
(一)“课程+”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美术学科可以和哪些学科进行“课程综合”。按照新课标,美术学科可以和艺术类课程融合,也可以和非艺术类课程融合,还可以和非学科融合。在日常教学中,一节以美术学科为主体的美术课是和某个学科融合,还是和多个学科融合,是需要美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来解决的问题。按照新课标理念,课时要打破40分钟的固有观念,可以是长课时60分钟,可以是短课时30分钟,还可以是长短课时相结合。当然,这都需要美术教师自行探索。
(二)“主题+”的问题
当然,以美术学科为主体进行“课程综合”时,选一个好的主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大主题的选择是开展“课程综合”教学的关键。有关专家认为,主题选择可以有以下特征:从学生视角出发,“课程综合”主题应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出发点,选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共鸣的主题;从教学内容出发,“课程综合”主题教学应多方位诠释与主题相关的知识,并以主题为线索对各学科教学资源进行灵活整合,而非简单地堆砌叠加;从核心素养的落实点出发,主题的选择应涵盖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应具有积极向上的能量,应能够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珍惜时间、保护环境等主题。
(三)“内容+”的问题
“内容+”的问题其实就是“学什么”的问题。新课标中每个学段的第5个学习任务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地探索课程内容,实施有效的综合性课程教学。
(四)“教师+”的问题
“课程综合”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数量的问题,是一位教师上,还是多位教师上,或者涉及的教师都上?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尝试过一位教师上,最多尝试过两位教师上。我们发现,这都是可行的。但是,多位教师上需要考虑好教师的衔接问题。
(五) “培训+”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99%的教师参加的是同学科的培训。如何开展跨学科的教师培训,也是“课程综合”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