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问题及其他

2023-07-30杨国荣付长珍刘梁剑

关键词:工夫伦理学康德

杨国荣 付长珍 刘梁剑

【题记】:2023年3月29日,付长珍、刘梁剑向杨国荣教授请益,所涉论域,包括实践智慧、德性与规范、伦理与道德、伦理学核心问题、伦理学史书写和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当代重建等。本文系访谈记录。

付:杨老师,您在和李泽厚先生的对谈中,特别提到伦理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厘清伦理和道德的分野,是否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元问题?

杨:一些学人,如倪培民,专门讨论工夫论,这也许有其学术价值,但我对工夫论持保留意见。在我看来,工夫哲学试图将具体的修行、修炼的方式,提升和扩展为涵盖万有的哲学形态,这恐怕存在理论上的问题。工夫确实有其哲学意义,但工夫哲学对工夫的观念泛化,则是我无法接受的。我在有关的讨论会上也表达了这一看法。

付:它可以自学习。

刘:不论是实践,还是情理结构,都不可能用来标识中国伦理学的特点。是不是这样一种努力的方向就不对呢?也就是说,不要试图找到一个可以把中国区别于西方特质的笼而统之表述出来的概念。

杨:这里确实存在问题。思想脉络的把握是比较困难,在这一过程中容易分不清、理还乱。但是,从伦理学的观念出发梳理出一条线索,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作为一个研究者,本身需要先对伦理学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根据这一认识,处理相关的论述。如果缺乏对伦理概念和理论的清晰认识,那可能就只能罗列伦理思想史中的不同材料。康德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等著作中,首先以自己的理解为讨论相关问题的前提。同样,在研究中国伦理思想史时,也需要对一般伦理学层面的理论有所理解与概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概括梳理相关材料,并进一步反观中国伦理学的衍化。这里有一个不断互动的过程:一方面,形成和深化相关的理论观念、把握伦理学的基本架构;另一方面,对中国伦理学的不同系统有所了解和认识,在伦理思想的梳理过程中印证相关理解。如果缺乏深入的理论观念,对中西伦理思想就可能难以梳理清楚。当然,思想构架本身并非是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的材料不断地有所调整。这一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做伦理学历史的过程。对于伦理学的问题,在历史上有不同的看法。苏格拉底认为,伦理学涉及对“人应该怎样生活”的理解,中国人则注重成己与成物,为己指向的是如何成就自己,这也是对伦理道德的一种理解。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等著作中提出“道德行为如何可能”的问题,肯定只有通过善良意志来颁布各种律令,并按照律令去做而不考虑后果如何,才能有完善的道德行为,其中包含对伦理实践的看法。黑格尔则要回到伦理现实,走向市民社会、伦理、家庭、国家等,这也是一种伦理观念。关于伦理学是什么,不是只有一家之言,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便可立一说。伦理学的特点之一,是拒绝独断的教条,不是说只有某个说法正确。在一定的意义上,伦理学就是提供一种生活的解释模式。

刘:这样的框架很朴实,很多根本问题已经包含其中。康德提出的四个问题看起来也非常简单:人是什么?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

猜你喜欢

工夫伦理学康德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工夫”与“功夫”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一杯热茶的功夫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诗内”与“诗外”工夫
“功夫”和“工夫”
艺术百家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