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循经济规律 促进共同富裕

2023-07-30陈承明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公有制生产力共同富裕

陈承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p.22)我们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任务,深入理解经济规律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准确把握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正确途径和科学方法。

一、共同富裕的必要性、渐进性和选择性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自觉遵循经济规律,既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又要有科学的实施方法,因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过程。这里,不仅要求我们从理想信念上认识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要在发展方式方法上认识共同富裕的渐进性和选择性。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可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共同目标。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解决理想信念问题。如果没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不会追求和实现共同富裕。实践表明,当我们忽视理想信念,贫富差距就会扩大,两极分化就会严重。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当然,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与共产主义的共同富裕有质的区别。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的,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资本主义的痕迹和缺陷,还需要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来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存在时期、地区、程度等方面的差别,还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阶级对立、没有三大差别、没有市场经济的共同富裕。当然,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与共产主义共同富裕又不是割裂和对立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通向共产主义共同富裕的阶梯和桥梁,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能为共产主义共同富裕奠定基础、开辟道路。

(二)从普遍贫穷到部分先富再到共同富裕

我国从相对贫穷到部分先富,再到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相对贫穷是客观事实,造成相对贫穷的原因很多,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首先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封锁和掠夺,其次是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认识不充分,缺少实践经验。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针对相对贫穷的现状,提出可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2](p.166)在改革开放40 多年里,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富裕程度提高,部分先富也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局部出现两极分化等问题。因此,党中央提出了着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可见,从普遍贫穷到部分先富,再到共同富裕是一个必然和渐进的过程。相对贫穷和部分先富,为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实现持久和全民的共同富裕。经济规律包括: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主要经济规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规律;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和价值增值规律等,都会对共同富裕产生促进或制约作用。

(三)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方法选择

在与资本主义并存的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应选择哪种途径和方法?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国家要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国家,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是用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方式,如资本主义搞私有制、按资分配、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就搞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二是利用经济发展的共性规律及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如利用大生产、市场经济、股份制、价值增值、非公经济、按资分配、市场调节、全球化、世界市场等积极因素加快经济发展,即采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是完全对立,而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途径和方法。改革开放以前,我们采取了第一种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暴露出缺陷和不足。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采取第二种方式,克服了第一种方式的缺陷和不足,取得巨大成就,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第二种方式也出现一些新的缺陷和问题,如导致理想信念削弱、贪污腐败加剧、贫富差距扩大等。如何取长补短,把两条途径和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全面、更高质量的发展方式,是加快现代化建设和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课题。

二、遵循基本经济规律和主要经济规律促进共同富裕

在经济规律体系中,每一种经济规律的地位不同,其中基本经济规律和主要经济规律具有决定性作用。现实表明,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既要遵循基本经济规律,又要遵循主要经济规律,并且使它们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

(一)遵循基本经济规律促进共同富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而体现社会基本矛盾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遵循基本经济规律不仅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根本要求,而且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关于基本经济规律,马克思表达过“两个必然”、[3](p.413)“两个决不会”、[4](p.3)“两个苦于”[5](p.9)的思想,分别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基本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趋势、条件、过程。具体讲,“两个必然”是趋势,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最终结果;“两个决不会”是条件,说明生产力达不到一定高度,资本主义决不会灭亡,社会主义也决不会巩固,因此生产力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两个苦于”是过程,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痛苦而艰难的历史时期,我们既要取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要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阵痛过程。

马克思对基本经济规律的论述,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促进共同富裕有以下三点启发: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同富裕符合“两个必然”的总趋势,我们必须充满信心,坚定不移,争取最后胜利。第二,要深刻理解发展生产力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性作用。要加快现代化建设和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和奠定经济基础。第三,要充分认识利用资本主义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正确理解和自觉遵循基本经济规律,才能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遵循主要经济规律促进共同富裕

基本经济规律是在一切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主要经济规律则是一个社会在特定时期中起主要作用的特殊规律。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为一谈。

第一,能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和自觉遵循主要经济规律,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对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曲折过程。1957 年我国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社会主要矛盾应该由阶级斗争转向生产斗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转变没有顺利实现,违背了主要经济规律的要求,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第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明确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党的中心工作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体现了主要经济规律的要求。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富裕程度提高,充分说明正确认识主要矛盾和遵循主要经济规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由于人民富裕程度显著提高,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党中央及时提出了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理论。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p.11)为我们在新时代自觉遵循主要经济规律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四,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中强调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表现在收入分配方面就是过大的贫富差距和严重的两极分化。因此,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按照主要经济规律的要求,解决好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问题。当前贫富差距表现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劳资之间、干群之间等方面,因而具有普遍性。两极分化在高低收入之间存在成百上千倍的差距,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三、遵循所有制和分配规律促进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规律和收入分配规律是相互作用和有机结合的,它们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这两个方面,合力推动着共同富裕的实现。

(一)遵循所有制结构规律促进共同富裕

实践表明,只有遵循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规律和基本经济制度,才能加快经济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这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具有必然性。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国不能走单纯公有制的“老路”,也不能走单纯私有制的资本主义“邪路”。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路。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思想,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7](p.19)这是总结我国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为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指明方向和铺平道路。

第二,要理解公有制为主体的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有些人认为,现在的非公经济在企业数量、产值、利润、税收、就业人数等方面都超过了公有经济,因此认为我国的公有制已经不是主体,国有经济也不具有主导作用,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公有制为主体,是讲公有的生产资料为主体,而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和固定资产。现在全国的土地都是公有的,城市土地是国有的,农村土地是集体的;而在全国固定资产中绝大部分是公有的,主要是由国家和集体长期投资形成的。因此,只要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占大多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就不会改变。

第三,需要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目前,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税收,6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企业数量。[8]这些数据说明民营经济贡献很大,不可或缺,还需要大力发展。实践表明,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是合法和有益的。因此,我们要制定更加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创造更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壮大的社会环境,使其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第四,公有经济和非公经济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公有经济为共同富裕指引方向和提供根本保障,非公经济为共同富裕提供丰富多彩的商品和服务,因而是公有经济的必要补充和有力支持。可见,公有经济和非公经济不是完全对立和相互消长的零和博弈,它们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特别是通过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它们有机结合。因此,只有遵循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规律,才能发挥公有经济和非公经济双重积极性,形成合力,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

(二)遵循收入分配规律促进共同富裕

实践表明,加快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而完善收入分配,就是“切蛋糕”和“分蛋糕”,因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径。遵循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规律,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需要通过劳动力商品形式来贯彻按劳分配。过去搞按劳分配效果不好,按劳分配的积极作用难以发挥。原因是按劳分配的“劳”,没有统一的标准,难以定“质”和定“量”。相反,通过劳动力商品形式,可以确定劳动力的价值,确定劳动力价值中包含的必要劳动的“质”和“量”。因此,可以利用决定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必要劳动来贯彻和实现按劳分配。这样不仅能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收入上的差距过大,而且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实现劳动者的共同富裕。

第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不等于劳动者受剥削。有些观点认为,承认劳动力商品就是承认劳动者受剥削,其实不然。劳动者受剥削的根源不是劳动力商品,而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下,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转化为剩余价值,因而成为受剥削者。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转化为公共必要价值,成为公有企业扩大再生产和劳动者福利提升的来源,劳动者已不再受剥削。

第三,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不影响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不仅可以作为生产资料主人的成员,参加企业管理和发挥主人作用,而且可以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按照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与公有企业买卖劳动力。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商品不仅符合价值规律和价值增值规律,而且符合按劳分配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有力促进了公有经济发展。

第四,搞好按要素分配,防止收入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除通过劳动力商品实现按劳分配外,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它们的所有者也必须按照价值规律和价值增值规律,取得要素使用权的报酬,以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需要。否则,他们就不愿意提供生产要素,从而使社会再生产难以为继。造成收入差距过大和形成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按要素分配脱离了劳动价值论和经济规律的制约。

四、遵循价值规律和价值增值规律促进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和价值增值规律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形式,是实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是增加财富积累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直接动力,也是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

(一)遵循价值规律促进共同富裕

要促进共同富裕,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形式,因此为发展生产力和促进共同富裕,就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自觉遵循价值规律,这里需要解决以下四方面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小市场经济是本源,是小生产与私有制的结合;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变异,是大生产与私有制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复归,是大生产与公有制的结合。可见,市场经济从本源到变异再到复归是一个辩证的扬弃过程,市场经济的辩证发展,显示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和必然联系。

第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具有内在联系,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满足需要。社会主义可以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二是劳动平等。市场经济要求的等价交换体现了劳动平等,与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和实现劳动平等的要求是一致的,市场经济成为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途径。三是发展生产力。价值规律是生产力规律的具体表现和实现途径,因而可以通过完善市场经济来加快发展生产力,完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三,价值规律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形式。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实质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因此,价值规律与生产力规律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的促进作用。价值规律要求的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促使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以提高微观生产力;价值规律要求的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促进生产符合需要,使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以提高宏观生产力。因此,价值规律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第四,把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与其实现形式区分开来。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以促进共同富裕;而市场经济的实现形式具有消极作用,因此需要有效限制,为共同富裕扫清障碍。商品交换是用物与物的交换掩盖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形成商品、货币和资本拜物教,甚至会出现政商勾结的权力拜物教,会对人的思想生产腐蚀作用,破坏生产力发展。因此,在利用价值规律促进生产力发展时,要限制商品、货币、资本、权力拜物教的消极破坏作用,为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遵循价值增值规律促进共同富裕

价值增值规律是价值规律的转化形式,是在大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自觉遵循价值规律和价值增值规律,促进企业生产发展和产值利润增加,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物质财富和奠定经济基础。

第一,正确认识资本及其价值增值规律的共性与个性。公有资本与非公资本都是资本,因此价值增值是它们的共性规律和共同要求,但又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公有资本与非公资本的性质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只有正确区分两种资本的共性和个性,才会自觉遵循价值规律和价值增值规律,加快发展生产力和促进共同富裕。

第二,正确认识价值增值的来源及其作用。公有资本与非公资本都要实现价值增值,因此价值增值规律是它们的共性规律。价值增值的来源是劳动力商品的运用,是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价值的结果。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充分认识劳动力商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过早否定劳动力商品,也就否定了公有资本的价值增值规律和通过劳动力商品实现的按劳分配规律,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按劳分配的贯彻。

第三,公有资本及其价值增值规律消除了对劳动者的剥削关系。在公有资本的价值增值中,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公共必要价值,成为公有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提供公共福利的来源,因而劳动者已不再受剥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不仅能在必要劳动时间里为自己谋利益,而且能在剩余劳动时间里为社会作贡献,因而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

猜你喜欢

公有制生产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必备前提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刍论社会主义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