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导向下艺术与文学跨学科的路径探究

2023-07-29文国量

艺术大观 2023年20期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学科素养美术教学

文国量

摘 要:在艺术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中,通过艺术与文学融合的契合点,去研究两者融合的可行性以及去探析基于素养下培养学生目的的一致性。利用这两者的共通性更好地去培养学生,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内在素养与涵养有所提升。教师能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利用两者的视角和多维度的美感去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文学;美术教学;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0-0-03

随着“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同时颁布,其中新课标规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来反映课程理念,确定课程目标的。[1]在新课标课程中涵盖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5个学科,这些课程体现了新课标美术课程以核心素养为中心,以美术为主跨学科融合,以任务为抓手驱动内容学习,以学业质量标准指导教学。其中,跨学科学习又以其融合多学科视野的综合性,贯穿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和体验性,成为提升学生协同合作、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其学习方式和育人过程也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进而迸发出艺术学科更强的生命力。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以其形象性、审美性特征体现出文学的丰富多彩。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融合课程教育可以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

一、艺术与文学融合的契合点

在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两者中,艺术与文学虽是不同呈现方式,但这两者又有异曲同工之妙。艺术与文学融合课程的探究也顺应了时代的需要,与此同时,艺术是传播文学的工具与手段。这两者之间的内在有着必然的关联且有着很高的契合点,契合点分析如下。

(一)素养导向、重心合一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与艺术感知两者强调的都是基础感知。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与创意表达两者强调的是实践环节。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与审美情趣两者强调的是思维以及情感的升华。

(二)历史维度、源远流长

从历史维度来看:艺术与文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最杰出的美术作品《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可以看出表现内容皆以动物为主,如野牛、驯鹿、野马、野猪等。再到人像雕刻中,母神雕像这类雕像强调夸张与生命延续的生理特征,体现出原始人对母性和生命的崇拜。这些可以看出,艺术是表现文学的一种形式,这些也是艺术与文学融合的体现。[4]

(三)内涵形式、相辅相成

从内涵、形式看,宋元作为“文人画”的黄金时代,文人画中所展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韵味,也是艺术与文学学科的高度融合。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很好地展现了诗情画意。可以看出,艺术与文学两者本就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内涵与形式都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从以上来看两者的核心素养有很多内在联系,为融合提供了契合点。

二、艺术与文学融合的目标点

艺术与文学的融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围绕核心素养下通过艺术与文学融合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美育人,以文树人,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感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根本目的。综合文学课程与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可将文学与艺术融合课程的课程目标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形成语言的建构和艺术感知

从艺术与文学的感知出发,在文学的角度感知艺术,同时也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文学,然后达到对两者融合在艺术鉴赏、文学认同和艺术精神等方面新的认知。

(二)形成思维的发展和审美情趣

掌握这两者融合特有的审美情趣,理解文学那种底蕴深厚的优美婉转,也感受其不同环境下的特有内涵,形成将文学如何融入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并能够掌握这些思维作用于文化学科以及艺术学科领域,从而去指导文学创作以及艺术创作,最后形成独特的作品。

(三)形成审美的鉴赏和创意表达

艺术创作中融合文学内涵,增强艺术创作的文化底蕴,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增强实践中的创作表达能力,通过对一些文学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文学底蕴有所感悟,并将感悟运用于实践活动。

(四)形成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发展

能够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独特性,能够形成对多元文化包容的态度,能够理解艺术精神,弘扬中华文化艺术优秀传统,提升文学认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并能促进文学与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三、艺术与文学融合的内容点

艺术与文化融合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教学相长,共同进步。[5]传统的文化学科教学,偏重于识记和背诵,虽然这些和艺术中的编导艺术有相似之处,但艺术教育和文化学科教育还是相差较大,将二者融合起来,依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需要教师对艺术与文学这两者的知识有一定的把控,能清晰厘清两者的关系,同时善于掌握学生相关的能力发展水平,从而寻找文学课程与艺术课程适合的融合点,以专题模块课程的形式开发设计融合课程。把文学带入艺术课堂,不仅仅需要在思想上得到重视,还应该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有条不紊,有方法有步骤地贯彻执行,依据两个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学习目标上进一步细化、分解与设计,就具体的课程内容而言,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概念出发、引导感知

以知识的核心概念为主,主要引导学生学会感知艺术学科以及文学学科中的概念,以了解两者的基础知识,为下一步理解两者的审美情趣打下基础。例如:“文学中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者是如何在作品中呈现的?”“国画中题款和画作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意图让学生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和题款的基础知识。

(二)深入理解、引发趣味

以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引发审美情趣的探究,探寻艺术与文学共同的审美情趣,并在多次反复探究中形成思维,为下一步创意实践做铺垫。例如:“文学中梅兰竹菊四君子有何高洁品质? 绘画作品中梅兰竹菊四君子的表现手法有何特点?”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探索了解四君子的品质,从而在意志品质中形成对美的审美情趣。

(三)创意实践、探究规律

以审美鉴赏促进创意实践,通过在课堂中探究共同的审美特点与规律,将两者的审美特点付诸实践,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给予文学内涵,增加艺术作品的格调底蕴,达到融合的目的。例如,通过在课堂中对文学作品梅兰竹菊特点的分析以及绘画作品梅兰竹菊的审美特点分析,得到了共同的审美特点,两者都表达了梅兰竹菊坚韧的品质,现又将这些特点在新的作品创作中去实践,去充分地表达诗情画意。

(四)巩固理解、情感升华

在创意实践中加深巩固对艺术与文学的理解,通过前期的感知、理解,以及实践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通过知识的掌握引发对课程内涵的探究,在探究中引导学生上升到文化传承以及情感价值观上,推动文化传承,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文化自豪感。

四、艺术与文学融合的实践点

跨学科课程的实施根据课程设置以及课程目标和要求可分为四个大的环节, 四个环节是课堂实施的顺序也是实施的关键。

(一)兴趣入手、导入激趣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开端。在以往的文化科目中的导入方法,大都以复习或直接导入为主,虽有着较好的效果,但长时间的方法雷同势必让学生感到平淡无奇,反而达不到对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艺术教育课堂的导入多姿多彩,因此导入新课时综合两者的契合点,利用课程多样性,方法的独特性进行课堂导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更好地为教学做铺垫。通过归纳总结艺术学科与文学科目的特点与共性,总结出以下几个导入方法。

1.活动导入:兴趣是学生的最佳学习动力。在艺术与文学的融合课程中,游戏导入法是一种很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能确保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6]以《孔乙己》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表演艺术导入,然后让学生猜测表演人物,这种游戏能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自觉参与教学活动,可顺势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主题上。

2.实物导入: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使得课堂导入更具生动性,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把握课程的特性,借助实物的外在形态、色彩的美感,进行课堂导入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7]以王维《使至塞上》教学为例,把诗意实体化,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相应的山水盆景(模型)作品,可生动形象地展示引发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同时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3.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有趣的特点,给学生进行视觉上的感知,同时利用音乐营造一种氛围环境,再通过教师口头上的表达,进行视觉、听觉以及思维上的三合一情景营造,让学生能够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这样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课程的感知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借助多媒体等设备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情境,通过情境导入新课知识,激发学生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三峡》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播放三峡的视频,再配上《渔歌唱晚》的音乐等营造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带来奇妙的感官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过程实施、素养为本

课堂教学主要是围绕文学与艺术融合课程的“感知、理解、表达、升华”这四个层面展开的,主要采取了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实践中以体验、赏析、实践等多个环节开展教学,利于学生将艺术学科的知识和文学知识实践相结合,去体验艺术与文学融合课程的魅力。在课程实施中,主要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角度出发,有的环节注重知识建构和审美文化融合中理解学习课程,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目的。

(三)回顾总结、查漏补缺

艺术与文学的融合小结要重点突出艺术与文学融合的新颖,明确融合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让学生感受到本堂课和传统的文学课程的差异,也要让学生明白融合课堂有别于传统的艺术课堂。在融合课程中可以通过更加灵活愉悦的教学方式,将文学学科知识生动形象化,轻松掌握文学的知识要点,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再通过课堂总结将课堂思想情感升华,上升到一个高度。所以,课堂总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课堂总结”对于整体优化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学时应把握好这个结束部分、最后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笔”。课堂总结也可形式多样,方法各异,笔者总结出以下常用基本方法。

归纳法:在课堂总结时由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堂比较系统地归纳概括。这样在初次学习艺术与文学融合课程时,学生比较容易跟着教师形成良好的思维以及对课堂知识点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把握,增强教学的效果。

拓展法:对于艺术与文学融合课程中一些趣味性强的教学,在结束课程时会使学生觉得“余音绕梁”“意犹未尽”。这时教师除应对课堂上所学内容做出概括总结外,可借机进行一些知识的拓展,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进行思维情感方面的升华,也可以提出一个或两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也可乘机给学生布置一点课后趣味作业,巩固知识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和创造的能力。

联系法: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可把前期学习过的艺术与文学融合课程的内容和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内在与外在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8]

五、艺术与文学融合的总结点

艺术与文学融合可以通过学生课后反思、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从具體的语言描述中去分析每一个学生课堂表现的变化。利用期末的考核范围可以规范课程的组织和开展,通过考核还能提升学生对融合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促进学生掌握课程中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知识。对艺术与文学融合课程本身以及执教教师课程教学的评价,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该课程的实施效果。邀请学校其他专业教师和学校领导观课评课,调查学生对该课堂和教师的教学满意度等。相信结合更全面丰富的课程,并对评价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艺术与文学融合课程实施效果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艺术与文学融合研究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同时,该跨学科课程需要在不断改进中才能逐渐成熟,课程无论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学校学科的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艺术与文学融合课程从多维度思考,多样化实施,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也让课程变得生动形象,希望在慢慢地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静霞,张本霞,郭佳慧.绘画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3]夏小红.教育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

[4]邹元江,张贤根.美学与艺术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5]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6]唐燕.初中美术教学课堂导入技巧微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8(13):163.

[7]吴丽华.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8]张建.立美教育认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跨学科教学学科素养美术教学
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
浅议高校跨学科教学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跨学科教学视阈下的教师角色意识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学科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教学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音乐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