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谐谑曲Op.39 No.3的音乐特征与演奏技法

2023-07-29陈希

艺术大观 2023年20期
关键词:音乐特征演奏技法肖邦

陈希

摘 要:“钢琴诗人”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一生创作了四首谐谑曲,在钢琴创作领域把这一独特的体裁发展到高峰,其中《升C小调第三谐谑曲》(Op.39 No.3)结构简洁、气势恢宏,极具贝多芬的影子,展现出作曲家不可多得的创作才华。本文以这首谐谑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以及演奏技法等各个方面的探析,力求全面地阐述该曲的创作特征,挖掘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演绎该曲。

关键词:肖邦;谐谑曲;音乐特征;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0-00-03

肖邦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与同时期的其他钢琴家不同,肖邦的个人风格尤为明显,并且有着强烈的民族性质,他的作品能够充分地表达出波兰的民族热情与斗争性。

谐谑曲这一体裁,出现在17世纪的意大利,谐谑曲的原意是幽默和诙谐,是用许多怪诞的材料描述舞曲中的情歌和牧歌。该体裁是由小步舞曲(minuetto)发展变化而来的,小步舞曲原为法国波图尔的一种乡村舞蹈,多为三拍子,因欢快活泼,舞步较小得名,而后被引进宫廷。在1653年,音乐家吕利开始运用小步舞曲的体裁后,小步舞曲才正式成为法国宫廷舞曲,并作为早期宫廷芭蕾音乐中的一部分出现。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率先使用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谐谑曲沿用了小步舞曲三拍子,将灵巧与幽默的性格大力发展,具有十分强烈的谐谑性与讽刺性,成为大型器乐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1]

一、肖邦谐谑曲Op.39 No.3的创作背景

弗列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伟大的法籍波兰裔作曲家、钢琴家,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浪漫主义乐派音乐家之一,素有“钢琴诗人”的美誉。他的一生创作了140余首钢琴乐曲和27首钢琴练习曲,体裁风格十分广泛,其中不仅有充满戏剧性的奏鸣曲、圆舞曲、夜曲、前奏曲,也有荡气回肠如史诗般的叙事曲、协奏曲等。

肖邦一生总共创作了四首谐谑曲,而肖邦谐谑曲OP.39 no.3创作于1838年至1839年,献给阿道夫·古德曼,是肖邦与情人乔治桑在西班牙马路卡岛上旅行期间创作的。肖邦在创作谐谑曲OP.39时沿用了谐谑曲这一体裁三拍子的舞曲节奏以及复三部曲式的结构,更加突出地表现出谐谑曲的谐谑性与讽刺性,以及在作品中表达的哲理性与戏剧性,结构更加自由,对比更加强烈。正如李斯特对肖邦的形容——“一个孤独得十分彻底的人”,[2]这种孤独并不是常人所能够理解的,这是一种自由的孤独,对自由极度追求的孤独,此时的肖邦不仅经历着病痛带来的折磨,更忍受着祖国灭亡,灵魂极度空虚的痛苦,但对于创作的那一分自由与纯真从未改变,在作品中那独特的自由以及民族性,使得肖邦谐谑曲成为谐谑曲最为辉煌的经典。

二、肖邦谐谑曲Op.39 No.3的音乐特征

谐谑曲有着怪诞、活泼幽默的特征,常有强烈的强弱对比,让人意想不到的转调以及主题引入,有着突出的幽默意味,肖邦在肖邦谐谑曲OP.39 no.3的创作中让这些特征更加地突出,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笔者将从曲式结构、主题旋律等方面分析该曲的音乐特征。

(一)曲式结构分析

此曲引子部分(1-24)可分为三个乐句,以#c小调的拿波里六和弦开始,并以这个和弦结束,非常别具一格,呈示部的主部(25-155)的调性为全曲主题调性#c小调,结构为引申型中段的三段结构,非方整结构。呈示段(25-56)可分为四个乐句,四个乐句的开头与结尾相互呼应,前句的结束即为后句的开始,使用了贯穿进入的创作手法。随后进入主部的中段(57-105),这里以两小节的跳音弱奏引入,59小节开始中部旋律出现、主部再现段(106-155)为完全再现[3]。

图1 曲式结构图

副部(156-335)为三段结构,以bD大调开始,经过多次转调,整个副部悠远梦幻,用宽广的和弦与和弦后空灵的华彩,形成和主部主题的鲜明对比。副部呈示段(156-243)可分为两段,每段五句,宽广大气,能让人浮想联翩,每段的第五句与前四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低音区的八度奏出,干净浑厚,画龙点睛。副部中段(244-287)沿用了呈示段的华彩元素,与新主题旋律综合,为整个副部更添神秘与空灵。副部中段可分为四句,副部再现段(288-335),共有六句,前四句再现副部主题,不同的是在第四句调性转到了主题调性的平行小调bb小调上,为后续的色彩变换做铺垫。第五句与第六句连续变换调性,最后落在主调,结束在主调主音七和弦上。

再现部(367-538)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主部再现(367-447),主部再现只有两段,第一段是主部呈示段的再现(367-398),第二段则是主部中段的再现(399-447)。第二部分副部再现与主部再现同样只有两段,是工整的复乐段结构,副部再现第一段(447-493)与呈示部副部主题的色彩相同,为宽广空灵的大调,调性转到了E大调。第二段(494-528)则转为了g小调,给副部主题增添了一层忧伤黯淡的色彩,两段均可分为四句,每句四小节。第三部分(529-538)可以看作过渡段的再现,第三段沿用了過渡段的材料加以变化,将全曲引向最低潮,为后面辉煌的尾声埋下伏笔[4]。

尾声(539-648)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539-571)为尾声最高潮的引入部分,由弱至强,由浅至深,引出全区最辉煌的第二部分(572-648)。该部分使用右手快速跑动搭配左手八度以及和弦的大跳,营造出紧张激进的氛围,第二部分结构为两段式结构,全曲在这一段推向最高潮最后强收,这也是肖邦惯用的手法。

(二)主题旋律分析

如果说和声是音乐的骨架,那么旋律可以说是音乐的灵魂了。因为它常常处于高声部并且容易吸引听众的注意,甚至能够进一步调动听众情绪。

主部主题旋律总体上呈下行趋势,模进的旋律型让旋律更为紧张。一般来说下行的旋律更加忧伤,也是情感的宣泄,这里肖邦在旋律织体上使用双手八度勾勒旋律线条,搭配下行模进的形式让旋律极其有力,原本下行的旋律搭配如此强劲的旋律线条,使得主部主题犹如滔滔江水奔涌而来,宣泄着肖邦心中复杂交错的情感。在这一连串宣泄而下的双手八度旋律结束后,旋律转向低谷,虽然旋律形态上一致,但在和声上更加丰富,在力度上大幅减弱,就好像奔流的大河忽然平静,这里的旋律经过肖邦的精心编排,环环相扣,此起彼伏,让人不由得与这乐曲一同紧张了起来[5]。

对比是音乐发展的动力之一。副部主题就像细细的小溪,如丝般绵绵不绝,旋律上用以柱式和弦开头,引出华彩,音域跨度五个八度。柱式和弦旋律宽广宏伟,犹如圣咏般神圣庄严,之后的华彩旋律位置较高,空灵悠远,在调性上大调温暖的特性使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的对比更为突出。回到旋律本身,副部主题旋律大体为上行,旋律音程以属到主的纯四度开始,大调调性第一时间被确立,意图明确,后面的华彩旋律下行,犹如星空散落,华丽至极。整个副部主题如歌般的优美又如梦般空灵,安静祥和的意境贯穿整个副部主题,作者想通过这一段优美的旋律诉说往日故乡的美好,但逝去的总是更加引人怀念,这段优美的旋律背后也隐藏着肖邦对于失去祖国,身在异乡的痛苦与挣扎。

三、肖邦谐谑曲Op.39 No.3的演奏技法

钢琴演奏是演奏者对钢琴作品的二度创作,想要诠释好钢琴作品,扎实的基本功与对钢琴作品的了解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这里笔者将从技术难点以及情感与呼吸的处理做详细的分析并指出练习要领。

(一)技术难点把握

肖邦谐谑曲OP.39 no.3中充斥着八度技巧,八度重复同音,有着强调要素,加强音响效果的作用,在八度的演奏中时刻要注意手臂手腕的放松,八度的演奏是通过手腕的抖动而实现的,在学会手臂手腕的放松后,需使手掌保持与固定弹奏八度所需要的手型。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找好放松的感觉,以手指为支点,放松全身,感觉全身的重力凝聚在手指,这便是弹奏八度时的身体状态。而在做手指八度练习时,应由慢至快,循序渐进,逐渐掌握放松手臂的要领[6]。

谱例1 肖邦谐谑曲OP.39 no.3(99-107小节)

(二)情感与呼吸处理

我们都知道,踏板决定了钢琴的呼吸,句有句的呼吸,段落有段落之间的呼吸,长呼吸让人觉得舒缓,短呼吸让人感觉紧张,因此情感与呼吸的关系密不可分的。

谱例2 肖邦谐谑曲OP.39 no.3(200-207小节)

谱例2是该作品副部主题的第2句,203小节的头一个和弦,既可以看作是前一句的结束,也可以看作是后一句的开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和弦,谱例上标记了一个长踏板,首先,前四个和弦的踏板不能完全按照谱例上空掉,而是应该一个一换地踏下去,盡可能地做到和弦和声上的完全连接,保持音响的饱满度。在最后一个和弦踏下之后,应该立即抬起一半的踏板重新踩下去,也就间接地做出了一个切分踏板的效果,之后按照谱例用一个长踏板接着弹下去。这个切分踏板的运用既起到了与前一个句子相连接的“暗示”的作用,又不会出现持续长时间踏板所产生含混不清的音响。其次,在204小节和弦结束音之后,演奏者需要有一个短暂的呼吸,做好踏板以及后边一连串双手琶音的准备动作,手臂可以做一个大幅度的摆臂动作提示,但切记不能生硬刻板,要与身体呼吸相协调一致[7]。

在经过了主部主题铿锵有力的痛苦挣扎之后,在进入这一段副部主题时,气氛开始变得舒缓美妙,副部主题犹如惬意的田园诗一般,时而安静祥和浅吟低唱,时而像飞溅的瀑布一样激情澎湃高亢嘹亮,这一段的踏板分成两个部分,前三小节的和弦长音都是跟着和弦来换踏板的,使和弦尽可能饱满深长,后边4小节双手分解琶音下行则采用长踏板的方式,一个踏板到底,倾诉着肖邦内心的憧憬与向往,演奏者的呼吸也必须跟着踏板进行歌唱性的连接和调整,达到统一。在短暂的祥和过后,不协和的音响效果打破了这份宁静,经过过渡段的推进感情基调回归迷茫、紧张的主部主题。

四、结束语

肖邦的这首谐谑曲是别出心裁的,是肖邦四首谐谑曲的第三首,也是谐谑曲作品中里程碑的一首,从肖邦开始谐谑曲真正从大型作品中独立出来成为乐曲,拥有了灵魂。肖邦虽然是浪漫派作曲家,但是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舒适区,大胆地去探寻更多创作的可能性,并将之运用于自己的谐谑曲创作中,最终形成了属于提自己的个人特色,这种不被规则所束缚的创新理念是先进且具有建设意义的。肖邦的伟大毋庸置疑,他的痛苦也非常人所能忍受的,但他依旧能够跟随着自己的内心,与他的灵魂一起孤独且高尚地创作下去。

参考文献:

[1]周俐.肖邦谐谑曲[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03):25-27+4.

[2]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

[3]李田甜.肖邦谐谑曲Op 39音乐分析[J].黄河之声,2013(06):67-68.

[4]李默.论肖邦《谐谑曲Op.39》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分析[D].吉林艺术学院,2017.

[5]于润洋.悲情肖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6]白若燃.钢琴演奏技术训练初探[D].西安音乐学院,2020.

[7]周淼晔.论肖邦谐谑曲的旋律形态及其内涵[D].燕山大学,2013.

猜你喜欢

音乐特征演奏技法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肖邦
理性中的即兴随想
布洛赫中提琴希伯莱组曲演奏技法剖析
钢琴作品《筝萧吟》的作品分析与演奏技法
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唢呐常用演奏技法与声学参量关系研究(一)
中国当代古风音乐曲式形态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