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探微
2023-07-29刘香妹
刘香妹
摘要: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落实“双减”政策,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究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以及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具体策略,力求探析透彻,察微洞幽,鞭辟向里,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方法的借鉴,逐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体验;减负;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2;G6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0-013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实践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ZX22-135)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语言产生的基础[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历史,劳动中的简单交流,促使语言产生,并形成文字。有了文字记载,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可以说,这一切都源于劳动。而语文课程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师要从生活的视角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此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而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符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要求,符合“双减”政策要求,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展开论述,以此为语文教学提供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借鉴。
一、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生活是语文课程的源头,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依托,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劳动是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语文学习状态,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语文教学活动,达成教师、学生与文本的高效对话,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受“应试理念”等影响,部分教师忽略劳动教育等实践内容的融入,导致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欠缺,思想道德素养提升受限。劳动教育具有非凡的意义,涵盖的内容广阔、深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创新,增加劳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丰富学生的情感
生活离不开劳动,而经验也来自劳动,有了劳动,人类社会才得以发展。缺少劳动的教育,不能称之为全面教育。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还要渗透德育、美育、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加深对亲人、集体的感情,懂得生活的意义,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有利于落实“双减”政策
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需要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布置少而精的作业,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是“双减”政策下的语文教学创新,可缓解学生的抵触情绪,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积极挖掘其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有效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快乐学习。
二、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1.引导学生认识劳动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1)劳动和语言从来都是如影随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是《击壤歌》中描绘的古代人民劳动场景,如在眼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田园诗人陶渊明描绘的劳动场景,艰辛而快乐,淡泊而高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展现出人们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可以说,有了劳动,文字才熠熠生辉,才生动形象,才趣味盎然。没有这些火热的生活场景,没有对这些生活场景的感悟,文字就黯然失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与语言文字的关系,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认识到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使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例如,《慈母情深》以传神的笔触,如“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用龟裂的手指数着”[2],表现出“母亲”赚钱的辛苦以及为子女、家庭无怨无悔的付出,塑造了内心坚强的劳动人民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体验母亲每天重复的家务劳动,如洗衣、拖地、洗碗等,然后以此为内容写一篇小作文。这样,学生不仅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还能认识到劳动对生活、对个人的意义。
(2)引导学生认识到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具备劳动能力,好好学习才是他们的任务,这就导致有的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因为不了解劳动的重要性,所以学生也很难形成科学的劳动观。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发展;没有劳动,就没有社会的前进。在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集体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感,从而积极、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3)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本质,促使学生实现体力、智力的均衡发展。为此,教师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以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从而激发出劳动意识,并付诸行动。例如,在教学《刷子李》时,教师可以说故事的方式给学生介绍课文内容。有一个辛勤的手艺人,他非常喜爱粉刷这一行业。他姓李,所以我们叫他刷子李。刷子李多年从事粉刷这一行业,熟能生巧,成了手艺高超的奇人。那么,粉刷行业会出现什么样的奇人呢?他又奇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粉刷房子的小视频。通过教师的娓娓讲述以及生动视频展示,刷子李的形象就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使学生认识到刷子李热爱劳动,在平平凡凡的劳动中演绎出精彩人生,以及劳动使刷子李自信、自立。而这也是《刷子李》蕴含的情感价值。《卖油翁》也是一篇体现劳动人民熟能生巧的文章[3]。在教学中,教师可将这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以角色表演的方式,分别演绎这两篇课文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的含义,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教师通过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可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涵,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让学生懂得劳动是一种责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其对劳动形成正确认知,产生责任感[4]。而学生一旦形成劳动责任感,意志就会变得坚强。这样,对于学习中的困难,学生就会有挑战的勇气,有征服困难的决心,并因此形成学习成就感,树立学习自信。对此,语文教师可以课外实践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博大与生活的多姿多彩。例如,在周末,可带领学生到敬老院或公园等地,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或进行公益劳动。通过劳动,学生可放飞自己的心情,获得满足感。通过在劳动中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学生还可懂得劳动的意义,明确劳动既能给别人带来舒适,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然后,教师可让学生将劳动过程写一篇作文,并选出其中的优秀作文供全班学生赏读。因为有实践经历,所以学生有真情实感,写出的作文富有感染力。
2.组织竞赛活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胜心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在劳动教育的融合中,充分利用學生的这一特点,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兴趣。在劳动竞赛中,你追我赶、其乐融融的氛围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优秀品质,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劳动,劳动是光荣的。例如,《祖父的园子》充满童真、童趣,包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感[5]。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其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眷恋。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师:谁曾见过类似的园子,谁家有这样的园子?学生A:我家有一个小院,爷爷种了很多蔬菜,还有葡萄,绿油油的,充满生机,我经常帮助爷爷种菜,但我更喜欢采摘葡萄,因为葡萄好吃。学生A活灵活现的描绘令很多学生神往。然后,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竞赛,让他们畅所欲言,讲述自己参加过的种植劳动以及感悟,并说明劳动的意义。小组竞赛的获胜标准是探究内容的准确度与丰富性。通过这种灵活的融合方式,学生能想象出祖父参加劳动的画面,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形成热爱劳动的情感。
3.挖掘劳动教育中的趣味性元素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突破定式思维的束缚,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对学生来说,体验式学习衔接自然,比被动接受式学习的效果要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变形式,创新教学方法,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元素,融入趣味性内容,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身心健康地成长[6]。对此,教师要研究“双减”政策,落实“双减”政策,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以及学习需求,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问题,因材施教,让学生以简单、高效、快乐的方式学习,以此消除学生对学习的紧张感、焦虑感。例如,语文教材的课文中包含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教师可充分挖掘并以趣味方式呈现,将劳动教育内容以实践的方式落实到学生的课后作业设计中,有效提升作业设计的品质,杜绝机械性的抄写、题海战术等低效作业形式。这样,学生可在课堂上扎实掌握语文知识,在课后自觉、主动、高效完成作业,既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能拥有快乐的童年。
4.劳动教育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1)劳动教育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资源,以多种形式开展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劳动为荣,自觉参加劳动,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提升阅读能力,提升综合素养[7]。劳动会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其树立责任意识,对其未来的成长、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相应的教学内容,将阅读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一种锻炼,通过劳动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任何知识都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劳动教育与阅读教学的结合可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价值。
(2)劳动教育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味地伏身书本之上,学生会把知识学“死”,陷入“读死书”“死读书”的恶性循环中。因此,教师可通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打开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参加相应劳动的过程中提升动手能力,丰富生活经验积累,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8]。这样,在写作中,学生就可基于劳动中形成的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描写。在语文教学中,听读说写是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这其中,写作是综合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将劳动教育和写作教学结合到一起,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9]。对此,教师要悉心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认真总结劳动中的感悟,然后让学生将观察、感悟落实到笔端,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将劳动的意义和收获清晰地展现出来。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是部分学生的写作状态。而劳动的内容十分广泛,给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话题和素材,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5.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实践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生活的视角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这样的语文课堂生动形象,充满勃勃生机,能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知识就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是知识之源。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时,教师要认识到,出生在城市的学生几乎不了解农村生活,即使出生在农村的学生也因忙于学业并不真正了解农村生活,因此可通过详细剖析课文描述的场景,并进行相应延伸,引导学生体会乡村自然、和谐以及充满诗意的画面,感受乡下人用自己双手装点家园的美德[10]。教师还可为学生播放呈现乡下安恬静谧生活的视频,如乡间的小路弯弯,路旁芳草如茵;小溪流水潺潺,清可见底;空气清新,鸡鸣犬吠,偶尔还能听到牛叫马嘶;麦田一望无际,随风起伏;果园内瓜果累累,散发清香;雨后蛙鸣阵阵,草香弥漫;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这能让学生感受乡下生活的美好,还可拓展讲解各地的方言以及方言与劳动实践的关系,以此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如果班级学生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教师可邀请其上台讲一讲农村的趣闻、趣事,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环境、改变生活。这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对劳动人民的尊敬之情,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语文学习体验,并真正理解课文内涵。
三、結语
总而言之,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可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双减”政策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并在阅读教学中、写作教学中积极融入劳动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以此促进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任双巧.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融合劳动教育因素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2.
[2]马亮.沉浸:提升儿童言语品质———小学语文沉浸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成才之路,2022(25):77-80.
[3]朱梦怡.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劳动者形象比较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2.
[4]陈佳玉,刘慧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劳动教育资源呈现及其教学渗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36(01):124-129+135.
[5]刘延君.文言并重授渔为先———《卖油翁》教学设计[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02):148-150+157.
[6]李艳红,周雪英.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2):104-109.
[7]姜艳艳,孙宗秀.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基础课程融合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9):162-166.
[8]李艳红,周雪英.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2):104-109.
[9]黄梦梦.散文《祖父的园子》中的语言与情感教学解析[J].语文新读写,2022(16):76-78.
[10]王秀花.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J].吉林教育,2022(01):75-77.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Subject and Labor Education
Liu Xiangmei
(Zhangping City Chengbei Primary School, Fujian Province, Zhangping 3644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have rich humanistic connotations and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students spiritual growth.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eachers can integrate labor education, implement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experience, and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s well as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with labor education. It strives to explore thoroughly, observe subtle holes, and drive inward, providing teaching methods for Chinese language educators, graduall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nhanc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Key words: primaryschoolChinese;labor education;experience;reduceburden;reading; 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