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改造旧“苏鲁克”制度实践研究

2023-07-29其乐格尔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

摘要:苏鲁克制度是近代在内蒙古牧区很普遍的一个放牧制度。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在牧区的施行的旧苏鲁克制度。旧“苏鲁克”制度是牧主对牧工的剥削的主要形式。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后,从牧区的实际出发,对旧“苏鲁克”进了改革,为牧工提高利益的同时也保护牧主的利益施行了新苏鲁克制度。新苏鲁克制度对内蒙古的牧区经济发展以及对牧民的生活水平都带来了明显的发展,而且对现在的牧业区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现代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牧区民主改革;新苏鲁克制度

“苏鲁克”是蒙古语音译来的,本意为“群”,“苏鲁克”制度的意思也就是蓄群的意思。旧“苏鲁克”是旧社会在内蒙古牧区实行的牲畜承放制度,是封建制度对牧民的一种超经济剥削模式。近代封建王公贵族、牧主、商人、宗教上层喇嘛把蓄群租放给牧工,形成一种租佃关系的租牧方式,规定牧工只能得到极少的绒毛等畜产品,或货币报酬。在牧区民主改革前,内蒙古的社会是划分阶级的。内蒙古的阶级分划可以分为统治剥削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统治剥削阶级主要由王公、总管、喇嘛、奸商等;被压迫阶级主要由农业区的中农、贫农、雇农、手工业工人以及游牧区的中等牧民、贫苦牧民工等。虽然富农与富裕牧民、牧主或大牧主,他们也受着上层的压迫,同时他们在经济上剥削着雇农与牧工、牧民。在牧业区,牧主是牧区的主要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一部分牧主是世袭佐领,他们通过封建统治和对劳动牧民的剥削而成为牧主;还有一部分牧主是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发展成为牧主[1]。因此,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改造旧“苏鲁克”制度进行研究,对推动内蒙古农牧经济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苏鲁克”制度的改造方式

(一)“牧场公有,自由放牧”

“牧场公有,自由放牧”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后党在内蒙古牧区的基本社会政策之一。其目的是废除封建特权,解放封建制度压迫与束缚下的生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主要内容是:

(1)废除王公、贵族、封建主对对牧场的割据霸占,承认内蒙古境内牧场为内蒙古民族所公有,按照盟、旗行政区划,该区内草原牧场一切牧人放牧自由;废除奴隶制度,一切奴隶宣告解放,享有完全平等的公民权利,使他们有人身的自由与劳动的自由。

(2)当前蓄牧业经济因其分散性与落后性,必须由领导逐步总结群众固有经验,改进牧区放牧方法,才能提高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但鉴于牧区长时间残酷的封建统治所形成的强迫命令的实际情况,必须根据各地不同的生产条件、民族特点与群众觉悟水平,以典型示范,按照群众的自愿来推行,使群众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放牧形式(不论分群、合群、轮放、专放、游牧、定居)的自由。

(二)“增蓄保蓄,人畜两旺”

发展生产的中心问题是发展畜牧业。在内蒙古的牧业区,人口密度少,从而劳动力少,因此商品交易少,导致收入不高,经济发展也缓慢许多。牧业区牧民收入增长率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牲畜数量少,之前因为分配牲畜导致牲畜的繁殖率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有效的防疫措施导致的畜疫损失,还有一些自然灾害,狼群的袭击等。

针对这些问题实施了有效的措施得到了很大的成就。一是,改善了饲养方法,使牲畜的损失量减少。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备意识,加强对旱灾或雪灾的对策与准备,减少牲畜死亡。二是,加强了防疫对策。鼓励兽医方面的人才引进,减少畜疫,减少损失达到增畜保畜的目的。三是,减少了狼害。施行了有效的措施减少狼对畜群带来的损失。达到了保护牧场,保护畜群,增加繁殖率,实现了增畜保畜的目标。

(三)“保护牧场,禁止开荒”

在半农半牧区实行保护牧场,禁止开荒,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畜牧业的政策,是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在1950年制定的。内蒙古地区的大多半农半牧区是因为清朝政府、北洋军阀、日本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反动派推行的“开拓”与“垦殖”政策造成的。这些地区大多都是蒙汉杂居与农牧交错,长期存在着农牧生产的矛盾和民族纠纷。这些地区交通极不发达,粮食很难外运,土质与气候又多不适于农业。因此,为了半农半牧区人民目前的实际利益与将来的长远利益,禁止无限制地开荒,划定了牧场,以便有步骤地发展畜牧业。

“保护牧场,禁止开荒”这一政策的确定已使半农半牧区人民得到实际利益,不但克服了农业牧业生产中的往日矛盾,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纠纷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此经验也证明了在牧业区实行轻税政策和为广大牧民服务的贸易政策,是合乎牧业区群众的迫切要求的,对发展畜牧业生产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

(四)“三不两利”政策

“三不兩利”政策是乌兰夫同志提出的内蒙古牧区民主改革、发展生产的重要政策:“不分、不斗、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不分、不斗、不划阶级是不分牧主的牲畜,不斗争牧主,不公开划分阶级成分;牧工牧主两利政策是在废除牧主对广大贫苦牧民的封建特权和封建剥削的基础上,实行合理的牧工牧主两利的工资制度。这几项政策的贯彻实行,即保护和发展了畜牧业生产,又为牧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根据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工作会议通过,且1947年10月10日公布实施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对牧主和牧主经济进行民主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在废除封建特权,发展包括牧主经济在内的畜牧业生产”和“既保护牧主的私有权,又保障牧工的利益,以达到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3]。

“三不两利”政策是通过对牧区的调查,根据牧区的经营性质、生产特点、民族特点等实际情况制定的。牧区雇佣劳动放牧经营的牧主经济,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人民政府保护牧工的合法利益的同时也保护和鼓励了牧主经济的发展,鼓励了牧工与牧主的积极性,反对牧主对牧工的任何封建压迫与剥削,实行牧工牧主两利的工资政策,规定了合理的工资标准。虽然牧主经济的性质基本上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但是它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合理工资制度的牧主经济的发展对整个新民主主义经济来说也是有利的存在。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旧“苏鲁克”制度改造的结果

(一)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从政治上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可是牧区的生产关系复杂,盘根错节的封建制度的根基没有被同时消除,依然束缚着牧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据《中国土地法大纲》,结合内蒙古牧区的特殊性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牧区民主改革。改造旧“苏鲁克”制度是牧区民主改革的一部分,正是针对封建制度的束缚与剥削,废除原有的封建性生产关系,创造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新生产关系。通过这次改造,牧区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内蒙古人民的政权得到了巩固与发展,牧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与提升,生活水平也逐渐改善了。

(二)改变了原有的阶级关系

不划阶级不是牧区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而是根据当时牧区经济的特殊性所采取的比较缓和的民主改革政策。之所以保存牧主经济,不斗不分,是因为牧主经济有两方面的性质,即,就其政治上和经济压迫剥削牧民看是封建的,就其经营方法看,主要靠雇佣劳动,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另外,因为畜牧业经济基础极不稳固,同时牲畜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和人为破坏。牧区由于遭受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导致经济文化的落后。因此,在牧区进行一切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虽然没有彻底解除阶级关系,但是以比较缓和的方式解决了牧工与牧主之間的阶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用工资制度保护了牧工的利益,牧民的权力(政权)得到保护和发展。

(三)提高了牧区的生产力发展

实行“三不两利”的政策,牧工的利益和生活得到了保护和改善,同时牧主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在当时畜牧业经济落后的情况下,牧主经济的发展对发展蓄牧业经济的生产力、繁荣经济是有利的。“三不两利”政策保护和发展了包括牧主经济在内的畜牧业生产,调动了牧民和牧主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以比较缓和的方式解决了牧区的阶级矛盾,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使畜牧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三不两利”政策、“人畜两旺”、“保护牧场,禁止开荒”、“牧场公有,自由放牧,增畜保畜”等政策的科学实施下,牧民的生活日渐地改善,也从根本改变了牧区贫困和落后的面貌,长期衰退的畜牧业经济也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了。

三、结语

恢复与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过程中,通过牧区民主改革,封建特权与广大民众之间的主要矛盾得到了解决,“牧工牧主两利”政策和新“苏鲁克”政策的执行,限制和削弱了牧主对牧民的压迫与剥削,社会生产关系也得到了变革和完善,从而把牧区经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轨道拉到了新民主主义轨道。这样为牧区的畜牧业经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准备了有力的条件,奠定了经济基础。阶级关系得到了改善,牧工与牧主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新的生产关系对牧民的生活带来了发展,生产力也得到了解放,牧区的各阶层也有了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仁钦.内蒙古牧区工作成就启示研究(1947-1966)[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2] 赵真北.试述内蒙古牧业区的民主改革[J].档案与社会,2004(3):54-55.

[3]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厅修志编史委员会.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其乐格尔,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内蒙古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
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中央委员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近代农村文化发展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试论海南黎族人民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贡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考察
群众路线:“延安精神”的核心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
图表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探析
以“革命”之名义
建国前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