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青少年武备能力建设,不断积蓄强军胜战新能量

2023-07-29马静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2期
关键词:武强习武强军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意志力量;一个复兴的民族,总有一种赓续传承的精神禀赋。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把红色资源运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培养一茬茬、一代代合格的红军传人。青少年肩负着强军兴军的历史重任,更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石,加强武备能力建设,积蓄胜战新能量,既是时代所需,也是强军所需。

一、深化认识,坚持把青少年武备能力建设,作为强军铸魂工程来定位

中华武术是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我国传统武术所蕴含的尚武精神历来为兵家所推崇。我军素以威武之师、胜利之师闻名于世,历来重视尚武精神的培育。加强武备能力建设,对于推进强军实践,更好传承中华民族的精武之魂、血性基因,激励青少年以更高的热情投身强军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从百年变局深度演进中,深刻认识习武强军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进程,正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加强青少年武备能力建设,对于汇聚新时代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浓厚情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崇军尚武的思想观念、强国强军的责任担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我们在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而自豪的同时,还应看到,当今时代,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多变、思想文化交锋交融、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敌对势力对我颠覆渗透破坏的企图一刻也没有停止,这也给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带来巨大影响。青少年特别是崇武尚武的一代青少年,肩负着富国强军的重要使命,在强固军魂根基、苦练卫国之术上,应大力弘扬精武精神,用更宽的境界、更严的要求、更硬的功夫和更高的标准,履行强国强军的神圣使命。

要从国家安全战略布局中,深刻认识习武强军的重大意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习近平主席最近强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安全形势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大,军事斗争任务艰巨繁重。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在确保国家安全的保障体系中,强大的武备力量发挥着重要的尖兵和支柱作用。加强新時代青少年习武强军建设,要从国家安全的战略布局中、从新时代强军兴军的使命中、从现实军事斗争准备的变革中,充分认清武备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认清习武强军对加强国家安全和国防能力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强调青少年习武强军,不仅是因时之举,也是应势之策。必须着眼有效履行新时代国家安全的历史使命,突出战略布局,推进模式创新,为国家安全筑起坚固的安全屏障,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和精神动力。

要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深刻认识习武强军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军史学习教育,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强化战斗精神培育。习武强军是强国复兴征程上维护民族尊严的有力依托。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一顶“东亚病夫”的帽子让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奋斗百年,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耻辱。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武术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处于羸弱危亡境地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坚贞和不屈,并将这种精神和勇气一代代传承了下来。青少年习武强军是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坚强保障,必须依靠扎实的武备能力支撑,依靠强大的军队保卫。国家要复兴,军队要强大,新时代的青少年首先要强起来,始终做党和国家最稳固的钢铁卫士、最可靠的坚强柱石。

二、精准布局,坚持把青少年武备能力建设,作为强军兴军基础来擘画

习武强军是一个标准高、要求严、针对性强的重要课题,反映了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对军事训练的新要求,体现了信息化条件下新型作战样式的新特征。要充分发挥好武备能力建设对确保“不变质”的内化功能、对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促进功能、对增强部队战斗力的预置功能,从“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中,把握青少年习武强军的原则和要求。

把握武备能力建设的导向性原则。坚持把打造“爱党、爱国、爱军”的“精神长城”作为习武精武的根本指引,把“兴我国势、强我国防”作为武备能力建设的根本着眼。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能力素质培育,注重品行操守塑造,更加准确地厘定武备能力建设的发展脉络和思路举措,真正铸就“关键时候上得去,危机时刻顶得上”的习武强军平台。

把握武备能力建设的针对性原则。要自觉遵循国家和军队使命任务动态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入探索新形势下谋划指导青少年武备能力建设的科学方法。武备能力建设的规划目标、内容设计、方法模式、管理保障等,应充分反映“精武、强军”的内涵,在内容设置、培训方法、标准规范等方面,区分层次,分类实施,使培训任务与任务要求相适应,培训规模与教育资源相匹配,培训内容与军队需求相衔接,有效激发武备特色教育的内生潜力。

把握武备能力建设的时代性原则。适应新时代对精武强军变革的新要求,切实把强军需求搞清楚,把武备课题研究透,把要结合的内容和建设的重点把握准。要跳出就培训抓培训、就习武抓习武的思维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军地一体、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习武教育培训平台,使精武强军能力建设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单一走向复合,确保武备教育的“含军量”“含新量”。

把握武备能力建设的创新性原则。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束缚,在持续创新中统一思想,在深化研究中凝聚共识。要充分运用紧贴强军任务需求、灵活多措并举、开放多维评价的新理念新模式,结合现代战场新情况、新要求,注重加强武备能力建设发展规律的研究,重点强化环境条件、实战技能等课题的研练。同时,要紧跟信息化条件下战场发展新态势,把新质武备能力需求搞精准,把任务环境摸透彻,遵循“强军需要什么就练什么”的原则,力求在强军动力内生激制、武备资源精准推送、能力转化科学评估等方面取得成效。

把握武备能力建设的战斗力原则。使命催人奋进,有剑方能心安。战斗力是军队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强军目标落实到习武备战,归根到底是提高青少年的能战、善战、胜战的能力。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标准,紧紧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按照打仗的要求尽心尽力抓好习武备战训练;要扎实开展实练、实战武备,练强能打硬仗的真功实招;要强化战斗队思想,培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锤炼青少年“闻战则喜、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意志品质,为能打恶仗、打胜仗铸强精神“脊梁”。

三、夯实根基,坚持把青少年武备能力建设,作为强军尖兵力量来建设

中华武术是中国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精武强军、矢志报国精神,与军队担负的使命任务和实战化训练要求有着高度一致。在推进习武强军能力建设进程中,各级应坚持以课题创新为先导,以打造尖兵铁拳为目标,以联教联训为途径,深入扎实地打基础、促发展。以武备能力的提升推进强军建设的创新,以强军兴军的发展开创武备能力建设的新局面。

把提高强军胜战本领作为武备能力建设的新课题。“训战一致”是古今中外战斗力生成训练遵循的一条基本法则。武备训练应根据强军能力需求,参照军事训练大纲规定的训练内容,灵活确定习武课题,科学设计武备内容,真正把习武备战课题作为和平时期强军建设的重点内容突出出来,作为形成战斗力、提高战斗力、聚合战斗力的途径统合起来,努力通过习武精训,开创战斗力提质增效的新路子。要紧贴可能担负的任务,围绕实战行动安排训练内容,以增强武备内容的指向性;要抓好武术理论基础、技能基础训练,突出抓好习武强军应用性训练,使强军武备课题成为必训内容、必练课目;要在组织实施上体现递进性,逐招式教练、逐套路合成、逐门逐项形成武备能力;要深入开展实案化训练,以强军建设内容为习武训练脚本,在各个层次、各个阶段依据预案安排内容、组织习武,切实把习武备战训练与国防和军队建设需求对接起来。

把打造关键拳头力量作为武备能力建设的新目标。一支能打硬仗、打恶仗的队伍,必然是一支能力全面、素质过硬的队伍。坚持武备从严,才能培养学员坚定的意志、顽强的作风、过硬的素质,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艰苦复杂的训练环境是生成与提高胜战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些武术培训机构从实战要求出发,把学员拉到生疏复杂环境进行对抗训练,较好地贴近了战斗力提升必备的实战要求。也有一些武术培训机构还存在重室内轻野外、重表演轻实战、重技术轻战术等问题,与提升强军能力的要求还不匹配。因此,应以建设强军拳头力量统揽武备能力建设,紧密结合作战任务需求确定武备能力新目标。一是要像部队战术实兵对抗那样,把学员带到生疏的地形环境中,敢于在紧张复杂恶劣的条件下组织学员进行大空间、远距离、高强度的训练。二是要加大习武训练场地配套設施建设,瞄准对手,设置复杂条件,营造近似实战的训练环境。三是要按照实战化要求和标准,全面锻炼学员走、打、吃、住、藏等方面的能力,砥砺敢打硬拼的胜战力量。

把军地联教联训作为武备能力建设的新途径。当今世界,战争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谋求军事实力的快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军事大国的共同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军地战略规划统筹、政策制度衔接、资源要素共享。从而为习武强军能力建设的途径赋予了新内涵,指明了新方向。作为教育培训机构,要把这一决策落实到习武强军建设实践,建立健全体系完备的联教联训机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促进多种教育培训力量的有机融合,不断拓展武备教育的联合组织、联合实施途径,确保武备教育真正向强军领域聚焦聚力。近年来,一些院校和武术培训机构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武备教育与国防教育相结合、体能训练与习武训练相结合、地方院校与军营军校相结合的方法路子,探索了习武与练兵、精武与精战、武术与战术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实在管用的制度规定和对策招法,为强军备战能力的提升注入了新活力。国防教育是与武备教育贴得紧、靠得近的教育课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加强武备教育课题与国防教育课题的有机结合,对于突出武备重点,提高精武与强军的融合度,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要把握好武备和强军之间的关系,牢固确立军地一体、军民一体的“大擂台”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融进去的办法,有效促进武备向战备聚焦。

把打造人才方阵作为武备能力建设的新要求。要把武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军基础工程来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保留上拿出新举措。按照教练队伍业务精、专业骨干功夫硬、学员苗子底子好的标准,把培养军地通用的武备骨干队伍作为根本出发点,尤其要培养和锤炼学员敢于亮剑的血性胆识。要按照“把擂台当战场,把习武当打仗”的思路,让青少年在苦与累、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练胆淬勇,磨练敢打硬拼的虎气,努力塑造“首战用我”的霸气、“见敌眼红”的杀气、“不惧强手”的胆气、“决战决胜”的豪气。要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青春出彩的着力点,坚定“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打赢斗志。做到当战争硝烟燃起时、当恐怖袭击发生时、当自然灾难降临时,有足够的胆魄挺身而出,有足够的智谋从容应对,有足够的本领克敌制胜。通过军味浓郁的拼搏竞技,不断砥砺青少年敢于拼搏的血性豪气,真正为强军建设打造一批能在危局、难局、险局中遂行任务的“武教头”和“硬拳头”。

四、搞好统筹,坚持把青少年武备能力建设,作为强军胜战课题来设计

习武强军作为和平时期生产力、战斗力生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对于增强“应对”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推进武备能力建设的深化发展,创新发展的标准更高了;完成武备能力的战斗力转化,科学施训的方法更实了;实现武备和战备能力的促进融合,组织工作的要求更严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客观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用科学理论谋划武备思路,用创新实践指导强军实践,把不断提高武备能力和增强胜战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习武、精武不断向强军融合。

统一领导,加强协调,形成建设合力。习武强军能力建设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难课题。必须发挥好武备建设对强军能力建设的引领和聚合作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使各项工作围绕武备能力建设各在其位、各行其道,为强军能力提升创造有利空间。在现有条件下,要想谋求武备能力建设的新发展,必须坚持统一领导、聚焦聚力、一体建设,遵循习武和强军的特点规律组织实施;必须加强军地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抓好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

科学论证,长远规划,抓好顶层设计。研究习武强军能力建设深化发展问题,应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认真分析论证,把握当前建设现状,找准深化发展的切入点。要理顺习武与强军之间的关系,搞好评估论证,抓好顶层设计,制定统一发展规划、培训课题、建设标准,既要有超前意识,又不能脱离实际。同时还要吸收借鉴相关领域能力建设的经验和发展模式,做到兼顾各方面关系不失衡,加强各项工作不顾此失彼,优化各种要素不出现短板,真正实现结构与功能、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全方位提升武备能力建设和强军能力建设的互相促进、互相融合。

建管结合,把握关键,搞好配套建设。习武强军能力建设的扎实推进,必须确立建管到位、突出重点、保障配套的理念。要杜绝只建不管和重管轻建的问题,确保真抓、真管、真建。同时,要把握能力建设的关键点,抓好武备保障配套建设。在强军力量上,要注重武备人才建设与武备内容建设的有机结合;在保障体系建设上,要确保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有机统一,真正使习武强军能力建设,有政策法规可依、有标准规范可循、有组织机构统领,努力增强习武强军能力建设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简介:马静,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师,国家健将级运动员,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员,国家一级社会指导员)

猜你喜欢

武强习武强军
英国人少林寺习武二十余载回伦敦开武馆
武强木板年画的传承、图新与艺术生机
习武与自强不息之精神研究
Inflationary Cosmology with Quantum Gravitational Effects and Swampland Conjectures∗
强军路上
强军 强军
走在强军路上
武强年画
《魂牵深蓝》:强军路上的奉献之歌
Efficient Method for Accelerated Reliability Qualification 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