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培育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路径

2023-07-29潘冬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家园实践路径

摘要:新时代,世界正在经历新的变化,面临着新的挑战。世界经济脆弱性更加突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等多重危机叠加,人类发展面临重大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最大动力源泉。新时代培育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厚植各民族爱国主义情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打造共有精神家园的坚实物质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家园;实践路径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此背景下,要凝聚力量,凝聚共识,必须建立起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1 ]。中国国家的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愿望,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有雄厚的物质保障作为后盾,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国家注定是走不了多远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目光深远,在推动我国事业发展的同时,提出了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四个自信”,构建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总体而言,要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培养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这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人民的精神追求,是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它凝聚着中国精神,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须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风向标,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不断加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对各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夯实民族凝聚力的意识形态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说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同的时代各有不同的时代精神。要想实现中国梦,就得沿着中国道路,把中国的各方力量凝聚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各方力量的精神纽带,是社会的基本理念和道德规范的基础。失去了核心价值观,国家和民族就会失去灵魂、失去方向。为什么中国人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地发展?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都是一样的。”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在广大人民的心中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贯彻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的优良美德,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努力使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都得到满足,团结各族人民,凝聚精神,团结奋进,这是一项政治性、系统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必须要久久为功。

二、厚植各民族爱国主义情怀

厚植中华民族家国情怀,要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各族人民的心中培育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强国、报国情怀,自觉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中,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纵观中华文化所蕴含的爱国情怀,中国历代人民普遍认同个体命运和民族的命运是紧密相联的。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就要对百年来民族工作进行深刻总结,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努力把各民族工作做好,把中华民族推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要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立场上来理解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要融合多种要素,塑造具有浓厚政治性、具有中国特色、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时代新人。要做好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全国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使少数民族人民的科技和文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广大青年心中播下热爱中华的理想信念。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

人民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国各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发展史和文明史的书写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始终要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就是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百年来的历史经验表明,我们的政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实践者和建设者。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体现人民意志,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坚持中国民族共同体思想,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在推动各族人民的交流與融合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使优良的文明传统渗入人们的心灵,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在空间上、文化上、经济上、社会上和心理上,使各个民族都能得到全面的融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工作要见成效,更要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做好民族工作,不仅要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还必须树立为民情怀,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方法,创新服务机制,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工作的认可感。

四、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民族振兴的宏伟战略构想,对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这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坚定文化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最重要的是提高民族自豪感,构建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培育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来自于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于几千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一种深厚的文化认同感。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文明蕴藏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力量,也是我们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丰富养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民族的灵魂,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强大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新时期开展文化工作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凝聚共识,凝聚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既能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形成提供养分,又能促进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发展。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培养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社会的德育教育不仅是形成、传承、践行的过程,同时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蕴含着“仁者爱人”“君子慎独”“以义制利”等诸多思想资源,是我们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传统文化基础。它包含着中国特有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伦理准则,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在传承和创新,已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准则。

五、打造共有精神家园的坚实物质基础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条件。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要实现各民族的现代化,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两个共同”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也就是说,没有每个民族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国家的现代化,不同的民族也会出现差距和失衡,就会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实现发展成果惠及所有民族,才能使各族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高,这也是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国家繁荣强大的根本诉求,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时代要求,是各族人民同呼吸、共进退、共命运、心连心的动力支持。因此,必须努力打造共有精神家园的坚实物质基础。

六、结语

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我们民族的共同精神之乡。长久以来,中华人民和睦相处,团结一致,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各族人民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日益巩固,共同书写着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宏伟乐章。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团结奋进、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我国正处于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把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建设得更加牢固、无坚不摧,把我们的国家变成更加团结、更加强大的命运共同体,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动力。构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一个长远的任务,只有完全、正确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才能把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汇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浩瀚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文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4.

[2]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02).

(作者简介:潘冬,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家园实践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