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践

2023-07-29吴敏王红霞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3年8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吴敏 王红霞

【摘   要】课程思政指的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起来,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学校应通过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唤醒学生的意志,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长征主题课程”教學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语文教师与体育教师共同“梳理内容,拓展课程内涵,把握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协同学科,统筹设计活动,提升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巧借支架,聚焦过程评价,发挥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功能;依托活动,延伸课后实践,拓宽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此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从而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长征主题课程

课程思政指的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起来,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除了思政课程以外,其他的国家基础性课程中也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学校应坚持有机融合和春风化雨的原则,有意识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实现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的目标。学校应通过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唤醒学生的意志,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笔者所在学校以“长征主题课程”为例,尝试跨学科联合备课,将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从多角度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从而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

一、梳理内容,拓展课程内涵,把握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中提出:“提高课程思政水平。……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语文、历史和其他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准确把握各门学科育人目标,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由此可见,全学科思政育人,势在必行。

(一)横向融合内容,挖掘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切入点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 :“体育与健康是实现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健全人格品质,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依据这些课程标准,教师可采用“同主题融合式教学”,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引,整合课程内容,充分挖掘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切入点。

“长征主题课程”将道德与法治、语文、体育3门学科进行融合,结合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以“长征精神”作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开展彰显主题精神的整合教学,具体教学思路如表1所示。

教师可以结合学科内涵,挖掘思政元素,打破学科壁垒,采用“学习任务群”等形式,精准把握课程思政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纵向设定目标,深化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核心素养目标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设定教学目标。

“长征主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切入点为“长征精神”,3门学科均结合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围绕“长征之路”进行了教学目标的设计,深化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如表2所示。道德与法治学科侧重于“政治认同”,语文学科侧重于“文化自信”,体育学科侧重于“体育品德”。

教师要有意识地提炼各个学科中蕴含的思政育人价值,将其融入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在跨学科融合的学习过程中,抽象的概念有了具象的表达,课程有了正确的价值引领,思政的内涵得到了深化,育人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

二、协同学科,统筹设计活动,提升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不是一句口号和一个标签。教师应结合学科特色,围绕相同的思政教育主题,根据学科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整体设计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落实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

(一)联动教研,搭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载体

实践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联合语文教师、体育教师,共同开发“长征主题课程”。不同学科的教师以《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为蓝本,围绕第3课时“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长征这一革命壮举开展教学设计。长征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时空距离较远,如何让学生切身体会长征精神的内涵是教学设计中的难点。研讨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阐释了长征的背景,语文教师结合学科特色,重点研究了著名诗歌《七律·长征》的教学方案,体育教师设计了“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具体如表3所示。3位教师开展联动教研,并先后在一个班进行授课,通过实际教学落实课程思政理念。

(二)探寻教学方法,体现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的联动教研旨在寻求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科特色与课型要求,让学生在参与式学习中,强化学习体验。如“长征主题课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问题“长征难在哪里”,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讲述和演绎长征故事。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七律·长征》,在理解中分析诗句,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探究“暖、寒”体现在哪里。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学习,让学生重走长征路,沉浸式体验长征的艰辛。

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共同教研的基础上统筹设计契合学生年段特点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指向同一主题,既有学科的专业特点,又兼顾主题课程的整体性,避免了片面化的教学。在顶层设计的教学框架中,学生的学习呈螺旋上升的趋势,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真正实现了有机融合,跨学科融合的課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巧借支架,聚焦过程评价,发挥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功能

学校借区域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东风,将爱祖国、担责任、守规则纳入了指向品德发展的评价中,将学习态度、认知水平、实践能力等过程性评价要素纳入了学生评价指标。为了高效开展过程性评价,各学科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课前预学单、课中评价单、课后项目学习单等学习支架,使评价落到实处。

(一)利用课前预学单,奠定课堂教学基础

课前预习单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预学,初步了解学习内容,唤醒自身的已有经验,并在课中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习质量。“长征主题课程”课前预学单如下。

“长征主题课程”课前预学单

班级:           姓名:

道德与法治

1.扫描二维码,阅读资料。

2.开展长征故事分享会。

搜集长征故事,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故事并记录下来,在课上与同学们分享。写一写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故事名称:

故事内容:

我的感受:

语文

1.读一读:正确、流利、大声地朗读《七律·长征》至少3遍。

2.看一看:扫描二维码,欣赏《七律·长征》朗诵视频。

体育

扫描二维码,观看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视频。

通过“长征主题课程”预学,学生对于长征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课中评价单,推动“教—学—评”一体化

在“长征主题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有参与感,教师聚焦过程性评价,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实现以评促教的目标。如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的故事分享环节中,学生是主体,负责讲述故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师生一同感受长征精神。独特的学习体会为接下来的语文教学打下了情感基础。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理解诗意,生发情感。体育课上,学生顺利进入“重走长征路”的情境中,积极开展活动。“长征主题课程”课中评价单如表4所示。

学习过程中,教师量化记录学生的表现,围绕每门学科的教学目标,考查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同时,教师用描述性语言点评学生的表现,聚焦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点。

(三)利用课后项目学习单,激活持续学习的生长点

课后项目学习单能为学生有效地开展课后的项目化学习提供脚手架。设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用生活素材,在驱动性任务的指引下进行深度探究。“长征主题课程”课后项目学习单如下。

“长征主题课程”课后项目学习单

小组名称:

驱动性问题:新时代长征精神在哪里?

活动探究过程:

1.启动阶段:

2.小组分工:

3.实施过程:

[阶段 目标 成果 ]

4.成果展示:

5.评价标准:

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即时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分项等级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激活学生持续学习的生长点。

四、依托活动,延伸课后实践,拓宽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思政课堂不仅包括学校课堂,还包括社会课堂。教师要紧扣思政课的社会属性,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具体而言,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大队活动、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形式,支持学生积极参与思政实践,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围绕“长征主题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了以“少年强   中国强”为主题的走读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菜单式学习活动,如红色研学活动,研学场馆包括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在观影周,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长征》,并带领学生演绎讲述长征故事的皮影戏。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厚植了爱国情怀,提升了政治素养。

综上所述,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要求教师融合各学科力量,统筹教学资源,发挥联动教研效能。实践中,教师积极开展丰富的活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校本化,加强协同育人,从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发挥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程建设的意见[EB/OL].(2022-11-08)[2023-06-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211/t20221110_983146.html?eqid=98bd583800021367000000036449dc82.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