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莎基于“阳化气,阴成形”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经验*
2023-07-29凌家艳
凌家艳,薛 莎
(武汉市第一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破坏,骨的脆性升高,以及易发生脊柱骨折、髋部骨折等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四肢甚至全身疼痛,严重时可导致脆性骨折。绝经后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量下降,易发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据统计,我国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约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80%[2]。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学中“骨痿”“骨痹”“腰痛”“骨枯”“骨空”范畴,与骨痿的症状最为接近。历代医家多从五脏角度论述本病,认为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3-5],同时肝脾失调、气血痹阻也可导致本病。
薛莎教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作为薛莎教授学术继承人,跟随其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基于“阳化气,阴成形”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经验总结如下。
1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
“阳化气,阴成形”源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规律皆因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阳能化气,侧重于功能;阴能成形,侧重于物质。《类经》云:“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6]阳气具有温煦、推动、上升的特性,能将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质转化为营卫等无形之气;阴有沉静、凝聚、内敛的特性,能将水谷精微之气生成有形之精血津液,濡养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阳化气”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气化功能,机体正常物质或病理性质产物形成则属于“阴成形”范畴[7]。《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8]阳化气,阴成形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具体体现。《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阴阳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中,一旦该平衡被打破,则阳化气太过,阴成形不足;或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疾病随之而生[9-10]。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2 病因病机
“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绝经后女性肾精及肾气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衰退,表现为“阳化气”功能低下,化生清气和能量不足,脾胃运化水谷功能失调,导致精血化生不足,“阴成形”生理性功能低下,从而使骨骼失养发为骨质疏松症[11];同时“阳化气”功能不足,脏腑气化失司,痰湿、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聚集,造成气血运行不畅,影响骨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导致骨质疏松症。薛莎教授认为脾肾阳气亏虚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根本,肝郁阳气不舒、瘀血痹阻是发病的重要环节。
2.1 脾肾阳气亏虚为本《素问·痿论篇》曰:“肾主身之骨髓”。《素问·逆调论篇》曰:“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薛莎教授认为肾所藏之精是其主骨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以滋养而强劲有力;肾精亏虚则骨髓生化无源,骨骼失养而痿弱无力,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症。《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记载: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破骨细胞功能旺盛,骨质流失严重,引起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云:“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其强调肌肉丰满壮实,是骨骼强壮的力学保证。脾主四肢肌肉,肾主骨生髓,脾肾互根互用。随着年龄增长,脏腑功能逐步减退,若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温养肾阳,最终导致脾肾阳虚。脾虚失于运化,则气血亏虚,肾精失充,筋骨失于濡养,导致骨痿不用。
2.2 肝郁血瘀为标 肝藏血,司血海,主疏泄,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调节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灵枢·经脉》云:“足少阴气绝则骨枯。”肝主筋,筋病及骨,肝血亏虚则骨骼失养,导致骨质疏松症。《证治准绳·杂病》云:“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叶天士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用”的观点,女性一生经、孕、产、乳,数伤于血,肝藏血功能减退,更易发生肝阴血亏虚,致肾精不充、骨髓失养而发绝经后骨质疏松症[12]。同时女性敏感多思,肝气易郁滞,气滞则血瘀,或绝经后肾阳衰惫,温煦失职,寒凝而成瘀。瘀血停滞于骨骼经络,阻滞气血,造成气血运行不畅,减慢骨组织新血化生的速度,进而影响骨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症[13]。
3 治法方药
3.1 补肾温阳通络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多见腰背疼痛。薛莎教授认为:腰背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督脉为阳脉之海;脾肾阳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脉络瘀滞,不通则痛。薛莎教授自拟加味阳和汤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方药如下:熟地黄10 g,炒芥子6 g,鹿角胶6 g,肉桂6 g,炮姜3 g,蜜麻黄6 g,陈皮6 g,黄芩8 g,丹参10 g,延胡索15 g,千年健10 g,仙茅10 g,甘草6 g。阳和汤出自清代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方中重用熟地黄,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益精养血;两者合用,温阳养血,以治其本,共为君药。肉桂温经通脉,芥子消痰散结,千年健祛风湿止痛,仙茅补肾助阳,四药共为臣药。麻黄,宣通经络,炮姜破阴和阳,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加黄芩清热,制约麻黄之辛温。丹参、延胡索活血止痛。陈皮行气护胃。甘草生用为使药,解毒而调诸药。综观全方,补肾温阳,活血通络。临证时以本方为基础,随证加减。若偏肾阳虚者,加狗脊、杜仲、续断以补肾壮阳;偏脾虚者,加茯苓、白术、山药补脾益气;肝肾阴虚者,去肉桂、麻黄、黄芩,加白芍、生地黄以滋阴柔肝;阴虚火旺明显者,可加知母、黄柏;夜尿频多者,加用桑螵蛸、乌药、金樱子。薛莎教授用药精当,擅用引经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引起的关节疼痛。引经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可引诸药直达病所,达承上启下之功[14]。上肢关节疼痛,可加桂枝、姜黄祛风通络止痛;腰为肾之府,腰痛用杜仲、狗脊补肾温阳止痛;下肢疼痛用牛膝、独活作为引经药。
3.2 疏肝理气解郁 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阳气内郁,治疗以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为主。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薛莎教授方用四逆散。方中柴胡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为臣药,与柴胡合用补养肝血,条达肝气,防柴胡升散耗伤阴血;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薛莎教授在临床上多加川楝子、延胡索疏肝行气止痛;若气滞血行不畅,可加川牛膝、三七等活血化瘀。
3.3 注重调养后天 脾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脾胃强健有力,则气血生化有源,不断濡养肢体关节,使肢体肌肉骨骼充盈有力。《素问·痿论篇》亦云:“治痿者独取阳明”,强调了骨痿的治疗应注重调理脾胃。薛莎教授常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方中常重用太子参(30 g)代替人参,避免补气导致腹胀。脾阳亏虚用小建中汤温运脾阳。薛莎教授认为脾不运、胃不纳,则药不化,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同样需要脾胃功能健运。骨质疏松症患者多有关节疼痛,祛风湿止痛药物容易伤胃,产生纳差、腹胀等症。因此,薛莎教授常在方中加用佛手(10 g)或陈皮(6 g)理气护胃,或加用焦三仙消食助运,起画龙点睛之用,临证每能收获良效。
3.4 衷中参西,从微量元素角度补骨壮骨 薛莎教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时会借鉴现代药理学知识,临证配伍钙(Ca)、锌(Zn)、镁(Mg)、锶(Sr)元素含量高的中药,临床运用效如桴鼓。微量元素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减少,Ca吸收能力下降,容易发生Ca和维生素D丢失[15],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Zn能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和提高成骨细胞活性,也可通过刺激骨形成和成骨细胞分化,增加骨生长因子和骨基质蛋白[16];Mg能直接影响骨细胞功能及羟基磷灰石结晶的生长,间接通过引起轻微炎症影响甲状旁腺激素(PTH)的活化和分泌,在骨组织稳态的维持上发挥重要功能[17]。薛莎教授检测了具有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强筋壮骨的21味中药的微量元素,再根据药物中Ca、Zn、Ca/P比值及Mg、Sr元素排序[18],遴选出较为有效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药为仙茅、千年健、淫羊藿、菟丝子、巴戟天、桑葚子、丹参、茺蔚子。其中仙茅、千年健、淫羊藿、菟丝子、巴戟天均是辛温之品,有补肾助阳之功。药理研究发现,仙茅能上调Osterix蛋白、整合素β1、骨钙蛋白和骨桥蛋白的表达,促进成骨分化,治疗骨质疏松症[19];淫羊藿苷能促进成骨细胞活性,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与骨吸收,还能促进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定向分化,增强基质矿化功能[20];菟丝子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以通过调整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关系,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21];巴戟天提取物可以通过调节RANKL/RANK/骨保护素系统改善骨代谢水平[22],其活性成分能靶向调节MAPK信号通路,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改善骨质疏松症[23]。
3.5 内外同治,温阳化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记载。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薛莎教授主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除了内服药物,还可配合针灸、穴位贴敷、中药熏洗等中医外治疗法。常用的外治方法为中药熏洗。中药熏洗具有热疗和药疗的特点,可以促进组织血液循环,提高代谢率,缓解肌肉痉挛[24]。常用药物为:桂枝、姜黄、伸筋草、刘寄奴、威灵仙、杜仲、艾叶、红花、制川乌。赵雪茹等[25]基于关联规则探索骨质疏松性骨折中药熏洗处方用药规律,发现中药熏洗方治法为祛风通络、活血止痛、滋补肝肾,用药以温性药为主,药味多辛、苦、甘,归于肝、肾经的中药均接近50%。
4 验案举隅
患者,女,73岁,退休工人。2018年10月9日初诊。主诉:腰背疼痛5年余,加重1个月。患者5年前开始出现腰酸背痛,劳累后明显,天冷时明显,伴手脚冰冷,双下肢乏力。曾服用塞来昔布胶囊(西乐葆)及碳酸钙D3片(钙尔奇),症状稍缓解,其后反复发作。近1个月来上述症状加重。刻下症见:腰背酸痛,休息后减轻,怕冷,小便可,大便溏,纳可,睡眠可。舌暗红,苔白,脉细涩。腰椎正侧位X线片示:腰椎退行性改变。骨密度检测示:腰椎骨密度T值-3.05,股骨颈骨密度T值-2.51。西医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诊断:骨痿;辨证:脾肾阳虚兼血瘀证。治法:温阳补肾,通络止痛。拟方阳和汤加减。处方:淫羊藿10 g,熟地黄15 g,炒芥子10 g,鹿角胶(烊化)6 g,肉桂3 g,炮姜6 g,制麻黄6 g,陈皮6 g,杜仲10 g,续断10 g,川牛膝15 g,麸炒白术10 g,千年健10 g,甘草6 g。7剂,水煎服,1剂/d,早晚饭后服用。嘱患者饮食清淡,多晒太阳,避免跌倒。
2诊:2018年10月16日,患者诉腰背酸痛稍减轻,手脚冰冷缓解,大便成型。舌暗红苔白,脉细涩。予原方加白芍10 g,延胡索15 g。10剂,水煎服,1剂/d,早晚饭后服用。
3诊:2018年10月26日,患者诉腰背酸痛明显减轻,食纳可,睡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脉细。继续服2诊方15剂,水煎服,1剂/d,早晚饭后服用。服药后症状消失。
按语: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两者互补互用。肾阳与脾阳激发和推动着人体血液的运行和输布,为人体吸收精微物质提供源动力;阳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则脉络瘀滞。患者腰背酸痛,手脚冰冷,双下肢乏力,考虑脾肾阳虚,湿邪留于下肢所致。血运不畅,瘀血阻滞经脉,不通故痛,舌质暗亦为血瘀之象。治当以温阳补肾,通络止痛。方以阳和汤加减。方中鹿角胶填精补髓,强筋壮骨;肉桂、炮姜温阳散寒;芥子消痰散结;千年健祛风湿止痛;黄芩清热,制约麻黄之辛温;麸炒白术祛湿;川牛膝活血祛瘀;杜仲、续断补肝肾,强筋骨。2诊时患者腰背疼痛稍减轻,方中加白芍敛阴养血,缓急止痛,与甘草同用取芍药甘草汤之意,另加延胡索疏肝行气止痛。3诊时诸症减轻,故效不更方。
5 小 结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主要引起腰背部、双下肢疼痛,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薛莎教授认为“阳化气”不足,影响正常的“阴成形”,导致精血津液不能正常输布,骨骼失养;同时“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有形之病理产物积聚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温阳化气应当贯穿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全程,同时需结合患者的标实,随证加减。骨质疏松症整个治疗过程中应落实“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原则。未病先防,老年人多参加户外运动,通过运动加强四肢肌肉力量,改善骨骼局部的血液循环,使骨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