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向同行:青年精神的赓续与延展

2023-07-28鄢章民

长江文艺 2023年7期
关键词:湖北艺术家青春

鄢章民

居诸不息,又逢五四,音微如旦,雅有新声。由湖北省文联、省文旅厅、湖北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2023首届湖北省青年美术作品展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点拉开帷幕,这是湖北省首次大规模集结全科青年美术作品展。展览以“正青春”和“致青春”为两条主线,“正青春”聚焦当代湖北青年美术的最新创作面貌,集中展现湖北青年艺术家的时代群像;“致青春”则通过展陈文献的方式,致敬上世纪改革开放至今,湖北青年美术的辉煌成就。本次展览完整呈现了湖北青年美术发展的学术脉络,并以极具湖北特色的水元素贯穿始终。“正青春”展览板块的三个主题单元分别命名为“水域共生·思想流体”、“无界之群·美育共融”、“青春梦想·同向同行”,以此突出荆楚大地、云泽之乡的“流动、生发、循环、不息”的特性,并呼应当代湖北青年艺术与文化通达世界的美好愿望。“致青春”板块以“逐木之萍·逐水之源”释义,通过文献展示的方式,回顾湖北青年美术发展足迹,并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镜鉴当下,展望未来。

致青春:把握青年精神的遁形脈络

关于“青年美术”生态的讨论实际上有两个重要的意涵:一个是狭义上的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另一个是立足于美术史的叙事,即在不同阶段与发展时期,涌现出的青年艺术现象与艺术思潮。这两重意涵,前者对应“正青春”板块,后者对应“致青春”板块。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彼时的艺术创作环境和模式都亟待改变,特别是一批具有新生锐气的青年艺术家,不满于固有的美术窠臼,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创作灵感,引发了一股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这股潮流以艺术群体、艺术传媒、艺术展览等综合性社会活动方式展开,涌现了一批非常有影响力的青年艺术群体和艺术家,突出代表的有“北方艺术群体”、“西南艺术研究群体”、浙江“池社”以及湖北的“部落·部落”艺术群体。李邦耀、董继宁、魏光庆、方少华等一批活跃在当代艺坛的知名艺术家,均是从“部落·部落”中走出来的佼佼者,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现代艺术不仅是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文化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迄今在中国发生的当代艺术的先声,它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也远远超越了艺术史的范围。

时隔四十载,本次参展的青年艺术家魏三三、鲁杨、郭子,接过了她们父辈的旗帜,将艺术精神赓续、传承。用“致青春”来命名展览板块,即是当代艺术青年对本土近四十年前另一群年轻人艺术理想的真挚回应。

不仅如此,湖北美术青年的锐气与勇于求新求变的气质,非常鲜明地赓续了五四青年的革新精神。一百零四年前的五四运动,一群激昂奋发的年轻人使中国命运就此赋予了青春的朝气。五四精神与中国青年,成为可以互为转换的替换词。李大钊发表在1916年《新青年》杂志上《青春》寄语,言犹在耳,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杨易兵、周文涛的壁画《那山那水那人》装置与贵州省仁怀市长岗镇,以红军长征过仁怀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表现了红军从进军长干山后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和帮助,老百姓给红军提供住房、食物,冒着生命危险珍藏红军遗留的重要文件,捐献自家小渔船搭建浮桥帮红军渡过赤水河,直到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壁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最终摆脱困境、取得胜利的光荣历史。李大鹏的雕塑《一根火柴》,以有形之薪,指向无形之境。由其所生的一束火光,使天地照见,引万物生衍。火柴之躯壳在燃烧中消泯,化为灰烬中的纪念碑。 作品以铁为质,取铁之朴、重、定、坚等象征,与火相契之故;以火之喻,引向红军长征史诗中无名战士的临终之托,其折射出的人性力度和信念强度,星火百年,永恒不朽。彭汉钦的雕塑《怒族姑娘》以速塑的形式创作完成,强化了雕塑的现场感和意向性,并传递出东方写意雕塑的自然情境。李洋以工笔画的手法,刻画出《外公的勋章》,他在创作自述说道:“我的外公1938年参加革命,经历了枪林弹雨,屡立战功。解放战争时期随刘邓大军南下,时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城工部部长,从事谍报特工工作。在武汉解放前夕秘密指挥三路城工人员进入武汉,领导城工人员收集了大量机密情报(包括当时国民党的武汉城防图),策反了五十多名国民党军政要员,保卫了武汉关……为武汉的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创作这幅作品既是为了纪念他老人家,也希望能表达对千千万万革命前辈的敬意!”黄敏、刘兵导演并拍摄的动画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在现场循环播放了两分钟的短片,讲述的是老一辈革命领导人在学生时期的求学历程,展现了一代共产党人团结奋进、勇于同封建反动势力作斗争革命精神。作为百年前的“90后”,他们的精神面貌为新时代的“90后”树立了模范榜样,让百年前的“90后”去感染、去激励、去影响当代“90后”,体现了黄敏、刘兵的创作初心。

以上几组作品,有速雕、装置壁画及动画,形式多样,为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方法,弘扬和赓续革命精神,无疑是“致青春”板块策展理念的闪光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曾表示:“青年和艺术都令人回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艺作品大多是艺术家在青年时期创造出来的。艺术的生命力是人赋予的,青年是人生四季生命力、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艺术天然地和青年站在一起。”

无论以何种眼光看待,青春永远是时代最明亮的底色。在新时代的征途上,“致青春”不仅仅是湖北艺术青年对历史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振奋当代青年精神的号角。

正青春:延展青年精神的时代力量

本次參展的青年艺术家多达四百余人,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两大展馆中,展出的400件美术作品囊括了中国画、油画、水彩·粉画、综合材料、版画、插画·连环画、陶艺、雕塑、新媒体·实验艺术、漆画·壁画共10种美术类型,彰显了湖北省青年美术创作的丰硕成果和多元样态,以波澜壮阔的青年图景,以灿若繁星的青春之光,展示青年美术工作者对时代脉动的深刻把握。参展的艺术家群体平均年龄四十岁左右,正值创作盛年,绝大部分出身于专业美术院校,经历过严格的科班训练,在技巧层面上已经有了相当丰厚的积累,体现出学院派特有的素养和气质。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越过了学院传统,将精神的触角延伸到文化和社会层面,从而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情怀和哲性思索。

他们的作品充满活力,完全是以一种开放式的思维、个人化的表达方式,观照历史、关怀人文,直面人类的生存困境和自我的精神困惑。虽然他们的艺术道路还只是刚刚开始,在许多方面可能还不够成熟,但在对这个现存世界的把握方面,在对艺术的个人化呈现方面,均表现出各自独立的创造精神。

谭大利的《余烬系列》以大漆作为主要媒介的作品,通过颜料从高空坠下随意滴洒,形成如血液一样喷发炸裂开的笔触效果,附上金属粉和碳粉的神秘质感,营造出一种时间打磨过的岁月痕迹。李纯的《印痕·人物》陶艺作品反映了其对于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思考,他用最为传统的制陶方式,塑造出让人去思考、体会的当代形体,体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思考。李中军的纸本水墨《影碧》,表达了其在新的艺术生态和文化语境下,对传统中国画题材当代转换的艺术思考。他将“竹”的艺术形象作为一种视觉资源,综合各类艺术处理方式,将其放置到不同于中国画传统构图的大场景中进行创作,试图表现一种关乎“新”语言、“新”造型、“新”观念、“新”趣味的中国艺术审美的竹的图像,以此作为对传统文化元素当代创新个案的尝试。杨思雪的《Weaving系列-Lakes》系列作品使用宣纸、墨水与荧光颜料的编织结合完成,创造出一个抽象的自然景观,并将中国传统山水与当代数字化环境联系起来。作品中霓虹荧光色系的运用和构图空间的随机性,映射了生活中的不稳定和不可预测因素,同时也激发着我们去探索一个神秘未知的未来世界。作品通过抽象空间和色彩的对比,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科技发展之间的冲突,并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模糊而令人恐惧的构想。陈辉、张俊杰的新媒体交互装置《桥》,以武汉市跨江大桥为形态结合新媒体艺术语言进行再创作,观众可以使用电报机触发声音并与作品进行交互。并通过大桥的交互动态影像与声音,调动观者的感官情绪,运用数字技术为观者构建一个沉浸式的地域性体验场域,从大桥时空维度的形态演绎中体验感受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浓郁的人文气息。

湖北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传承,使一代代艺术家锐意创新,赓续前辈薪火。以上几组作品在观念、形式和手法上与时并进,用艺术与时代对话,展现了湖北新青年的思想格局,展示了青年美术工作者对时代脉动的深刻把握。“致青春”与“正青春”同向同行,青年精神赓续延展。

文艺的蓬勃发展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体现,以青年之力推动艺术生命前行也是历史必然,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湖北青年美术家们更应在自己的传统中寻找应有之意,寻找革新之勇气、独立思考之批评。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写道:人的生命的大部分都是致力于从心灵深处来拔掉自己青年时代的幼芽。这种手术就叫做经验的获得。青年艺术家们的艺术道路,任重道远,但走来一路,都是风景。

责任编辑  陈    俊

立足本土、关注当下。以艺术史为坐标,追踪与记载近期的展览,呈现鲜活的艺术、展现艺术家独立的思想与创造,同时使读者有强烈的在场感。

猜你喜欢

湖北艺术家青春
The rise of China-Chic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不打烊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