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FLOW与MIKE 21在模拟增江及分洪道二维水动力中的应用
2023-07-28邵锦焯
邵锦焯
(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40)
0 引言
增江及分洪道位于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本研究分别采用TUFLOW与MIKE 21建立增江及分洪道的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对河道水流流场、水位等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河道水动力,揭示不同模型软件的特点。
1 数学模型简介
1.1 TUFLOW模型
TUFLOW由某公司联合昆士兰大学在1989—1990年共同开发,在随后的多年持续改进、完善和扩充功能,已在全球推广应用。应用TUFLOW软件可以构建精细化的分布式、直接降雨法、水文水动力耦合、一维二维耦合暴雨洪水模型[1],并采用GPU并行计算技术提高计算速度,采用Quadtree网格四杈剖分技术、SGS(Sub-Grid-Sampling)地形数据亚网格提取技术,两者技术结合使得对河道可以构建内外连成一体的二维洪水模型,能够有效提高构建洪水模型的效率,获得高精度的洪水模拟成果。
针对二维浅水方程的求解,TUFLOW使用的是基于Stelling网格的交替方向隐格式有限差分法(ADI)。采用追赶法求解,首先利用连续方程和x方向动量方程求解水位ζ和流速u:将动量方程代入到连续方程并消去流速u,获得1个三对角矩阵,从而求得水位ζ,接着将其反代入到动量方程中求出流速u,更换求解方向即可求得v。
1.2 MIKE21模型
MIKE 21是专业的二维水动力计算模块,用于模拟河流、湖泊、河口等水流、波浪状态,高级图形用户界面与高效的计算引擎结合,为工程应用、规划设计提供完备、有效的设计环境[2-5]。MIKE 21具有用户界面友好、强大的前后处理功能、多种计算网格模块、干湿节点单元设置、集成式多种控制性结构设置、可视化建模、集成展示等特点。
MIKE 21的水流连续方程如下:
(1)
水流运动方程如下:
(2)
(3)
式中,x、y、t—分别为空间、时间坐标;z—水位;h—水深;u、v—分别为垂线平均流速在x、y方向上的分量;M、N—分别为单宽流量在x、y方向上的分量,M=hu,N=hv;n—曼宁糙率系数;c—谢才系数;vt—紊动粘性系数;g—重力加速度。
2 增江及分洪道二维水动力模型
2.1 工程区域基本情况
2.1.1流域概况
研究工程区域位于增江流域下游。增江发源于广东省新丰县七星岭,全长203km,流域面积3160km2,增城区内长66km,河宽90~220m,区间集雨面积971km2,占全区面积的53%。增江上游建有天堂山水库及梅州、白沙河、七星墩水库,区内有百一座中型水库(花林水库),59座小型水库,主要支流96条,总长416.62km,石滩镇内主要支流有县江河、水门头涌等。
2.1.2气象条件
研究工程区域位于广州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区域受东南亚季风影响很大,且处于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多,平均气温高,气候炎热多雨,夏季绵长。
区域为广州市的暴雨区,由于地形多山,南部临近海洋,气流的抬升经常带来强度大、历时长的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20mm,但年内分配不均,4—6月多季风雨,占全年降雨量的46.7%,7—9月多台风雨,占全年雨量的36.27%,其余10月—次年3月降雨量只占全年的17.03%。据新家埔站实测,最大24h降雨量为476mm(1981年6月29日)。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32mm。流域内水汽充沛,湿度较大,平均相对湿度达84%,极端最大相对湿度99%。
2.1.3工程区域现状问题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城市下垫面影响,城市热岛效应严重,增城区降雨范围、量级存在不确定性[6]。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特别是2020年发生的“5.22”和“6.8”两场特大暴雨,具有强度大、范围广、面雨量大的特点,增江堤岸出现漫堤,水深超1m,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损失。增江分洪道进口位于初溪水利枢纽下游约6km,分洪道进口至出口段的增江长6.3km、分洪道长7.6km,出口至增江口约2.3km。分洪道进口前增江河道宽约400m,增江石滩镇中心段河道最窄处仅有99m,过洪能力不足,且河道内存在铁路桥、公路桥等桥梁存在壅水现象。分洪道河滩地高程较高并有农田、鱼塘、果林等,经多年运行,分洪道存在分洪比例不协调的情况。如图1—2所示。
图1 增江及分洪道位置示意图
图2 增江及分洪道堤围分布图
从历史水系分析,分洪道自20世纪80年代已形成,河道走势较为稳定,至今保留较为天然的河道形态[7]。根据《增江中下游干流设计洪潮水面线复核》[8],2008年6月27日增江出现十年一遇洪水,省水文局广州分局进行了现场测验,左汊(分洪道)过流440m3/s,右汊(增江)过流2220m3/s,分流比例16.7%。
2.2 建模范围及网格划分
本研究的建模范围为增江及分洪道,下游为新家埔水位站,上游为甩洲水位站,增江河道建模范围为0+710~9+200,总长8.49km,分洪道建模范围为0+110~8+210,总长8.10km,模拟水域面积4.69km2,并考虑莞高速桥、增江大桥、铁路桥、犁耙渡桥等桥梁。
TUFLOW采用2D矩形网格嵌套的模式,先通过堤防确定计算范围,对河道测量数据进行水下地形格栅化,设置堤内地面高程14m,并生成asc格式文件用于模型处理,通过tgc控制文件设置模型区域x=9000,y=3000,网格大小Cell Size=5,通过tcf文件设置启用SGS技术。如图3—6所示。
图3 建模范围
图4 水位站分布图
图5 TUFLOW网格地形
图6 桥墩处局部示意图
MIKE 21采用2D三角网格模式,先通过堤线确定计算范围,对河道测量数据进行水下地形矢量化,对堤内地面和桥墩位置不成生网格,设置网格大小不大于50m2,河道局部变化及桥墩处加密网格,生成网格总数148975个,平均网格大小31m2,最小网格大小0.08m2,生成mesh格式文件用于模型处理。如图7—8所示。
图7 MIKE 21网格地形
图8 铁路桥桥墩处局部示意图
2.3 模型率定
采用2020年的6.8增江洪水进行率定。收集到甩洲、石滩围、新家埔3个水位站当次洪水前后三日的水位实测数据,新家埔最高水位为3.06m(珠基,下同),石滩围为5.66m,甩洲为6.27m(超20年一遇)。通过甩洲站水位及增江河道大断面,计算相应洪峰流量为3700m3/s。
由于增江及分洪道水位高时,周边地面主要靠排涝泵站排水,泵排流量较小,相比于增江、分洪道流量可忽略。本次研究下游采用新家埔的水位边界,上游采用甩洲处流量作为边界条件率定。如图9—11所示。通过两种模型软件分别计算,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6.8洪水两种模型软件计算成果对比表 单位:m
图9 甩洲、石滩围、新家埔水位站三日水位过程线
图10 6.8洪水TUFLOW计算结果
图11 6.8洪水MIKE 21计算结果
由上述对比图可见,在地形基础数据、边界条件相同,网格大小相似的情况下,采用TUFLOW及MIKE 21两种不同的模型软件计算的水位分布相近,计算水位与实测水位吻合,TUFLOW计算结果略比MIKE 21的高。由于对桥墩的处理方式不同,以及结果输出展示软件的不同,水位分布效果略有差异。
2.4 模型应用
经过率定后的模型,可应用于汛期洪水水位预报。增江若出现5年一遇左右洪水,麒麟咀站出现2350m3/s的最大流量,东江博罗站出现近5年一遇洪水。根据上述边界条件,折合至本模拟范围,下游边界水位采用3.85m,上游甩洲流量取2380m3/s。通过两种模型软件分别计算,计算结果如下。如图12—13所示。
图12 5年一遇洪水TUFLOW计算结果
图13 5年一遇MIKE 21计算结果
增江石滩镇中心区段路堤结合(桩号6+125~7+000)、堤顶高程为4.48~4.92m,2020年6.8期间曾出现1m左右的漫堤。根据《增江中下游干流设计洪潮水面线复核》[3]此段河道相应5年一遇设计水位为4.65~4.89m,通过5年一遇洪水计算,TUFLOW模型预测水位为4.83~5.12m,MIKE 21模型预测水位为4.71~5.04m,均比原设计水位提高,分析原因为河道演变、分洪道多年运行过流减小、本次计算考虑最新实测桥墩等精细化计算。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增江石滩镇区段堤防在遭遇5年一遇洪水时,预计将出现约40cm的漫堤风险,据此可在汛期准备临时应急沙包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增江高水位风险。
3 TUFLOW与MIKE 21模型的对比
3.1 建模方式
TUFLOW的模型文件主要归类于bc_dbase、check、model、results、runs等,分别存放边界文件、检查文件、模型数据文件、结果文件、运算文件等,依托GIS进行各类矢量数据处理、应用电子表格对边界文件和地类文件处理,通过Notepad++进行控制文件编写,对文件管理严格,建模过程灵活。MIKE 21的界面友好,模型文件主要为mdf、mesh、m21fm等,分别用于数据处理、网格文件生成修改、模型总运行文件,建模过程需结合CAD、Dxf2xyz工具、电子表格等软件处理,流水线式建模,文件较少、集成度高,可视化程度高。
3.2 计算结果
TUFLOW与MIKE 21在地形原数据、边界条件等一致的情况下,计算结果略有差异,适用与二维模型计算各有特点,且在考虑河道弯道、水下地形变化、桥墩流态变化等都较为优异,比一维水动力模型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在桥墩处理上,本次处理方式不一样,TUFLOW可采用单独桥涵设置的方式,但本次研究采用抬高局部河底高程的方式,MIKE 21采用不生成网格的方式进行,因此在流态上略有差异。总体来说,两种模型在本次计算实例中,都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3.3 计算速度
TUFLOW的GPU并行计算技术、SGS技术等有效提高运算效率,修改网格大小简便,能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计算速度。MIKE 21亦能启用GPU计算,计算速度总体较慢。
本研究采用两台不同配置的台式计算机,分别启用中央处理器(CPU)和图形处理器(GPU)组合,测试TUFLOW两种网格大小与MIKE 21模型的运行时间。见表2。
表2 两种模型软件计算速度对比表
(1)网格大小接近的情况下,TUFLOW总体比MIKE 21快15~25倍;
(2)同样的计算机,启用GPU相比不启用GPU,MIKE 21计算快3.2~7.8倍,TUFLOW计算快3.2~16.8倍。
(3)TUFLOW网格从5m增大至20m,网格的大小不同引起的计算速度不同,采用CPU+GPU运算差异是13~26倍,采用CPU运算差异是43~63倍。
(4)CPU、GPU是提高计算速度的关键,计算机的独立显卡宜更新至最新的驱动程序;二维水动力模型在计算过程中需读取和生成大量数据,固态硬盘比机械硬盘读写数据快,配备固态硬盘的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行速度。
(5)TUFLOW在运行大范围、高精度的模型,计算速度优势更明显。
4 结语
本文以增江及分洪道为例,分别采用TUFLOW和MIKE 21研究河道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两者在河道二维水动力模拟上都能较好的反映真实情况,在计算速度上,TUFLOW总体比MIKE 21较快。
作为两款应用广泛的水动力计算商业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建模方式、计算速度、结果展示等方面各有特点。在大范围、高精度、高效预警预报的模拟应用中,采用TUFLOW更合适;在小范围、对计算速度要求不高、模拟结果展示效果方面,MIKE 21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