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定位与路径探讨

2023-07-28杨彤彤

大学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杨彤彤

[摘 要]职业本科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独特规律,也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文章基于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的背景及意义,从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坚持德智同行同向、坚持人文精神方向三个方面阐述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的定位;指出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应是根据职业本科教育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打造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的“双师型”队伍,在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中融入大国工匠精神,开发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教材及资源,构建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的考评机制,建立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精准定位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5-0114-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为职业本科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注入了新力量,有助于扭转学生长期以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误区,即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理论课的“本职”,而其他课程则无须承担价值观培育的责任。实际上,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育人价值,尤其是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指示,职业本科教育应将课程思政理念全面渗透至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管理模式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等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既要具备专业技能,又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从这个角度讲,课程思政是职业本科教育良性发展的催化剂,需要在该层次的职业教育中一以贯之,这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背景及意义

(一)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的背景

职业本科教育的全国试点工作始于2018年底,是新时代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突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发展观”的新时代视野下,我国正处于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的转型期,既要抵御多元文化中腐朽文化的侵蚀,又要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过程中的腐朽、没落文化,青年群体是首当其冲的最容易受影响的群体[2]。例如,面对西方国家大肆宣扬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如何引领新时代青年自觉屏蔽这些消极文化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的新挑战。正处于起步阶段的职业本科教育,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理想信念,既关乎学生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树立,又关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否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从教育层次角度讲,职业本科教育代表我国职业教育的最高水平。尽管职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上更注重职业能力,但正是这种直面社会需求的实践性与职业性,使职业院校在价值观培育方面被赋予更高的使命与责任,即培养出符合各行各业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职业人才。诚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但仅靠这一渠道显然无法全方位实现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这就需要加快推进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大思政课”建设,积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避免因单一渠道带来的“孤岛效应”,进而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

(二)职业本科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要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职业本科教育院校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尤其是挖掘其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利于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价值性有机融合,真正落实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头脑”。探讨职业本科教育中课程思政的精准定位与具体构建路径,有利于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有利于完善职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提供理论指导。基于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职业性,教师往往更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尤其是能够直接就业并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技能。但是,“立德树人”的本质是“德”,只有德才兼备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就是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优势,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健全的专业知识架构与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与思想道德素养,尤其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国家建设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对于职业本科教育而言,课程思政为职业院校践行“立德树人”任务开辟了新的渠道,弥补了传统职业教育重技能輕德育的短板,拓展了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充实了“大思政课”建设的教师队伍,打破了专业课与思政课的藩篱,为职业本科教育协同育人注入了新动力。

二、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的精准定位

在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提出之前,高等院校的立德树人工作更多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以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工作被赋予了更高要求,即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对于职业本科教育而言,践行课程思政需要精准定位,坚持从价值导向、德智同向、人文方向等方面引领职业本科教育迈向新高度。

(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

价值导向即职业本科教育践行课程思政的政治方向,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确保课程思政的本质属性。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旗帜与方向问题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3]。作为职业教育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生力量,课程思政充分彰显了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方向与育人导向,有助于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连接起来,并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马克思曾说,“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而工作,才能实现自己的完美”[4]。从这个角度讲,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职业本科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实践性与职业性本质,才能真正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二)坚持德智同行同向

基于职业本科教育的“本科层次”,学生最终面向的是社会。这既考验学生的实践性,又考验学生的人格与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5]。因此,“立德”不仅是思政课的工作,更需要渗透至职业本科教育的整个课程体系中,确保德育与智育相结合。从教师角度讲,其既要重视自身专业素养,更要提高道德素养,做到“传道”与“解惑”的平衡,这是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尺[6],也是职业本科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应然样态。因此,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至关重要,既能解决专业课与思政课的脱节问题,又能拓展德育的教育资源。换言之,践行课程思政的过程正是寓德于课的过程,以此培养德才兼备的职业人才[7]。

(三)坚持人文精神方向

在职业本科教育中贯彻课程思政理念,需要教师以人文情怀挖掘专业课中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均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更多的是显性与隐性之分。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显性内容,而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则是隐性内容,两者共同担负着育人的责任。其中,专业课中蕴藏的人文精神更需要教师深入挖掘,重视知识与情感体验、人格健全、家国情怀的有机结合。因此,只有同步开展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挖掘,才能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到实处,才能确保职业教育的每一门课程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三、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根据职业本科教育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从教育目标角度讲,职业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并能立刻带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技术人才。但是,倘若一味重视技术,而忽略对学生人格、品质、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的教育,那么这种“技术”便无法全面、充分地发挥价值。这也是职业本科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课程思政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主阵地;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是助推职业本科院校思政教育迈向新高度的新型力量。就主渠道和主阵地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课堂与课外协同推进。但是,对于课程思政而言,则需要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为抵御西方消极文化的侵蚀,防止“数典忘祖”现象的发生,如何高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启迪智慧,激发爱国热情、正义感、责任感、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8],并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职业本科教育的全过程,是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核心要义。然而,当前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拒绝“买单”,即忽略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就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而言,学生的主体性更强,更像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社会人[9]。因此,为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教师要从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关系出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德育在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并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医学护理类专业教师既要传授医疗卫生技术与技能,又要宣传白衣天使敢于冲在一线的奉献精神,同时还要充分借助榜样的力量,通过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发挥思政教育的人文力量。

(二)打造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的“双师型”队伍

在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是关键,关系着学生能否掌握扎实的技术技能,关系着学生所学知识能否与社会有效对接。除此之外,课程思政的推进也需要专业课教师的主体参与,从而达成“德”与“才”双重培养目标。对此,为切实彰显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专业课教师应秉持“立德”的教学理念,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育有机统一。换言之,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的落地,需要加快构建“双师型”队伍。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教育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专业课程是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利用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同时,“双师型”不是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应同时具有知识传授与育人价值的学科属性。

“立德为先”是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原则,也是职业本科教育保持正确办学方向的根本遵循。因而,为高效推进职业本科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专业课教师的道德素养是衡量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标尺,关乎学生能否树立健全坚定的理想信仰,更关乎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此外,坚持“立德为先”也是职业教育教师完善自我、强化师德的需要。这是因为职业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使部分教师在追求职业性与实践性的过程中容易忽略思政教育而只重视技能培养,从而降低课程思政的建設成效。从这个角度而言,建设“以德为先”的“双师型”队伍是职业本科院校践行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

(三)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融入大国工匠精神

在职业本科教育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将大国工匠精神熔铸其中。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敬业精神、道德修养。透析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结合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现实,将大国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既是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体现,也是践行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从教师层面讲,为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学校可组建思政教师团队,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的相关活动,如定期组织培训、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政理论素养。再如,通过组织课程思政说课比赛、微课比赛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交流与碰撞。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优势与专业课教师的专业优势,践行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内涵。从学生层面讲,基于职业本科院校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属性,部分学生由于更侧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思政意识上相对薄弱。对此,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政意识,尤其是要在专业技能学习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内容,并将其转化为思政课学习的重要精神。具体而言,一方面,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大国工匠精神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意识,从而夯实其专业技能基础;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反哺理论学习,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目标。

在职业本科教育中融入大国工匠精神,还需要整合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从而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例如,对于专业基础课而言,爱岗敬业、家国情怀是其思政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与爱国情怀;对于专业核心课程而言,由于专业性较强、技术性较高、探究难度较大,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是其思政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倾心专注的精神;对于综合实训课程而言,由于其实践性较强,需要学生能够精准获取客户需求,从而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产品与提供相应服务,因而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是其思政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求索精神。由此可见,主动整合不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能够有效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

(四)开发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教材及资源

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专业的教材与资源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开发专业的课程思政教材关乎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

一是历史资源的渗透。所谓“以史为鉴”,即通过探究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分析其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而获得的历史认知。职业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思政教材,可围绕学校的历史、学科的发展史以及党史来开发。例如,一个学校的校史凝聚着该校的办学理念,尤其是清楚记载了学校从“小”变“大”的成长历程,彰显着学校的校风校貌以及办学成就。更重要的是,校史中还有诸多品学兼优的校友、德艺双馨的教职工以及感人事迹。一些学校尽管建校时间较短,但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更容易涌现出诸多典型人物与典型事迹,这些正是专业课程宝贵的思政资源。再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自我革命的历史,凝聚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核,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根本原因。在思政教育中渗透党史教育,有助于学生在政治认同、思想成长、个人品质等方面获得实质性提升。例如,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航天精神等融入专业课程中,既能丰富教材内容,也能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

二是文化资源的渗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0]。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若想要开发出专业课程思政教材,就必须借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库,并结合专业内容进行“文化渗透”。值得强调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思政元素来源之一。职业本科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性与实践性人才。其中,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并在新时代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因此,只有抓住传统文化这个“源头”,才能开发好专业课程思政教材,才能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值得注意的是,在撷取传统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要注重区域文化的独特性。挖掘区域文化中的独特因子,有助于学生有效联系现实生活并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这也是专业课程思政教材中思政元素的重要来源。

(五)构建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的考评机制

课程思政的贯彻落实需要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尤其是在职业本科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由于职业教育自身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特点,更需要建立从上至下的考评机制。对此,本文重点探讨学校党委、宣传部与教务处的职责与担当。

首先,强调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党委是办学治校的主体,并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11]。由此可见,在职业本科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保证学校党委的主体地位是第一原则,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第一主体。对此,高校党委要高瞻远瞩,认真揣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并结合学校实际出台相关的课程思政政策[12],尤其是从根本上消除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政理论课承担的认知误区,切实承担起“把方向”的重要责任。

其次,重视学校宣传部的宣教作用。在工作性质或政治导向上,宣传部与党委具有一致性,即与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及政策安排保持一致。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学校宣传部担负着对中央创新理论成果或大政方针政策上传下达的重要使命。职业本科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既需要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与顶层设计,也需要学校宣传部的具体引领,尤其是要着重宣传课程思政对于“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全校师生的课程思政意识。从教师角度讲,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有助于教师明确教书育人的根本方向,并紧跟党中央的教育方针开展具体教学,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真正落地。从学生角度讲,宣传部的宣传与引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尤其是将自身专业技能与价值观培育充分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铺垫。从这个角度讲,学校宣传部的意识形态引导作用,既是师生强化课程思政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职业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选择。

最后,重视学校教务处的工作落实。较之学校党委的领导与宣传部的宣传,教务处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职责在于“落实”。其中,课题的引领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通过引领课题研究,师生能够围绕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院系、不同教研室以及不同专业课的教师可根据自身院系实际与专业方向确定多元化研究课题,并以团队合作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形式,从而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当然,在确定课题项目时,各教研室要结合自身学科的独特性拟定研究方向。从专业性角度讲,马克思主义学院既拥有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又拥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教学资源[13]。但是,部分职业本科院校可能在院系建设方面并无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此,学校要充分整合学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并组建一支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其他院系教师为辅的大思政教学团队,从而为不同院系、不同教研室、不同专业课的教师确定研究课题提供理论指导。从指导方式上讲,思政理论课教师重点从理论层面指导课程思政的特点、落实方法,各学院的专业教师则需要结合学科特点重点从实践层面进行指导,从而形成课题研究的合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团队式的课题研究还能够有力促进职业本科院校的科研建设,尤其是通过教师的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六)建立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的运行机制

在运行机制方面,职业本科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大格局,从而提高思政政治教育的效能[14]。这也是解决职业本科教育重技能传授、轻价值培育问题的有效运行机制。换言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过程就是“教书”与“育人”的共同实现过程。从协同学理论角度讲,职业本科院校中的每一门课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中,即始终处于与其他课程的紧密联系中,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正契合了协同学的这一理论。作为一个大系统,课程思政包含了诸多子系统,如思政教学团队、思政理论课、专业课程、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等。开展课程思政有利于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其中,不同课程之间的协同是实现协同运行机制的关键。因此,职业本科教育院校若要从根本上消除“孤岛效应”现象,就应在各类课程中充分渗透思政教育。

当然,由于职业本科教育的实践性特质,单纯依靠书本中的思政元素无法完全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对此,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开展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党和国家始终遵循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上的原则,积极动员全国之力抗击疫情,而那些奔赴抗疫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们,其不畏艰险、与时间赛跑的精神,充分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气质及制度优势,这正是最生动的思政教育素材。

四、结语

职业本科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突破,彰显了职业教育正逐步趋于完善。尽管职业本科教育更重视实践性与技术性,但在多元文化尤其是西方腐朽文化的冲击下,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起重要的育人使命,坚定学生政治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针对职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重知识轻育人的趋向,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挖掘各类课程中的隐性思政元素,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是思政教育的单一渠道,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同向同行才是高校思政教育最重要的实现路径。

[ 参 考 文 献 ]

[1][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64.

[3]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6]做黨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22-10-25)[2022-12-01].http://www.qstheory.cn/2019-07/01/c_1124694674.htm?ivk_sa=1023197a.

[7] 王学俭.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8] 杨守金,夏家春.“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5):98-101.

[9] 张东良,周彦良.教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143.

[10]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2-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66

6968337407608&wfr=spider&for=pc.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9.

[12] 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41(9):28-33.

[13] 高德胜,聂雨晴.论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实践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1):77-82.

[14] 涂刚鹏,刘宇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三维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1):50-53.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