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视角下的信息科技教学设计

2023-07-28王斌峰

小学科学 2023年18期
关键词:信息科技跨学科教学设计

王斌峰

〔摘    要〕  跨学科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时代新人必备的一种素养,也是新课标对信息科技学科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鉴于此,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应通过设计学科融合式教学目标、学习任务、课后作业等策略,促进信息科技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据此发展、提升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  信息科技;跨学科;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8-0015-03

2022年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提出跨学科主题,旨在引领学生跨学科运用信息科技,以此促进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信息社会责任以及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跨学科视角下,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目标、课堂学习任务以及课后作业练习等内容,进行融合式设计,将信息科技学科知识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各门学科知识,巧妙、恰当地融合在一起,以此丰富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内容、创新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形式、提升信息科技学科教学效益。

一、设计学科融合式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教师教的目标,即教师以各种教学任务为抓手,以各种教学评价为推手,在课堂上应该完成的目标;其二是学生学的目标,即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享交流等活动,应该实现的学习目标。因此,在设计学科融合式教学目标时,教师应从“教”与“学”两个不同的视角设计。

(一)从教师教的视角设计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应教会学生什么,应发展学生的哪些能力,应以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这一切正就是教师教的目标。在跨学科视角下,教师应从教的视角设计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

以“漫游因特网”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从教的视角设计了学科融合式教学目标:能够教会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从因特网中检索相关资料,如了解作者生平、文章创作背景,搜集、整理数学文化知识等;能够培养学生通过因特网查阅、搜集、整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学习资料的能力;采取先学后教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与因特网相关的法律知识,引领、指导学生文明上网,远离网络犯罪。

显而易见,当教师从教的视角设计学科融合式教学目标时,不仅要紧扣信息科技课程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还应找准教学内容与其他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以这些联系为纽带,设计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

(二)从学生学的视角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必须从学生学的视角考虑,即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会哪些知识、发展哪些能力、塑造哪些品格……毋庸置疑,从学生学的视角制定学科融合式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

以“设置段落格式”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从学生学的视角设计了这样一些学科融合式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自主输入,或从互联网中复制一个中文故事或英文故事,根据故事内容、情节,准确、合理地划分故事的段落,并能够根据版面设计要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段落对齐、段落缩进、项目符号以及行间距等段落格式;学生能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段落的格式进行设置,以此提升学生的信息科技应用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能够按要求设置中文文本、英文文本的段落格式。

上述三项教学目标,不仅紧扣教材教学内容,而且与学生的实际学情、认知水平相符。另外,三项目标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符合知识习得规律。在三个教学目标中,教师也融入了语文、英语等学科知识。

二、设计学科融合式学习任务

主题鲜明、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学习任务,是教学目标的载体,是学生习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依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可将学习任务分为自主探究任务、合作学习任务。在跨学科视角下,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科融合式自主探究任务与合作学习任务。

(一)设计学科融合式自主探究任务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不仅要引领学生深度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还要指导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学科融合视角下,教师应设计一些学科融合式自主探究任务,以此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说,在指导学生学习“文字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无须详细地讲解文字的输入方法、文字格式的设置方法、段落格式的设置方法以及版面的设计方法等,而是设计一些跨学科自主探究活动,如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设计一张主题鲜明、布局美观、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电脑小报。有学生以“秋天”为主题,搜集了一些描寫秋天的诗词、美文,展现秋景的照片、美图等,之后,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制作了一张电脑小报。学生在自主完成此项学习任务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怎样插入图片?如何设置图片的格式?……为了让学生有效解决相关问题,克服各种困难,教师可告诉他们一些解决办法,如可将自己遇到的问题输入“百度”搜索栏中,搜索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在完成上述自主探究任务的过程中,尽管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困难,但是,因为学生卓有成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所以这些问题并没有成为学生习得文字处理知识、提升文字处理能力的障碍,相反,还成为学生学习这些信息科技知识的铺路石。与此同时,自主探究式学习任务在培养、发展、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方面,也有显著的作用。

(二)设计学科融合式合作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也是学生探究新知、发展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跨学科视角下,教师可围绕教材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学情,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精心设计一些跨学科合作学习任务,并以学习任务为抓手,培养、发展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信息科技运用能力。

比如说,在学习“视频编辑软件”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了一项学科融合式合作学习任务,即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拍摄、编辑一段关于科学小实验的微视频。从科学实验主题的选择到科学实验步骤的设计,从科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到科学实验的操作,从视频拍摄脚本的设计到视频内容的录制,从视频素材的编辑到视频文字的添加……所有这些学习任务,如果让某一个学生独自完成,往往比较费时费力,但是,如果将这些学习任务进行分解,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完成,那么,就会比较轻松省力。如在一个小组内,让几名学生负责操作实验,让另外几名学生负责录制视频等。

在上面的合作学习任务中,教师将科学知识与信息科技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微视频录制、编辑技术的同时,能够深入、细致地探究科学知识。另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彼此交流、共同进步。

三、设计学科融合式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运用相关知识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学科融合视角下,本着为学生创造课后运用信息科技知识机会的目的,教师可设计一些学科融合式课后作业。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教师应分层、分类设计学科融合式课后作业。

(一)分层设计学科融合式课后作业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即便他们是在同一位教师的引领下学习同样的信息科技知识,往往也会出现一定的差距。而这些差距又会让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发展需求。鉴于此,教师应基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分层设计一些学科融合式课后作业。

例如,在学习“PPT演示文稿”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课堂达标练习,对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新建幻灯片”“插入文字”“插入图片”“嵌入音乐”“嵌入视频”“设置幻灯片动态效果”等相关知识的情况,进行了检测、了解。检测结果表明:A层次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这些关于“PPT演示文稿”的知识;B层次的学生对“嵌入音乐”“嵌入视频”“设置幻灯片动态效果”等知识掌握得仍然不太牢固、运用得仍然不够熟练。A层次的学生产生了联系实际生活运用这些信息科技知识的发展需求;B层次的学生产生了进一步理解、掌握“嵌入音乐”“嵌入视频”“设置幻灯片动态效果”等信息科技知识的发展需求。基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教师分层设计了学科融合式课后作业:要求A层次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本书,并围绕该书内容,写一篇好书推荐的演讲稿,然后,围绕演讲稿的内容,制作一个PPT背景。该PPT背景,应图文并茂,且配有与演讲内容相符的背景音乐。要求B层次学生,自选PPT演示文稿主题,如关于数学文化的演示文稿,或关于科学常识的演示文稿,或关于地理人文的演示文稿等,并尝试在该PPT演示文稿中“嵌入音乐、视频”,以及“合理、美观地设置幻灯片的动态效果”等。

因为教师分层设计的学科融合式课后作业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所以学生完成此类作业的积极性比较高,兴趣比较浓厚。这些分层学科融合式课后作业,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还能够促进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能力的发展。

(二)分类设计学科融合式课后作业

依据作业不同的功能,可将作业分为知识巩固类、能力发展类等,也可将其分为课前预习类、课后复习类等。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后作业在发展、提升学生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教师应分类设计融合式课后作业。

以“Excel表格”为例,在课前,教师可设计一项调查类作业,让学生调查自己家庭每个月的用水、用电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前调查、搜集的数据,设计、制作一张统计表。在课后,教师设计了一项课后学科融合式作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坚持每天认真观察该植物的生长状况,并以Excel表格的形式,将该植物的生长状况记录下来。最后,围绕统计结果,绘制一张Excel统计表。

在上面的课前调查类作业中,教师将信息科技知识与数学统计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此项调查类作业为学生在课中深入、扎实地学习表格制作、数据统计等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课后学科融合式作业中,教师将科学知识与信息科技融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学科融合视角下,教师应以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和课后作业为衔接点,将信息科技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巧妙、恰当地融合在一起。如此,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内容会变得更加丰富,学生跨学科运用信息科技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韩洁.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小学生(中旬刊),2022(12):58-60.

[2]石永红.项目式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2(31):61-64.

[3]吴帆.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中小学电教,2022(11):28-30.

[4]李永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J].知识文库,2022(21):55-57.

猜你喜欢

信息科技跨学科教学设计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关于新时期博物馆的陈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