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园村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2023-07-28张晓亚

智库时代 2023年16期

张晓亚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之一。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乡村振兴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党和国家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在谭园村工作的时间里,通过走访村民、考察扶贫企业、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谭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对农村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民生保障、广大农民意愿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近年来谭园村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同时发展观光旅游业,兼顾传统种植养殖业。通过多措并举创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谭园村基本村情

泌阳县高邑镇谭园村位于高邑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距泌阳县城13 公里,新阳高速泌阳东站东侧。全村辖13 个自然村,11 个村民小组,1069 户,3366 口人。全村共有耕地3814 亩,山坡林地1800 亩,人均耕地1.3 亩。现有村“两委”班子成员7 人,党员67 人。谭园村先后被评为省级“党建示范村”“河南省森林乡村”“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县脱贫攻坚先进村委”,连续3 年在全县“夺旗争星”活动中获评“五星级村(居)”。

二、谭园村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

(一)立足村情,培育特色产业优势

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目标任务,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一村一品,选好选准产业发展的特色产业。(1)香菇产业:全村香菇产业67 户,总共占地286.5 亩,种植251 万袋,年产香菇376.5 万斤,年收益1880 万元,从事此项产业的群众共计310 人。(2)畜禽养殖:生猪生产以华鑫养殖场、保根养殖场、谭抗养殖场为依托,共有9 家,年出栏生猪3000 头。特色养殖也逐渐发展起来,以冯刚为主有3 家,养殖五彩山鸡,年产47000 只,利润50 余万元。(3)餐饮服务:以宁乐居、铜山湖鲜鱼汤、特色农家院为引领的餐饮服务业,逐渐打造成了吃鲜鱼、吃野菜、尝野味、喝鱼汤的生态餐饮特色。(4)特色经济:大汉菲尔酒业有限公司占地300 多亩,种植野生山葡萄,打造纯正红酒,生产大汉菲尔冰红葡萄酒,干红、干白葡萄酒已远销省内外。全村葡萄、草莓种植160 亩,聚莹葡萄、红瑞温棚葡萄每年6 月上市,一直销售到当年11 月份,月产量3 万斤,已发展成为一定规模的葡萄经济。

(1)示范带动,积极发挥产业致富聚合效应。坚持支部引导,企业带动,农户积极参与,四方合力,齐心协力搞好产业扶贫工作。整合上级涉农资金近600 万元,依托3 个种植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坚持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为特点。在谭园村依托大汉菲尔葡萄酒庄和铜山湖生态草莓采摘园发展高效农业;依托食用菌帮扶产业基地发展食用菌种植;通过种植合作社示范带动周边村近312 户群众种植香菇。同时为降低农户风险,采取政府+公司+农户模式,从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经营权托管、就业带动、订单农业、技术服务等模式实现群众增收。

(2)机制保障,实现产业规模不断提升。脱贫攻坚期间谭园村强化政策保障,紧紧围绕香菇、高效生态旅游、葡萄三大产业项目,根据建档立卡脱贫户实际情况,实行一户一策,一户一业,通过金融扶持、产业帮扶,使一部分贫困户从等、靠、要的惰性思想中解放出来,主动发展种植、养殖业来致富。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谭园村目前稳定建立了两个“双绑”体系。一是以香菇产业为主导,龙头企业河南亿健食品有限公司绑定富石西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培育香菇种植合作社5 家,带动香菇种植农户150余户,流转土地1000余亩,累计吸纳群众就业2000余人次,年种植香菇1000 万棒,年产值达到1500 万元,实现年人均增收5000 元以上。下一步,我村将与我县引进的国内食用菌龙头企业华绿菌业有限公司合作,建500 亩的高标准食用菌示范基地,把谭园村打造成知名的食用菌特色小镇。二是以葡萄种植为主导,龙头企业“河南大汉菲尔酒业有限公司”绑定“红瑞种植”合作社,吸纳50 余户农户,推动土地流转500 余亩,提供就业500余人次,葡萄种植及加工年产值达到2000 万元,实现合作农户年人均增收5000 元以上。

(3)坚持“一村一策”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按照上级关于发展集体经济精神,谭园村采取多种形式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近几年通过光伏发电、扶持资金注入开展股份经营合作分红模式等不同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依托河南亿健食品有限公司,投入资金150 万元,发展香菇深加工产业,年收益10 万元;投资204 万元建设300 千瓦光伏发电站一座,年收益22 万余元;今年申请到50 万元集体经济注入到龙头企业大汉农民种植合作社,预计年收益4.2 万元。通过壮大集体经济,为贫困群众进行长期分红扶持,确保脱贫户稳定增收不返贫,有效促进了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为乡村振兴和服务群众提供更积极的作用。

(二)示范引领,培育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

谭园村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村委成员作表率,在2021 年村委换届后,谭园村“两委”干部7 人,平均年龄45 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 人,女干部4 人,班子普遍年轻化、文化程度高、班子焕发出勃勃生机。且支部委员多是致富带头人,节洪昌带头养猪,并且育有草莓园、葡萄园,谭亚作为返乡大学生创业,养殖有铜山湖谭园珍禽养殖场、手袋厂,并且在村内承担大量的业务,一方面吸纳村内贫困户的就业,一方面也促进了村内的经济发展。谭园村党支部坚持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2018 年起在全县最先实行党员积分管理,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全村有活动能力的党员认领多个岗位。在人居环境、疫情防控工作、秸秆禁烧等工作中都能冲在前面,发挥带头作用。

(三)改善环境,全力推进乡村建设

近年来,高邑镇谭园村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立足村情、科学规划、生态优先,狠抓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措施。为切实做到人居环境改善提高,谭园村组织群众积极开展“六清”、治理“六乱”,开展“五美庭院”创评,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群众自发捐款3 万余元,自发出动劳动力500 余人次,通过畅通道路、垃圾清理、污水治理、坑塘堰坝整治等措施促进人居环境改善。不搞盆景、不走形式,13 个自然村全部建成“花园”式村庄,在全县人居环境观摩评比中,谭园村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谭园村坚持用好“支部会商、干部包组、党员联户”三项机制,用好四级网格,网格员一天两走访、支部一天一碰头,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谭园村真正做到了“六无”,无诈骗案件、无非法宗教、无聚众赌博、无非法上访、无安全事故、无疫情发生。

(四)树立新风,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谭园村坚持以村文化广场为阵地,成立广场舞队伍3 支、戏曲队伍2 支,组织群众进行汇演,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坚持榜样树起来,每月定期举办“六好”(好媳妇、好丈夫、好公婆、好村民、好党员、好家庭)评比活动,为先进典型戴大红花、敲锣打鼓送回家,树立了新风正气。近年来,谭园村嫁出去的姑娘不要高价彩礼、嫁过来的媳妇不打骂公婆,这也成为谭园村的一大品牌。坚持幸福干出来,通过依托新时代文明站经常性的教育,谭园村村民形成了“不当懒汉、幸福靠干”“跟着共产党、致富有希望”的精神,村民听招呼、顾大局、干劲足,群众的幸福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被驻马店市委授予市级文明村镇。

三、谭园村推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依然较低

一是合作社带动效能并不突显,部分合作组织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功能不强,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缺乏凝聚力,管理跟不上,产品规模小,市场分散,难以发挥合作社抱团效应。以极少的人管理较多的地这种现象还并不多见,家庭农场也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总体效能还没有发挥全面,投入产出比较大。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各类农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小,产业链条短,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效益较差。三是品牌创建意识淡薄,品牌效益不明显。史军鲜菇、红瑞葡萄、丹系生猪、道俭上水石、咱家味道等牌子还处于初始阶段,品牌名气小,产品规模小,市场分散。

(二)人才队伍建设比较匮乏

一是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人才队伍结构欠佳。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45 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 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后备力量不足。村实用人才学历层次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目前从事农业生产大多以留守老人和妇女为主,平均年龄在46 岁以上,他们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不足,尤其表现在对农业生产技术运用方面,新信息掌握方面,对市场行情的把握方面,农产品品质提高方面等等。这就直接导致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进展缓慢,农产品质量难以提升,规模化生产进展缓慢,先进技术很难普遍运用,农业产业短时间内很难兴盛。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谭园村目前有800 人—1000 人(占全村总人口1/3)常年在外务工。这部分人相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当前对现有的实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优秀的乡村实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奖励。同时,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类媒体对乡村实用人才的典型事例报道较少,影响了乡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

(三)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短板

公共文化设施是建设文明乡风的阵地,对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通过脱贫攻坚行动,乡村建设了文化大舞台、广场、体育器材等,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方便群众在农闲的时候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村里明确了专人进行管护。然而,在文化设施使用方面,由于一部分群众迫于生活压力,需要下地干活、外出务工,一部分群众身体健康不允许等,对于设施的使用还是非常有限。另外,农忙时节广场则成为了村民晒粮堆柴之地,致使乡村公共文化资源没有发挥相应作用。同时,还存在红色宣传挖掘还不到位情况,红25 军留宿地、红军小路、红25 军纪念碑受限于资金、宣传、市场营销等因素,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深远的教育意义和历史意义。

四、推进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一)继续深入对脱贫户的帮扶,做好观念衔接

持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指导,坚持“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工作主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

一是抓监测帮扶促守牢底线。持续完善月排查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大动态监测力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二是抓政策优化促成果巩固。对标国家、省市出台的教育、医疗、住房、产业、就业等方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政策,抓好落实,用足用活政策、落实落细措施,发挥最大效益,做到群众应享尽享。三是抓项目资金促有效衔接。主要是产业示范带动项目、公益性岗位项目、雨露计划项目、产业到户奖补项目、金融工作贷款贴息项目。

(二)统筹各项发展,做好产业规划衔接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空间布局规划,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指导性、操作性。在规划建设中,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发展。二是强化产业发展。立足实际,通过招商引资、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办法,重点发展香菇深加工和地缘保护,做大做强香菇产业。积极支持发展果蔬园、自采园、农家小院等休闲农业,努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聚集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升级。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倾力打造谭园品牌。坚持绿色生产,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

(三)建设好人才队伍,做好人才衔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培养“三农”工作队伍及人才队伍、引导人才创新创业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一是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配优配强农业农村干部,注重培养、配备、使用。二是鼓励返乡大学生、退役士兵创新创业,通过返乡创业扶持政策,为创业青年提供更加良好的创业环境,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三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四是从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等各个方面,为乡村人才引进建立全面的保障体系,充分调动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四)打造生态宜居村委,改善村容村貌

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形成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明确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不得触碰的生态红线。在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乡村生态资源,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点。二是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实现人居环境大改善。规范养殖户的养殖设施及养殖行为,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实现农村道路持续改善,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通过倡导群众房前屋后见缝插绿,房前屋后美化绿化植树和安装路灯等措施实现农村环境硬化、美化、绿化、亮化目标,百姓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五)推动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环节与精神支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是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以补充政府资金的不足,进而达到均衡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立日常管护制度,加强宣传力度以达到人人都自觉爱护公共设施。二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和审美特征的重要体现。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播、继承,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成立乡村文化宣传队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三是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传播文明之风。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设施保护,对优秀历史故事发掘,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使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当中,深入人民群众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