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军事理论课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3-07-28毛安琪

智库时代 2023年16期
关键词:国防爱国主义理论课

毛安琪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一、新时代军事理论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2020 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全方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①纲要内容对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旨在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助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和完善,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方位。

高校军事理论课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强化爱国意识的主要课程,同时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2019 年1 月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指出,高校军事课教学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致力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2 年9 月1 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将国防教育的要求有机融入课程中,将国防教育融入普通高等学校考试内容,纳入学校绩效考评体系。”②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否答好“立德树人”答卷的“时代之问”。军事课与其他课程相比,课程承载思政的特性更为突出。在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加强与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提升高校军事理论课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效性尤为凸显。通过挖掘军事理论课的思政育人要素,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品质、爱国拥军的意识观念,发挥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强化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提升国家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高校军事理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是时代要求和历史必然。

二、新时代军事理论课的思政育人元素

(一)补足精神之钙的理想信念教育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中国人民军队的精神支柱。在我国国防发展和军队建设过程中,无不包含着理想信念教育。国无防不立,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与长治久安与国防后盾和军事力量息息相关。在党艰苦奋斗的百年历史中,国防建设历程都与其有着密切关联。以史为鉴,用好军事理论课堂来固牢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阵地,通过课程中讲述可歌可泣的战争故事和鲜活生动的历史事件,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百折不挠的红军长征精神、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抗美援朝战争等,筑牢青年学生精神之“钙”,把稳学生思想之“舵”,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家国情怀,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自信,从而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和励志成才的决心。

(二)传承革命精神的红色基因教育

红色基因是革命精神的传承,中国军人正是在世世代代不屈不挠和敢于战斗的精神和气性中凝结的红色血脉。宁死不屈的英雄战士赵一曼,面对刑讯逼供仍然不吐露丝毫信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战士张思德,执行任务中遭遇险情,他毅然将队友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土里;英雄军人韦昌进,眼球被打掉仍坚守战场11 个小时……军事理论课要想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力,就需要提升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善于挖掘红色故事,讲好红色故事,用鲜活的人物和事迹感染学生,淬炼思政元素,潜移默化中引领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时代荣光,鼓励青年大学生勇扛时代大旗和历史使命,不断夯实家国情怀。

(三)中国梦引领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新时代下的 00 后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如何培育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军事理论课对于塑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尤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作为中国梦实现的中流砥柱,军事理论课通过国防精神、国防历史、国家安全观、国内外安全形势等教育内容,潜移默化渗透在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军事课教学中的精神力量,也应该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引领新时代大学生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行。

(四)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军人的传承与坚守,他们就是民族精神的缩影。英雄故事和民族历史总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 岁的戍边英雄、爱国战士陈祥榕写下的口号;戍边烈士肖思远的弟弟肖荣基,带着母亲的嘱托奔赴军营,继续完成哥哥的强军梦。近几年,随着全国征兵热的大潮,军事课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价值自觉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来,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实际行动中,用实际行动投身国防、建功立业,书写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新时代的国防教育需要浸润在思政教育周围,要善于利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红色资源,通过瞻仰革命遗址、战役纪念馆等方式,实地感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亲身体悟生活课堂中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爱国实践中强化爱国教育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五)铸魂育人的伟大战“疫”精神教育

我国疫情防控就是军事思想中人民战争思想的灵活运用。在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争中,全国军民上下一心,涌现出众多牺牲小我、无私奉献的鲜活案例,充分体现了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国速度。讲好人民军队的战“疫”故事,从庚子年除夕夜部队医疗队逆行驰援武汉,到对金银潭等三家医院进行支援,进驻火神山等三家医院,再到2021 年病毒战场上的“花木兰”少将陈薇,夜以继日终研制出新冠疫苗。在疫情面前,人民军队英勇无畏尽显本色,贡献出“中国速度”。

在军事课堂上,要善于挖掘战“疫”故事、讲好战“疫”故事,充分挖掘思政育人元素,用中国军人的顽强作风和鲜活事迹感染学生,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功能,把思政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三、军事理论课育人过程中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内容陈旧,难与学生同频共振

当前,高校军事理论课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一是2019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颁布后,高校对课程教学新内容的落实程度和落实能力不够,没有按照大纲最新的要求授课,缺少统一备课和集体备课环节。二是针对当前大学生特点,未有效构建起国防教育、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知识联结。除了讲授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外,应充分挖掘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力求达到育人的效果。三是高校军事理论课更加强调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例如当今国内外形势、国家安全和时政热点等,而目前大多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缺少新时代背景下生动鲜活的新案例和新内容,难与学生的思维发展同频共振。

(二)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和吸引力不足

铸魂育人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双向互动的培育过程,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育互动中实现思想的双向流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存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填鸭式灌输和单向式讲授占大多数,“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仍是主流。学生探究式的自主建构少,师生缺少互动,启发式教学不足,“教为主,学为辅”的误区仍然存在,无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很难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性,更无法实现学生的知识吸收与内化,教学效果和吸引力不足。由此会引发诸多问题,例如课堂氛围沉闷和授课模式枯燥,许多学生选择利用课上时间看其他专业课书籍甚至出现玩手机、睡觉、旷课等现象,很少会有学生认真听讲,影响军事课思政育人作用的发挥。

(三)价值观教育缺失,思想引领浮于表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高校军事理论课作为重要的思政教育阵地,要将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育人元素充分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实现思政教育的作用和立德树人的目标。目前,就知识讲知识的情况屡见不鲜,军事课成为单纯军事知识传授的课堂,忽视了知识传授背后理想信念的传递和价值观的引领,教学深度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不够,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严重,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军事理论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割裂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联系,无法达到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影响军事理论课的思政育人效果,协同育人的合力作用被大打折扣。

四、新时代军事理论课的育人路径

(一)以夯实课堂教学为根本,坚定爱国主义信仰

新时代高校军事理论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强军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探索构建课堂教学、线上慕课、社会实践、应征入伍相融合的四位一体教学格局。把握课堂教学的根本地位,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将国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深入挖掘思政育人要素,把思政教育贯穿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培育新时代具有爱国担当和报国情怀的青年大学生。

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浸润在思想政治教育周围的重要载体和渠道,以理论知识学习作为重点,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爱国拥军、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品质,强化大学生国防意识和家国责任感。在课堂中要善用爱国主义教育“穿针引线”,在“国防建设”中讲明我国的国防政策和近年来我国国防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当代中国军事思想”中充分讲懂、讲透强军思想的意蕴内涵和重要内容,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和方法论,坚定爱国主义信仰。

(二)以创新教学形式和内容为途径,提升爱国主义精神

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创新的教学内容,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和课堂吸引力,有助于思政作用更好的发挥。在教学形式上,如何摆脱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通过创新教学形式,运用小组讨论、课堂辩论、主题沙龙、小组展示等方法,采取翻转课堂、问题教学、互动体验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化学生被动听为主动学,跳出知识填鸭的误区,拓展学生思维和视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地位,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架构。

强化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创新性。新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下,他们对当下的时政热点和军事与国际动态的关注不亚于教材的更新速度,课程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变得十分重要。2019 年颁布的新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等内容,除教材知识外,将国际国内最新形势、战争实例、军事事件和经典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中,准确聚焦当下热议的军事热点问题和学生关注点,增添符合当下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国防的理解。

(三)以丰富第二课堂为抓手,引领爱国主义实践

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以及大学生军事社团的作用与价值,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一是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教育资源和教育基地,带领学生参观济南战役纪念馆、济南革命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强化思政教育的效果。二是邀请军事专家学者入校开展国防教育讲座,增长国防知识,强化国防观念,坚定学生的爱国共识与爱国信仰,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三是推进国防教育实践,组织学生走进军营,与济南国防教育基地进行军事技能演习,前往济南市历城区武装部进行交流学习,感受军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充分利用大学生军事社团,开展国防教育活动。2010 年我校武装部成立了大学生军事训练营、预备役大学生自律委员会。通过整合军事训练营、国旗护卫队和以退役复学生为主体的八一特勤队三支队伍,开展军事技能比武大赛,邀请军事专家为学生进行专题知识讲座,举办国防教育知识竞赛,开展“一二·九”国防教育宣传展,参与全省大学生军事活动比赛。在济南国防教育基地进行轻武器射击、电磁频谱管控等演习,并组织学生参加当地武装部组织的书画摄影展、演讲比赛等活动。依托大学生社团活动,旨在将系统化的国防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组织带动全校师生关心关注国防,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以实际行动凝聚爱国主义情感共识。

(四)以强化思想引领为航向,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而国防教育同样是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重要举措。如何让军事理论课浸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破解当下课程与思政“两张皮”、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实困境,达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共融共生,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是当前的教育重点。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将思政设计融入授课知识点,把价值塑造摆在高校军事理论课的突出地位,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提升大学生思想价值,强化思想观念的传递和价值观的引领。用抗美援朝战争、国庆70周年阅兵、军队战备巡航等鲜活的案例和人物事迹,用好“中国故事”这个强大的“精神武器”,通过故事背后折射出的价值观念润物无声影响学生,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提升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思想引领,真正实现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发挥主阵地作用,以国防促征兵,为军队建设输送优质兵员。军事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应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服务。占领好国家输送优质兵员的主阵地,通过饱含爱国主义精神的热血课堂和实地实践,提升学生对参军入伍的兴趣和关注度,输送优秀大学生投身军营,着力提升入伍数量和质量,肩负起为部队储备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而又掌握基础军事技能的预备役力量的神圣职责,为大学生参军报国,建功立业打下坚实基础,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育优质的后备力量并提供有力保障。

【注释】

①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5-28.

②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2022-9-1.

猜你喜欢

国防爱国主义理论课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爱国主义教育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