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究*

2023-07-28黄冬琴

智库时代 2023年16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红色

黄冬琴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实践型、社会型人才的摇篮,近年高职院校扩大招生,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比例不断加大,出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的心理贫困、精神匮乏的现象,存在贫困学生精神“贫困”现象比较严重。我国学术界对于高校资助工作的思想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但就目前高校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来看,关于红色文化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相结合的研究甚少,在红色文化视野下对有针对性的对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研究更是如此。在大思政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中的精华元素融入到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论文就高职院校着手,探讨如何将红色文化与资助育人有效地融合,有效促进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不断完善,促进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一)资助业务与资助育人脱节

近年高职院校扩大招生,高职院校的贫困生比例不断加大和巩固国家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双重作用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量也不断增加。但高职院校负责资助工作的专职人员并未随着工作量的增加而调整该项工作的专职人员数量,一般还只是两名职员。因此,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方面存在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工作量大,这导致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没有做好,而只应付于完成,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研究做资助育人规划与落实。此外,由于受自身学历和学科背景的限制,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者在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规划上理解不到位,只停留在表面,也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作出规划。

(二)精神层面的帮扶不足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要将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有效结合,努力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了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困难,学校依然只重视物质方面的帮扶,认为专注解决学生的物质困难,就可以让学生无后顾之忧,安心完成学业。原生家庭的情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类学生自尊心强,学校没做到资助和育人并重,没有采取措施让学生真正摆脱自卑感,让学生不断增强自力更生的本领,真正的实现从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对贫困生进行帮扶。

(三)资助对象认定不够科学

高职院校资助渠道多样,且学校往往实行无偿资助。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并没有统一的严格的标准,程序不够科学,在认定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主观的因素,如班级评议时,有些评议小组成员可能会觉得跟申请人关系好,在评议过程中就会有所偏向,存在感情因素。有些学生为了能拿到补助,想尽办法编造贫困生证明材料,而学校目前还是以材料为主要依据,只看重证明材料,只要有材料一般都会审批通过,在整个学校判断是否是贫困生的过程真实性是忽略的,所以主观性存在的成分大,影响了整个过程的评判。这样就会存在这种现象,事实上不符合贫困生申请的同学也可以申请到了贫困生资助,一些真正困难的学生反而没有得到资助。

二、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状况

(一)表现过于功利和现实

目前,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存在错误的观念,认为自身家庭经济困难,国家、政府、学校、老师、同学就应理所当然帮扶自己,所获得的资助是应得的,心安理得地维持现状,没有敢于拼搏、肯吃苦的勇气,更不愿接受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的活动,拒绝靠自己的劳动来增加收入改变自身的经济状况。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懂得自立自强,心里对国家帮扶存在过多的依赖,自身的日常消费水平和消费行为与“贫困生”的身份不相符,生活不简朴,大手大脚,攀比心强。

(二)缺乏诚信意识

在高职院校中还存在一部分的贫困生缺乏诚信意识的现象,一部分贫困生为了能拿到助学金,想尽办法编造贫困生证明材料,即使自身条件不符合申请资助,他们也会心安理得地觉得这是他们应该拿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科一直有开展一系列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举办网络诚信教育,但效果不明显。甚至有的贫困生毕业后不及时还助学贷款,存在拖沓现象。还有一部分贫困生对自身的原生家庭情况很敏感,自尊心强,不愿意提及,更不愿拿自身家庭经济困难作为筹码向学校提出资助申请。这些学生在思想上都存在“贫困”现象。

(三)缺乏感恩和奉献精神

在高职院校中,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认为是弱势群体,理所当然地认为国家、社会、学校应给予相应的帮扶和资助,就包括班级和同学也应当对自己做出相应的照顾。还有一部分贫困生对国家、社会、学校的关心与帮助不懂珍惜和感恩。有部分贫困生在日常生活消费上比一般的同学消费水平还高,有甚者还体现在穿高端品牌衣服和使用苹果手机或5000 元以上的手机,消费行为与贫困生身份不相符的现象。有的对自己所得的资助觉得理所应当,而当他人、学校、社会需要他付出和承担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时,却选择回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别特殊学生还以自己家庭经济困难作为一些错误言行的借口,纪律松懈,甚至考试作弊或违反其他校规校纪。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国家的资助但不懂感恩党和国家,同时大部分的贫困生同学使用的手机价格和每月生活费在1500 元以上。

(四)缺乏进取心

在高职院校中,目前提供的各类资助都是无偿资助,一些贫困生已经习惯了这种“免费午餐”的资助模式,有“等、靠、要”的思想存在,对于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等资助岗位不感兴趣,有的困难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心理压力,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社交能力不强,不愿向老师和同学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做事方面考虑的问题比较多,有自卑、胆怯、犹豫不决、不主动的心理特点。

三、红色文化内涵及价值

(一)红色文化的主要内涵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祖国统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和精神文化资源两个方面。物质资源包括革命战争时期的遗物、遗址等纪念场所,还有烈士纪念碑、博物馆、纪念馆,还包括与革命相关的文化作品,如革命的诗歌、散文等。精神文化资源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高职院校要用好红色文化,传承好红色基因,把这伟大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推进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的高度融合,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二)红色文化的价值

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共产党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道路多险阻,从不犹豫、不含糊、不动摇,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理想信念一直是支撑共产党人奋斗实践的精神动力。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与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共产党在严峻的形势下,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带领人民群众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路子,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胜利的革命路线。我们应该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汲取奋进力量、坚定理想信仰。二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也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共产党人就是用这百折不挠的精神,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克一个又一个不可攻破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保持艰苦奋斗作风,是一种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需要简朴的生活作风,不铺张浪费,还需具备不畏艰难险阻、无畏、一往直前的态度,有锐意进取的品质。三无私奉献。中国共产党人在奋斗的道路上,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一切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长征精神、红船精神都体现了我党百折不挠、忠诚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先烈们无私奉献为人民的价值追求也是红色文化的精神财富。

四、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工作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类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应给予持续的关注,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成长成才需要,能够使贫困生学生立志成才、教育学生心怀感恩,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

(一)红色文化教育可使贫困生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发愤图强,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彰显了信仰之美、理想之光、真理之力。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贫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他们来自农村,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比城镇的学生差一截,家庭经济方面让他们不自信,心理上更敏感更脆弱,更容易产生自卑感。有些贫困生因为不善于沟通表达,害怕社交,表现得很孤立;有些贫困生可能又会过于张扬,有很强的攀比心和虚荣心,生活消费水平与自身的家庭条件不相符。所以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可以引领自他们不断努力奋进,自立自强,最终实现理想抱负,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二)红色文化教育可促进贫困生自立自强

红色文化中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共产党一路走来遇到过许多的艰难时刻、生死考验,淬炼造就了能吃苦、敢吃苦的精神品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原生家庭经济问题,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精神压力。目前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在心理上表现出严重的自卑感、强烈的自尊心以及抑郁和焦虑等情绪,精神方面不够自信,不敢拼搏。高职院校资助育人还是没有关注贫困生的精神问题,目前急需摆脱这种困境,想办法让贫困生能够自立自强。唯有通过红色文化教育,促使贫困生艰苦奋斗,帮助他们“精神解困”。

(三)红色文化教育可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

当今社会精神文化多样化,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懂得明辨,很容易受不良的文化冲击,容易价值观取向出现偏差问题,同时功利化倾向严重,因此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同时,在资助育人上重视对他们进行价值观引导也尤为重要。在中国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无数的先烈舍小家为大家,无私无畏,不忘初心和使命,将为国家和为人民作为价值追求。高职院校用红色文化教育熏陶感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

(四)红色文化教育可使贫困生形成“他助—自助—助他”的理念

学校为了能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在经济帮扶上是到位的,全力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经济负担或是不出现因贫辍学现象。但目前有部分学生将这种帮扶视为理所当然,一味的依赖,即使学校提供机会让他们进行勤工助学,他们也不愿意参与。这样就很难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解除困难。贫困生应当发挥主动性,将被资助变成主动自我帮扶和帮助他人,自行养成有担当、有责任、懂感恩、肯拼搏、懂奉献的良好习惯。把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采用多样化的模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教育和思想引领,能够激发受助学生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形成自我帮扶和帮助他人。

五、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的路径

(一)深化认知、提高本领,强化资助工作者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资助育人的师资队伍是保障资助育人实效性的重要基础,也是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的推动者和践行者。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者对红色文化理解不到位、认识不明晰,对红色文化的宣传不充分、宣传手段单一,宣传思维陈旧,导致红色文化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影响力较低、感染力较弱。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者要主动学习红色文化,提高理论水平,深化认知,熟悉和掌握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认清红色文化的精神本质和教育意义所在。同时要提高自身的能力,用实际行动去落实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中,真正地为贫困生实现精神上的帮扶。最后是结合实际,把红色文化融入到资助育人工作上,引领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

(二)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功能,以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

如今是微网络时代,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更是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主渠道。各高职院校在微信、QQ、微博等基础上形成的资助工作网络社群层出不穷,有校级、系级、班级、宿舍群等,这些群具有贫困生学生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组织性强的特点。这些新媒体平台具备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时效性强的特点,在上面进行进行资助育人教育,进行红色文化宣传,如对当下的奋斗者、优秀人物、红色故事进行宣传。同时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B 站、小视频等各种新的传播载体,讲活、讲好红色故事,定期推送有关红色文化教育的文章、视频等,通过多种渠道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红色文化教育。

(三)借助属地优势创新途径、增强互动体验,提升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实效

高职院校要以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其真正的育人价值,利用这厚重的历史文化,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使他们受到红色文化中优秀的品质和精神所感染、熏陶,促进他们自力更生、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操。高职院校要经常组织贫困生进行实地现场的红色文化教育,带领学生到革命教育基地参观,组织学生重走红军路,通过一边聆听讲解,一边观看展品、图片、文字记载等历史资料,重温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了解红色文化背后的故事和深刻内涵。通过重大节庆日开展一些具有品牌的有针对性的资助育人活动,比如唱红歌、观看红色电影、读经典、讲故事等,以多种方式调动贫困生积极性,开展多样的红色文化学习活动。开展红色话剧、红色文化主题大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能感受到强烈的内心震撼,感悟革命烈士的高尚情怀、人格魅力,用红色精神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勇于拼搏、勇于奋斗、百折不挠、能吃苦、肯吃苦的人生态度,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追求理想,鼓励他们要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红色
红色是什么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