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科研数据管理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3-07-28李江峰邢松伟

智库时代 2023年16期
关键词:数据管理政策科学

李江峰 邢松伟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所获得的科学数据也越来越多。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在开放科学的指导下,高校的科研数据开发服务能够满足高校职能部门和学生使用科研数据的基本需求,是科研与科研范式的必然转变,并通过科学服务现代化,从成果管理到过程管理的宏观科技创新管理,更加重视国家科技创新数据库和资源的建设。

一、高校科研数据管理理念

理念是高校管理科研数据的精神指南,以理论和最高管理理念为基础,是数据管理的动力。公共图书馆网络杂志主编克里斯托弗认为,科学研究应该建立在沟通和思想交流的基础上,补充汇集资源。促进科学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实验,需要探索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2]。科学开放浪潮已经兴起,“自由、开放、合作、共享”是现代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旨在促进科研,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节约科研经费。因此,从促进科研进步的根本原因出发,在管理过程中,坚持自由、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确保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与科研本身一样,是可靠数据管理的关键[3]。

二、高校科研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和服务部门之间缺乏联系

一方面,我国高校的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不够清晰,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从科学数据政策的角度来看,国内外科研数据管理管理服务体系的制定存在差距。

另一方面,组织领导存在一定问题,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的科学数据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部分差距。如我国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人员对科学数据发布政策的制定较为轻视,对我国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的建设与发展缺乏相关管理、出版和交流准则;此外,在高校领导图书馆的内外政策中,科学数据政策与高校图书馆作为科学数据管理、出版联动、权责发生制和决策规范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关系不大,而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图书馆界的深入了解。因此,有必要制定和完善以二维视角提供高质量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的政策,重点是服务的标准化管理和监管政策。

从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内容来看,国内外一些高校图书馆在数据生命周期过程中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数据发布、评估认证、科学数据发布全套流程、数据采集、描述和标记、信息技术的出版和传播、再利用和评价等方面。

中国高校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科研服务、高等院校图书馆服务较少,其服务相对落后,重点是建立、存储(归档)、共享等,数据管理方案、数据发布、数据分析和重用、服务评估和认证,这些都不太容易获得,面向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的服务仍然存在差距。此外,高校对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缺乏了解,导致其定位模糊,中心作用不足,极大制约了我国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业务的发展。

(二)技术应用片面

国内外高等院校对科学数据管理的技术应用越来越重视,但在片面性和完整性原则上仍存在较大偏差,关系的个性化和规范化有待厘清。首先,根据科学数据生命周期对应的过程的片面性和整体性,国外高等院校的科研数据管理平台和工具主要涵盖了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但缺乏专业的数据评估和确认平台和工具;而我国则面临着开发应用欠缺、开放源理念的缺失、服务的完整性和功能性的不重视、政策激励机制的缺失等问题,导致研发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维护和更新工具缺乏基于数据引用、认可和学术声誉的有效反馈机制,进而极大地制约了我国高校在发展技术和智能科学数据管理服务方面的进展[4]。第二,在明确个性化与规范化的关系方面,虽然我国高校和国外顶尖研发和应用科研平台和工具相比“个性化、标准化”的特点和优势已经形成,但不可忽视的是,在技术平台和工具资源的系统对接、传递和共享中,要明确“个性化”和“标准化”“多、全”和“少、但更好”等内容。为了解决个性化、标准化和功能同质性带来的系统异构问题,技术平台和工具资源必须遵循开放形式、可读性和结构化的原则。

(三)人员配置和服务需求仍不平衡

管理队伍建设路径既要科学明确责任,又要规范“量”与“质”的比例,避免人员配置和服务需求出现偏差。从服务人员数量上看,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特别是在高校科研数据管理平台专职人员和高校图书馆内外同行评审专家方面;从质量的角度来看,服务部门的人员配置仍然存在下放职能和有待提高服务人员技能的问题。

现阶段,优化人员配置,根据服务功能改进数据管理和服务,是我国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应继续注重培养“区域间横向一体化能力素质两项要求”等数据管理技能,发展“小学科”与“大学科”“群众”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联系,以及改进不同行为者之间的互动机制,以建立一个为整个数据生命周期服务的人力资源系统,提高研究和工作人员服务的质量,并促进工作人员组成的多样性,为满足我国高校数据管理研究服务发展的复杂需求[5]。

三、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体系构建目的与原则

(一)构建目的

我国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尚处于探索阶段,但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地方服务体系的建立,将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提高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水平。

1.建立服务体系,整合资源

高校建立科研数据管理体系,不仅需要充分调动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也要合理利用它们,实现其最大价值,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推动各学科资源整合,实现跨学科融合,促进服务体系各要素协调发展,加快信息流动,更好地利用科学数据,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并防止资源的重复浪费,减轻服务的负担,从而保证高校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的持续有序发展,对大学科研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2.建立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结合图书馆自身资源,寻求个性化的发展途径,有效地管理和共享科学数据,从而提高大学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水平,为提高自身能力提供指导。

(二)构建原则

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1.普遍性

高校科研数据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大学的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是以服务用户需求为基础,在提供创新服务的基础上,在各高校中,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不是同质的,而是与我国图书馆相结合的数据、人力资源、学校特色及科学数据管理服务内容。因此,为了提高服务系统的使用效率,必须在优先次序和特点之间取得平衡,并建立服务系统的总体框架。

2.前瞻性

高校科研数据管理能力并非一成不变,需要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服务体系建设既要与服务水平相结合,又要在传统服务水平相结合的基础上展望大学未来的发展,整合各种资源,深度挖掘服务潜力,提供创新的内容服务,为用户提供更轻松有效的用户体验。

高校科研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具有前瞻性,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服务转型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其服务能力的必要条件。

3.功能性

高校科研数据管理系统的建立,对高校科研数据管理应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价值。功能原则要求系统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随着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的发展,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加深,从而促进服务系统的有效运行。此外,功能原则要求服务系统满足用户需求,因此服务系统应围绕用户需求展开,深入挖掘用户潜在需求,让用户有更轻松的体验。

四、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体系构建

(一)共建共享机制

共建共享的联办机制是指高校积极争取更多资源,努力实现图书馆与图书馆、图书馆与机构以及有关人士的合作,实现共建共享,实现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6]。共享其服务系统的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馆间合作

合作建设。各高校图书馆各具特色并紧密相连,开展全国范围的跨区域合作,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科研数据管理。

2.展馆与企业合作,共享建设资源。

随着高校图书馆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高校图书馆与企业的合作不仅可以吸引企业更好的资源,也可以为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建设带来更多的知识和思考。

3.与各大学合作,确保共建

学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数据是高校科研数据管理的主要对象,因此服务建设需要学校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共享效益,推动高校科研数据管理系统不断发展。

(二)环境影响机制

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建立取决于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技术条件。因此,环境影响机制的影响要素分为两类:政策支持和技术激励。

(1)政策支持。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建立不能仅仅凭自身经验来发展,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可以使高校图书馆从无序的个人管理经验中,走向科学有序、精细化的管理,并能刺激大学走出舒适区,从而加快建立大学科研数据管理体系。

(2)技术激励。技术服务作为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体系的重要支撑,是挖掘科学数据深层价值、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技术发展前沿、积极探索科技知识的重要工具,是促进大学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国际化的重要手段。

(三)协同机制

协同的概念可以通过相互作用来确保组织内部各要素的有效性,从而达到1+1>2 的效果,因此,建立服务领域的协同机制对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至关重要。这一互动机制特别体现在大学研究数据管理系统的组织层面,包括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用户之间的互动。

(1)图书馆内部的相互作用。大学的数据管理研究服务,除了设有与专业学科相关的职员外,还应招聘其他专业人员,图书馆与其他协调协作专业人员之间,形成多组分化学科梯队,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提升大学科学数据管理能力。

(2)图书馆工作人员与用户互动。满足用户需求是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主要目标,员工与用户保持不断的联系与合作,塑造命运共同体,将是缩小差距的重要途径。

大学在制定科研数据管理政策时,要从宏观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有关政策为指导,从微观上突出科研发展的特殊性,以科学数据的本质为依托,尊重科学研究,促进科学研究作为一项原则,制定适当的政策。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政策应明确制定,以防科研数据管理存在一定风险。因此政策应保障科学工作者和其他方面的权益,特别是必须保证隐私和数据不受侵犯。

此外,政策的推行有赖制订适当的支援政策,例如科学数据管理的方法、数据交换的准则、数据规管标准等。促进政策制定和后续研究,明确和完善科学数据管理政策,详细介绍科学研究数据管理活动。

每个项目的实施都需要强大的动力,没有这种动力就难以取得具体的成果。在与大学商定的政策获得通过后,各部门应积极执行这项政策,并鼓励研究人员参与。数据管理委员会应发挥组织作用,监督政策的充分执行,同时防止政策失去其本身意义。

五、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体系运行保障

(一)动力保障

第一,政策应明确规定,敏感科学数据应根据具体情况,以临时或保密的方式处理。在管理敏感科学数据方面,有关服务亦应纳入保密过程。第二,基于科学数据本质的政策,必须明确指出数据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例如在科学数据收集方面,科学工作者必须以数据是真正的数据来源和责任为前提,负责收集数据;在科学数据描述部分,高校要按照政策要求,提供元数据标准,科研人员结合经验,对元数据标准进行修改等。第三,政策还必须平衡利益,防止滥用权力、推卸责任等消极现象。可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以证实研究成果;还应对图书馆等服务实行奖励和处罚,鼓励有关人员积极参与管理。第四,强调培养科学数据管理人才,制定详细的员工资格规定,并更加重视这一问题。最后,重点应放在政策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协调性上。科研数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数据和科研的发展,原有的政策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政策的不断更新完善迫在眉睫。如何确保政策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协调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互动保障

互动保障是确保整个管理过程信息丰富、透明的活动。因此,在高校科研数据管理实践中,信息更新快、思维覆盖全,也需要及时反馈、广泛建议。此外,互联互通是管理过程参与者通过调动管理主动性、强化参与管理意识、营造包容社会所有成员的管理氛围来发挥积极性的重要保证,这是实现互联互通的主要目标之一。

六、结语

一方面开展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研究,与各利益相关者联系,根据一流高校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需求调研,满足一流大学建设的需要,为我国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提出更好地适应国情和一流高校建设需要的建议;另一方面,以我国一流高等院校为中心,对我国数据管理研究服务的薄弱环节进行更详细、更深入的研究,如深入研究我国高校的科研数据管理方案、重点和薄弱环节,如数据发布与共享、数据评估与认证,以及技术平台和资源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服务人员优化配置、服务发展、人才培养、监管评估体系的建立等都需要现代化,探索阻碍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并对其实现方法、建立数据生命周期数据管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以及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探讨。最后,我国正逐步融入国际数据科学发展浪潮,成为世界大学开展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的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参与者和领导者。

猜你喜欢

数据管理政策科学
政策
政策
企业级BOM数据管理概要
定制化汽车制造的数据管理分析
海洋环境数据管理优化与实践
CTCS-2级报文数据管理需求分析和实现
助企政策
政策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