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看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

2023-07-28刘琳吕俊禹

智库时代 2023年11期
关键词:沂蒙山海棠歌剧

刘琳 吕俊禹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歌剧自1921 年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公演开始,已然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期间,中国歌剧经历了以《扬子江暴风雨》为代表的话剧加唱词的“左翼”歌剧时期;经历了以载歌载舞的广场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为代表的延安秧歌剧时期;经历了以《桃花源》《沙漠之歌》等作品为代表的借鉴探索西洋歌剧创作手法的创新时期,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被称为中国歌剧里程碑之作《白毛女》的诞生,中国歌剧进入到了一个发展高潮,标志着新歌剧的开始。新中国成立后反应新中国建设题材的作品《小二黑结婚》《草原之歌》等;1956 年“百花齐放”艺术指导方针的提出后,诞生的与戏曲元素紧密结合的歌剧《红珊瑚》《红霞》等,以秧歌剧形式创编的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以及表现少数民族故事情节的歌剧《阿依古丽》等作品,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深入人心的表现形式,将中国歌剧不断推向成熟。

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中国歌剧也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伤势》《原野》《屈原》《张骞》等作品更是有了创作层次上明显的提升,中国歌剧再次进入到发展的高潮期。

歌剧艺术发展到当下,不论是在艺术价值、舞台表现、戏剧创作、等方面,还是在人物塑造、演员表现唱功等方面都呈现出了质的飞跃。融合了中国民族歌剧发展过程中一直传承创新戏剧元素的特色;中国民族歌剧中“话剧加唱”,说唱结合的特色;继承开创了中国歌剧一直以来借鉴吸收西方歌剧的优秀经验方法等特点,在现代严谨创新的创作技法、现代舞美表现手法、舞台表现得多样性、创新性发展的探索尝试中,诞生了众多可圈可点的经典作品。

由王晓岭、李文绪作词,栾凯谱曲,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共同出品,山东省歌剧舞剧院排演的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在全国各地陆续上演。剧作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历史事件和真实人物原型为创作素材,通过两个家庭、四位主要人物的故事发展为重点,巧妙运用独唱、重唱、合唱、对唱等多种歌唱表现形式,融合民族地域特色和现代舞美技术等创新手段,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事件;展现了沂蒙山军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动人故事;揭示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体现了红色历史背景下民族歌剧的戏剧性与民族化,主题清晰,特色鲜明、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都具有开创性。

一、戏剧性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赋予了歌剧生命力

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特色的人物形象是歌剧创作的内核。在有着420 余万人口,120余万拥军群众,20余万参军战士,10 多万英烈的沂蒙山地区,“遍地是英雄,处处有红嫂”。歌剧《沂蒙山》中“塑造的每个人物都有原型,展现的每个事件都有记载”[1]。民族歌剧《沂蒙山》选取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生动讲述了1938 年冬季八路军115 师来到山东沂蒙山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危难之际解救沂蒙山深处的村民,村民们心怀大义、心存感恩,军民一心、英勇斗争的故事。全剧分为“蒙崖解围”“送夫参军”“护军就义”“夏荷托孤”“海棠舍子”“军民重逢” 六幕,围绕两个家庭,四位主要人物展开。一条脉络以海棠及其丈夫林生、舅舅孙九龙的故事发展为主线,代表了老百姓生活和心理状态的变化成长。另一条脉络是以夏荷与其丈夫赵团长等人物为代表的八路军战士,展现了大义凌然、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和亲近百姓、融入百姓、解救百姓的革命情怀。两条故事主线围绕军爱民、民拥军,舍小我为大家展开,相互衬托、互为表里。四位主人翁之间的戏剧故事和性格鲜明的形象塑造,将战争年代艰苦卓绝、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展现的荡气回肠、悲壮崇高。

在剧目中每一位人物形象的塑造都生动鲜活、真实感人。海棠是一位农村姑娘,性格爽朗、刚强,从小父母双亡,跟随舅舅孙九龙长大,在与青梅竹马的小伙子林生操办婚礼时,遭遇了鬼子的袭击,千钧一发之际,八路军一一五师及时出现,击退了敌人,解救了全村百姓。在“军爱民”深情的感召下,海棠支持丈夫林生参军。林生是一位热情善良的农村小伙子,新婚不久就踊跃参军,与亲人骨肉分离投身革命斗争中,从一名热血青年成长为革命军人,最终英勇就义。海棠的舅舅孙九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村长,为了掩护受伤的八路军战士,毅然选择牺牲自己保全大家,最终献出自己的生命。一一五师赵团长与女战士夏荷是一对军旅夫妇。夏荷性格温柔善良,因怀有身孕,在村中待产,与村里同样有身孕的海棠成为好姐妹。在敌人攻击村庄时,夏荷为掩护队伍和老乡撤退,不幸身负重伤,临终前把刚刚出生的孩子小沂蒙托付给了海棠抚养。海棠不负所托,含辛茹苦将两个孩子抚养长大。后来遭遇鬼子进村,海棠义无反顾地用自己的亲生骨肉引开敌人,保护了夏荷的孩子,当赵团长从前线重新回到村子时,海棠将小沂蒙交给了生父。

在剧情的创作中海棠由一位农村姑娘,成长为人妻人母;由一位普通百姓成长为一名心怀大义、重情重义的人民战士,人物形象、角色身份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变换,鲜明生动,是全剧的亮点。夏荷的大义凌然、林生的血洒疆场、九龙叔的视死如归,一个个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跃然舞台。剧中的其他人物山妮子、福顺、小八路、小山子、小沂蒙等,创作者也进行了生动的刻画,有血有肉、入情入理,为剧情的发展做好了衬托和铺垫,使感人的故事更加真实生动。

二、贴近剧情,各具特色的曲目创作为歌剧注入了灵魂

音乐的创作是歌剧的灵魂。民族歌剧《沂蒙山》中共有六幕,40个唱段,通过独唱、重唱、合唱、对唱等形式,选取经典有代表性的民歌音乐旋律和戏曲元素,结合中西音乐创作技法,创作出旋律优美、形式多样、符合人物角色和剧情发展的音乐,使剧目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带入感。

选段《等着我,亲爱的人》是全剧中最动听、最有感染力的一首二重唱。全曲采用西方大旋律线条的音乐风格,通过民族化的演唱技法和歌剧表演形式进行歌曲的演唱和呈现,旋律风格抒情优美,细腻婉转,准确的刻画了海棠、林生两位恋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和依依惜别之情,使剧情得到了升华。

选段《沂蒙山,永远的爹娘》将山东经典民歌《沂蒙山小调》的旋律揉碎了融入其中,既有经典民歌的影子,又有创作性的改编,推陈出新,旋律线条富有地域特色,生动优美,与歌剧的名称遥相呼应,使人身临其境,沁人心脾,闻声便能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人民的淳朴可爱。

选段《世间哪有这样的情》是海棠和夏荷演唱的一首女声二重唱,在创作技法上结合了西方音乐旋律创作手法和地方音乐特色。如“一声声呼唤,一声声真情,沂蒙的男人,将生命留给子弟兵”这一部分,在乐曲的创作上运用了F 大调,使音乐展现出了大调式旋律宽广大气、磅礴有力的音响效果,展现了主人翁崇高宽阔的情怀。唱段中地方音乐曲调山东民歌《凤阳歌》的半音音型的也在该唱段中进行了创作性的改变,自然流畅,具有民族特色[2]。在分曲之间,还有过渡的器乐曲及交代剧情的说白,使剧情和乐曲得到了巧妙的连接。

剧中除了有创作考究的独唱曲目外,重唱与对唱也占据了很大的篇幅,非常有特色。全剧五首重唱曲中有表达夫妻间情感的旋律优美缠绵的核心唱段《等着我,亲爱的人》;表达姐妹间情谊的唱段《花开花谢不分离》;表达军爱民情感的《感谢亲人子弟兵》;有表达民拥军情感的《世间哪有这样的情》等;表达内心矛盾冲突、复杂心情的海棠、夏荷、林生、孙九龙的四重唱《海棠,让他去吧》。五首重唱都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放在一个剧目中又为剧情的发展进行了叙述与烘托。

歌剧中的合唱唱段也非常有亮点,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等形式多样。合唱选段《东进!东进!》《以命搏命保家乡》《怎么办,怎么办》《一双鞋子针儿密》,对剧情整体的叙述和群众情感意愿的表达发挥了重要作用,使音乐的展现形式体现出了多样性,场面宏大有气势。

三、多元融合的创作手法为歌剧注入了创新亮点

歌剧《沂蒙山》在演唱技法上融合了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戏曲演唱方法等。主人翁海棠、林生等采用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结合有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声音明亮、细腻、委婉动听。夏荷、九龙叔等人物采用美声唱法,也结合有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方式,声音浑厚、坚定、有力。在海棠的唱段中还多处运用了传统戏曲的演唱和表现方式,饰演者王丽达,融湖南花鼓戏、民族、美声唱法于一身,结合山东民间音乐的演唱技巧,在演员的二度创作中歌曲的民族特色更加浓郁。

在歌剧中中国戏曲的创作手法随处可见,传统戏曲分场方式的使用;咏叹调中板腔体的创作方式;“一字多音”的运用和体现;民歌《赶牛山》《凤阳歌》《我的家乡沂蒙山》等旋律元素的融入;大量民族器乐的使用都体现出了民族音乐的特色[3]。在乐器的选择上采用管弦乐队作为歌剧的主要配乐,体现了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创新以及与西方音乐元素的碰撞融合。

四、现代化的舞美设计为剧作增加了的质感

创作团队在舞台布景、舞美灯光的设计上下足了功夫。以山体为背景的变化就达36次之多,舞台灯光的使用更体现出诗意和质感。

巍峨雄伟的高山,茅草屋、手推车、秧歌队、煎饼摊、碾谷子等舞美的设计,展示了山东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魅力和特色。巧妙的布景设计,形象地在舞台上还原了当时的生活环境,让作品真实自然,精致灵动,也与《沂蒙山》这部歌剧的主题和环境巧妙地呼应。

灯光的使用上冷暖色交融辉映,月色下送别新婚丈夫;阳光下女兵们给乡亲们表演秧歌;漫天大雪中老百姓给部队送军粮;冰天雪地里士兵们守卫故土;阳光照耀下滚滚的麦浪。舞台灯光时而展现昏暗的灰色;时而展现梦幻的蓝色;时而展现温暖明亮的黄色,现代技法的灯光运用使剧情的展现活灵活现,更加真实,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了有益的烘托[4]。追光灯的运用使重要角色和重点场景更为突出,也给舞台变化和场景布置赢得了时间。

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在剧情设计、音乐创作、舞美呈现、演员表演等多个方面都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扎根民族文化土壤,传承开拓、融合创新,为中国原创民族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创新。

五、中国当代歌剧的创作趋势

歌剧《沂蒙山》是新时代优秀民族歌剧的代表,体现了现代歌剧与传统歌剧的结合。近年来各届为了促进优秀民族歌剧的创作采取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有效举措,自2011 年开始的首届中国歌剧节和开始实施的“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等项目,都对优秀剧目和重点剧目进行创作、宣传等方面的扶持。让文化艺术届对民族歌剧的创作重拾信心,为经典剧目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民族歌剧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发展趋势。

首先,强烈的追求用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甚至是演唱技巧和演唱方式作为歌剧创作和表演的主要方式,而相对弱化了民族歌剧的特色、民族音乐元素、民歌小调、传统音乐旋律的特色,甚至是传统民族音乐的演唱方式和表演形式,对民族歌剧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还有待加强[5]。有的歌剧在创作过程中也注重了传统元素的融入,但结合的方式还显得过于生硬,浮于表面,使得有些歌剧和歌剧唱段有中不中,洋不洋的感觉,没有发挥出传统歌剧的民族特色,创新还不够有新意。

中国戏曲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基础,中国传统歌剧曲目中的板腔体就来源于中国戏曲[6]。将戏曲素材提炼、加工运用于民族歌剧的唱腔和旋律中,是当代歌曲创作的一个继承发扬的重要特色。传统戏曲声腔来源于地方剧种的声腔基础,和当地的地方语言特色还结合紧密。

除了戏曲外,传统的民歌、说唱、弹词、鼓词等形式也是当代歌剧创作吸收传承重要的传统元素。如歌剧《江姐》中不单运用了故事发生地四川的地方民歌、清音、川剧,还吸收了苏州评弹、江浙婺剧等说唱音乐的音调与元素,丰富了歌曲的表现。

其次,现代歌剧创作在创作题材上,有厚古薄今的态势。近年来,由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改编的历史剧目,内容以描写大场面、大事件的居多,而体现现代生活,描写生活中的小人物、身边故事的生活化情节很少。例如大型歌剧《木兰诗篇》《长征》《张骞》等等,《沂蒙山》本身也是基于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来改编创作的。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当代歌剧在创作中创作素材的单一化,创作的局限性。

再次,在歌剧的创作上追求气势磅礴,场面宏大,舞美表现越来越奢华高端。在歌剧的整体呈现上体现出了与西洋歌剧接轨,与国际化音乐接轨的趋势,但有些脱离本土、脱离生活、脱离大众群体的欣赏水平。在歌剧曲目的创作上,有类似像西方歌剧中的大而华丽的咏叹调,充满戏剧色彩的宣叙调等表现形式。也有追求大而华丽,创作的作品有曲高和寡,难以攀附和欣赏,脱离群众的云端高雅艺术的感觉。

在未来歌剧的发展过程中坚持艺术服务人民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忘传统,吸收外来,面向国内舞台与国际舞台,运用传统创作技法和音乐特点,吸收借鉴西方歌剧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即保留中国歌剧的根和魂,又不断的注入发展与创新。推动中国歌剧向着特色鲜明、博采众长的创新与包容的方向迈出坚定的步伐。

猜你喜欢

沂蒙山海棠歌剧
沂蒙山小调
读《明天要远足》,写“我要去远足”
《大嘴狗》
找春天①
走进歌剧厅
沂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海棠酒满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