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的建构和实践*
——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例

2023-07-28李小芬

智库时代 2023年11期
关键词:舆情育人思政

李小芬

(太原理工大学)

5G 时代既是视听时代,又是场景化时代,讲故事、有温度更加被偏好,电子媒介通过不同场景实现和用户的连接,在这个时代注意力被抢夺,流量数据在聚集,互联网的内容建设愈发重要。进入移动互联网新时代,网络思政被赋予网络育人新内涵,“微思政”被赋予育人新使命。新媒体既汇聚网络舆情又集中学生意见表达。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优化理念、创新方式,利用“微引导-时育人-塑价值-辨舆情-微辐射”的“环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用好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微媒体,变单项灌输为双向互动,变机械讲述为场景体验,变生硬公布为自我探索,变短时影响为长期辐射,把微媒体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媒介,在其中悉心引导、实时育人、塑造价值、分辨是非、互动体验,了解学生思想波动,掌握学生舆情动态,突出育人功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实现时代化的思政教育目标。

一、构建“环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的价值意蕴

(一)构建“环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是改善高校舆情治理模式的现实需要

传统舆情治理采取正向干预模式即产生舆情苗头后立刻进行前期外界舆情筛查,动员辅导员开班会加以引导,形成后期的舆论干预,进而使舆情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是一种被动的应对方式。由校党委宣传部主导,党委学生工作部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整套较为完整的舆情管理系统,反应快、效率高、针对性强,基本可以防微杜渐,避免较大舆论事件的发生。

但被动的应对方式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正向干预的互动状态遵循“舆情演化-干预-思政教育”的被动模式,思政教育处于“灭火”的从属地位,思政教育与舆情之间短期处于强关联,长期处于弱关联,无法起到较强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的是国际和国内两个舆论场异幅共振,形成超级舆论场,加上高校学生想法较为单纯、思想不够成熟、价值观还未稳定,在网络空间难辨是非,容易跟风走极端,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给各高校稳定治理带来更高的难度。

构建“环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能增强微思政的教育引导功能,改善原有的被动模式,从微思政教育引导着手,通过微思政育人,实现学生思想逐渐成熟,价值观日益稳定,在舆情征兆显现时即能分辨舆情,通过自我教育和官方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化解舆情,同时通过对周围同学的微辐射实现再次思政教育的环形思政教育模式。

(二)构建“环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是立德树人工作取得新成效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不仅是知识水平的提高,更是道德素养的提升。网络中的道德水平可以折射中现实生活中道德素质,“网络暴力他人”“发布不实消息”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充满戾气,明辨是非、不跟风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坚定理想信念。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全民用网的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亟需进一步实现网络化,构建“环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微平台实现思政教育更加网络化、细微化、平易化的转变,通过“微”言“微”语让思政教育更加接地气,提升学生网络语言的理性表达,净化网络空间,提升道德素养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工作目标,帮助学生成长为理性平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构建“环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是网络思政视域下网络素养提升的必由之路

网络社会庞杂浩瀚,信息良莠不齐,利益交织,思潮碰撞。网络成为新战场,西方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意识输送,借助泛娱乐化这一潮流对广大青年产生不良影响,信息真假反复,尤其是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弱,网络防范能力较差,很难辨别是非,网络素养亟待提升。构建“环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可以改善大学生用网娱乐化、网络信息辨识能力片面化、对待网络不道德行为冷漠化等几大核心问题[1],提高对错误信息的判断和应对,增强网络信息的专业应用,强化网络情感的理性表达,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

二、“环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的意涵

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机制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途径。从始至终、相互影响、全员互动的“环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是对“三全育人”机制的全面践行。

(一)“微引导”:利用微平台从“点”到“面”的全方位引导

微思政、微引导的核心在于细微之处见功夫。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抖音等微平台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可以用百字短文,数秒视频博得上万点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内容、休闲娱乐的时间达到育人目标,从点滴处着手,形成覆盖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各方面,德智体美劳各维度的全方位引导局面。太原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太原理工大学第22 次挺进CUBA 全国八强”截至2022 年11 月1 日获得2.6 万点击,这是以体育人,以美化人,加快推进五育并举的生动实践。

(二)“时育人”:依靠微平台从始至终的立德树人

课程育人是主渠道,微思政育人是重要补充。当前,学生整体上网时间长,留给“微思政”教育的空间很大。微思政育人融入看似微小实则润物无声的思政元素能实现随时随地的价值引导和思想政治素养提升,进而完成学生行为模式的改变。太原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立足学校、面向社会、服务师生、促进交流”,利用“微思政”将“三全育人”贯彻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从学生走进校园到毕业参加工作,从正常工作日,到寒、暑假以及周末休息时间,甚至到毕业后工作成长的全过程都可产生积极的影响,真正实现全程育人。

(三)“塑价值”:围绕微平台增强的价值塑造

在他律化背景下成长的大学生经常为了应试教育而忽略对自身品德的塑造,道德意识淡薄[2]。传统说教难免引起逆反心理,价值观教育搭载微思政平台能实现时代化转变。微平台宣传用娱乐化方式进行价值观塑造。“七夕特供,初恋上线”欢度佳节的背后是厚植爱校荣校情怀,讲好理工故事,传承理工精神。

(四)“辨舆情,微辐射”:借力微平台从“我”到“我们”的自我教育管理

“微引导、时育人、塑价值”帮助学生自我判断和思考,对于热点事件及网友的评论会了解事情经过,辩证看待舆情,减少网友评论的影响和干扰。影响度也与学生感兴趣的程度成负相关,越是感兴趣的事件和话题,越会调查了解,梳理信息,理性看待,随着不感兴趣的程度增加,受到影响和干扰的程度也会有所增加。理性的点赞、评论会对周围的同学和舆情现状产生良好的辐射和引导作用。

三、“环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的实践路径

新媒体时代,以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也对“微思政”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近年来,太原理工大学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建设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为目标,在微思政育人上充分探索,并取得傲人的育人成绩。“太原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成功入选“首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三全育人试点区重点建设名单”,充分发挥了微平台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微引导-时育人-塑价值-辨舆情-微辐射”的“环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构建了思政教育全面覆盖、育人效果实时呈现、舆情风险极大降低的育人新体系,尝试从强化师资队伍、创新生产内容、建强微媒体平台、实现场景化等关键点位优化路径。

(一)强化师资队伍,提升媒体素养,夯实协同机制

思政教育队伍涵盖范围广泛,既包括践行“课程思政”的专业课教师,也包括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学生心理咨询师、团委、党委宣传部门的老师等。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专职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和专职辅导员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密不可分。进入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对微思政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媒介素养有更高要求,需要深入浅出的表达最新理论,有情有趣的宣传先进思想,这对微思政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挑战。面临挑战,勇毅前行,一是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更新话语表达,提高媒介素养,立足学校、学院或辅导员工作室的微思政平台,输出有益思想;二是辅导员、班主任要利用“学生最亲近的人”的优势,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关注焦点,把握当前网络环境形势,掌握学生所需、所想,提升微思政宣传针对性,打破学生沉溺自我信息世界“信息茧房”中,有效接收官方微思政宣传;三是挖掘、教育、培养关键群体话语发言人,发挥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可以利用微信或QQ 群成立新媒体学生社团,组建网络思政工作室,开设新媒体素养通识课,举办网络素养训练营等,让学生在上课之余提升网络素养,少数影响多数,形成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优化发布内容,要有关、有趣、有用,创新内在活力

高校新媒体所具有的客观优势并不能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校园媒体先锋”,媒体真正的内生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传播内容的原创能力及内容资源的集成配置能力。[4]提升新媒体核心竞争力一是要有关,发布内容要和学生关注的热点或敏感问题有关,有关才能引发关注,起到作用,有关的热点和问题可由思政队伍设置专门渠道进行了解;二是有趣,新时代,微平台早已从“人找信息”转变为“信息找人”,注意力资源成为抢夺的稀缺资源,海量信息中要想获得关注,得符合90 后、00 后的喜好,处理好导向性与可读性的关系,既要有站位,有内涵,能够传达官方的声音,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又要贴近学生,紧跟潮流,用轻松活泼的文风,生动通俗的语言吸引学生,顺应5G“场景时代”的要求,有效运用视频、图片、音频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是有用,微平台的核心作用在于微思政教育,轻松愉快的互动是手段,传递思政教育理念是目的,运用“长尾效应”,在紧跟时政热点的同时能够更注重教育理念传递这个长期工程,如太原理工微信公众号对特定专题进行系列报道,形成“连续”“加强”宣传效果。“百廿太理”专栏,通过“校史钩沉”“老师好”“我们的班级照”等微栏目“刷屏”造势放大宣传效果,形成系列化、深度化的宣传效果,达到了让学生“知校、荣校、爱校”的目的。

(三)增设“微专栏”,满足师生期待,激活育人功能

现在官方微信公众号栏目单一,互动少,大多数是“官方在说,民间在看”的状态,各主体积极性需要调动。改善此局面,一要增设思政教育专栏,让思政教育者发声。官方微信公众号应增设独立的思政教育专栏,专职辅导员、思政教师等思政队伍成员在专栏中投稿,选拔发布,让闪耀着思政光芒的文章让更多学生看到,根据学生点赞、评论等指标,科学考量,评选十佳思政教育文章。二是增设互动专栏,让学生发声,解决舆情从满足需求开始。“微思政”平台亟需增强互动性、实效性,摒弃“不敢让学生说”“不敢让学生表达”的想法,要在微平台上开辟途径,使意见表达从隐性变显性。高校网络舆情形成很大部分原因都是学生认为自己的意见遭到忽视,在学校内部反映无果,想通过微博超话、贴吧等营造更大的声势进而倒逼学校或相关部门加以重视,帮助解决问题。因此,微平台上开辟互动通道,使学生的意见、建议各种声音被听到,各种诉求被看到,减少“外部发声”引发关注的风险。后由专人定时汇总学生诉求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解决,从满足诉求和解决实际问题上避免舆情的产生。三是增设打榜竞争专栏,让基层学院发声。健全“微思政”评价机制,打榜竞争,动态更新,打造竞争新态势。以学校微信公众号为引领,各学院为基础,动员各学院、辅导员工作室积极建设“微信公众号”,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可参照“总阅读数、平均阅读数、最高阅读数、总点赞数、平均点赞数和最高点赞数”等指标以不同权重进行影响力计算,评选最具影响力的十佳TYUT“微思政”微信公众号,并动态更新,形成打榜竞争的良好态势。

(四)利用重大时间节点实现“场景化”,让微思政教育更加温度化、故事化

“环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不是死板的单项灌输,而是充满活力的双向互动,这与新闻行业、商业领域广泛应用的场景化一词不谋而合。如今的思政教育也不再是“你说了就算”“你说了就得听”的时代,“你写了我不看”“让转发、让点击就机械化完成”成为模式化的微思政教育的最终结局,无法获得学生的兴趣,无法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期待反转就必须顺势而为,打造学生喜欢的沉浸式微思政教育场景,在不同场景中吸引学生极速关注,使其沉浸其中留下深刻印象。场景化下的微思政教育是不断思考学生在此情此景下学生期待看到什么,会想什么,会干什么,进而从学生视角出发做好微思政教育。将场景应用于微思政教育中,搭建充满人性温度的微思政教育,营造故事化的微思政教育,能够让学生在这里获得体验欲,进而加深思考,获得成长。如何使场景赋能微思政教育,可以借鉴短视频平台适度强化情境配置、按需细化用户消费期望和适时丰富场景要素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5]的商业模式,一是进行微思政教育立体化场景的搭建,微信公众号通过信息推送,利用学生、老师、学校构建的社交圈子形成大社群,吸引学生注意力;微信小视频、抖音号利用短小精悍的小视频讲述场景故事,赋能思政体验;现场直播借助长时间的场景还原满足学生宅文化的生活体验。二是利用重大时间节点实现沉浸式场景化体验。开学与新生教育、国庆与爱国教育、中秋与传统文化教育、校庆与爱校荣校教育,把握好时间节点,网上的微思政可以与现实线下环境充分实现双向化的场景互动与体验,进而充分吸引学生兴趣与关注。2022 年太原理工大学利用120 周年校庆这个重要节点,充分开展场景化爱校荣校微思政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功。微信公众号“今天是我的生日,太原理工大学120 岁啦!”一发布即成为火爆推文,吸引10 万多点赞,获得社会面极大关注,文章中校歌奏响背景音,校史贯穿演变线,网红建筑支起校园氛围感、抓拍学生唤起共鸣感,校友会留言扩大影响面,互动有奖评论区调动学生参与感,整个文章通过搭建不同场景,营造了立体化的校庆体验,让微思政教育在故事化中得以实现。

在新时代、新起点,顺势而为,从微思政的教育解决思想问题,需求解决源头矛盾,互动解决发酵风险,场景化营造沉浸式体验,多管齐下,才能共同构建“微引导-时育人-塑价值-辨舆情-微辐射”的“环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

猜你喜欢

舆情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