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视阈下双导师制的困境与出路*

2023-07-28

智库时代 2023年13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研究生

郑 慧

(广西民族大学)

一、前言

按照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 年全国在读硕士研究生282.29 万人[1],研究生导师队伍55.7 万人[2]。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对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各高校纷纷与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选用双导师制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前关于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双导师制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是王家华、张杰(2015)在对双导师制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后,解剖了校政企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进程中导师的作用,给出了优化校政企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路径[3]。洪建(2018)针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现状,分析了“校企双导师制”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遴选机制[4]。王凯悦等(2019)通过对山西省几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调研,指出双导师制的问题,设计了双导师制建设方案[5]。其他均为偏向于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或双导师制的研究,没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因此笔者在分别梳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双导师制的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所处的困境,探索可能的出路,为有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兴起和建设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模式亟需改革的形势下兴起的。

2013 年,《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重点强调,联合培养基地是“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平台之一,借助此类基地的建设,着力于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6]。2020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印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特色鲜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提升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各方面建设的必由之路[7]。2022 年6月14 日,在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介绍到:十年来,我国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不断创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强化政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趋于成熟,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水平企业联合培养的格局逐步形成。认定建设了108 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探索了农业硕士“科技小院”育人模式,带动全国高校建设科技小院300 多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得到用人单位和研究生的广泛认同[8]。

三、“双导师”制的起源和发展

“双导师”指的是选用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其中学术导师通常由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教师担任,主抓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学习、科研以及论文写作;实践导师通常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主抓研究生的实践项目设计、实施和完成等[9]。

双导师制1951 年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主要是为企业大批量培养理工科的应用型和创新型和开发型人才[10]。我国双导师制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993年,李喜田、芦建生首次提到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方式以及要求,抛出了“单件小量”导师制生产的培养方式如何解决大量研究生教学工作的难题[11]。从那儿以后,关于双导师制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一直成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热点问题,得到学术界和实践部门的关注,产出了一定数量的成果。

四、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视阈下双导师制的优势

目前,双导师制已经广泛运用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高校在进行跨越式和内涵式发展研究生教育的进程中面临的矛盾主要是:一方面,不同的高校在人才引进上存在不同的困难,主要看其提供的待遇对优秀人才是否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队伍总体水平不高,以理论型为主,实践性不足,结构性短缺问题较为突出。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纷纷与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从本校以外单位聘请高水平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一起协同培养研究生,双导师制已经有力地缓解了以上问题[12]。

双导师制表现出了明显的优点,主要是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各司其职,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能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和应用型人才,从而促进校企合作机制形成[13]。这些优点的持续发挥,一方面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成为实践型技术性人才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和舞台,另一方面为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了前期的实习实践保障,高度契合和满足了企业对具有较强实操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视阈下双导师制的困境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双导师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大体存在“构造性问题”和“功能性问题”两个问题。

一是“构造性问题”——顶层设计有待完善。对双导师制模式进行顶层设计时存在一定缺陷,除了与大的社会环境有关,还跟实行双导师制模式的高校和企业的管理制度相关,这些缺陷仅仅依赖导师和研究生的努力并不能避免和消除。比如高校和企业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协同管理不够到位;对校外导师的选聘、任用、培养和考核不够科学合理;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契合度不高。

二是“功能性问题”——实际运行不够顺畅。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沟通、融合、协调不够通畅,双方意见难免存在分歧,校外导师在兼顾企业的盈利性生产经营活动与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上有一定难度。具体表现在:双重领导,引发矛盾,增强压力;责任分散,造成“旁观者效应”;实践内容不符合研究生培养目标。

六、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视阈下双导师制的出路

(一)加强和完善顶层设计

1.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制度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应建立健全校企协同、交叉共管的管理制度,组建专门的基地管理机构,共同制定规章制度,负责基地的策划、运营和保障等工作;完善研究生实习实践期间的管理办法,防止出现真空地带,保障学生实习实践的效果可测度可衡量;以科研课题或企业产品研发为入口,确保研究生实现理念创新、技能更新以及知识翻新,完成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14]。

2.完善校外导师选聘、使用和考核制度

完善的校外导师选聘、职责、和考核制度从架构上应该更趋于科学合理,在操作上应该更具有可行性。比如,在校外导师的选聘上,要求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或在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等任职的高级管理人员或者业务骨干。在校外导师的使用上,强调校外导师要参与研究生的教学培养活动,每年为研究生举办学术讲座或行业业务技能培训,或参与一次课程讲授;参与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与校内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实习实践方案和学位论文撰写计划;为研究生提供专业实践场所和指导。在校外导师的考核上,提出实行岗位考核,即以实际参与研究生指导工作的校外导师为考核对象,以两年为一个考核周期,按照是否完成研究生校外导师职责要求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可续聘。

3.完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教学体系必须完成由理论学习主导到理论实践并重的转变,开设双课堂。在校内开设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同步在联合培养基地开展相关的实习实践实训课程,及时将产业、行业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和实践项目引进实践教学[15]。要进一步完善具有项目特色和专业独创性的教学体系,包括但不限于校企联合课程开发、教材编制和实践教学方案的细化和完善等[16]。

(二)保障运行机制发挥正常

1.拓展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交流渠道

首先,高校和企业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利用QQ、微信、视频会议、线下会议等推动导师之间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建立校企之间畅通的来往渠道,让校内导师走进企业,让校外导师走进学校,面对面进行交流合作。最后,可以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立工作坊,定期把导师和研究生们召集起来围绕实践项目进行会商讨论,付诸实践并系统总结。

2.双导师既要明分工,也要讲配合

双导师制一般指的是以校内理论导师为主、校外实践导师为辅,共同参与实习实践、项目研究、专业课程与学位论文等多个步骤的指导工作,校内外导师之间须保持工作正常交流和指导协调配合。因此,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既要避免双重领导,也要避免责任旁落;既要避免越俎代庖,也要避免“甩手掌柜”。除了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对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责任和分工进行明确之外,在实践实习项目的实际操作中,还需要以打组合拳的方式进行协调配合,对研究生产生交叉性的影响。一些双师型的导师可以起到对研究生双向影响的作用。双师型导师是全能型人才,既具有深厚的学科理论知识,也具备扎实的实践教学经验;既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也具有企业任职的经历;既擅于为研究生搭建学术方面的知识大厦,也乐于为研究生构筑实操方面的坚固桥梁。因此,培养双师型导师,是对双导师制的补充。

3.加强企业实践岗位的专业性和项目的针对性

一方面,企业可以设置顶岗实习,按照前期收集的研究生志愿,为其安排适合的实习岗位及方案,由企业导师亲自指导。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设立多种多样的实践项目,针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突出较强的专业性。比如对于营销专业的研究生,企业可以举办营销大赛,由企业策划并组织营销实践大赛,研究生通过参加比赛体验销售产品的过程,并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销售实践中。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还可以配套综合实践课程培训、企业专业知识讲座、寒暑期企业现场观摩实习等活动,让研究生在具备了充分的理论知识积累和全息的系统职业认知的基础上,亲身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企业实践中,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再通过自身的实践经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相关链接】

广 西 民 族 大 学(GUANGXI MINZU UNIVERSITY),简称“广西民大”,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是首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百校工程”、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基地”(小语种人才基地),国家“863计划”“973 计划”承担高校、“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东盟国家汉语人才培训中心”“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项目”“孔子学院奖学金学生接收院校”,入选《环球人文地理》中国九所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大学之一,是“十二五”时期广西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创办于1952 年,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 年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 年改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 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截至2022 年7 月,学校有相思湖校区、思源湖校区和武鸣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600 亩,校园建筑面积887298 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4.23 亿元,图书馆藏书187.89 万册,电子图书723.76 万册。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