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2023-07-28张永华
张永华
(西安石油大学)
在现代性境遇下,多元多样、分歧分化的社会思潮使得思想共识凝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现代性导致价值碎片化、价值泛娱乐化、价值个体主义、价值立场异化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底线思维,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增强应对现代性问题的本领;建构话语体系,在求同存异中筑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阐释理论创新,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活力。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共识凝聚
(一)思想共识凝聚的价值凸显
思想共识凝聚涵摄着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标准,将多样性、分歧化的社会思潮汇聚、凝练、整合、深化为社会共同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价值是思想共识凝聚的先导,具有内在的本质属性与直接现实性,并进一步体现为思想共识凝聚的思想意识特征。为此,思想共识凝聚自然不能在价值异化或分离的抽象中形成,只有诉诸价值诉求同一性和精神信仰同构性的历史具体中得以实现。从价值维度分析,社会成员思想共识的凝聚关涉着在实践中的个体自身价值追求与利益需求的满足,即思想共识凝聚在本质上是建构社会价值共同认可的主体性基础。思想共识凝聚本身作为理性的精神,从价值上突破了多元性社会思潮的迷雾,引导、规范着社会价值取向,在超越“个体”与“实体”的矛盾与对立中促进精神信仰与精神文化的自觉。在此意义上,价值问题是社会思想共识凝聚的首要凸显。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达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承载着思想共识凝聚的实践场域,确证着思想共识凝聚的程度与边界,规定着思想共识凝聚的意义域。掘进于此的彼此关联已经表明,核心价值是社会思想共识凝聚的灵魂,推动将国家的思想体系转化为整体社会广泛的思想共识。
(二)价值理性认同是思想共识凝聚的根本
特定的价值存在经由社会成员的理性认知而成为自觉的精神性内化,即理性地实现对核心价值的追求,并生成深层次的精神自觉乃至成为信仰。在此意义上,价值理性认同成为社会思想共识凝聚的根基,引领多元价值观念的精神动力以及普遍性意义上的共识性价值判准,从而具有了凝聚社会思想共识的自组织机制与特征。因此,价值理性认同与思想共识凝聚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如影随形、密切关联。这种关联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价值在传承过程中的共生共长;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普遍性的理论解释力与普遍性的现实说服力;在实践维度上表现为价值属性建构与社会存在形态的政治文化心理之间的相互匹配度。在现代性及其多元价值博弈视域下,价值理性认同重在澄明理论与澄明思想,注重讲清楚社会核心价值的精神内涵、现实基础和生成逻辑,是在经过批判与重构之后形成的自觉。价值理性认同形成于实践活动中,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与深化,在实践中获得澄清与确证,反映出社会思想共识在精神层面的本质规定性,涵摄了社会思想发展的思想机制与目标取向。正是在此意义上,价值理性认同是寻求社会思想共识凝聚或者达成更深意义上的社会思想共识的根本与基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代性问题
(一)价值碎片化问题
在现代性背景下,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与快餐化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力,以噱头博取眼球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于是,这种以“短、平、快”为表征的流动多变、价值断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置身于碎片化与快餐化空间的大学生,主体精神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受到侵蚀,价值认同焦虑成为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碎片化与快餐化导致极端言论、不当言论、错误思潮等价值乱象大量存在,并通过网络文本不断蔓延,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软偏弱”,甚至在相关方面存在失语失声的状况。碎片化与快餐化导致崇高的脆弱、边界的模糊、顺序的杂乱,对主流意识进行着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大学生固有的价值原点,污染着大学生的精神内核,甚至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根本。从更深的视域分析,现代性带给了大学生全新的感官体验,网络信息技术为大学生思索和体验时空提供了狭隘的“物质基础”。更为遗憾的是,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为现代性的抽象空间所淹没,体验的均是千篇一律的机械化,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感知空间和社会人际接触,带来实践时间和空间层面的加剧“压缩”,导致大学生社会价值与生命体验的结构性基础渐行渐远,价值成为思想意识中“极为脆弱层面”上的存在。基于此,现代性导致社会越来越快的变化,网络信息技术降低了社会主体之间实践互动的可能性,单独孤立的社会个体主体观被确立起来,个体主体性危机必然导致自我身份确证的危机和自我价值存在的危机。而价值中心消解或者价值碎片化问题,会形成一个非连贯的或者非整合的自我意识,从而导致大学生日常心灵秩序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概而言之,在现代性的生存境遇下,价值情感和价值主观性受到侵蚀,价值的主体性被蚕食和消解,作为整体性的价值出现了碎片化,导致大学生陷入自我价值的怀疑与自我价值迷失的困境,而这也构成了现代性的深层价值危机。
(二)价值泛娱乐化问题
在现代性语境下,价值的泛娱乐化及其随意化如影随形,肆意主张标新立异,这一现象背后掩映的是娱乐盛行社会导致的价值虚无危机,是现代性危机在精神层面的表现。泛娱乐化与随意化的主要表现为戏谑、调侃、恶搞等行为,如恶搞历史英雄人物等,调侃红色历史经典等。那些漠视社会发展主流、恶搞历史英雄人物事迹、矮化历史伟人功绩、妄断历史客观事件等表象,完全陷入主观臆断与虚构捏造的荒谬中。“不承认历史及文化传统的继承性与连续性,把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看成是彻底的断裂,否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轻率地对待各种历史和文化遗产,漠视人文精神传统的内在传承及其教化意义”。其本质上是崇高精神的宏大叙事在一定场域中遭遇的现代性危机,这也仅仅只能是异化的低级娱乐,并对大学生的价值审美体验构成了冲击和挑战。泛娱乐化作为一种无根的偶然意识,呈现出一种遮蔽历史严肃性的随意化叙事,形成对权威、崇高的消解与冲击,并对主流思想意识发起挑战,腐蚀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根基。泛娱乐化与随意化追逐舆论效应而彻底放弃了历史阐释的严肃性与真实性,陷入崇高精神虚无的泥沼中。由此看来,泛娱乐化与随意化漠视对主流思想意识的承认与尊重,背离了社会核心价值的本真,限制了大学生应有的崇高理想与价值追求。
三、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策略
(一)提升教育者的话语权
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核心要素来看,主体话语的说服力是影响话语权的决定性要素,要想提升教育者的话语权,首要方法就是构建权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构建: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线,必须要始终坚持党管宣传;二要制定严格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地去对照实施,让学生意识到教育者在工作中的认真与严谨;三要强化学生对教育者的价值认同感,即教育者应以平等开放的交往方式与学生进行积极沟通与双向互动,使二者达成共识;四要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间性,即教育者与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寻求尊重与平等,使二者保持平等的交流与互动。
(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想要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丰富网络中的对话内容及提高互动交流水平等,都需要高校、教育者、学生共同努力来提高媒介素养。对于高校而言,应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与相关经费投入,既可以通过招聘来“广纳英才”,也可以聘请专家学者来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对于教育者而言,既要主动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也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短视频号、抖音等平台,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知识水平。对于学生而言,要重视提升媒介素养,增加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保质保量地学好相关课程。
(三)营造和谐的交往氛围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变得“机械化”,同现实相比缺少了真实与生动,师生间的情感关系也在弱化。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教育者与学生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但这种平等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平等,两者间必须有一方起主导作用,而教育者正在发挥着这种主导作用,这也给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工作之余,教育者应多学习和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多思考自己平时的工作方式与方法是否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与心理,从而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去营造良好和谐的交往氛围,更好地帮助师生建立起信任关系,这有利于二者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提升师生间的情感关系。
(四)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努力实现师生同频共振
一方面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程,它具有明确的思想性、系统的理论性,通过学生的自学并不能完全把握课程的精髓,需要由政治立场坚定、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思政课教师讲授,倡导教师主导下的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发挥自身的教学魅力,使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冷冰冰”的独角戏,而是有“温度”的师生互动的思政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关注学生的多层次复杂需求,提高其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思政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各类活动,如“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参与感和获得感。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与提升,这样有利于开创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五)完善教学平台建设,及时更新内容资源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搭建思政课优质资源互动共享平台。“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力提升工程的制度化、常态化建设。”高校要重视组建思政教师团队,优化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搭建思政课优质资源互动共享的平台。学校层面要积极建设网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校领导上讲台,新时代先进人物、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整合校内校外育人资源,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加强在线教学平台建设,不断丰富教学资源。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主研发思政课教学平台,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鼓励思政课名师开设微信公众号,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全过程、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精准服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思政教师团队和技术人员来维护教学平台,定期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从而真正体现在线平台学习的丰富性、即时性、交互性。
(六)及时开展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课堂教学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教育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重点之一。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是容易操作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也较为完备且成熟。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还需继续完善。因此,教育者要充分借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与方法,及时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如出现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教育者应及时调整工作方式方法,改变教学策略,反思教学环节。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考查时,也要多运用过程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七)加大监督与管理力度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学生处于互联网的两端,二者既是信息传播者,又是信息接收者,拥有双重身份。网络具有即时性、开放性、超时空性等属性,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十分迅速且影响广泛,这就要求教育者与学生共同承担起监督与管理的责任。教育者可以选拔一批思想积极、乐于在网络上发表正能量言论的学生,使其作为教育者的得力助手,如学生在网络上发现不恰当言论,及时将此信息向教育者进行反馈,有利于教育者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育者也要积极探索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服务自身工作,如利用“问卷星”来编辑“高校学生日常使用软件种类及使用时间”等相关问卷,通过问卷得到数据,进而多去浏览学生经常使用的App 平台,加强对学生的监督与管理,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平台带给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基于具体的教学需求优化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们的实际学情打造高品质的思政课堂,促进学生们思政素养的逐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