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理论课对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方法之思*

2023-07-28姬汉轩李高杰姚冰洋

智库时代 2023年1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理论课医学生

姬汉轩 李高杰 姚冰洋

(1.新乡医学院学生处;2.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3.新乡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

2022 年7 月25 日,教育部等10 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全育人”的理念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是医学人文精神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是新时期医学生培养方案的理想目标。通过培育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使医学生明确其服务的对象是“人”,其从事的是文、理、医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并相互渗透,并以毕业后成为一名尊重和关爱生命的医生为追求的职业,对其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也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重要目标。古语有“医者仁心”的说法,这也间接表明思政教育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本质上是一致的,思政课与医学人文教育的共同价值导向则为二者的耦合提供了逻辑前提。因此,利用思政理论课培育医学生人文精神则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需要在深入理解“大思政”教育观内涵的基础上,实现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途径的创新。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与医学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围绕这个目的来开展工作。医务人员除了要有高超的医学技能外,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医德。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是卫生人员应遵循的职业精神,其中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伟大的中国精神。而这种伟大精神的培育应从在大思政建设的背景下从在校生的点滴抓起,设计充分合理的高校思政课堂,将思政元素与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精神以及医学人文相关元素紧密结合,不仅提升了课堂的亲和力和问题针对性,更能进一步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和职业敬畏精神。在校医学生绝大部分是医疗卫生行业的未来从业者,要肩负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使命,这就决定了广大的医学生不仅要拥有高超的医学技能,还必须要具备正确的职业观和尊重、爱护生命的人文精神。[1]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期间针对医学生实施人文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

古往今来对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视是医学从业者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医学本身不可分割的人文属性。当前的医疗环境并不是一片和谐的,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非常之大,许多医学生对未来的工作有很多担忧和迷茫。通过思政理论课培育其人文精神,则可以坚定他们从医的目标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这对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在教育部“课程思政”政策的指引下,要求各专业根据专业特色,凝练出思政元素融入到相应的专业课教学中。利用思政课理论培育医学人文精神也是积极响应国家“课程思政”要求的具体体现,更是职业修养、法律道德和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元素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更是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高尚职业情操形成的重要途径。因此将思想政治课程理论和元素与医学人文精神充分融合对于医学生教育至关重要。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对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可行性

高校思政理论课和医学人文精神共同的话题是对真理的敬畏与探索。医学人文精神包含的范围很广,其内在包含价值观、职业道德、关怀仁爱和至精至诚的科学精神,外在体现为具体的医学诊疗、服务技术和规范等各种医学技能,其发展也直接体现为整个医学行业的发展。而思政理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以基本方法为指导,学习思政理论课成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无论自然科学家会是什么态度,都会受到哲学的支配,区别在于是受时髦哲学支配,还是受建立在一定成就基础上理论思维的支配”。基于此,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思政理论课。

思政理论课并不是死板的理论说教,而是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成才规律,立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而形成的教育教学体系。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环节都是严格遵循“满足学生获取知识和情感体验需求”的原则。对于医学生来说,他们是受教育者,但都是独立个体且有个性的实践主体。思政理论课教师对医学生个体的尊重则对人文精神的培育有重要导向作用。医学生成为医务工作人员后,病人则成为其服务对象,思政理论课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与关怀,则促使医务工作人员对病人的尊重和爱护,这正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思政理论课主要是诠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医学人文精神则主要诠释“培养什么样的医务工作人员”的问题,从本质上看,二者的目标是融通的。二者在培养目标上的共同点就是“要培养有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的医学生”,并使他们走入职场后,能充分利用自身所学的技能服务于人类的生命健康事业。二者目标上的一致性使其具备相互融合的可能性。[2]

高校思政理论课和医学人文精神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发展观、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等知识传授和分享给医学生,是将中国梦的伟大蓝图内化于其脑的过程,是医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奋发图强的重要途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是思政相关原理的又一次细化,是医学生通过了解中国文化底蕴和国际形势,树立远大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可行环节,两者的有机融合不仅实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提升,更能产生师生共鸣,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而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的内容适合且应该助力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需要进一步通过探究思政理论课和医学生之间的共同语境,可以有效填补思政课和医学生之间的思想隔阂。具体来说,教师将医学人文精神的抽象内核转化为思政理论课的话语素材,使学生内心产生共鸣,从而增强思政理论课的说服力。另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医学人文培育体系、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等。

三、利用高校思政理论课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方法

高校思政理论课应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思政教学内容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使其成为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可行路径。

(一)建立完善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体系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采用多形式融合的教学手段,并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对于医学院应加强顶层设计,摒弃传统的“重医轻文”思想,树立以人文精神培养为先导的育人观。对于医学院校的决策者和相关教学方案的制定者,更应高度重视医学人文培育相关工作,并在相关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政策或资金倾斜。如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相关课程的建设或教改项目立项,教材讲义等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医学生绝大部分要从事医务工作,他们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同时还要有悬壶济世的医者情怀。因此,学校要大力推进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将广大师生员工都动员起来,使他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尤其是思政教师、学工工作者等,要积极主动参与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工作;要促进各个部门的沟通协作,有效整合各种有价值的资源,从而生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要将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贯穿到医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乃至整个职业生涯,这一精神关系到学生未来社会责任的履行和职业精神的塑造,很大可能会伴随其一生,是他们毕其一生所追求的价值理念,因而要融入到医学生的学习阶段。

(二)构建“大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

相比较西方国家的高校,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设置并没有太多的规律,定位相对比较模糊,且内容也很繁杂,因此,要构建“大医学人文”课程体系。[3]一是要使思政理论课程、人文课程及专业课程相互联通,将人文精神引入其他课程,还要发挥公选课的作用,从而形成多课程协同的大课程体系。二是建立一支具有丰富人文知识的跨学科教师队伍,充分发挥这些教师在育人方面的引导作用。除了校内的教师外,还可以聘请校外人文领域大师、医学专家,进一步丰富育人队伍。三是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四是要发挥医学生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作用。医学生培养的目的是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接班人,其职业去向是医疗机构,在工作中可能面临更为复杂的医患关系,以及更加棘手的医疗问题。因此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至关重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医学院校可引导附属医院或临床学院制定相关临床教学方案时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并积极开展教学活动。临床教学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融合,该过程是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最好的实例展现。如注意患者隐私保护、关心关注患者诉求、个人价值追求。临床教师是医学人文精神的践行者,言行举止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因此需要注重和加强临床教师的价值培养和医德医风管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动态而又漫长的过程,所以针对其的评价方式也必然是持续的、多样的,只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有利于“大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持续发展。

(三)挖掘先进事迹,发挥榜样力量

医学事业是一项持之以恒,并需要积极探索的职业,对于当前医学生来说,其面临的诸多压力和社会问题,使得其形成职业困惑或迷茫,缺乏异性的职业归属感。因此需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引导和人生向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典型的案例或个人事迹,将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敢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严谨治学、艰苦奋斗的价值追求融入至教学内容中。分享和学习他们的精神和品格,学习他们临危受命,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敢于担当,勇往直前的时代精神,以实例讲授增强感染力,引起医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外化为实际行动。

(四)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

对于医学生来说,多参加实践活动,可以使其切身体会到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也是他们领会和践行医学人文精神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带领学生多开展实践活动,使医学生与医务工作者、病人及家属等群体近距离接触,这进一步增强了医学生的主观感受,也有利于他们对亲身经历的医学过程进行总结。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医学人文精神的魅力,并激发对医学人文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将人文精神转化为外在行动。医学院校要组织多样化、内容丰富的各类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活动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与便利。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等,让学生充分感受有丰富内涵的红色文化,促使他们树立家国情怀;通过到医疗机构见习,让学生充分感受生命的价值,并在同病人及家属的交流中领会“医者仁心”的精神实质;学校还可以开展针对医患关系的社会调查,使学生对医患关系有更深的了解;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义诊活动,亲身体验医者的价值。[4]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思政教育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真正融合在一起。从现实情况来看,许多学校都在探索“现地教学”模式,并与当地的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了许多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五)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医学院校作为未来医学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机构,其在注重教学质量和教育规模的同时,更要着力营造医学人文精神全员、全程、全方位学习的环境,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学习长廊。印发学习手册,加强医学人文课程中相关内容的精炼等,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环境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尤其是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已经是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校园内的广泛应用,其不仅延伸了传统课堂的空间范围,也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而最重要的是,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提供了平台。尤其是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讨论者。毫无疑问,互联网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但它在促进信息共享和互动的同时,也给广大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冲击。因此,教师在利用互联网进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使其正确认识和利用互联网。学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针对医学生建立专门的医学人文网站,并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在同学生们沟通交流的同时,利用这些平台宣传医学人文活动和相关资源。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使其更富有人文内涵。学校要从校内建筑、宣传栏到景观标志的修建,从专家讲座、人文知识宣传到文化品牌的打造,全方位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只有建设了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才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对师生实现潜移默化的人文渗透,促进其人文精神的内化。具体来说,可以借助宣传板、橱窗大力宣传当地有影响力的医者事迹,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通过开展素质拓展、爱心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献爱心的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通过举办与医学相关的书画比赛、摄影展、文艺演出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校园内的医学人文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师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对医学人文精神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结语

思政理论课和医学人文精神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式上也是可以契合的。利用思政理论课培育医学人文精神,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广大教师进一步整合、凝练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使思政课堂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丰富,从而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作出贡献,该过程需要通过多举措、多领域、全方位的协同,并合理利用思政理论课这一优势,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使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做群众满意的医务工作者。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理论课医学生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